青海省党代会,眉山市仁寿县有哪些名人?
介绍三位从四川眉山市仁寿县走出来的名人,他们是:
△杨汝岱(1926年12月—2018年2月24日),四川眉山市仁寿人。1950年1月参加工作,195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四川省乐山地委书记、乐山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副省长,四川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委常务书记。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委书记。
△黄汲清(1904.3.30-1995.3.22),四川眉山市仁寿人,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当选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1980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称号;并被瑞士联帮理工学院授予荣誉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潘文华(1886年10月16日—1950),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人,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历任川军教导师师长兼重庆市长、国民党第7战区23军军长、28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2月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
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没打进来?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在魏忠贤当权时,后金从未打进关内,崇祯刚刚铲除掉魏忠贤集团,后金就打进来了,由此证明崇祯杀掉魏忠贤是错误的抉择。
崇祯刚登基没多久就对魏忠贤集团下手,这是基于政治考虑,是否正确有待历史学家去研究,但魏忠贤的被杀和后金是否会入关是一点关系都没有,把后金入关归咎于魏忠贤的倒台是不正确的说法,原因下文略作分析。
后金入关的三条路后金在魏忠贤掌权时期不入关是因为没有能力入关,后金要想入侵关内只有三条路,第一条是从辽东半岛或朝鲜走水路进攻山东,这一条路因为后金没有水师且有皮岛毛文龙部的牵制无法走通。
第二条路就是直接打通辽西走廊,从锦州、宁远一路南下,走山海关入关,这一条路是后金一直在走的路,但也走不通,整个辽西走廊到山海关一线都是明朝的堡垒,不擅长攻坚的后金军队无法承受攻破一个个堡垒的人员损失。
后金一直在往辽西走廊这个方向发力,结果努尔哈赤在攻打明朝城池时受重伤,后不治身亡,皇太极上位后也在被明朝誉为“宁锦大捷”的战役中损兵折将,后金没有足够的实力打通辽西走廊这条入关最近的道路。
第三条路就是绕道蒙古,长城沿线众多关口都可以入关,这也是明朝灭亡之前,后金多次入侵关内所走的道路,走这条路需要蒙古对后金完全臣服,让蒙古草原成为后金的大后方,但在魏忠贤执政时期,后金还没有完全收复蒙古。
当时以蒙古察哈尔部为首的很多蒙古部落还是后金的敌人,整合起来的军队实力也并不比后金差多少,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以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自居,一生都在努力统一整个蒙古草原,和同样试图让蒙古诸部臣服的后金是死对头。
有察哈尔部在蒙古草原和后金为敌,后金就无法绕道蒙古草原入侵关内,这第三条路也走不通。总共三条入侵关内的道路全部走不通,这才是魏忠贤时期后金没有打进来的原因,要打进关内,后金必须先征服蒙古。
崇祯上台后,后金的路走通了有一句俗语叫“此一时彼一时”,魏忠贤掌权时,后金没有走通入关三条道路中的任何一条,但在明朝崇祯皇帝登基的当年,后金皇太极联合蒙古科尔沁等部西征蒙古,大败蒙古察哈尔部,逼迫林丹汗率残余部众西迁,将部分入侵明朝关内的道路打通。
同时,被后金打得狼狈逃窜的林丹汗却因为物资的匮乏使出一记昏招,他于崇祯元年率部攻打明朝边关重镇大同,杀死明朝边境军民数万人,彻底得罪了明朝,而后几年,在后金攻打林丹汗时,明朝拒绝给予林丹汗任何帮助。
最终,林丹汗在后金的持续打击下步步后退,本人逃亡至青海,并病死于该处,察哈尔部也归降后金,整个蒙古草原各部都臣服于后金。在崇祯年间,后金在蒙古草原已经成为安全的大后方的情况下,才得以大摇大摆的多次从蒙古草原方向入侵明朝关内。
因此,后金是否打进关和魏忠贤是否掌权毫无关系,魏忠贤无非是想天启皇帝之所想,没贪污辽东地区防御后金的军队的军饷,给予他们最好的后勤保障,让他们安心地守好辽西走廊,这仅仅只是守住了后金入侵关内道路中的一条罢了。
不管是魏忠贤掌权,还是崇祯掌权,和后金征服蒙古的大战略无关,不管是谁在明朝掌权,后金都会坚定不移的征服蒙古,这是后金获取战略缓冲和扩张的需要,后金有和明朝抗衡的野心,为了这个目的,东边的朝鲜和西边的蒙古是必须要征服的。
崇祯皇帝励精图治不假,但他更多的是针对国内,对于关外后金,一直采取的被动防御战略,他也想干掉后金,无比的想,所以袁崇焕说能五年复辽,崇祯就把大权交给袁崇焕,感觉到被欺骗后,又用无比残酷的刑罚处死袁崇焕。
终崇祯一朝,虽然面对后金一直处于下风,但明朝始终防住了后金从辽西走廊方向的入侵,可对于蒙古方向,崇祯也是一筹莫展,长城那么长,在蒙古完全倒向后金的不利局面下,谁也无法防止后金入关,除非以进攻代替防守,打得后金不敢进关。
以崇祯时期明军的战斗力,以及内部面对农民起义军的压力,进攻后金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换成朱元璋、朱棣在世,如果也对后金采取这种被动防御战略,后金一样该入关就入关,这跟谁在前台执政一点关系都没有,魏忠贤也好,崇祯也好,都无法防止后金入侵。
青海民族大学宣传语?
江河源头,悠悠学府,青藏高原开华章。木铎传金声,桃李沐春阳。建功立勋,百折不回,奉献雪域耀星光!
崑崙山下,巍巍民大,四海英才聚一堂。琢玉成大器,育人为栋梁。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报效祖国铸辉煌!
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及学校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主题”,围绕内涵建设构建以民族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和以理学为基础的理工医“两个学科群”,抓住思政课建设、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三个重点”,夯实人才队伍、内部治理、综合服务、基本建设“四大保障要素”,推进实施改革发展“十项工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成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而不懈奋斗!
近代史上的少数民族名将有哪些?
我们的国家就如同一个海纳百川的汪洋一般,融合了许许多多的民族才构建成了我们现如今有着万千特色的国家,在近代的历史中,除了汉人将领打拼天下、建立下不世奇功之外,许多的少数民族将领也不甘落后,纷纷在近代史的乱世中各自建立了一番大事业。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地了解一下近代史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名将。
壮族名将韦国清韦国清出生在地处南疆的广西东兰县,是一个壮族出身的将领。
在韦国清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为某些因素的原因,被人给杀害了,在他的父亲被杀害后,年仅15岁的他就参加了东兰县的农民自卫军,随同这支军队一同攻打了当地的县城。
在他16岁的时候,他参与了百色起义,然后从此加入了我军的阵营,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年轻有为的他参与了许许多多艰苦的战斗,并慢慢地成长了起来。
在抗战爆发的早期,韦国清主要在八路军内进行着自己的工作,而在南方的新四军被卷入了皖南事变的风波后,他开始加入了新四军的阵营,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名旅长,来到了南方地区进行抗战活动。
因为所建立功绩巨大的原因,所以在开国后,韦国清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回族名将白崇禧白崇禧是广西桂林人,是一名回族出身的将领。
白崇禧人生的辉煌是在他和李宗仁、黄绍竑等人联手击败了广西的旧军阀、主导了广西的大权之后开始的。
白崇禧这个人平常素有智计,因为他早期计谋的绝佳,所以他被人冠之以了小诸葛的名号。
在抗战爆发后,李宗仁和白崇禧纷纷离开了广西,参与到了全国的抗战大局中。
当时的李宗仁被蒋介石安排到了第五战区去担任统帅身份,而白崇禧则来到了国民政府的国防部中,开始成为了一名身份非同寻常的参谋高官。
当然这个时候的他可不仅仅只是一名普通的参谋高官,这个时候他是掌握着很大兵权的。
而他手中所掌握的兵权则是李宗仁交给他的桂系军队指挥权,李宗仁到第五战区去进行抗日活动是不需要带着他的广西部队去的,于是这些部队就被李宗仁交到了白崇禧的手中。
在抗战结束后所爆发的一些战争中,广西部队也大都由白崇禧指挥,不够在国民政府最终失败的时候,白崇禧却没有听从李宗仁的意见,坚持和蒋介石一同去了台湾。
“被侗族”的粟裕粟裕是我军拥有着极高军事指挥能力的将领,因为粟裕的军事能力实在太过于高超的原因,所以即便过了那么多年,粟裕将军的很多事迹也仍然在被人们所流传。
因为曾经战绩的辉煌,所以在开国后粟裕被授予了大将军军衔,成为了开国十大将军中的第一号人物。
在曾经和人聊天的时候,粟裕将军曾经公开表明过自己的汉族身份,表明自己是一个确实无疑的汉族人士。
但是在粟裕将军去世后,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他的妻子将他的民族从汉族改为了侗族,就此粟裕将军的民族开始发生了变化。
至于其中为什么发生如此事情,谁也说不清楚。
彝族名将卢汉卢汉是云南昭通人,是一名彝族出身的将领。
卢汉早期曾经就读过云南的讲武堂军校,在从讲武堂军校毕业后,他就加入了云南的滇军中,投靠到了云南早期军阀唐继尧的部下。
在唐继尧被龙云等人给推翻之后,卢汉开始坚决投入了龙云的阵营中。
其实在此之前,卢汉就和龙云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首先卢汉和龙云是表兄弟的关系,同时卢汉又娶了龙云的妹妹,这个时候二者之间可以说得上是亲上加亲的。
后来在卢汉等人的帮助下,龙云击败了他的其他对手,最终成为了云南唯一的军阀。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龙云留在云南坐镇起了他的地盘,而卢汉则作为滇军的主要抗日将领,在统一抗战的号召下带领着许多滇军士兵外出云南、前往了国内的各大抗日战场开始抗击起了日本人的入侵。
在抗战刚爆发的时候,卢汉只是抗战队伍中的一名军长,但是随着抗战的推移,他慢慢升任为了集团军总司令、方面军的总司令。
在抗战刚结束的时候,蒋介石用去越南接受日本人投降的名义把卢汉以及大部分的滇军调到了越南,然后派自己的爱将杜聿明控制住了盘踞云南多年的军阀龙云,至此,开始把云南收入了自己的掌握之中。
不过为了更好地控制云南,蒋介石就把卢汉这名滇军的老将委任为了云南的主席,在自己控制云南一部分权力的时候,把一部分的云南军政大权交到了卢汉手中。
所以说这就是近代史中的少数民族名将,在近代史中,少数民族的名将数量是非常繁杂的,因为他们的人数众多,不适宜全部排列出来的原因,所以我们就暂且只介绍上面几位名将,至于其他名将,如果大家有所了解也可以分享一下。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几千年的历史,生生死死多少人?
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成为历史人物的,往往都不是高估而是被低估。
因为相对坐标不同,你是以几千年的大尺度去批评,而古人则是以几十年的小尺度去战斗。能战斗成历史人物的,不仅要出类拔萃,而且还得有好运气。
能留下名字的,都可以看做是历史人物。即便是小人物,如杨乃武与小白菜,也是因为裹挟进了大事件,算是运气出奇得好吧。
那历史人物有啥评价标准呢?
之所以成为历史人物,无外乎两个“是因为”:一个是因为建设,贡献极大; 一个是因为破坏,毁灭极大。
那就从这个标准出发,找一些名望大得不得了,而实际可能却可有可无的人。
1.李广算一个,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司马迁李广的破坏主要针对匈奴,而李广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大汉。但是,把李广拿去,大汉还是大汉,匈奴还是匈奴,只不过了少了一个飞将军。
因为李广对大汉的贡献,没有大到在某个时期非他莫属;而李广对匈奴的破坏,也没有大到在某个时期缺他不可。
不应该黑飞将军,但主要是因为李广的名声实在太大,大得已经超越了他的建设和破坏。
那为什么李广又如此出名呢?
原因是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写得实在太好了。
2.赵高算一个,之所以出名是为亡秦背了锅始皇帝病逝沙丘,于是李斯与赵高篡改遗嘱,杀长子扶苏立幼子胡亥。
后来,足够狠辣的赵高,又把李斯杀了,再把胡亥杀了。
所以,秦朝灭亡,全是因为这个死太监。
赵高的破坏力实在太大,他玩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
真得是这样吗?
真得不是这样。
始皇帝活着的时候,赵高犯了罪,差点儿被大臣蒙毅给按律杀掉。是始皇帝枉了一次法,才救了他的命。所以,始皇帝在,赵高可能很受宠,但只是受宠,敢瞎折腾,朝堂官员就能把他处死。
始皇帝死的时候,秦帝国里,谁的权力最大?当然是李斯。即便二世胡亥登基称帝,大秦的权力核心仍然是李斯。原因就是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太大,大得让后世的皇帝都羡慕嫉妒恨。
以武力定章程的战国乱世,总能看到的是:丞相动不动就把大将军给弄死了。而很少见到的是:将军造反、清君侧,然后加九锡、上位。
原因就是将军们没法做大,因为有丞相看着。即便建灭国之功的将军,也抵不过丞相。他们连朝堂都威胁不到,就更别提杀皇帝、换皇帝了。
所以,即便始皇帝死、即便二世胡亥继位,赵高也只能是配角,真正的男一号是李斯,男二号是胡亥。只不过后来胡亥把李斯给收拾了,赵高才逐渐崛起。
但无论赵高崛起与否,也无论赵高毁灭与否,都挡不住秦帝国的亡国大势。赵高的破坏性,是被严重夸大了。他背不起秦帝国灭亡这口大锅。
3.关羽算一个,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夹在曹操、刘备和孙权之间必须得承认关羽很有个性,但是关羽的破坏力和建设性,与他的名声真得很难相称。
关羽打仗很厉害吗?
关羽打仗很厉害,这是真的。樊城之战,已经打得枭雄曹操准备迁都了。原因就是曹操没有打赢关羽的信心。
但是,樊城之战后关羽走麦城,彻底从历史的舞台消失了,也就是关羽刚刚到达人生的顶峰,就领了盒饭。
所以,关羽对曹操的破坏性,没那么大。他可能有这个能力,但没机会施展。
至于斩华雄、斩文丑颜良,斩这个斩那个,都是《三国演义》里瞎编的。真正的两军交战,根本比不了将军武功,比得是筹算和指挥。
你能带着十万大军,也就是刘邦自谓的点兵十万,你就是难得的大将。
乱军中取敌将首级,这是百夫长干的事,而且都是意淫想象。因为难度系数不是一般得大,即便拿把狙击步枪穿越到古代,也干不成这种大事情。
关羽守荆州,没守住。所以,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设计,基本破产。最要命的是关羽没有搞好与东吴的关系。
让你镇守一方,你却两面树敌。刘备还不如把刘禅派过去,至少知道管孙权叫声舅舅,总不至于孙刘两家彻底撕破脸。
所以,关羽对刘备的建设性,也不大。刘备就是仁义,所以不仅不骂人反而要为关羽报仇。要是换了曹操,孟德大人肯定得说一句:云长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夏侯渊兵败,曹操就是这样评价的)。
4.总结:按照这个标准去挖掘还有很多,但不列举了,得谈问题这些人建设上没那么大的贡献、破坏上没那么大的威力。
但是,名声咋就那么大,而且大得让同时代的人羡慕嫉妒恨。
运气,很重要。
你的业务表现,你说了算,一个打十个、一个打一百个,都可以,由你做主。
但是,你的成功、你的名声,得由我们说了算、得由群众说了算、得历史后来人说了算。
而我们、群众以及历史后来人,给你多大的名声,是因为我们的需要,而不是因为你的业务表现。
司马光就是跟李广关系好,李广很悲剧,司马迁也顾影自怜,写得是李将军、说得却是司马公。
写李广,司马迁抒发的是一种情怀: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广只是故事,情怀才是核心。司马迁成功了,他的伤春悲秋借着李广,悲穿了千古,李广成为一种符号。这个符号不仅有飞将军,还有司马迁“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的疑问。
赵高,就得为秦亡背锅。因为总得找个坏人,没坏人怎么可能有坏事。
秦朝为什么亡了?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
但,秦人咋就不施仁义了?始皇帝横征暴敛,但他早死了;二世胡亥胡作非为,这个对,你说啥就是啥吧。
那丞相李斯呢?篡改遗诏,好像李斯也就这个罪了。至于其他,李斯可不是奸相,也不是笨蛋,道德上的瑕疵也不够大。
总得为秦帝国的灭亡找个脸厚心黑的家伙吧,也就是得找一个坏人。这个时候,赵高就是绝佳选择。
因为赵高是个太监,太监是个大坏人,于是士大夫们可以尽情抒发对太监的各种愤恨,太监都不是好东西,从古至今都如此。
但是,太监是代表皇帝的,太监之所以敢猖狂是因为皇帝撑腰,太监能干的事都是因为皇帝支持,而且就是皇帝想干的事。
而皇帝与丞相、皇帝与朝堂、国家领袖与政府领袖,是个千年死纠结。而大臣又不能直接骂皇帝,所以只能骂太监,那就从赵高开始骂吧。
关羽呢?
居庙堂之高的人,受挫折了,可以拿李广伤春悲秋了,还可以大骂一顿太监们。但是,处江湖之远的人呢?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咋办?我们也得找一个符号吧。
所以,关羽出现了。
跟曹操有交集,被曹操敬重;跟刘备有交集,刘备的拜把子兄弟;跟孙权有交集,差点儿结为亲家。关羽想不出名都不行。所以围绕关羽的点点事迹就开始造故事,于是就有了一种“义”的符号。而老百姓和江湖中人,就可以拿着这个符号,来安贫乐道和行走江湖了。
或是出于抒发某种情怀的需要,或是出于找一个坏人的需要,或是出于找一种寄托的需要,所以有些历史人物也就成了历史大人物,而且大得可怕,大得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一种隐喻情怀。而与他们的真实人生相比,确实是被高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