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铸辉煌,初心如磐向未来——建党一百年观后感**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从1921年南湖红船上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这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观看建党一百年庆典和系列纪念活动,我深感震撼与自豪,更从中汲取了奋进的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愿以文字记录下内心的澎湃与思考,致敬百年征程,展望未来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庆典中,一幅幅历史画面徐徐展开:嘉兴南湖的红船点燃革命火种,井冈山的烽火锤炼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见证了信仰的坚韧,延安窑洞的灯光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这些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最初50多名党员发展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正是因为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在《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中,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让我热泪盈眶,他们并非不知前路艰险,而是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选择了最艰难却最光荣的道路,这种信仰的力量,在百年风雨中化作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献,化作黄文秀“脱贫攻坚,决不掉队”的誓言,更化作抗疫斗争中“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担当,观看庆典时,当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响起,我更加坚信:信仰是共产党人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
时代答卷:在伟大成就中感受人民的温度
建党一百年庆典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新时代的宣示,天安门广场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呐喊,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张桂梅校长的蹒跚身影,航天工程镜头里“祝融”探火的壮丽画面……这些细节让我看到,百年来党的一切奋斗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人民。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洋油”“洋火”到“天问”“蛟龙”,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这份沉甸甸的“百年答卷”背后,是党带领人民用汗水书写的奇迹,我的家乡曾是一个贫困山村,如今柏油路通到家门口,电商平台让山货飞出大山,爷爷常说:“这就是共产党说的‘共同富裕’。”庆典中,当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我感受到一种直抵人心的温暖——党的百年征程,就是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普通人的过程。
青春接力:在复兴路上扛起使命的旗帜
作为“Z世代”青年,观看庆典时最触动我的,是“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的殷切嘱托,百年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们以青春书写历史;百年后,平均年龄33岁的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0岁的扶贫干部用行动证明:青春与党同行,始终是时代的最强音。
我曾疑惑:在和平年代,青年该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庆典中“00后”武警战士的挺拔身姿、大学生村官的田间日记、科研新锐的实验室灯火给了我答案:今天的使命,是投身乡村振兴的田野,是坚守科技创新的“冷板凳”,是在平凡岗位上“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当我看到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时,不禁想起自己参与社区防疫志愿服务的经历——虽微不足道,却让我懂得:赓续红色血脉,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
未来启示:以历史智慧照亮前行之路
百年庆典不仅是一场庆祝,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答案就藏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自我革新中,藏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赤子情怀中,更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担当中。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庆典传递出清晰信号:新征程上,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也要有“敢闯敢试”的改革魄力,作为青年,我们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既要警惕“躺平”“佛系”的消极心态,也要避免“内卷”“焦虑”的浮躁情绪,就像庆典中那幅“巨轮启航”的立体雕塑所象征的:每个人都是这艘巨轮上的螺丝钉,唯有同心协力,方能破浪前行。
建党一百年观礼,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力量的凝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既是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光明未来的创造者,回望来路,老一辈共产党人用鲜血和汗水浇灌出今天的幸福生活;展望前路,新时代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中,正如庆典结束时万羽白鸽翱翔的壮美画面所寓意的:在党的旗帜下,14亿中国人民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飞向民族复兴的广阔蓝天!
(全文约15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