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护航之道》这部纪录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为主线,展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英勇与担当,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护航"这一概念的深层思考,护航,表面上是军舰为商船提供保护,实质上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全球化时代国际责任的担当,更是安全与自由这一永恒命题的当代诠释,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中国如何既保障自身安全又促进共同发展?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履行大国责任?这些问题构成了《护航之道》留给观众的精神叩问。
《护航之道》最直观的震撼来自于那些惊心动魄的护航场景,当银幕上出现中国海军舰艇与海盗周旋的画面,当听到被解救船员用颤抖的声音说出"谢谢中国"时,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自2008年首次派出护航编队以来,中国海军已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十余年,累计为数千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保护,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海军官兵的坚守与付出,影片中,一位年轻军官在日记中写道:"离家万里,只为让更多人平安回家。"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护航行动的人文内核——安全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普通人的基本需求,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的存在,不仅保护了国家经济利益,更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
护航行动折射出中国安全观念的深刻变革,传统安全观强调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而现代安全观则更加综合立体,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深思:当中国军舰为外国商船护航时,曾有观众质疑为何要保护他国船只?指挥员的回答是:"海洋安全是人类的共同关切。"这一回答体现了中国对"共同安全"理念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安全已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在护航行动中得到了生动实践,从陆地思维转向海洋思维,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这种安全观念的跃升,正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参与全球治理的缩影。
《护航之道》也展现了护航行动面临的复杂挑战,影片没有回避护航过程中的困难与矛盾:如何判断可疑船只的真实意图?在武力威慑与和平解决之间如何权衡?这些场景揭示了安全实践中的道德困境,护航不是简单的武力展示,而是在国际法框架下的精细操作,中国海军严格遵守交战规则,坚持"最低限度使用武力"原则,体现了大国的克制与智慧,这种克制不是软弱,而是对和平的珍视,影片中,一位老兵感慨:"我们带着武器,但更希望不用它们。"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军事力量的根本宗旨——止戈为武,以战止战。
护航之道,归根到底是发展与安全的平衡之道,影片通过商船船员的视角,展现了海上贸易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一条商船承载着数十个国家的货物,联系着无数企业的生计,护航不仅保护船只,更保护了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海军坚持执行护航任务,为维护国际物流畅通作出了贡献,这种坚持体现了中国对"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这一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以发展促安全、以合作谋共赢的生动实践,护航行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保障,彰显了中国方案的时代价值。
《护航之道》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军事行动的层面,触及了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影片结尾,镜头从亚丁湾拉远,展现出蔚蓝星球的全貌,提醒观众:在这个相互连接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海盗问题根源在于沿岸国家的贫困与动荡,仅靠海上护航无法根本解决,中国在坚持护航的同时,也通过援助索马里等国家,帮助其加强自身治理能力,这种标本兼治的思路,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安全治理的系统性思考,当影片中中国海军与多国海军开展联合演练时,我们看到了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安全不应是排他的堡垒,而应是包容的桥梁。
观看《护航之道》,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国海军的强大,更是一个文明古国走向世界的从容与自信,护航行动中,中国既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又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既展示军事力量,又恪守和平理念;既应对现实威胁,又着眼长远治理,这种平衡之道,正是中国智慧的体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中国通过护航等实际行动证明:安全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发展能够通过共享持续。《护航之道》最终给予观众的启示或许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唯有坚持共同安全的理念,人类才能携手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和平繁荣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