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观后感

莲辞网

新中国史思政大课的精神洗礼与时代启示

"新中国史思政大课"如同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明镜,让我在历史的回响中触摸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这堂特殊的大课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梳理,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当屏幕上一幕幕珍贵的历史画面闪过,当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我深刻体会到新中国史不是冰冷的教科书文字,而是由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用热血与汗水书写的壮丽史诗,这段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当代青年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最生动的教材。 新中国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史,思政大课以清晰的脉络展现了这一历史进程:从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勇抗争;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从经济特区的试验探索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推进;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每一个历史节点都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都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特别令我震撼的是那些黑白影像中的建设场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用最简陋的工具修筑红旗渠,用肩挑背扛建设大庆油田,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码。 思政大课特别强调了新中国史中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财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抗美援朝精神彰显了"钢少气多"的民族气节;"两弹一星"精神展现了科技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品格;改革开放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脱贫攻坚精神诠释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团结伟力;抗疫精神展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制度优势,这些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非凡选择铸就的,当大课讲述到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条件毅然回国、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回国报效时,我看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当看到塞罕坝从荒漠变林海的奇迹时,我理解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深刻内涵,这些精神标识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武器。 作为新时代青年,新中国史思政大课给予我深刻的思想启迪,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新中国史让我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走出来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互相否定,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企图割裂历史、否定领袖、抹黑英雄,其根本目的是动摇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大课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和严谨的逻辑分析,帮助我们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看清历史的主流与本质,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还启示我们,历史不是静态的过去,而是动态的延续,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大课中那些建设者的青春面孔与今天的我们何其相似——他们当年面对的困难不比我们少,但他们的信念比我们更加坚定,这让我思考: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种攻坚克难的勇气?在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能否坚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这些问题不断叩击着我的心灵,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价值追求。 新中国史思政大课给我的最大感悟是: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从新中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是要我们简单复制过去的做法,而是要传承那种面对困难不屈不挠、面对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技创新最前沿、乡村振兴主战场、基层实践大熔炉中贡献青春力量,我们还要做新中国史的忠实传播者,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这堂思政大课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向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过去与现在的内在联系,理解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更指引我们向何处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青年一代必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堂新中国史思政大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观后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