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锅,孔子背不背?
哎呦喂,这标题一出来,我就感觉自己要被这“莫善于乐”给绕晕了!移风易俗,听起来就很严肃,好像要改头换面,革故鼎新似的。结果你说莫善于乐?这不是要搞个大型音乐节吗?这俩玩意儿怎么就搭上边了?
别急,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这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来龙去脉,看看它到底出自哪里,以及它到底想表达个啥。
我们要搞清楚,这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到底出自哪里?网上说法五花八门,有说是《孝经》的,有说是《荀子乐论》的,还有说是《声无哀乐论》的。这可真是让咱们这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一头雾水,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原创”?
谁是真凶?
别急,咱们先来做个把这些“嫌人”都列出来,一个个排查:
出处 | 观点 | 相关内容 |
---|---|---|
《孝经》 | 教化百姓 |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
《荀子乐论》 | 音乐的功效 |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声无哀乐论》 | 音乐和政治 | “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音,乱世之音也。” |
看完是不是感觉有点乱?别慌,咱们慢慢捋。
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句话,跟孔子关系很大。因为这句话出现在《孝经》里面,而《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就是儒家的祖师爷,所以这句话自然也跟他脱不了干系。
但问题是,《孝经》里这句话的上下文,其实跟“音乐”没什么关系。它主要是在讲“孝悌”和“礼仪”的重要性,说“移风易俗”可以通过“礼”来实现。也就是说,《孝经》里这句话的重点是“礼”而不是“乐”。
那么,《声无哀乐论》和《荀子乐论》里提到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嵇康写的,跟孔子那个年代差得远了。而且,嵇康的观点是“音乐不能改变社会风气”,跟《孝经》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完全相反。
至于《荀子乐论》,它是在《孝经》之后写成的,所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句话很有可能是受了《孝经》的影响,或者说是对《孝经》里这句话的解释和引申。
所以,综合来看,这句话的“原创”应该是出自《孝经》,但它被后人不断引用和解释,最终成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个成语,而且跟音乐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音乐真能移风易俗?
既然这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跟音乐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那么,音乐真的能改变社会风气吗?
这个问题可就难说了。
我个人认为,音乐确实有影响社会风气的能力,但它不是万能的。
比如,在古代,音乐就被用来教化百姓,比如《诗经》就是用音乐来表达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风俗。而音乐也确实能让人产生共鸣,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想。
但音乐本身只是一门艺术,它需要配合其他因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比如,音乐需要与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相结合,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改变社会风气。
而且,音乐的传播也有局限性。它不像文字那样能够记录和传承,所以它的影响力也相对有限。
音乐能否移风易俗,取决于很多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莫善于乐,乐在何处?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回到最初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其实,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音乐本身,而在于“乐”的含义。
“乐”可以理解为“快乐”,也可以理解为“音乐”,甚至还可以理解为“和谐”。
移风易俗,就是要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这需要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改变,需要人们感到快乐和满足,需要人们之间和谐相处。
所以,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其实就是:改变社会风气,没有什么比让人们感到快乐、和谐更有效的方法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改变社会风气,就必须让人们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只有当人们感到快乐的时候,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才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你觉得音乐真的能移风易俗吗?你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