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基层干部群体中,兰辉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短暂而充实的一生却如同一颗流星,在平凡岗位上划出了不平凡的光芒,兰辉生前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2013年因公殉职时年仅48岁,这位扎根基层、心系百姓的普通干部,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公仆精神,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与铭记。
兰辉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底色
兰辉1965年出生于四川绵阳一个普通家庭,1983年考入绵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段教育经历为他日后服务群众奠定了重要基础,1992年,兰辉调入北川县工作,开始了他的公务员生涯,从最基层的办事员做起,兰辉一步一个脚印,历任曲山镇副镇长、镇长,北川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直至副县长,他的仕途没有"火箭式"升迁,却有着扎实的基层历练。
兰辉的精神世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双重熏陶,他常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的为官哲学,在北川工作的二十余年间,兰辉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套西装穿了多年,办公室的沙发破了也不舍得换新,但对群众的需求,他却从不吝啬,汶川地震后,他主动将分配给自己的一套安置房让给了更需要的老教师。
抗震救灾中的"拼命三郎"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给北川带来毁灭性打击,时任北川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兰辉,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工作,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他几乎不眠不休,协调各方力量,组织转移伤员,分发救灾物资,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他多次冒险进入危楼搜寻幸存者。
灾后重建阶段,兰辉分管交通、民政等工作,任务繁重,他带领团队走遍了北川的每一个村落,实地勘察道路损毁情况,科学规划重建方案,三年间,北川新建改建公路1200多公里,桥梁50多座,交通基础设施远超震前水平,兰辉常说:"路修好了,老百姓的日子才有盼头。"他深知,交通是灾区的生命线,也是发展的先行官。
心系百姓的"泥腿子干部"
兰辉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腿子干部",因为他总是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了解民情,他有一个习惯,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并标注解决时限,他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在分管民政工作期间,兰辉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他推动建立了北川县困难群众帮扶机制,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提供精准帮扶,每年春节前,他都会亲自走访慰问困难家庭,不仅送去物资,更带去温暖和希望,一位受助老人回忆:"兰县长来我家,从不嫌脏嫌乱,坐下来就拉家常,像自家亲人一样。"
生命最后的奉献
2013年5月23日,兰辉在检查乡镇道路建设途中,车辆坠崖不幸殉职,这一天,距离汶川地震五周年仅过去11天,事发前,他刚刚结束一个村道建设协调会,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检查点,据同行人员回忆,兰辉当天身体已感不适,但坚持完成工作。
兰辉殉职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办公室抽屉里放着十几本病历和药瓶,原来这位看似精力充沛的副县长,长期忍受着高血压、胃炎等多种疾病的折磨,却从未因健康问题耽误工作,他的妻子含泪说:"他总说等忙完这阵子就去医院,可这一等就是永远。"
兰辉精神的当代启示
兰辉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一些干部存在脱离群众、贪图享乐、敷衍塞责等问题,兰辉的事迹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是真正的公仆本色。
兰辉诠释了"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他不是把服务群众挂在嘴边,而是落实到每一次走访、每一项决策中,他展现了"实干担当"的可贵品质,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他不畏艰难,勇于负责,第三,他践行了"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手握项目审批权却从不谋私,始终保持朴素本色。
我们纪念兰辉,不仅是为了缅怀一位好干部,更是为了传承一种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兰辉这样的基层干部,扎根一线,默默奉献,他们或许不会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但正是这些平凡中的非凡,构筑了中国发展的坚实基础。
兰辉曾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北川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北川新城拔地而起,百姓生活日益改善,这应该是对他最好的告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兰辉精神将继续激励广大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岗位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