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怎么写,1942观后感600字?

莲辞网

1942:一部触动人心的饥荒史诗

导言

1942观后感怎么写,1942观后感600字?

冯小刚导演的《1942》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影片,它以令人难忘的方式,将河南大饥荒的悲剧展现在银幕之上。作为一名中国网民,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迫切希望将我的观后感与大家分享。

历史背景

1942年的河南,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导致河南省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饥荒。保守估计,有300万至400万人因此丧生,占当时河南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电影剧情

《1942》以一名美国记者哈里森·福特的视角,讲述了这场悲剧。福特受纽约时报派遣,来到河南采访饥荒。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福特亲眼目睹了饥民们难以想象的苦难。

电影通过一个个令人心碎的片段,展现了饥荒的残酷无情:饥民们面黄肌瘦,忍饥挨饿;他们流落他乡,乞讨为生;他们甚至被迫易子而食,以求生存。

主要角色

《1942》汇聚了一众演技精湛的演员,他们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陈道明饰演的范殿元:河南省政府主席,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一面致力于救灾,一面却与贪腐官员暗中勾结。

冯远征饰演的李培基:回乡赈灾的县长,一个正直善良的官员。他尽心竭力地救助灾民,却屡遭奸佞小人陷害。

徐帆饰演的花枝:一个与李培基一同赈灾的妓女。她心地善良,勇于牺牲,为灾民们带来了希望。

张涵予饰演的张敬尧:河南省保安处处长,一个贪婪腐败的军阀。他截留救灾款项,导致无数灾民饿死。

李雪健饰演的冯汝春:一个随逃难人群逃往四川的老农民。他见证了饥荒的惨状,表现出了农民的坚韧和苦难。

拍摄手法

《1942》的拍摄手法细腻真实。影片中大面积运用了灰暗色调,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长镜头和摇臂镜头等拍摄手法,也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饥荒之中。

历史意义

除了观影娱乐价值外,《1942》更是一部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它还原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让当代观众了解到一场几乎被尘封的悲剧。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得以反思战争和腐败的危害,警钟长鸣。它提醒我们,灾难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而人类的生命和尊严,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受到尊重的。

让人深思的主题

《1942》引发了人们对于一系列发人深省的主题的思考:

战争的残酷:战争不仅破坏了国家,也毁掉了无数普通民众的生活。

腐败的危害:腐败官僚的不作为和贪污腐化,导致了这场饥荒的加剧和蔓延。

人性的善与恶:即使在极端的逆境中,人性中的善与恶依然并存。有人选择牺牲自己拯救他人,而有人却为了selfish目标置他人性命于不顾。

生命的意义: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生命依然具有价值和意义。灾民们顽强地求生,为后人树立了可贵的榜样。

我个人的感触

《1942》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为那些死于饥荒的无辜生灵感到心痛,也为那些在逆境中挣扎求生的英雄人物感到敬佩。

我不得不钦佩导演冯小刚的勇气和魄力,他敢于触碰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通过《1942》,他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段悲剧,并且警示人们铭记历史,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1942年河南大饥荒数据统计

指标数据
死亡人数300万-400万人
受灾人口5000万人
灾荒持续时间2年
主要原因日军侵略、国民党腐败、旱灾、蝗灾

互动问题

亲爱的读者,看完我的观后感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和心得?你们认为《1942》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你们认为我们在面对灾难时,每个人应该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让我们共同探讨这部电影的深远意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