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防御战怎么打,为何二战军舰的防空都是靠弹幕将飞机打下来的

莲辞网

舰炮防御战怎么打,为何二战军舰的防空都是靠弹幕将飞机打下来的?

二战后期,发明了舰载雷达,1938年,美海军最早研制出频率为195兆赫,对飞机探测距离达137公里,对水面舰艇探测距离大于20公里的XAF型舰载警戒雷达,并安装在“纽约”号战列舰上。

1944年10月,苏里高海战,大口径舰炮在火控雷达指挥下,最远射击距离大约12公里,但作为舰上对空防御作战的大量小口径舰炮,仍然是采取人工手动操作观瞄,并手动操作射击的。

舰炮防御战怎么打,为何二战军舰的防空都是靠弹幕将飞机打下来的

当时,天空中大都是螺旋桨战机,但却是速度最快的作战装备(德军少量喷气战机后期才出现),美军的野马P-51D最大速度能达到785千米/小时,所以人工观瞄手动操作的高炮,要想打下高速俯冲的战机,真是谈何容易。

英美德日等国战列舰、重巡洋舰等大型水面主力作战舰艇,为了对空防御作战,都在舰上装备了大量的防空高炮,譬如世界上最大战列舰,日本的大和号,除了装有3座3联装460毫米主炮外,还装有4座3联装155毫米舰炮,24门127毫米高射炮,113门25毫米机关炮,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但即便如此,大和号战列舰,在支援冲绳日军作战时,面对天空中美军战机狂轰滥炸,舰体被直接命中空投的航空炸弹,左右舷被命中多条鱼雷,引发主炮弹药库大爆炸,彻底葬身海底。

某些对二战防空作战,不是很熟悉的军迷以为,舰载高射炮对空作战,是由火控雷达指挥的,那是不正确的,当时很少有火控雷达指挥舰炮射击,即使有那也是针对少量大口径舰炮,作为防空作战的小口径高炮,基本上还是靠人工观瞄操炮射击,所以要打下空中高速飞行的战机,是相当困难的。

采取弹幕预射击,在敌战机来袭方向扯好弹幕来撞,不失为一种对空作战方式,当时确实取得了较好的对空作战效果,譬如前期日本神风攻击机有良好的战绩,原因就是美海军没有把侧舷水平面处作为预射击的重点区域,从而遭到由侧舷低空撞来飞机时不能起到有效阻止,后来美军舰队调整高炮射击方案,就击落了大量日军的樱花自杀飞机。

相信很多军迷看过日本拍摄的战争题材电影《男人的大和》,天上美战机成群结队,黑鸭鸭一片俯冲投弹,大和舰不时中弹,爆炸和火光不断,舰员非死即伤,防空操炮手,都似疯了一样,那来靠瞄准的精确射击,压上弹匣直接就搂火,将弹丸尽快发射出去,能撞着美机就是幸运,所以当时舰空对阵搏杀中,空中战机优势明显,真正靠舰炮击沉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很少,大都数都是在空中打击下,被航空炸弹和鱼雷命中,而葬送大海的,世界上最大吨位战列舰日本大和号的命运就是如此。

再则,舰炮对空射击,因为舰炮的安装位置,会存有射击死角,譬如说战舰中轴线上,作战飞机飞得很快,人工观瞄的高射炮瞄准,只能对战机进入方向射击,组成弹幕等飞机来撞,俯冲轰炸机俯冲的时候,倒是尝试瞄准打出弹幕,前后方对于单舰是死角, 但靠舰队组阵防空来弥补,这种作战方式方法美日英都玩。

总之,二战时期的高射炮,雷达控制射击毕竟是少数,靠高炮击落作战飞机很难,100毫米以上大口径防空炮的作用不是直接击落作战飞机,而是对高空目标产生威胁,将之驱离或者逼入低空,譬如让轰炸机提前丢掉炸弹,去躲避防空炮火,就是防空作战的胜利。

高射炮,从来不指望把炮弹打到机体上,而是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及高速炸开的弹片来打击飞机,所以只要引爆高度定的准,在飞机附近爆炸的话,就足以对飞机产生极大的破坏了。

早期高射炮对战机命中率极低,装备有149门各类口径高射炮的日军战列舰大和号,在最后的战斗中一架飞机也没有打下来,所以“防空防空,十防九空”说的还是有道理,因此用打出弹幕的防空手段,就成了对空作战的有效手段。

(不求轰动效应,但愿踏实写作,除了创作头条号,认真作悟空答题,请关注本文作者,欢迎参与讨论,到评论栏发表您的高论!)

2018年2月2日于杭州

二战中为什么日本战列舰酷爱双联装主炮?

战列舰,是海军史上除航母以外,最大的水面主战舰艇,是巨舰大炮的必然产物,随着拥有舰载机的航母成了海上霸主,战列舰也就成为了历史,彻底退出了海战舞台。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除了最新锐的大和级战列舰拥有三座三联装460毫米宇宙最强主炮以外,其它的战列舰大都采用了双联装的炮塔装置。

至于战列舰究竟是安装双联装还是三联装炮塔,则没有硬性规定,都是各国海军根据自身战列舰的长度、宽度和吨位等综合因素,来决定主舰炮的数量,以及其它副炮的配备量。

尤其是主炮由于炮塔份量重,因此不可能无限安装,为了强调对海打击火力,有的国家就尽可能地安装三联装炮。

但这却是个动态过程,三联装炮塔带来的问题必定是炮塔重量大增,既带来舰艇稳定性问题,同时也导致舰艇排水量增大,影响舰艇的航行速度等。

出于舰艇排水量、稳定性、航行速度等考虑,事实上包括日本海军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海军战列舰采用的是双联装炮塔的设置方式,貌似火力要逊于三联装炮塔,但舰艇的航速更高、稳定性更好,排水量适中,且双联装舰炮射击时故障率要远比三联装舰炮更低。

综上,纵观二战时期各国海军战列舰装备的主炮,显然三联装炮塔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因此双联装炮塔是最常见和最稳妥的选择,包括日本海军在内的许国国家海军战列舰选择了双联装舰炮。

因为舰炮炮塔越重,结构越复杂,特别是三联装炮塔,除了主炮联动不方便以外,对供弹系统也是个严峻的考验。

总之,双联装炮塔结构要比三联装炮塔简单,供弹系统也没三联装炮复杂,所以双联装舰炮作战的灵活性要远高于三联装炮,为日本海军等许多国家的海军所采纳。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两栖攻击舰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来看专业人士的回答啦?

两栖攻击舰由直升机航母发展而来,能够搭载飞机和运输坦克、登陆部队等陆战力量,所以它的内部设计异于航母,很多空间用于装备登陆力量。 它是一种用来在敌方沿海地区进行两栖作战时,在战线后方提供空中与水面支援的军舰,可以提供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在海军的地位仅次于航空母舰,军迷俗称“小平顶”。

例举一: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

满载排水量约2.1万吨,舰长200米,宽32米 ,舰岛结构位于右舷,设有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下甲板直升机/车辆容纳库、面积1000平方米的专用车辆甲板以及舰内坞舱。

西北风级具有三种筹载模式,一般的混合模式下可搭载450名士兵、8架直升机以及60辆车;在直升机母舰模式下,可搭载16架直升机;在车辆运输模式下,本级舰的机库与车库完全用来装载车辆 ,至多能容纳40辆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或13辆勒克莱尔搭配46辆其他装甲车,或者超过230辆轻型轮式装甲车。

例举二:美国“LHA-6 ”级两栖攻击舰。

满载排水量5万吨,其典型搭载模式为:12架MV-22“鱼鹰”、4架CH-53K“海上种马”直升机、8架AH-1W“超眼镜蛇”武装直升机、4架MH-60S直升机以及10架F-35B联合攻击机。此外,该级舰还增强了两栖运输能力特别是货物和车辆的运输能力,舰内货舱容积达3965立方米,车辆甲板面积为2362平方米,能够容纳先进两栖突击车(AAAV)40辆、M1A2主战坦克25辆以及数十辆其他作战车辆、1800人的海军陆战队及其装备。

美国“LHA-6 ”级两栖攻击舰的吨位超过了其他国家多数航母,是世界上最强的两栖攻击舰。

两栖攻击舰的主要任务是为登录战运送作战单位,像西北风级,单舰一次投送可开展团级登录作战;“LHA-6 ”级则能支持师级规模的登陆战。

如果只装载F-35B战机,它就是一枚赤裸裸的航空母舰,说句大家都不爱听的话——航母模式下的“LHA-6 ”级两栖攻击舰战斗力超过我军航母。

我国目前还没有“小平顶”,支持两栖作战的平台只有710型船坞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对我国海军来说是一种刚需。

未来的台海战事上,经过“东风”快递点穴、战机定点清除,远火火力覆盖以后,我们至少需要像西北风级这种“小平顶”平台来投送团级登陆部队,而不是710型船坞登陆舰那种营级投送能力。

最有效的武器是什么?

一系列实弹演练。尤其针对假想敌地堡工事群,各种先进武器装备齐亮相,展示出强大的山地攻坚火力。闲言少叙,直接上图:

点击播放 GIF 4.1M

04A步兵战车使用100毫米炮打击敌方碉堡

首先,是04A步兵战车用100毫米炮轰击敌方碉堡。ZBD-04A步兵战车是我军新一代重型步兵战车,十分注重火力和防护性能,用来搭乘步兵伴随主战坦克突击作战。

100毫米低压滑膛炮直瞄发射榴弹,威力不俗,对付碉堡工事足够了

04A步兵战车的正面装甲可以有效防御当今各国主流装甲车小口径火炮,同时还装备了100毫米低压线膛炮、30毫米机关炮及7.62毫米机枪,观瞄和火控设备十分先进,能够为步兵实时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点击播放 GIF 4.0M

直-10发射红箭-10反坦克导弹

直-10武装直升机是我国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如今已经大批量装备了陆军航空兵和空降兵部队。画面中,直-10发射红箭-10(AKD-10)反坦克导弹,精准命中了几公里外的59式坦克靶标。

红箭-10采用激光复合制导,射程达5公里,打击精度非常高。一架直-10最多可以同时携带8枚红箭-10反坦克导弹,另外再带两个多管火箭发射巢。

12345……充满传奇色彩的五对负重轮,如今只能成为靶标被击毁

下一组图则是AFT-10多用途导弹发射车,这款导弹发射车与99A主战坦克同时首次公开亮相于“和平使命-2014”军事演习。AFT-10是光导纤维复合制导的新型战术多用途导弹,射程远达10千米,具有很高的打击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其不仅可以打击坦克装甲车辆,以及碉堡工事,还能打击直升机等低空低速飞行目标,是重装突击集群十分可靠的伴随支援火力。

AFT-10导弹发射车最多可携带8个发射箱,上图中只安装了两个

AFT-10导弹发射

AFT-10导弹的火箭喷口位于弹体侧面,而不是尾部。这是因为AFT-10尾部安装有光纤释放装置,导弹发射后通过长长的光纤,与发射车保持连接,有点类似于线导鱼雷。

功勋的59式坦克再一次成为靶标,在爆炸火光中为祖国尽了最后一份力

AFT-10的光纤复合制导方式很特别,既可以半主动控制,也可以人在回路中修正火控信息,灵活性很强。导弹发射车可以接收导弹导引头传回的目标信息,发射车也自带一座可伸缩的光学探测系统,内置红外/微光探测器、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仪等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态势感知能力。

点击播放 GIF 3.4M

精确打击目标

实战中,除了步兵战车、导弹发射车、武装直升机、察打一体无人机这些重型装备,单兵火力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PF-98式120毫米火箭筒,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一款单兵火力支援装备,俗称“120火”。

点击播放 GIF 3.8M

“120火”口径大,自然有着不俗的威力,其多用途战斗部重达8千克,爆炸时可产生上百个高速钢珠和可燃金属锆,杀伤半径达25米,实乃对付装甲车辆、防御工事或者暴露人员物资的必备选择。

“120火”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优点,那就是重量轻便,快速拆卸后最大单件不超过10公斤,可由两人小组分解携带,几十秒内就能组装发射。另外,“120火”配有瞄准装置,可以不分白昼黑夜全天候作战。如果我方重火力装备来不及支援,那么“120火”就是连排一级部队的可靠选择。

点击播放 GIF 1.8M

看完了这么多先进装备,最后这张动图显得有些特别。画面中,我军战士匍匐前进,拉开引信,徒手丢掷炸药包,敌方碉堡工事灰飞烟灭。这个画面引起了很多网友争议,不少人认为现代战场上必须依靠高精尖的武器装备,战士徒步丢炸药包的方式很容易遭受伤亡,实在太落伍,早该淘汰了。

点击播放 GIF 4.3M

依妹子杨看来,从解放战争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到抗美援朝战场上黄继光的英勇事迹,我军历史上吃了太多太多火力不足的亏,只能靠勇气与鲜血弥补装备火力上的不足。也正因为如此,我军一直十分注重发展各种先进强大的火力支援装备;尤其是新时期联合作战思想下,把海陆空天所有信息和火力节点融为一体,极大地提升了火力支援效能。

不过,毕竟再先进的装备要靠人来操纵,装备水平发展上去了,敢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勇气和信念也绝不能丢。网络上流传有一个段子:在朱日和实兵对抗演习的“战场”上,面对无比强大的蓝军,曾有红军战士打急了,抱着“炸药包”与蓝军战车“同归于尽”。换句话说,注重训练使用先进装备的同时,不忘训练格斗拼刺刀、徒手炸碉堡等传统科目,依然是有必要的,二者并不矛盾。

即使是火力支援能力强大的美军,也依然很注重步兵近身攻坚作战的训练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出动29个步兵师几十万人,从上千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全线出去,连续攻占了越南北部20余座城镇,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这一场局部战争科技含量却并不高,双方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大炮轰击、步兵突进为主的战斗模式,海空军现代兵器并没有参与作战,各种对地、对空导弹也没有在实战中应用。

那么,整个79年中越战争期间,敌我双方投入战场的威力最大、最凶猛的武器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火箭炮,有人说是苏制反坦克导弹,还有人说是59式坦克,单纯从效果上来讲,敌我双方最凶猛的武器仍然是大口径火炮,特别是中国装备使用的152毫米加农榴弹炮。

根据战后统计,对越作战时解放军取得的战果中,超过90%与火炮相关,或是直接取得,或是帮助步兵获得优势后,由步兵进行最后的收割。152毫米加榴炮,是参战炮兵手中的主力压制火炮。

1979年参战的多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根据苏联的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仿制而成,1966年定型开始生产,大量装备预备炮兵师和军属炮兵团。

66式152加榴炮,口径为152.4毫米,炮管长4240毫米,全重5650千克,炮架采用的是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最大射程17200米,由汽车牵引机动。

它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152毫米加榴炮,发射杀伤爆破弹时,有效杀伤半径不会小于50米,也就是说一炮过去,半径50米的敌军不死即伤。即便发射杀伤爆破弹也可以轻易击毁厚度1米左右的混凝土工事,而使用穿甲弹可以击穿200毫米左右厚度的钢板。

在对越作战期间,我军曾使用152毫米加农炮直瞄射击2000米外越军山腰的火力点,结果一炮下去,山上被炸出了一个巨大的喇叭口,直径超过4米,敌军火力点早已荡然无存。而面对敌人坚固的混凝土碉堡时,152毫米加榴炮往往只需一炮就能将之摧毁。

对越作战期间,广州军区陆军第55军165师495团攻坚549高的时候,遭遇了越军坚固混凝土碉堡的顽强阻击。549高地这个混凝土碉堡修建在主峰上,依山而建高度在9米左右,直径6.7米,混凝土外墙厚度超过1.5米,堪称一座小型的军事要塞,里面驻扎有越军一个特工排。

围绕这座碉堡,越军精心构建了一个巨大的交叉火力网,四周明暗火力点密布,可以直射、斜射、侧射、倒打,成为我军前进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为了有力支援495团战斗,165师炮兵群决心以1门152毫米加榴炮抵进射击,一举将敌人碉堡摧毁,为我军前进扫清障碍。

战斗打响前,152加榴炮被秘密运到前线,巨炮怒吼声中,炮弹准确命中敌碉堡中央下方,仅一发就将其彻底摧毁,之后炮班又进行了3次火力急袭,每次5分钟,549高地的敌明暗火力点遭到了毁灭性打击。495团随后跟进,仅用时40多分钟便轻松拿下了这个高地。

战后发现,越军碉堡中30多人全部在炮击中被击毙,其中5人浑身连伤口都没有,是被爆炸冲击波震死的,可见152加榴炮有多么凶猛。

苏联岸防炮在二战中有哪些著名战例?

当德国入侵苏联的时候,北方舰队海岸炮兵有18个海岸炮兵连70门海岸炮,波罗的海舰队有109个海岸炮兵连424门海岸炮,黑海舰队34个海岸炮兵连124门海岸炮,太平洋舰队则拥有138个海岸炮兵连(12个180-356毫米海岸炮兵连、77个100-152毫米海岸炮兵连和49个45-76毫米海岸炮兵连)。在一些主要受威胁地区都部署了大量的海岸炮兵部队。

总体来说,所有的海岸炮兵部队都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无论是单独做还还是和舰艇部队配合作战。它可以成功的击退敌方对于海军重要基地和要塞的进攻,并可以成功地实施反登陆和反舰艇作战。

当时的苏联政府对于海海岸炮兵的创建工作投入了巨大精力。尽管它的建设依然存在一些缺点,一些海岸炮的口径和数量也没有得到满足,但不可否认的是,海岸炮兵部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按照苏联战史的说法,“海岸炮兵部队充满着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他们拥有值得信赖的武器和优秀的指战员,随时准备投入作战”。

30年代的塞瓦斯托波尔海岸炮阵地

在二战期间,海岸炮兵全程参与战争,主要涉及以下作战

1.支援陆军作战

例如在波罗的海舰队主基地塔林防御战中,陆地防御的步兵第10军仅有36门火炮,为此,使用了96门海军火炮(37门海岸炮和59门舰炮)参与作战。

保卫战中,海军炮兵主要任务就是:消灭集结的敌军有生力量;对指定区域实施拦阻射击和面积射击。在塔林,从战争伊始舰队就首先实行了舰艇火力阵位卡制度。这种制度后来在对陆军实施炮火支援被广泛采用。火力阵位卡包括:该阵位最主要射击扇面诸元,通讯联络图、暗语信号表、呼唤炮火与停止射击的程序等。

在塔林防御战中,所有的海军炮兵由舰队管理,属于防区副司令直接领导。根据侦察情况以及下属步兵第10、16和22师的反馈情况,步兵第10军炮兵指挥部统一协调使用海军炮兵实施火力支援。

塔林防御战示意图

反炮兵作战

在海军基地的攻防战中反炮兵作战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苏军来说,在进攻作战中可以摧毁敌军重要的防御枢纽部,这样可以尽快的瓦解敌军守军并提供合围的机会。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摧毁敌军指挥中心使其部队指挥陷入混乱。由此可见,与敌炮兵作战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动用野战炮兵、舰艇炮兵、海岸炮兵以及航空兵。

如果说苏军的野战炮至少还是有反炮兵战斗的准备的话(包括有特别的情报侦察单位等),那么对于海军炮兵来说则是毫无概念。因为在战前苏军的作战条令中,从来没有考虑过后者去执行这一任务甚至没有假设。有鉴于此,海军炮兵执行相应任务时,需要从陆军炮兵中借鉴炮兵部署、炮兵射击和炮兵侦察等规则。

在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列宁格勒反炮兵作战。在列宁格勒地区,苏军与敌方炮兵进行了激烈的长期斗争,获得了比其他海军基地丰富得多的作战经验。在德军试图攻陷列宁格勒的尝试失败后,1941年9月底开始,德军将城市团团围住,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试图通过炮轰瓦解城市守卫者的意志,其重点目标是城市主要建筑和喀琅施塔得水上交通。

为了反炮兵作战,波罗的海舰队在1941年调拨了360门海军火炮(舰艇与海岸火炮,其中207门是海岸炮)。在这360门海军火炮中,有101门射程在28-45千米,其余的射程在22-25千米。此外,1941年11月-1942年2月还加紧修建新的海岸炮阵地,在此期间共建设了29个铁道海岸炮连70门海岸炮。

1943年苏军列宁格勒反炮兵作战部署图

敌军为炮击列宁格勒使用了250门火炮,并制定了相应的战术和炮兵部署。德军对城市的轰击一般持续8-10分钟,然后停止1到3小时。根据统计,1942年1月城市遭到2696发炮弹轰击,2月份4771发炮弹,3月份7380发炮弹。而从4到12月一共遭到301次火炮射击,持续轰击时间达到194小时39分钟。

与敌军的反炮兵作战在距离前线15-20千米是个挑战。当时,列宁格勒方面军装备的火炮(107、122和152毫米)最大射程只有20千米,只有1935年的Бр-2型152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可以到25千米。而德军的1939年式150毫米火炮射程为24.7千米,170毫米火炮达到28千米,240毫米加农炮则为31千米。这样,无形中凸显了海军火炮的价值。因此从1942年开始到之后的几年,反炮兵作战的主角都是海岸炮兵。

海岸炮兵最适合轰击纵深的受到保护的敌军炮兵阵地。如果使用炮兵群作战的话,效果将会更好。与敌军火炮相比,海岸炮射程具有较大优势,130毫米海岸炮射程25千米,152毫米为30千米,180毫米则达到38千米,356毫米则是44千米。同时,海岸炮的射击不仅仅局限在通过地面观察校正哨,还应该广泛使用炮兵校射飞机、气球校射等一切可行的办法,对敌军炮兵阵地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根据统计,1943年敌军炮兵共向列宁格勒发射了约8万发炮弹,而苏军舰艇炮兵和海岸炮兵反炮兵作战消耗了12.8万发炮弹。整个一年的作战,苏军共摧毁敌军28个炮兵连另69门单独火炮,先后压制敌军火炮69642次,敌军炮兵被迫停止了对城市的轰击。

苏军反炮兵作战的炮兵观察哨

支援进攻作战中

1943-1945年,在一系列苏联陆海军协同作战中,海军炮兵包括海岸炮兵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在所有的行动中,波罗的海舰队炮兵1943-1945年的行动最为出彩。它从列宁格勒城下战斗到波罗的海沿岸,最终到东普鲁士。同样,北方舰队舰艇炮兵和海岸炮兵在1944年的佩特萨莫-基尔克内斯战役中的行动也令人感兴趣。所有波罗的海舰队与列宁格勒方面军在列宁格勒地区的作战都需要打破对方火炮、迫击炮和步兵火器构筑的多层次大纵深防御体系。当然,进攻作战中投入的炮兵与航空兵更为重要。

在1943年1月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的作战中海军炮兵共有11个固定海岸炮兵连(34门100-406毫米海岸炮)、16个海军铁道炮兵连(32门100-356毫米铁道海岸炮)以及3艘驱逐舰和3艘炮舰(6艘军舰一共有22门130毫米舰炮)参加。

1943年1月准备作战的波罗的海舰队海岸炮兵

从1月12日至1月18月海军炮兵共进行了1205次射击,消耗100-406毫米炮弹29101发。共压制敌军炮兵阵地759次,消灭敌军8个炮兵连和2门单独火炮,摧毁敌军14个防御枢纽部,包括在什利谢利堡区域。此外,还摧毁了敌军2个弹药库以及铁路线等,造成敌军人员和装备的巨大损失。

登陆炮火支援

苏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先后实施了113次规模不同的登陆作战,其中主要有1941年12月的刻赤-费奥多西亚登陆战役、1943年2月的南奥泽列伊卡和斯塔尼奇卡战役、1943年9月的新罗西斯克战役、1944年7月的维堡湾战役和1944年10月的蒙海峡群岛战役

让我们分析一下海岸炮兵在1943年2月这场登陆作战中的运用。在主要登陆方向南奥泽列伊卡提供火力支援的有近卫巡洋舰“红色高加索”和“红色克里木”号,驱逐领舰“哈尔科夫”号,5艘驱逐舰和3艘炮舰,以及一些鱼雷艇和猎潜艇。 为了确保在辅助方向斯塔列奇卡登陆成功,由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海岸炮兵组成了炮兵群提供火力支援,共有29门身管火炮和5门迫击炮。炮兵群包括机动海岸炮兵第251营(4门152毫米火炮)、独立海岸炮兵第147营(4门100毫米火炮)以及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的独立炮兵群(6门45-76毫米火炮和5门120毫米迫击炮)。

2月4日夜晚,黑海舰队舰艇运载登陆部队在南奥泽列卡南部登陆,遭到敌军炮兵的猛烈射击。尽管苏军舰炮发射了2292发130-180毫米炮弹,却依然无法压制对方火力,原因在于敌军许多反斜面工事事先没有查明而且也无法进行校正射击。由于敌军的激烈抵抗,苏军登陆部队无法上岸。不过,一小队海军步兵设法登上了岸。上岸后,他们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吸引了对方注意力,掩护了在斯塔尼奇卡的登陆行动。

凌晨1时,当登陆部队靠近斯塔尼奇卡海岸时,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的海岸炮兵对预设目标进行了目视射击。与此同时,鱼雷艇也关闭烟幕,紧随登陆部队行动。1时10分,海岸炮兵部队开始对敌军纵深目标进行轰击,而舰艇则在烟幕掩护下开始运载登陆部队上岸。

敌军由于遭到苏军强大火力的突然打击,显得手足无措。个别对苏军登陆部队射击的炮兵阵地也迅速被反炮兵火力所摧毁。同时登陆部队迅速向斯塔尼奇卡西面推进,对敌军阵地形成合围。在采梅斯湾西岸的固定海岸炮兵连成功的压制了敌军的火炮和迫击炮火力。它们给敌军人员和装备予以重大杀伤,并协助登陆部队在对岸登陆。在斯塔尼奇卡辅助方向的登陆由于其突然性以及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海岸炮兵的支援获得了成功,这样辅助的方向成为了主要方向。

1943年2月苏军准备在南奥泽列伊卡登陆

海军基地防御

这方面战例很多,诸如汉科、塔林、新罗西斯克等,最著名的就是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保卫战中,最出名的就是装备305毫米海岸炮的海岸炮兵第30连和35连,也就是被德军称之为马克西姆-高尔基I和II号堡垒的。

黑海舰队参谋部作战训练处编写的文件关于海岸炮兵第30连在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7个月(1941年10月30日-1942年5月31日)的报告中指出,“该连在此期间共进行了161次射击,其中18次针对坦克部队、12次针对摩托化部队、34次针对敌方炮兵连、22次针对步兵部队、16次针对火力点以及59次其他任务。一共消耗了1034发炮弹,最多一次是针对巴赫奇萨赖地区的射击,一次消耗41发炮弹;最少的一次射击则只消耗1发炮弹”。

大多数的射击距离只有60-80链(11.11-14.82千米),只有22%的射击距离在100链(18.52千米)以上。所有射击次数中,3次直接瞄准射击,71次校正射击,还有87次即54%是非校正射击。

整个这些射击的战果是击毁敌军17辆坦克、1辆机车、2辆小汽车和300辆卡车,摧毁敌军8个炮兵连与迫击炮连、15个集结点、7个火力点以及歼敌约0.3万人。此外,该炮兵连的射击还给敌军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恐慌。不过最大的缺点就是54%的射击没有进行校正,从而造成炮弹浪费和战果的未知。

被摧毁的海岸炮兵第30连阵地

海岸炮兵第30连教堂

海岸炮兵第35连在7个月作战中共进行了59次射击消耗炮弹458发。这些总射击次数中只有11次是校正射击,其余48次射击(占总射击次数比例81%)没有经过校正。射击次数中2次射击距离不到100链(为87链即16.11千米),其余都在100链以上(130-144链即24.08千米到26.67千米)。这些射击的战果是击毁敌军10辆汽车、摧毁敌军6个炮兵连与迫击炮连,毙敌800人。作战最大的缺点是多为远距离射击而且81%射击没有经过校正导致射击效率有限。

海岸炮兵第35连连长列什科

海岸炮兵第35连在敌军对塞瓦斯托波尔的第三次攻势中,继续用密集火力对敌军实施猛烈打击。仅在6月7日到6月11日5天中,就进行了31次射击消耗炮弹211发。该连火力主要支援了第4扇区别尔别克村地区和麦肯齐亚山庄进行防御作战的陆军部队。6月16日该连发射了20发高爆弹、21发杀爆弹和21发穿甲弹。火炮的射击部分经过了校正射击,一些炮弹直接命中了敌军的部队和壕沟。6月18-19日该连击毁敌军1辆坦克、8门火炮并歼敌1个步兵营,此外连的高射机枪击落1架容克-88轰炸机。

6月23日,做为近卫海岸炮兵第1营下属的该连继续英勇作战。第1炮塔尽管人员有限,但全体人员表示,会全力保证炮塔运转正常,坚决打击敌军。这一天,该连击毁3辆坦克、击中1辆坦克,击溃敌军2个步兵团,不过连的测距仪被敌军炮火毁坏。6月23日至6月27日,该连消灭敌军步兵2个排,有效压制了敌方火力,共发射100多发炮弹。

2007年,在塞瓦斯托波尔建立了海岸炮兵第35连博物馆作为纪念。

海岸炮兵第35连博物馆大门

保护沿海交通线

海岸炮兵的每天任务就是保护苏军的护航运输船队和单独航行舰船免遭敌军水面舰只和潜艇的袭击,在一些情况下是防止敌军炮兵的袭击。由于海岸地理位置的缘故,敌军的攻击往往具有突然型与快速性。

当时在苏联北极西部、白海和科拉湾之间有一系列的港口,它们对于苏联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通过它们可以及时向苏军和北方舰队提供给养供应。另外,沿巴伦支海、白海和科拉海海岸分布着众多的工业企业、极地考察站等。对于苏军来说,主要的海上交通线是阿尔汉格尔斯克-约坎加-白海的科拉湾与巴伦支海东南部。对北方舰队重要基地的斯列德尼半岛、雷巴奇半岛和约坎加的补给也需要通过海上进行。

北方舰队的海岸炮兵对于破坏德军海上交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同在沙漠中作战”,德国海军上将鲁格写道:“这完全依赖于海上运输的能力”。在芬兰北部和挪威北部没有和挪威南部相连的铁路。佩琴加湾距离斯列德尼半岛6.2千米,距离利纳哈马里港12-13千米。这种情况下在半岛的苏军海岸炮兵受命对于德军沿海海上交通进行封锁。

使用炮兵对佩特萨莫港进行封锁,破坏德军在北方的海上交通,一般采取下列方法:敌舰艇或运输船驶离港口时;对在海上的或驶入港湾的敌护航运输队进行打击;封锁利纳哈马里峡湾最终与航空兵和鱼雷艇部队共同协同作战。当然,由于鱼雷艇部队的使用,增加了协同的复杂性。

就德军来说,要在人烟稀少的佩特萨莫地去进行大规模作战,需要大量补给物资和运输工具。补给方式一是陆上运输,但铁路陆基不稳、桥梁被破坏、冬季隧道积雪,而且铁路有半年不能使用。另一方式是海上,不过挪威近岸交通线长达2000海里,而且北部主要港口只有栈桥码头,装卸设备尚未修复,吞吐量有限。

1944年6月28日佩特萨莫炮战示意图

苏军4年炮战发射的炮弹35568发中18738发是独立海岸炮兵第113营发射,其中11200发用于打击海上目标。该营遭到了德军25000发炮弹的还击,其中8550发来自德军岸炮阵地。苏军声称4年炮战共击沉17艘运输船(34086吨)和15艘舰艇,不过德国数据是只有4艘运输船被击沉(12986吨,其中2艘还是触雷受伤被击沉)。

1944年10月北方舰队海军步兵在利纳哈马里港缴获的德军210毫米火炮阵地

整个二战,苏联海军海岸炮兵一共击沉敌方战斗和辅助舰艇43艘,击沉战斗舰艇18艘(1艘潜艇、6艘护卫艇、2艘扫雷舰艇、4艘登陆艇船、1艘拖船和4艘浮动器材)和击伤战斗舰艇25艘(1艘辅助巡洋舰、2艘驱逐舰、6艘护卫艇、2艘扫雷舰艇、11艘登陆艇船、1艘特种辅助船只和2艘拖船)。击沉运输船27艘(4.8万吨)-内部统计为14艘(28646吨),另内部统计击伤运输船23艘(6.18万吨)

如今红山炮台的TM-3-12型305毫米铁道海岸炮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