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传说,明朝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
明朝郡王的封号,和其他朝代基本一致,主要都是来自于古时候的郡名或者地名。当然也有极少的一部分,是来自于一些特殊的寓意。
至于说封号不够用,这种情况在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时候,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现。而到了后期的时候,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明朝就快要到头了。
想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简单来介绍一下,古代的封王制度,以及明朝的宗室政策。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名义上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但实际上,周天子的自我称谓,其实也仅仅只是王而已,所以后世才会有周王室这个说法。
而到了战国时代以后,随着那些诸侯国越来越强,诸侯国的诸侯们,也开始自称为王,从名义上跃升到了周天子这个层次。所以战国时期几大强国的国君,基本上都是王。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自己再称王,已经不够气派了,所以就发明出了皇帝这个词。不过,因为秦朝执行的是彻底的郡县制,基本没有封王这个说法。所以在秦朝这个朝代,是没有诸侯王的。
再后来,随着秦朝灭亡,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开始复国,再次称王。而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汉高祖刘邦经过一场乱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击败项羽之后,被其他几位诸侯王再次公推为皇帝,汉朝也就此开国。
而汉朝开国之后,刘邦在位的几年里,一直忙着剪除其他异姓王。因为在刘邦看来,异姓王的存在,始终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只有彻底铲除才能维护国家统一。而除掉了异姓王之后,刘邦又换上了自己的儿子,作为新的诸侯王,施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制度。
以上所说的这些,和明朝的宗室政策,当然没什么关系,基本上都是秦汉时期的历史。但这段历史,对于后来中国大多数朝代的封王政策,却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刘邦自己大概也没想过,自己无心插柳,会留给后世王朝一个约定俗称的制度。
因为刘邦废了其他异姓王之后,直接就把自己的儿子推了上去,继承了这些异姓王留下的王位。而那些异姓王,之前很多都是六国的旧贵族。他们自封的王位,也都是齐王、赵王、魏王之类的称号,因为他们原本就是战国时期那些诸侯王的后人。
所以,这直接导致刘邦几个儿子的封号,基本上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诸侯国的国名为王的封号,比如齐王、楚王之类的。而到了西晋的时候,司马家因为人比较多的缘故,又创造性地提出以郡名为封号。
经过汉朝和晋朝这两个朝代的建立之后,后来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将这套封王制度,彻底延续了下去,最多也就是在小处略作修改。
在这套封王制度下,皇帝的儿子当中,正常情况下有一个会被立为太子,以后会继承皇位。这个儿子一般都是嫡长子。而其他的儿子,则是被封为亲王。至于亲王的封号,则一般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为封号。
而亲王的儿子,则是同样的道理。亲王的嫡长子会继承亲王的爵位,至于亲王的其他儿子,则会以这个亲王封号代表的诸侯国,国境内的古郡名作为封号。比如说,齐王的儿子当中,嫡长子以后还是齐王,而其他儿子则是齐国这块地盘内,古代郡名为开头的郡王。
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就算是同为亲王,封号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出生靠前的,一般封号都是战国七雄的国名,秦齐楚燕韩赵魏,越往后就往往都是一些小国的国名。有的朝代,还会把晋或者周这个国名,也算在大国里面。
比如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的几个儿子里面,嫡长子李建成继承了太子之位,那其他儿子里面地位最高的李世民,就直接被封为秦王。再比如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虽然因为年幼没当上皇帝,但同样后来也被追封为秦王和楚王。
而到了明朝的时候,大体上其实也没多大变化。就拿朱元璋的儿子们来说,朱元璋的长子被封为太子,老二就是秦王,老三就是晋王,老四就是燕王,老五就是周王,以此类推。
郡王的封号也是如此,都是以往其他朝代约定俗成的惯例,以父亲封地内的古郡名为封号。这些封号的设定,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不是朱元璋一拍脑门就随意定下了的。
简单来说,亲王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为封号,郡王则是以古时候的郡名为封号。
至于为什么不是以明朝的郡名为封号,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明朝根本就没有郡这个说法。明朝虽然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但省下面是府州县三级行政单位,或者州县两级行政单位,而没有郡的存在。
通过以上这些介绍,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套封王制度的体系内,亲王的称号,正常来说应该有一百多个。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加在一起也就只有不到两百个。至于郡王的称号,则是稍多一些。毕竟古代的时候,不同朝代的郡名可能会有所变动,但大体上也就是一千多个左右。
解释完古代的王位称号之后,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明朝特殊的宗室管理政策。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同志,早年出身底层,还曾经当过和尚要过饭。号称是开局一个碗,建立大明朝。
大概也正是因为早年要饭的时候,吃得苦太多,所以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在制定宗室政策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想给自己后辈儿孙一个保障,生怕朱家的子孙后代再挨饿。
所以,在朱元璋的主导下,明朝设置了一套特殊的宗室制度。在这套制度下,宗室成员分为八个等级,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和奉国中尉。
在这八个等级当中,前两个等级的亲王和郡王,拥有世袭罔替的权力。也就是说,亲王的嫡长子继承爵位之后,还是亲王。而郡王的嫡长子继承爵位之后,还是郡王。但是郡王以下,镇国将军的儿子,不管是嫡长子还是庶子,一律都是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一律都是奉国将军。
而到了最底层的奉国中尉之后,奉国中尉的儿子不再降爵。不管奉国中尉有几个儿子,统统被封为奉国中尉,按时从国家手里领钱,由国家供养。
从这套制度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亲王这一级,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前朝亲王的嫡长子,一种是本朝皇帝的儿子。而明朝的十几位皇帝当中,除了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比较特殊,一个人就生了二十多个儿子,设置了二十多个亲王爵位之外。剩下的十几位皇帝,基本上儿子数量都不多。
比如明成祖朱棣,一共就只有三个儿子。再比如明孝宗朱佑樘,一辈子就只有两个儿子,其中还有一个夭折了。这样算下来,每一代皇帝在位,最多也就增加三五个亲王爵位。就算是十几代之后,最多也就是几十个亲王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上百个诸侯国的国名,用来给几十个亲王做封号,自然是够用了。更别说这其中还有一些亲王,因为种种问题被剥夺了王位,或者干脆绝后了,还能剩下一些封号。
相比之下,郡王就比较多了。
郡王的主要来源,一共有两种:一种是老郡王的嫡长子,另一种是亲王的其他儿子。就算一个亲王平均只生三个儿子,一个继承亲王爵位,两个被封为郡王,这样算下来,每一代的郡王数量,也可以轻松在亲王和旧有郡王的数量上,再翻一倍。
所以,朱元璋孙子那一代,可能只有几十个郡王。而曾孙子那一代,就接近上百个郡王。玄孙那一代是两百个郡王,五世孙是四百个,六世孙是八百个,七世孙轻松破千了。
而在明朝的皇帝当中,朱元璋的七世孙这一代,对应的就是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了。而这两位明朝皇帝在位的时候,已经是明朝中后期了。也正是直到他们这个时代,才逐渐开始出现古代郡名不够用的情况。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其实在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朱佑樘在世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逐渐出现这个问题了。所以明孝宗在位的时候,不得不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宗室数量,并且设置一些新的宗室政策。比如兄弟子侄间的爵位继承,比如给予每个宗室一定的妻妾数量指标,不在指标内部的妻妾生子,不能继承爵位等制度。
但就算明孝宗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仍是无法阻挡郡王数量的疯狂增加。因为从之前的制度算法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亲王爵位,是以加法的形式增加;而郡王的爵位,却是以指数的形式增加。所以到了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明朝的郡王就彻底烂大街了。
既然郡名逐渐不够用了,那接下来就再用县名或者地名好了。实在不行,直接查字典,随便找两个寓意好一点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做郡王封号就是了。反正到了这个时候,郡王这个王位,已经烂大街了,根本不值钱,也没谁会在乎封号的问题。
至于再往后,等到县名和地名都已经开始不够用的时候,这时候明朝皇帝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给这些朱家人找封号,而是如何延续国家的问题。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朱家宗室的整体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万人。而到了崇祯时期,更是已经接近五十万人。
整整五十万宗室,天天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自己不劳动,还得让国家出钱养着。到了这个时候,光是养宗室的开销,就已经很大了,对国家财政形成了巨大的负担。
所以,当郡王的封号数量,彻底不够用的时候,这时候的明朝,基本上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明朝有袁天罡吗?
明朝没有袁天罡,袁天罡是唐朝人。
年少孤苦贫寒,爱读书,好学问,精通技艺,对相术深有研究。大业元年(605年)应友人张柬之邀赴洛阳任资官令。初到洛阳时,居于清化坊。曾在此为杜淹、王珪、韦挺看相,且结果都不出其所料。
大业末年天下大乱,返回故乡,依然卖卦为生。此间为初唐重臣窦轨看相。
武德初年窦轨发迹,任为益州行台仆射,为不忘旧恩,于是向蜀道使詹俊赤举荐了袁天纲,遂被任为蜀郡火井县县令。
贞观六年(632年)被唐太宗在九成宫显德殿召见,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之后将袁天纲留居长安,以备垂询,自此成为唐太宗的智囊。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为岑文本,张行成,马周,房玄龄和李审素看相。同年请求复任火井县县令,返回家乡,同年四月,于任上逝世。
明朝历史上有哪些未解悬案?
您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明朝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毫无疑问留给我们无限的念想。从朱元璋开国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一共存在了276年的历史,如果把弘光政权算是,也有277年。在明朝近300年的风雨历程中,自然有许多未解悬案。以下主要说几个典型的。
第一:建文帝失踪之谜1:第一种说法,记载建文帝被一场大火烧死
明朝近300年历史中,毫无疑问有传奇鼎盛期,也有没落期。其中以建文帝的生死之谜最为蹊跷,史学界普遍有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被一场大火给烧死了。根据明史明惠帝本纪记载,建文四年六月十四日,朱棣军队进攻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也就是朱棣的小舅子想要做内应,被恼羞成怒的朱允炆给杀了。谷王“朱橞”和大将李景隆投降了燕王,放朱棣进城。宫中出现了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燕王朱棣让人在大火中找到了建文帝和马皇后的尸体,八天之后让他们入土为安。
2:第二种说法,建文帝出逃海外
普遍人认为朱棣打进南京城后,建文帝并没有死去。他利用城内的地道,最后成功逃出。明史成祖本纪里面记载,朱棣怀疑建文帝出逃海外,所以才派遣郑和下西洋。主要的目的就是来找寻建文帝,这只不过是他的目的之一。当时的海上巨寇陈祖义,便是打着建文帝的旗号开始招兵买马,声势浩大,威胁到了明王朝统治。郑和下西洋途中,顺道把陈祖义给剿灭。
3:第三种说法,出家为僧,一直活到了正统年间
还有一种说法记载建文出家为僧,当时朱棣攻占了京城。建文帝从地道逃出,正统五年,有僧人从云南来到了广西,诈称是建文皇帝。思恩知府上报给朝廷,经过审查,发现这个人是均州人氏。已经九十多岁了,投入监狱,过四个月死去。时间明显对不上,朱标如果还活着,有可能活到90多岁。从此以后,江西的三清山,巴蜀等地都有建文帝的影子。不管历史如何,永乐皇位继位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朱棣生母之谜1:朱棣是马皇后的儿子,很多人都趋于这种说法
朱棣的生母是谁,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普遍人认为朱棣是马皇后的儿子,太子朱标,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等五人都是马皇后亲生的,但许多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可如果朱棣是马皇后的嫡子,为什么朱元璋在太子,秦王,晋王去世后不选择立他为太子,而改立皇太孙建文,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2:朱棣是元顺帝和蒙古人的后代,朱元璋被戴了绿帽子
民间对于明成祖朱棣生母记载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多,最广泛的是一本蒙古人的口述历史,也叫蒙古秘史。把明成祖朱棣这个人写成是元顺帝的一个妃子弘吉剌氏所生,朱元璋打下大都后,把这个妃子收入到明朝宫中。这时候弘吉剌氏已经怀孕了七个月,不久便生下了朱棣。可这种记载很快便推翻,朱棣出生于1360年,距离徐达攻取元大都已经过去八年了。就算弘吉剌氏被朱元璋弄进宫中,七个月那么大的肚子老朱不可能看不到。可能就是建文遗臣故意抹黑朱元璋导致的!
3:朱棣的生母是高丽女子唝妃,这个被许多史学家所认可
有一个证据记载了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有一本书叫做南京太常寺志。明朝施行南北两京制度,北京有太常寺,南京也有太常寺。太常寺是掌管祭祀礼仪的这么一个机构,根据太常寺志记载,在纪念他们祖先的享殿里头,牌位摆放的很特别,有一位貢妃单独在一面。
第三:明宣宗废后之谜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下令废后。立新的皇后,这可是国家大事,大明开国到宣宗一朝这可是首例。有人说因为孙贵妃利用自己的美色故意去诱惑朱瞻基,整个过程都是孙贵妃一手操作的。可是我看没有那么简单,从皇帝和皇后胡氏的感情说起。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婚姻也是无法自己做主的。包办未必感情不和,明宣宗朱瞻基和胡氏的感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1:皇子结婚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皇家利益,有政治企图
皇室结婚首先要考虑到国家政局的稳定,从长远角度上出发。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自古多情帝王家。”其次是考虑生皇子,不允许个人意志起作用。更可悲的是朱瞻基的婚姻遵从的是爷爷朱棣的命令,永乐十五年,朱棣决定给孙子朱瞻基选太孙妃。选中了胡氏之女,朱瞻基无奈只能服从。可她家里的情况也不是很显赫,父亲不过是锦衣卫的百户,皇帝选她着实有点荒唐。古代封建帝王都崇尚迷信,让天官观察星象,就这样胡氏被选中,于是定下了这门亲事。
2:胡氏性格软弱,和朱瞻基性格不合,明宣宗有“蟋蟀天子”的称号
这个胡氏的女儿有名字,名叫胡善祥。和帝王家门门不当户不对,性格软弱,办事不张扬。这样的人进了太子府备受冷落,可她只能默默的忍受,又不跟别人沟通,让人引起反感。而朱瞻基可是性情中人,好玩喜欢斗蟋蟀,因此落得一个“蟋蟀天子”的称号。他们之间的夫妻感情可想而知,另外胡皇后还经常生病。喜欢黄老之学,一副清心寡欲的样子。二人的感情不和。
3:最主要的是朱瞻基早年心有所属,自然容不下他人
其实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朱瞻基很早的时候就心有所属,孙贵妃就是他的意中人。孙氏是山东邹平人,长得非常漂亮。永乐八年的时候,十三岁的朱瞻基跟着爷爷回到了太子府,一进家门,看到了一个小妹妹。喜欢上了她,从此二人过上了青梅竹马的生活,感情顿生。永乐九年,朱瞻基行成人礼被册封为皇太孙。确定了他作为法定接班人,选太子妃的事情就这样被提上了日程。朱棣嫌弃孙小妹很小,再加上北方战事吃紧。于是选中了胡氏作为太孙妃,不想让太子妃和太孙妃出自同一个地方,避免外戚干政的局面。
4:朱瞻基为什么这么宠爱孙小妹,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朱瞻基受到姥姥的影响,在平常老百姓家也是如此;第二就是他们小的时候一起生活,比一般人更加亲近;第三点就是说她是朱瞻基的红颜知己,因为在太子府以及未来的后宫中,得知红颜知己才能如此。孙小妹悟性高,太子府矛盾尖锐。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理解朱瞻基的心情,尽可能按照他想的去做。
5:改立皇后的绝佳理由就是孙贵妃生了儿子,这点很重要
从皇帝的儿子说起,朱瞻基的许多女人只生了两个女儿。他三十多了,没有想到还能再生一个男孩。这样的背景下,孙氏给皇帝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未来的明英宗朱祁镇。朱瞻基一时高兴,开始大赦天下。大臣们按耐不住,建议皇帝立太子。等到朱祁镇八十天的时候,被朱瞻基立为太子。这时候朱瞻基突然让群臣展开讨论:‘怎么样才能废掉胡皇后?’有的大臣为了巴结讨好皇帝,列举了二十条过失。皇帝看了之后很生气,有人建议让胡皇后主动把位子让出来。朱瞻基觉得不错,胡善祥也还算配合。
6:对新皇后的指责声越来越多,黑料太多
明宣宗朱瞻基立新皇后引来了很多人的非议,首先是夺后,其实这是朱瞻基一手操控的,根本和孙氏没有任何关系。再一个就是她的儿子不是其所生,偷了别人的。明史的说法是她偷了别人家中的孩子,偷梁换柱。一个很大的疑点就是这很难瞒过朱瞻基,夫妻之间这么重大的事情,很难瞒住。再一个就是瞒不过张太后,即使能瞒住朱瞻基,能瞒得过后宫吗?第三个知情人太多,冒充难度也太大。第四点谁能保证生出来的一定是男孩,万一是女孩呢?
7:世人之所以指责新皇后,也不是空穴来潮,同情弱者
历史上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主要还是同情弱者的心态。也不排除抹黑的动机,孙太后在明朝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孙皇后在皇宫中生活了五十多年,经历了六个朝代。是宣德年间的皇后,天顺年间的皇太后。比如说土木堡之变,孙太后站在了前台,下令监国,代理皇帝。第二天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为摄政王。
结束语:以上便是小殷说历史的原创文章,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喜欢我的可以点赞关注和转发哦!
南京白水鸭来历?
盐水鸭作为南京的特色美食,民间流传有不少关于咸水鸭的由来小故事,比如:
1、元朝末年,朱元璋打算在江苏安徽一带起义,计划在中秋节起事,规定联络暗号为“驱元兵,杀鞑子”,谁料走漏了消息,元朝统治者调兵遣将,占领了各地要道,到处搜查。元兵先从江南统治者的核心地区南京搜起,而南京老百姓为了保护起义军秘密,便合谋把“驱元兵,杀鞑子”改为“吃月饼,杀鸭子”。元兵来查,老百姓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咱们南京人过八月节的习惯,每家每户回都要做月饼、杀鸭子。”元兵答们听了,疑团顿解,知道是听错了,撤回了兵。就这样南京老百姓面临的一场危机,终于安然度过了。后来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感谢老百姓的掩护,便规定中秋节,每家每户不仅要吃月饼,还要吃鸭子,以纪念此事。
2、还有一种说法是盐水鸭与乾隆有关,乾隆下江南点名要吃一家餐厅的烤鸭,厨师连忙进了批鸭子,下午回来时却发现,鸭子全部死掉了,原来是养鸭人的孩子用盐巴来逗鸭子,导致鸭子被活活咸死,鸭子的盐分太高,烤的时候会炸开,可是乾隆马上就要来了,再去找一批鸭子也来不及了,厨师硬着头皮把那几只鸭子给煮了,乾隆吃了表示“深得朕意”并御赐其名盐水鸭。
你听过哪些匪夷所思的故事?
18岁男子爱上大20岁、有两个孩子的小姨妈,不顾家人反对出走 。10年后,男主带着7岁的儿子求助记者:被女友赶出家门,父亲拒绝收留。居无定所、生活无着!
彭成:我被老婆赶出来了!男主彭成,家住湖南嘉禾。一见面,他就对记者说了自己的窘境:
我现在是到处流浪。被我老婆赶出来了。她不想要我了。
时年28岁、身体壮硕的青年男子,居然居无定所,只能带着7岁的儿子,靠朋友救济生活?
记者还来不及诧异,彭成就脱下上衣,给记者展示了他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痕。
脖子上、腿上、背上,手指抓的、牙齿咬的,红色的血印、蓝色的碘酒痕迹、褐色的血痂,彭成身上真可谓“遍体鳞伤”。
彭成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被老婆打的。
还有,最近老婆的很多举动,让他不能容忍。
彭成:她每天早出晚归,一天24小时大概只有4个小时是在家里的。8点多钟出去,回来是半夜两点多,有时候是4-5点,天亮的时候。
半夜的时候,有很多男的打电话进来。
尽管如此,彭成说,她对这个比自己大20岁老婆的感情始终如一:“她是我初恋。我喜欢她、爱她。”
这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感情?当然只有找到另一个当事人才能知道!
李芳:快点,拿着你的东西走!在一处出租房内,记者见到了一个打扮时尚的女人,她就是彭成的女友李芳,这个房间就是彭成一家三口曾经的家。
一见到彭成进门,李芳就给他甩过去一个袋子:
拿起那个东西,都给你装好了。
李芳说的“那个东西”,其实只是一个常见的红色塑料袋,里面是彭成之前没有带走的日用品:鞋子、帽子、漱口杯……
明知道这是女友在下逐客令,不甘心的彭成还想没话找话、说点什么,但是,李芳却没有留任何情面;
拿着东西快走!
看到李芳这么决绝,记者插话说,难道就没有机会了吗?
我开始就给他好多次机会了!
李芳一边回答一边对还在磨磨蹭蹭,不愿意离开的彭成说:不要说废话,快点拿着你的东西走!
看着彭成还在唠叨着说,家里还有自己的东西没有拿走的时候,极不耐烦的李芳,拿起那个塑料袋,直接扔在了家门外。
彭成:我认识她,是因为她是我的小姨!一边是大20岁女友的种种嫌弃、直接驱赶,一边是28岁小伙子的一往情深、不肯放手,这样的场面,记者实在是看不懂。
在出租屋外 ,彭成详细地给记者讲述了他们之间的“奇葩”故事。
彭成:我认识她,是因为她是我的小姨!
眼看着记者一脸懵逼,彭成立马解释:不是亲的,她的姐姐和我的爸爸是二婚。
彭成告诉记者,李芳因为遭遇前夫的家庭暴力,经常到彭家向姐姐也就是彭成的后妈倾诉,时间久了,彭成对李芳的同情转变成了一种想要保护的欲望。
在李芳与前夫离婚后,彭成就对小姨妈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即便两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这样的感情显然也是荒唐的:
李芳首先是彭成的小姨,然后又成了女友、老婆;两姐妹嫁给父子俩、成了婆媳,父子俩娶了姐妹俩、成了连襟!
正是因为这样,彭成、李芳两人的交往,一开始就遭到了家人、特别是彭成父亲和李芳姐姐的极力反对!
当然,再大的阻力,也大不过爱情的力量。
于是,始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两个人,在某一天离家出走,一起私奔到了广东,直到生下儿子,才回到湖南老家。
李芳:你说偷人要有证据啊!既然两人有着十年的感情和共同生活的经历,还有一个儿子,怎么能说散就散呢?
记者决定,再次带着彭成和他们的儿子去找李芳。
听到记者的好心劝和,李芳毫不隐瞒地说:
我跟他连结婚证都没有的。而且已经跟他生了这么大的小孩了,还要怎样对得住他呢,你说呢?
好合好散,你去找个年轻漂亮的,我都四十多岁了,没有必要这样过下去了!
记者:你们之间到底是有什么矛盾呢?
他天天骂我,他有一根筋不对。说我在外面偷人。跟谁打电话,就说和谁关系不正常!
彭成:那半夜三更男的打电话算什么?
李芳:那是打完牌以后,人家叫我吃宵夜!打牌打到3-4点散场,叫我吃宵夜又怎么样?
打了牌,就吃夜宵,不是很正常吗?
你说偷人要有证据啊!
我没有的事情,你说有,那就分开最好!
记者:他是太爱你,紧张你了!
李芳:如果是爱,一个家庭就要交钱出来。伙食费他都不交。我还有两个女儿,都在读书,我怎么负担得起?
他什么都不管!
记者:是他赚到钱不给你,还是赚不到钱?
李芳:赚得到钱,就是不交!
李芳说,不仅如此,彭成还动手打人。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李芳当场撸起衣服,展示自己身上的伤,居然和彭成一样,也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说到这里,一直咄咄逼人的李芳,此刻忍不住泪水直流。两段感情都遇上家暴的男人,李芳心里的苦楚,可以想象!
一旁的彭成自知理亏,但还是“理屈词穷”地辩解了一句:你不打我、我会打你吗?
李芳自然没有理会彭成的这句废话,她还告诉记者,坚持要分手的另外一个原因:
家里人多次提醒,自己比彭成大20岁,再过几年,小孩带大了,自己快五十了,想嫁都嫁不出去了,而他还年轻……
这个真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他们有一个儿子 ,但是没有结婚证,在法律上,他们随时可以散伙,彭成随时可以找人结婚。
李芳不得不为自己考虑。既没有坚实的感情基础,又没有法律保障的关系,不如早点了结!
说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儿子,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一直就在一边,默默的玩耍着。
老彭:我没有老婆了。眼看着女友态度如此坚决,他决定走曲线救国路线,去找自己的父亲和后妈求援,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自从和李芳私奔后,彭成一直都没有回过家,也没有和父亲见过面。
来到阔别十年的家门口,开门的是彭成年迈的奶奶。
看到久未谋面的孙子,奶奶连忙让出一条路。但是,一旁的老彭,却拒绝儿子进门:
叫他出去,他不听我的话。
面对记者疑惑的表情,一脸沧桑的老婆告诉记者:我没有老婆了。
原来,李芳和彭成私奔不久,李芳的姐姐就毅然决然和老彭离婚了。
而离婚的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彭成和李芳。谁能容忍他们造就的那种乱糟糟、乱麻一般的关系?
好不容易进到家里,看到苍老、孤单的父亲,彭成试图靠近他,想搀扶他坐下、表达自己的歉意,但是,父亲拒绝了:“别碰我!”
彭成:我也不知道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请你原谅我,爸爸。
看到被自己害得孤苦伶仃的父亲,彭成很后悔。他知道,就是自己的一时冲动,毁掉了父亲半辈子的幸福!
转头再看看自己的儿子,他又觉得,还是要挽回这段感情。毕竟,儿子不能没有母亲。
彭成:我向你保证,永远不打你。第二天,彭成手捧着一束象征爱情的玫瑰花,再次来到李芳的住处。
可以想象,对这段感情已经彻底失去信心的李芳,怎么可能因为一束花就改变自己的立场?
于是,一个手捧鲜花的男人,一个拼命躲闪的女人,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展开了语言和动作的攻防战。
彭成:我要是不爱你,我会怀疑你吗?
李芳:我不要你爱了好不好!你打了我就永远不可能了。
我向你保证,永远不打你。我挣了一分钱都交给你。
你要我去死掉吗?
你去死我也跟着去死!我向记者保证……
李芳一度挣扎着跑出家门,但还是被彭成追了回来。
赚十块钱也给你,没钱一起喝西北风。
彭成一边说一边掏出自己的钱包:你看看,里面是没有钱,要是有钱我会给你的!
不要不要!
十几年的感情就这样算了吗?
不可能 ,已经不可能了!
听到李芳斩钉截铁地回答,彭成直接跪倒在地,恳求李芳再给他一次机会!
但是,李芳依然十分坚决,两人之间没有可能!
彭成:你就是比我大100岁,我都要对你好一辈子!两个如此水火不容的两个人,怎么能克服重重阻力,在一起生活十年之久,还有了一个孩子?
李芳说,对于这段让世俗不能理解的感情,自己确实有很多的顾虑。
但是,彭成多次向她表白:
你就是比我大100岁,我都要对你好一辈子!
我要让嘉禾的人看到羡慕你!
不仅如此,在彭成那里,李芳第一次知道了什么1314.520 !
最初的交往中,李芳自然也会有犹豫。每当这个时候,彭成就会“以死相逼”。
站在楼顶边缘,说要跳楼;在河里找到一块大石头,说要是李芳不嫁,就抱着石头睡下去……
这样的戏码反复上演,李芳体会到了彭成的决心,才最终决定一起私奔。
在外地一起生活的日子,李芳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彭成对她的真心:李芳打牌,他给削苹果递到手上,到了饭点还给送饭去……
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甜言蜜语、体贴入微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无止的争吵、打架。
李芳说,彭成总是吃醋、总是怀疑她偷人。被猜忌的日子,让她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彭成:我说了我全家死光光。说话间,得到消息的李芳父母也来到了现场。
一见面,李芳父亲就说彭成在外面好吃懒做、不爱做事,就是为了不劳而获,才和女儿在一起。
彭成则指责李芳父母从中作梗,破坏两人的关系。
李芳父亲接着爆出猛料:彭成不仅没有给女儿带来幸福,还在女儿提出分手时,索要20万的分手费。
面对这样的“指控”,彭成直接跪倒在地,对天发毒誓:我说了我全家死光光;如果我没有说,谁说谁家里死光光!
李芳的母亲插话说,家里人一开始就反对,都想要打死这个女儿。现在闹成这样,如果他们继续在一起,这个女儿就不要了。
也许是本来心意已决,也许是加上了父母的压力,李芳再次表明态度:如果再逼我在一起,就没有意思了。我已经绝望到底了!
话已至此,记者再试图说和已经不现实,彭成也不再抱希望。于是,他提到了孩子的抚养问题。
一般情况下,两口子闹离婚,都会争着要孩子的抚养权。没想到,李芳直接说,自己已经有两个女儿,不要儿子了。
听到这样的说法,彭成大怒。他当众脱下儿子的衣服,连声追问李芳:
你有管过他吗,你有给他洗过澡吗?
一家三口
李芳没有过多关注儿子消瘦的身形,以及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痕,抛下一句冷冰冰的话,离开了。
李芳:不是我管,他早就死掉了。
言语之中,好像说的是别人的孩子!
李芳:我养不起儿子。鉴于双方矛盾重重,记者只好求助当地司法调解所。
调解员首先对两人的关系和孩子的抚养问题做了定性:
彭成和李芳是非法同居的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双方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自行分手。
但是,作为父母,彭成和李芳都有抚养孩子的义务。
李芳自然是不愿意养儿子的,只不过这次她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 ”的理由:
当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小女儿才一岁多,一直叫彭成爸爸至今。要说抚养,我抚养儿子可以,他也要抚养我的女儿,大家就是一家人啊。
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你不管我、我不管你。我一个女的,没有工作,女儿的学费还是父母交的。我养不起儿子。
彭成的答复也很现实:
不出钱也可以,那儿子和她没有关系 。不能到了儿子成年,能养家的时候,再来坐享其成、享清福。
彭成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养,李芳就要和儿子断绝往来。
当然,两人的话看似有道理,其实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调解员:李芳有付抚养费的义务,也有探视的权利。儿子18岁以后,跟谁生活,自己决定。
最后,经过协商,儿子归彭成抚养。重大事件发生时,李芳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纸协议书,两个鲜红的手印,十年的感情画上句号。
一段违背伦理的奇葩感情虽然结束了,留下的后遗症却是短时间难以消除的!
第一个受害人自然是彭成的父亲老彭。
儿子带着自己的小姨子跑了,导致老婆和自己离婚,如今形只影单的老彭,注定只有孤独终老。
老婆没了,儿子、孙子成了自己最亲近又最不愿意看到的人。这样的感受,谁能体会!
最大的受害人,无疑是孩子!
在整个调解过程中,七岁的孩子,至始至终都在现场,默默的呆坐着。相信父母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在眼里。
别人家的父母相亲相爱,对孩子呵护有加,自己的爸爸妈妈整天争吵、打骂,对自己不闻不问。他受到的伤害,谁能体会!
可怜的孩子,茫然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当然,彭成和李芳也是受害人。
他们面对记者,都说出了自己大段的委屈和受到的伤害。但是我要说: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他们自己 。所以,他们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自责。而对于他们受到的伤害,我们只能说:自作自受。
李芳向记者倾诉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超越伦理、道德、法制的底线,否则,就是害人害己!彭成、李芳就是前车之鉴,值得深思!
这是《寻情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看完后,您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