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疫一线的坚守,中国个人创新的例子?
今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为倡导亚太青年共同助力全球发展、应对共同挑战,9月28日,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中国青年报社、广州青年联合会和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承办的2021年亚太青年领导力与创新创业论坛举办。来自亚太地区12个国家的140余名中外青年线上线下相聚一堂,共话创新创业。
在论坛上,五名中国青年代表讲述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他们之中,有人远赴异国进行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有人研发水域清洁机器人,有人帮助农民脱贫,有人推动碳排放交易,有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帮助务工者子女……他们以坚定的信念、深厚的专业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书写着发热发光的人生。他们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也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中国疫苗,牛!”
王倩-中国生物临床医学中心临床监查员
谈经历
2020年,新冠病毒侵袭全球。我随国药集团“长城”特别行动队远赴阿联酋,进行新冠疫苗第三期临床试验。刚到阿联酋时,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不同文化的冲击、高温带来的不适、饮食差异、语言不通……然而,付出最终获得了回报。2020年最后一天,我们的疫苗获得了中国附条件上市的批准。在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后,国药疫苗产能目前已经超过50亿剂,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
得知我们是来做疫苗临床试验的中国团队后,当地人都对我们表示感谢和认可。有人用不熟练的中文对我们说:“中国疫苗,牛!”
谈感想
每个时代都有英雄。在此次抗疫中,一线医护工作者、疫苗研发人员、与疫情拼搏的每一位普通人,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一起走进未来低碳生活
常征-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与研发中心负责人
谈经历
2021年7月16日,我和我所在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一起走进了公众视野。这一天,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启动。
对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碳排放交易”是一个新鲜词汇。往大了说,它是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市场主体可以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用减少的碳排放量进行交易。往小了说,未来存在以个人作为交易主体的可能性,点一份不需要一次性餐具的外卖,骑一公里共享单车,买一件环保材质的T恤,开十公里纯电动汽车……如果把这些数据纳入核算精准的公信平台,每个人不起眼的节能行为都能转换为碳排放额度。
谈感想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认识到减排的意义。希望亚太青年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力所能及的小行为,为世界减排作出大贡献。
以梦为船助环保,驶向未来看青山
朱健楠-中国欧卡智舶公司首席执行官
谈经历
我在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研究水声工程,后来前往以色列理工访学。在这期间,我看到了众多高校的产学研转化成果。这激发了我回国创业的念头。
2017年,我在杭州西塘看到一位年迈的清洁工,站在一艘晃晃悠悠的小船上清理水面垃圾,他每天要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很长时间。我后来得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这件事启发了我,我开始与合伙人一起利用无人驾驶技术开发清洁机器人。
如同其他创业者一样,我们缺人、缺钱、缺资源。我们不断参加各种竞赛,通过获得荣誉和奖励,支持团队继续走下去。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研发出了两类机器人,一类用于江湖湖泊,另一类用于广阔海域。有了我们的机器人,清洁工在日常工作中就有了好帮手。
谈感想
技术不是纸上谈兵,它能在现实中、在社会中、在生活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把世界变成一个更美丽的、更绿水青山的、更智能的世界。
把乡村建设得美丽富饶
王子尧-全国青联社会联络部项目经理驻村扶贫干部
谈经历
我出生在农村,希望为农民办些实事。两年前我到山东省菏泽市玉皇庙村开展扶贫工作,村民见到我们,激动地快哭出来了。村民说,当地农产品品质优良,却苦于没有市场。
我们建立了扶贫助农平台,将40种农产品打上品牌标签并统一包装,通过电商直播等技术手段推广后直接销往市场。扶贫平台直接销售超过1000万元,间接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近2000万元。此外,我们依托黄河流域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故事打造了多种旅游产品,为当地人带来了收入。
谈感想
玉皇庙村的“升级”历程,也是全中国300多万名扶贫干部和亿万广大农民共同奋斗的缩影。我相信,这种奋斗精神会赓续相传,号召更多青年走向基层、走向农村,把乡村建设得美丽富饶。
用爱和专业“助人自助”
梁焕娣-中国广州市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谈经历
社会工作如今逐渐成为一种产业,助人不仅需要热心,也需要专业能力。2014年我创办了广州黄埔区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这是广州第一个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从此走上了公益创业路。
广州有大量外来人口,许多孩子生活在“城中村”,很难完成正常学业。我们为这些孩子提供课外教育和活动,帮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这些受益者在完成学业后,又成了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为更多人提供志愿服务。
谈感想
看到自己帮助过的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坚信,这份“助人自助”的事业是值得的。在社会服务行业不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将不忘初心、以人为本,用爱和专业帮助每一位青少年。
怎么被举报了?
他被举报,既不意外,也不难理解。
作为上海抗疫的一面旗帜人物,在防疫工作中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树大招风也是必然的。针对他的讨论,前面也只是很小很零散的声音。什么时候大了呢?就是近期曝光出所谓的支持“病毒共存”论。这一说法就不得了,和我们的主流相悖。这个理论不应该是ying国搅屎棍提出来的吗?所以针对他的杂音就更多、更大了。
就所谓支持“病毒共存”论,其实是被断章取义了。一种病毒出现了,是很难灭绝的,你就是下了很大力气,在人类上没有了,也有可能到动物身上去,你还能把动物都治好了?再比如说疟疾,在中国差不多绝迹了,但是消失了吗?并没有,还是与人类共存,只是人类有了高效应对方法。这与西方某些国家的集体免疫是有本质区别的。所谓论文,其实是他的综述3千字未标明出处。首先这论文总字数是7万,比例是不足5%,学术论文有规定,可以有一定比例允许和别人的重合,但要标明出处。先把这两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陈述清楚,免得大家争论半天,连问题都没搞清楚。
说清楚了问题,就来说说其他层面。我们现在舆论特别喜欢吃瓜。各种从神坛跌落下来,大家乐此不疲。这种反转、反差,看似人畜无害,其实也是在制造社会裂痕,而修复裂痕却需要很大的成本和代价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舆论来制造裂痕,在合适的机会,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掀起轩然大波。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独立的思想,至少少被舆论思潮裹挟。
上海人做人的原则?
一、上海人做事讲求原则。法制观念鲜明,大家都有共同坚守的底线,懂得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能做。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做人做事总体上都比较靠谱。
二、上海人注重契约精神。无论朋友同事,答应的事情肯定会办到,办不到的事不会乱拍胸脯随便许诺。在金钱债务方面习惯算的清楚一点,事前"小人"总比事后翻脸不欢而散的要好。
三、上海人注重个人形象。衣服不一定要名牌,但要干净得体。头势不一定要光亮,但必须清爽整齐。切忌蓬头垢脸衣衫不整,更忌讳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否则容易遭人鄙视。
写给白衣天使的话运用排比比喻手法?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中,你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依然坚守在一线,守护着一个个亟待救助的患者。亲爱的白衣天使们,你们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放弃了休息,舍弃了亲情,积极响应着党和人民的号召,不畏艰辛,驰骋疆场。谢谢你们辛苦的付出,谢谢你们温暖的付出。亲爱的白衣天使们,你们是患者的守护神,是人民的希望,而我们则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我们将永远支持你们。
怎样看待上海防疫组组长张文宏一系列的观点?
对于上海防疫组组长张文宏这个人,现在可是红的不得了,是个实在人,也是鸡汤杀手,如对一向喜欢道德绑架的媒体他的回答是“我不鼓励加班加点,抛弃家庭,无休无止工作是不人道的。”,“对于普通人它就是一份工作,不要用高尚来绑架别人。”可以说是一位实打实的“鸡汤杀手”。
以下让我们来了解以下这位善良而可爱的人吧:
张文宏,男,温州瑞安人。
1987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工作。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