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观后感,秦始皇为中国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皇帝,但是无论怎样也不能抹杀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那么,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灭六国,促一统秦始皇充分利用了祖辈积累下来的基业,“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便“ 初并天下”,统一六国。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自周平王迁都洛邑以来,中国便长期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中,而秦始皇的统一则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异政教,各自独断”的局面,这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符合人们的普遍心愿和历史的发展趋势。
筑长城、修灵渠
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派大将北击匈奴,并迁徙民众和刑徒充实北部边地,对于开发北方边疆地区,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击败匈奴的侵扰后,秦始皇又派蒙恬主持修筑了著名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南越在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南越的攻击,经过残酷而持久的战斗,最终打败南越。在此过程中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问题,秦始皇又命令史禄主持修成了灵渠。灵渠是一条连接湘江和漓江的人工运河,它的修建是我国南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创举,为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制度,利后世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全国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主要包括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等等。这些大多被后世所继承,无一不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秦王朝建立之后,开始在全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等。秦始皇针对战国时期文字混乱的情况,在统一六国后,便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而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施,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尤其是统一货币的措施,其后各皇朝都掌握铸币权,钱的形制也基本保持着“秦半两”的圆形方孔样子,可见其多后世影响之深远。
中国诗词史上最悲壮的诗句是哪句?
感谢邀请!试着回答。以下仅供参考。
引子您的问题是:中国诗词史上最悲壮诗句是哪句?画面感最强,场景最悲壮!最凄凉?
1、初看,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原因有二:
其一、问题中的“悲壮”与“凄凉”在古诗词中,意境不尽相同。因此,是回答最悲壮的,还是回答最凄凉的,或是真的能够回答既最悲壮又最凄凉的,很犹豫不决。
其二、因人的本性有七情六欲,人生的过程有悲欢离合,所以诗词史上“悲情”的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很难说哪一首、哪一句是“最”的。
2、即便如此,还是很想尽量回答这个问题。
怎么办呢?左思右想,搜肠刮肚,想到或可能把“最”与“悲”的词意扩展延伸,然后细化“最悲情”(当然也包含悲壮、凄凉)诗作、词句,再对号入座,这样可能对您的问题有帮助。
如此,也可能文不对题,或是表述不准确,或是“坐错了位置”。当然,以下只是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大可当作是一起欣赏诗词文化了!
1、最悲凉诗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最悲叹诗词: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最悲愤的诗词:岳飞《满江红》。《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最山河,朝天阙。
4、最悲壮的诗词:吉鸿昌《就义诗》。《就义诗》
近代 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5、最悲怆的诗词:谭嗣同《绝命诗》。《绝命诗》
近代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6、最悲愁的诗词:李煜《虞美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道少。
小楼月也有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最悲恸的诗词:金圣叹《七绝》。《七绝》
元末明初 金圣叹
天公丧母地丁忧,
万里河山尽白头。
明日太阳来作吊,
家家檐下泪珠流。
8、最悲苦的诗词:陆游、唐婉《钗头凤》。《钗头凤》
宋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宋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9、最悲戚的诗词: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10、最悲切的诗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1、最悲鸣的诗词:清末诗丐死遗路旁的《绝命诗一首》。《绝命诗一首》
清 诗丐
身世浑如水上鸥,
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
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
一肩挑尽万古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
黄犬何须吠不休。
(仅供参考,图片来自网络)
晚清有哪些有名的商人?
虽然封建社会大多重农轻商,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然而历朝历代仍然总会出现一些极富传奇色彩的行商富贾,有的甚至富可敌国。晚清时期,随着外来思想的不断冲击,商业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或为发财致富,或为实业救国,也曾诞生了大量的著名商人。
“江南药王”胡雪岩(1823年-1885年):最终被革职抄家,郁郁而终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移居浙江杭州。乃是中国近代的著名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因在杭州创立“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固有“江南药王”之美誉。
胡雪岩一生可以说有三个贵人,其一为阜康钱庄的于掌柜,胡雪岩本在杭州阜康钱庄做学徒,因掌柜没有后人,因而将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弥留之际将钱庄全数托付胡雪岩,这成为了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
其二则是晚清官员王有龄,两人关系极为密切,在王有龄署理湖州知府时,胡雪岩便开始代理湖州公库,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后,又鼎立相助胡氏的“阜康钱庄”。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而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不仅与军界搭上了钩,且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
其三则是左宗棠,太平军攻陷杭州后,王有龄自缢身亡,左宗棠率军进剿浙江,胡雪岩很快便通过关系和左宗棠搭上了关系。此后,双方你来我往、各取所需,凭借这种亦官亦商的身份,胡雪岩生意也越做越大。
后因资助收复新疆有功,经左宗棠推荐,胡雪岩被赏穿黄马褂、赐红顶戴,于是胡雪岩便成为了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不过,左宗棠的死对头李鸿章对胡雪岩很不喜欢,而得到李鸿章支持的另一位大官商盛宣怀便对胡雪岩大肆倾轧,设计挤兑搞垮胡雪岩的钱庄,又使他的生丝生意破产。破产后的胡雪岩被查抄革职,失去了红顶,很快忧愤而死。
“钱王”王炽(1836年-1903年):最终病逝王炽,弥勒县虹溪人,也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民间称为“钱王”。幼年丧夫的他因家境贫寒而被迫辍学,依靠母亲纺织为生,成年后因在斗殴中失手打死表兄姜庚而逃至四川重庆,用母亲卖掉陪嫁玉镯的10两银子做本钱,从赶马帮贩运开始步入商途。
王炽经历艰险,苦钻商道,以过人的胆识与诚信打破当地商贾设置的重重阻碍和官府的地方保护,开设并发展了著名的“天顺祥”商号,促进了川、黔、滇三地的商务往来和商品流通。后巡视川东的唐桐劝说王炽开汇号并代办盐运,王炽于是和席茂之分伙独营,在全国西南、东南各大要埠设分号,专营存放汇兑业务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王炽在昆明主持“同庆丰”商号,并设“兴文公当”兼营房地产,修建昆明同仁街,在弥勒、宜良等地广置田产,年收租息千余石。经20年经营“天顺祥”、“同庆丰”商号,资金雄厚,号称“南邦之雄”,驰名省内外。
后因在云南巡抚岑毓英抗法事提供军费资助,经其保奏赐与四品道员职称,恩赏荣禄大夫二品顶戴,封典三代一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炽病逝,归葬虹溪烟子寨。
“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1844年-1916年):病逝于上海盛宣怀,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江苏常州。秀才出身的他,先后帮助李鸿章、张之洞“佐理”洋务,因而成为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因深受李鸿章等人的信任,盛宣怀获实授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高级官衔,几乎总揽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多家洋务企业,被喻为“一只手捞十六颗明珠”。其可圈可点的业绩有: 有感于“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建立了官督商办的招商局;1879年成立中国第一个电报局;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1897年策划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通商银行;任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1911年,策划“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保路风潮,终致辛亥革命爆发。
光绪十二年(1886年)底, 盛宣怀在给李鸿章所上的禀帖中,向李鸿章明确表示,要“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如此,“百年之 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他认为,“职道每念及督抚姓名得传后世者有几人哉?遑论其下,是故做官不及做事多矣。”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盛宣怀是有志于当一个商人的,他认为即使官做到督抚,姓名得以流传后世者也没有几人,因而“做官不及做事”。
盛宣怀先遭清廷“著即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后遭新成立的国民政府抄没家产,一生写尽中国近世商人与政治力量相结合的无奈。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留下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
“亮财主”乔致庸(1818年-1907年):得以善终乔致庸,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清朝末年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出身商贾世家的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长大,本欲步入仕途,却在刚考中秀才之时兄长去世,只得弃文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
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乔致庸本人也被称为“亮财主”。
19世纪末,由于连年战乱,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大量白银外流。晚年的乔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传统,于同治初年(1862年)开始在家院附近购置地皮,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宅院,即著名的“乔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是山西民居的代表建筑。
乔致庸曾先后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育有六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其中三儿子乔景俨在乔致庸晚年时当家。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世界首富”伍秉鉴(1769年-1843年):病逝于广州伍秉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生于广州。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
伍秉鉴也算商贾世家,其先祖早在康熙年间便已经开始经商,而到其父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嘉庆六年(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伍秉鉴在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
“状元实业家”张謇(1853年-1926年):病逝张謇,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因曾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中状元,因而又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而在他的一生当中,更是创造了很多项第一。例如第一家股份制纺织企业—大生纱厂(1899年),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最早的民办师范—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3年),第一座现代化的长江码头—天生港码头(1904年),最早的公路—港闸公路(1905年),最早的新式托儿所—南通新育婴堂(1906年),第一所设完全科的女子师范—通州女子师范学校(1906年),第一所纺织专科大学—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3年),第一所水利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4年),第一所刺绣职业学校—南通县立女红传习所(1914年),第一所盲哑学校—南通盲哑学校(1916年),第一家气象台—军山气象台(1917年),第一所新型戏曲学校—伶工学社(1919年),第一家海外公司—南通绣品公司美国分公司(1920年),第一条铁路—大生三厂至青龙港铁路(1921年)等等。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毛主席曾给与其极高的评价,“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除了以上六位之外,近代的著名企业家还有很多,例如“五金大王”叶澄衷,伍秉鉴之子伍崇曜,“棉纱大王、面粉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等等。
中国近代史屈辱史和探索史启示?
先说屈辱史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百年屈辱史的启示只有一个,即国家若是落后弱小,则没有话语权,更没有任何尊严。当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对中国代表说,条件你们可以随便谈,但是我们不会有任何让步。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落后弱小的国家,别人根本不会给你尊严,不会把你的话当一回事,国家的强大实力,永远是一个国家有尊严的根基,是一个国家有话语权的根本。
而探索史则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第一,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失去信心,要坚持下去。
为了救国图存,我们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但是都没有让我国走向富强的道路,如果国人失去信心,那么救国图存的革命胜利就不可能到来。
第二,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我们国家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经验,不能教条主义地进行革命。
因为如此,我军经历了反围剿失败,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最后我们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革命才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三是最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人民。
革命能够成功,就是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取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所以我们的革命队伍打不烂,压不垮。
虽然敌人看起来是十分强大的,但是在人民的力量跟前,也只是外强中干罢了。
以上就是我国的屈辱史和探索史带来的启示。
厚黑学是一本怎样的书?
《厚黑学》一书,已研习多遍,我对其的理解,和谢绶青先生的理解颇为相近,在此引用他为李宗吾所做的一篇跋文来表达:独尊先生(李宗吾)《厚黑学》出,论者或以为讥评末俗,可以导人为善;或以为击破混沌,可以导人为恶。余则曰:《厚黑学》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如利刃然,用以诛盗贼者则善,用以屠良民则恶,善与恶,何关于刃?用《厚黑学》以为善则为善人,用《厚黑学》以为恶则为恶人,于厚黑无也。读者当不以余言为谬。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厚黑学》成于其名,也毁于其名,因其书名太过招摇,所以褒贬不一。就如其作者李宗吾一样,现实中是一穷酸十足的正人君子,在书中却时时以厚黑教主自居,动辙要比肩圣人。在这种荒诞不经的背后,却是他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更多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有人说《厚黑学》全书笼罩着厚黑之道,是教人学坏。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李厚黑一直强调的观点是“行厚黑之道时,要批上道德的外衣。”我看来这是一种正话反说,有了道德做前提,即使再厚再黑,从落脚点来讲也是一种善举。就如明代的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又是诈又是骗,对待匪首常常是出尔反尔,说一套做一套,也正是因为他的脸厚心黑,长年活跃、已成气候的山贼在短期内才能得到清除。你能说他做的不对吗?
再如战斗英雄杨子荣,他不欺不诈,能一举擒下座山雕吗?美国在日本空投原子弹,直接造成二十多万平民死亡,美国的心黑不黑?但如果他不投这两颗原子弹,日本可能还会负隅顽抗,再打下去死的就不止二十多万了,而且二战结束的日子可能还会推迟。还是那句话,关键看怎么用。只要心中存有良知,有了善的导向,即使使用一些方法与手段,那也是为了更好的积善行德。
当然,读《厚黑学》如果单纯的是为了行厚黑之道,目的未免太过低俗。如警察研究犯罪心理为对付罪犯一样。我觉得研习《厚黑学》最大的用处在于可以辨析厚黑之事,应对厚黑之人,知已知彼,以其人之道还至其身,匡扶正义岂不快哉!
《厚黑学》里还有批判、有怀疑,甚至对圣人的怀疑,也值得我们学习。从哲学角度来讲,没有绝对的正确,而在怀疑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思考,才会去旧迎新,优胜劣汰,社会才会进步,这一点上,李宗吾和鲁迅一样,也是一个文化的革命者。
《厚黑学》怎么样,千人千面,别人的总归是别人的,还是自已的体会最为实际。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