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句子短句唯美,分享一下你们的旅游攻略呗?
我是上个月自驾从成都出发,经西昌从泸沽湖开始云南之旅的,因为我自己喜欢相对原生态的地方,所以并未去太多网红打卡地,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一站 泸沽湖
一湖拥两省,四周青山环抱,湖色蓝天交相呼应,还有成群的红嘴鸥在你身边展翅嬉戏,不管独木轻舟湖中一游,还是绕湖漫步,都有让你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
第二站 丽江
提起丽江,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种种画面呢?拉市海的宁静,束河古镇的内敛,夜幕下火塘的清酒浅唱,雪山下白水河的干净清澈……
而我愿意在三家村码头静坐,耐心等待星空的静谧;享受寒冷清晨放飞无人机看云雾萦绕下的村庄,尽管手冻的生疼,却心生欢喜;在拉市海边买几尾鱼,熬一锅汤;在束河古镇来一瓶风花雪月享受慵懒阳光。
第三站 大理
从丽江开车三个小时就能到大理,高速下来就是洱海边的双廊镇,顺着环海路依次就能到文笔村、才村,苍山洱海近在眼前。
这里民风很淳朴,坐在面朝洱海的小店,一盘蒜苗炒肉,一份豌豆尖汤,一碗米饭才15元。好客的白族大哥热情的邀请我去做客。可爱的白族小朋友也只因我为他们拍了几张照片而专门送来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
早晨逛逛大理古城,下午游游崇圣寺三塔;去喜州古镇溜达,到海舌岛信步;一探无为寺的前世今生,一睹寂照庵的多肉娇姿;夜宿剑湖,晨闻鸟啼,真是无比惬意!
第三站 腾冲
大理出发走国道到腾冲,大概八个小时。中间路过云龙县的诺邓古村,村中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以诺邓镇为中心的诺邓景区,包括诺邓千年白族古村、天池、天然太极图、虎头山、沘江古桥梁等景观(我之前有发过视频)。
之后再去和顺古镇,一个寓意美好的祥和之地,沿着青石巷行走在气宇轩昂的屋檐下,感受粉墙黛瓦的神韵,体会它古朴典雅的气息。
第四站 保山
来到保山,最值得一去的便是龙陵县的邦腊掌温泉,这里是著名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景色优美,具有全国第一流的热矿温泉群。美团才125一位,可以呆一天还送一餐饭,真的是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第五站 畹町、瑞丽
畹町是中缅边境,河的对面就是缅甸,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寨子。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军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地,几十万中国抗日的远征军也从这里出入国境。畹町与缅甸九谷镇有着边民自由往来,友好互市的悠久历史。在这里超大个的青蟹才二十块钱一斤,绝对满足你的味蕾。
瑞丽,最热闹的是夜幕降临之后,这里有全球最大的赌石市场,市场每晚七点开业,人手一把手电筒,把看似粗燥外表的石头照的色彩斑斓,几千块钱的原石能开出几百万的翡翠,吸引着众多玩家。
至此,我的云南之行也划上了句号,可也只领略了彩云之南一小部分的美景,希望下次与它相聚。
退伍的相关优美句子?
(1)军人在那一声吼,大地都要抖三抖。军人在那一跺脚,天庭都得闹一闹。军人在那一拍手,西风都改东风走!祝你参军快乐,为祖国争光添彩!
(2)红花绿叶是绝配,青山绿水要配对,蓝天白云是遥配,才子佳人更般配,鲜花掌声是顶配,无私军人才可配。八一建军到,“最可爱的人”送你最相配。
(3)一次从军,终身光荣。只要你从军,那么你这一生就永远都是一位军人!一位值得万人敬爱的军人!不管你退役与否,你至少让生命闪过一次光!
(4)时间在变,不变的是军魂,环境在变,不变的是军心,社会在变,不变的是军营,事物在变,不变的是军人,一切都在变,不变的是对参军者的祝福:愿在军营中大展鸿图,创造新天地。
(5)这个人看年纪20多岁,中等身材,腰身匀称,四肢健壮,宽圆的肩膀,高挺的胸脯,结实得钢桩铁柱一般。他,长方脸膛,棕红肤色,鼻直口阔,粗发浓眉,一双睫毛很黑的眼睛,虽然不大,却是藏锋卧锐,流露出一种机警、智慧的神采。英俊的脸上,也带一种青年军人常有的无所畏惧的表情。他上身穿一件洗得发白的军衣,下身配一条深绿色的军裤,一支缀着红色丝带的驳壳枪,在身后摇摇摆摆,显出一副英武逼人的气概。这就是全军闻名的五连连长马剑清。
(6)没吹过军号,但有过军训,不懂得军纪,但会行军礼,没整过军务,但曾唱过军歌,不曾踏入军界,但最敬重军人,八一建军节到了,愿军人朋友们节日快乐。
(7)他年逾六旬,军帽下露出了花白的鬓发,在帽徽领章的衬托下,显出一种不言而喻的身份。虽然公共汽车上喧闹拥挤,但他依然挺直身坐着,两只手放在膝盖上,保持着军人特有的一种风度。在他的眼皮下藏着一双炭火似的光点,在默默地燃烧着。
(8)世界和平的当今,感谢你们这些热血男儿,新时代最伟大的军人。一人参军全家自豪,因为你们有最勇敢的精神;一人参军全家骄傲,因为你们有最无私的精神。祝福所有的新兵凯旋而归,为祖国增光!
(9)男儿志在四方,参军当为之首。身穿绿色军装,保家卫国记心上。手持军用钢枪,祖国安定不能忘。参军最光荣,军人最可爱。
(10)世界和平的当今,感谢你们这些热血男儿,新时代最伟大的军人。一人参军全家自豪,因为你们有最勇敢的精神;一人参军全家骄傲,因为你们有最无私的精神。祝福所有的新兵凯旋而归,为祖国增光!
(11)世界上最坚挺的是军人的肩膀,最浩瀚的是军人的胸怀,最豪迈的是军人的情怀,最有力的是军人的步伐,最美丽的是军人的梦想,最可爱的是军人的形象。建军节到了,愿军人们节日快乐。
八一聚源高级中学怎么样?
一般来说八一聚源高级中学非常好的,八一聚源高级中学是根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由成都军区援建的四川地震灾区学校。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的授牌和军民共建协议的签订,既是成都军区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实际行动,也是军队和地方共同培育人才的实际行动。
关于老兵退伍的一些歌曲?
1.《脱下军装》
"握着我的手,再见吧战友,眼中的泪水为啥还往下流,那是因为惧分离,那是因为不愿意,那是因为铁骨的心,与军营牢牢拴在一起……"它的旋律优美,歌词质朴简洁,朗朗上口,亲切感人,深刻反映了离队和留队战友之间那种复杂纠结的情感,让亲身经历者痛彻心扉,让聆听者潸然泪下。
2. 《老兵你要走 》
是一首军营歌曲,表达了作者做战友的想念与不舍之情。
3. 《离开部队的那一天》
这首歌,是小曾离别部队时,亲身体验一幕幕难舍难分的告别场景,也许只有当过兵的人才会体会这种感觉,当兵的兄弟之情,这时都已饱含在泪水里了。由此写下了并谱曲了这首歌。97年荣获年度十大金曲奖,98年荣获中央电视台雷剑杯MTV大赛优秀作品奖。
4. 《我的老班长》
由小曾、颂今作词,小曾作曲,音乐风格为军歌,军营民谣,收录于专辑《我的老班长》。该歌曲发布后迅速登上全国各大城市电台排行榜,并获得1996年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手组合类金奖。
5. 《咱当兵的人》——首唱:刘斌
内容:“当兵的人”是现代军人的代名词,也是一个透着光荣感、充满自豪感的称谓。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军人们放弃了不少个人机遇,以无私奉献精神,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这首歌也被人们誉为“真正军人的歌”。
6. 《送战友》——原唱:刘媛媛。
内容:讲述送战友离开军队,回归故乡的不舍,对于过往一起生活日子的怀念。歌手刘媛媛,苗族,中央民族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青联常委,曾经两次登上春晚舞台。
7. 《战友一场》——演唱:刘和刚
内容:在军中最亲的人是战友,在军旅时光里,无论新兵和老兵,情谊总是比军龄长,在同甘共苦的日子里,感情也日渐深厚。
8. 《战友亲兄弟》——作词:刘苗鑫 杜奇 作曲:杜兴成。
内容:歌颂战友情谊的歌曲。曾获中国首届音乐奖,解放军文艺奖,歌曲在部队唱了30多年,一直被战士喜爱。作曲者杜兴成是著名作曲家、散文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音乐组组长、中共党员。
扩展资料
军歌分类
军歌通常以下几种:军营民谣、军旅民歌、队列歌曲等。
军营民谣代表歌手:小曾 、老兵 、黄志坚、金波等
军旅民歌代表歌手:阎维文、王宏伟 、刘和刚、吕继宏等
抗战时的黄崖洞是生产步枪吗?
黄崖洞兵工厂不仅生产步枪,还生产掷弹筒、马尾辫手榴弹、地雷、滚雷、子弹等武器装备。
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又称水窑兵工厂,其正式名称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当时对外代号称为“工兵营”。
一、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时期
在八路军创建初期,各部队有自己的修械所,不成规模、技术水平也比较低。为了规模化生产,在1938年9月的时候,八路军第115师344旅修械所、第129师补充团修械所、第115师唐天际支队修械所等三个单位,在山西榆社县韩庄村合并组成八路军总部修械所。
该所成立时有职工380多人,15匹马力的动力机一套和机床7部,当时在修械之外,还可以自己制造79步枪,月产步枪60多支。
二、黄崖洞水窑山谷时期
1939年7月,日军侵入榆社,设立在韩庄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并不安全,经左权将军亲自勘察地形,决定将总部修械所移到黄崖洞。1939年9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长刘鹏亲自带队,和一所所长程明垒、总工程师陈自坚一起来到黄崖洞水窑。几人亲自测量,在一线指挥施工,半年后就建成厂房6000多平方米,有图书馆、俱乐部、合作社等,还安装了电灯。
一开始兵工厂实行供给制,当时领用津贴最多的大工每月收入小米51斤,最低的收入27斤,学徒9斤。 为调动生产积极性,自1940.4彭德怀副总司令员视察后,开始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按合同组织生产,变供给制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可是创举,很多制度至今仍不过时。当时黄崖洞兵工厂的主要产品有:
1.八一式马步枪
在1940.8.1,黄崖洞兵工厂研制成功八一式马步枪,该枪的特点是枪身较短、射击准确、外观漂亮,枪管上的瞄准星被彭德怀誉为“天下第一准星”。另外枪上还配有可自动展开又能固定的三棱刺刀,杀伤威力很大。
因为没有自己的钢铁厂,该枪的主要材料是破坏铁路后扒下来的道轨钢。但是当时的道轨钢偏软,无法制作撞针。后来当地雕刻师傅“小刀韩”听说后,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套进口的德国合金雕刻工具捐献了出来,这才解决了撞针问题。
这套工具用完后,就开始使用从各厂矿搜集来的各种钻头、工具制作撞针,后来甚至拆下旧枪撞针使用。当时月产步枪达到375支,到1941.11月黄崖洞保卫战时,八一式马步枪共生产3000多支。
2.加长50毫米口径滑膛掷弹筒
掷弹筒是一种方便携带的曲射武器,日军在基层大量装备。1940年9月,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给黄崖洞兵工厂下达生产任务,要求从10月份起生产小钢炮(50毫米掷弹筒)。当时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有膛线,弹丸上相应地有铜制的“弹带”,而根据地没有加工膛线的设备,紫铜更是缺乏,于是决定改成滑膛式炮筒。为保证射击和精度,同时弥补钢质不好的缺陷。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外径达到了68毫米。
八路军制成后的加长滑膛50掷弹筒,其实和日军的短管线膛掷弹筒是两种武器,更像是轻型简易的迫击炮,称为解放区造50毫米迫击炮更为恰当。1941年1月3日,黄崖洞兵工厂试制成功了第一门50钢炮。到了同年11月,共生产掷弹筒800多个,掷榴弹20000多发。
3.马尾辫手榴弹
麻尾手榴弹,严格来说发明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后来传到英国与日本后,弹翼逐渐变成了棉布与麻绳,因此得名麻尾手榴弹,又叫“马尾辫手榴弹”。该弹没有木柄用麻绳,节省了重量,投掷距离还远,是非常天才的发明。20世纪20年代,麻尾手榴弹传入中国,国内各大兵工厂纷纷生产。
而从红军时期,就曾经生产过大量马尾辫手榴弹。当时左权将军检查黄崖洞造的手榴弹发现,黄崖洞生产的延时引信质量不好,引爆时间长短不一,对使用者来说十分危险。经常出现刚一拉弦就爆炸的情况,被战士们戏称为“张手雷”。考虑到黄崖洞的工艺,一时间无法加工出高质量延时引信,左权和石成玉等技术骨干讨论后,决定先生产一批麻尾手榴弹。因为工艺较复杂,仅造了不到1000枚。
4.地雷和滚雷
老电影《地雷战》估计大家是耳熟能详的。地雷作为一种低成本易生产而且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武器,八路军军工所历来很重视地雷的生产。
除此之外,黄崖洞兵工厂模仿阎锡山的“九斤半手榴弹”,还生产了大量山地防御战用的“滚雷”。这个东西圆滚滚的,既可以当做地雷埋设,也可以从山上滚下去,一炸就是一大片,是山地和堡垒防御战的神器。该滚雷和马尾辫手榴弹一起,在黄崖洞保卫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5.复装子弹
八路军因为条件所限,在初期并不能生产弹壳,因此军工所的子弹生产,采取的是复装子弹的方式。前线八路军战士在射击后,需要边战斗边把弹壳收集起来,然后运到工厂。然后工人们除掉废底火壳,整形后装上新弹头使用。为了节约,当时还规定冲压的半成品不许散落在地上,即使是废品也要收集归拢。
当时的弹头材料也不足,很多弹头被甲都是用老百姓手里的铜圆和弹盆等原料制成的,因为含有大量杂质,因此制造出的子弹头带有铜圆的红色,被称为“红头子弹”。
这种子弹飞行中弹道飘忽不定,射击精度不高、有效射程较近。
1941年新四军军工部在电报中总结:“八次手续可制作一个弹头铜片。因生的铜片太厚,每冲一次膨胀程度不够,以致子弹打出时弹头炸裂。”
因此八路军战士一般只能在150米以内开火。但是一旦命中后被甲会立刻开裂,最终产生近乎达姆弹的可怕杀伤效果。
这样的子弹在战场上起到了意外的作用,在华北日军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八路军获得了一种可怕的圆头子弹,被这种子弹打中后,不但在体表会出现巨大的创口,而且子弹在人体内也会发生碎裂,让中弹的日军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些日本兵根据弹头的颜色,在日记中将这种子弹称为“要命的红圆头”,对其非常畏惧。
三、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
在黄崖洞时期,军工部一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38年从山西榆社韩庄迁来时,总部修械所当时仅有10余部陈旧机床、刨床、钻床和一台三节锅炉。到1939年就有了机器设备40多部。
其中有:蒸汽机一台,车,刨、钻、冲、切、削等机床20多部,10千瓦直流发电机一台。当时的发电机采用无轴皮带转动,可提供部分照明和生产动力。
到1941年11月黄崖洞保卫战以前,黄崖洞兵工厂达到2000多人,设有厂部,下设3个行政科,共有四个部三个科,分别是:总务科、器材科、工务科,三个科共有管理人员38名,四个部:车工部、钳工一部、钳工二部、锻工部。
按当时的装备水平,黄崖洞兵工厂一年就能生产16个团(按基干团计算)的武器装备。如此大规模的兵工厂,自然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很快调集了重兵,开始了对黄崖洞兵工厂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