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末代皇帝中的溥仪是一个怎样的人?
紫禁城是迷人的,也是冰冷的。有一个3岁的孩子被迫离开了母亲身边,跟着奶娘进了宫。宫里有一个权势滔天的女人慈禧太后,奄奄一息却撑着一口气等着这个孩子的到来。请问夏朝有几代皇帝?
夏朝(前2049年—前1577年),禹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度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度。
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约471年,后为商朝所灭。夏朝皇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五百年(一说四百七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五百余年。
夏朝共有17个王,其中因史料缺乏,作病死的13王;国亡后被饿死的1王;自刎而死的1王;被夺去国政后凄凉而死的1王;身为傀儡,忧愤而死的1王。
夏禹: 治理黄河建立夏朝 夏朝第一个皇帝
夏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为大禹,夏后氏首领,他是黄帝的六世孙、颛顼的四世孙(注:黄帝次子曰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曾,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务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亦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
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癸(桀) 禹(文命,前2070年~前2061年) 在位10年。姓姒,名文命,鲧的儿子。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乾隆的庙号是高宗是什么意思?
在谥法里,“高”这个字是非常难得的:
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因此,历朝历代谥号、庙号带“高”字的,基本都不是一般人。比如商高宗武丁,开创了商朝有名的盛世;又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都是开创之君,其人在历史上正面评价也很高。
但是有意思的是,当“高”和“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不是那么正面了,甚至还带有明褒暗贬之意。
中国历史上正统王朝的高宗,除了武丁以外,主要有这么几位:
汉高宗刘奭,即汉元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东汉时废除庙号)北魏高宗拓跋濬,452年-465年在位南朝齐高宗萧鸾,494年-498年在位南朝陈高宗陈顼,569年-582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宋高宗赵构,1127年-1162年在位清高宗,即乾隆帝,1735年-1796年在位这些人里面,刘奭除了把王昭君嫁出去以外就没啥著名的事,而西汉由盛转衰也是从他开始的;
拓跋濬还算不错,就是死的太早;
萧鸾靠政变上台,在位期间滥杀宗室,把齐朝折腾得奄奄一息,他死以后不久齐朝就被梁朝取代;
陈顼和萧鸾一样以政变起家,在位期间同样滥杀宗室,期间虽有克服江淮的举措,却很快就丢掉了故地,陈朝在他的手里也开始走向衰落;
李治就比较著名了,唐朝疆域在他手里达到顶峰,但是在他死后不久天下就姓了武;
赵构就更不用说了,美其名曰中兴之主,其实就是个只会搞政治没有战略眼光的失去生育能力的崽种。
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这些高宗,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王朝在此由盛转衰。对照到乾隆身上,可谓是一以贯之,这个庙号实在是意味深长。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中国近代皇帝统治时间?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他生前当过皇帝吗?
导语:曹操是皇帝吗?他生前当过皇帝吗?
曹操至死都没能荣登九五之尊!不是他不想,是臣妾办不到。他最大的官职是魏王,挟天子而令诸侯,算个“土皇帝”。
离帝位仅一步之遥,曹操为什么就是迈不出这一步?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后,北方基本统一。这时候的曹操兵强马壮,将士归心,权力高度集中,已基本满足了称帝条件。而在此后的十二年内,直到曹操64岁逝世,他始终“ 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不称帝,是出于下面这些原因:
一、心存汉室,愿作周公
这点可能很多人不认同。暂缓吐槽,且听我细细道来!
少年的曹操就是京城的浪荡公子,和袁术、袁绍这些人灯红酒绿,他对汉朝是有感情的。当何进要引董卓进京时,他就反对过。后来也是应该刺董才亡命天涯。他从小就立志匡扶汉室。
后来他一路杀伐,攻城略地,跟诸侯各种混战,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他也深感汉室已是穷途未路,绝难再振。但他还是不想自己去破坏它。
这点我们从他的诗中就能感受得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把自己比作周公,一心治国却没有夺权之心。
在“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中,他又把自己比作西伯侯,始终是汉臣。
二、汉朝虽腐,但仍有不少铁粉
大汉存胙400年,也曾金戈铁马,也曾气势辉煌。到东汉 未年虽已腐朽不堪,但仍有不少死忠。其中的代表人物荀彧和关羽应该给曹操很深感触,让他再不愿去尝试。
荀彧荀文若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两人关系也很好,曹操曾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是我的张良呀!但睿智的荀文若竟因曹操称魏王而开始离心离德,最后殉汉。这事给曹操打击很大!
关羽降他时提的条件就是:降汉不降曹!后来无论对谁,亮的旗号也一直是献帝封的“汉寿亭侯”,不管跟刘备有多深情义都不用刘备给封的官讳。
第一的勇将跟第一的谋士都心存汉室,可见这种人并不在少数。
汉心还在,弃汉弃心。
三、袁术称帝,孙坚拥玺的前车之鉴
孙坚因为得了传国玉玺,起了有帝命的非分之想而死于非命。袁术当时家门显赫、兵强马壮,自己手中还有传国玉玺,竟然就称起了帝。结果众叛亲离,四方诸侯群起而攻之。最后落得个如丧家之犬,吐血而亡。
曹操可能也有这方面担心。一旦称帝便丧失了自己现有政权的合理性,最终落个孙坚袁术一般的下场。
四、怕受人利用,让人渔利
在吴、蜀闹掰时,假意屈从于曹操的孙权曾给他一封劝进信,曹操看了这封信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火上烤呢!说罢撕了。
孙权劝进,自有其目的。而曹操睿智不从,自有其原因。
公元219年,曹操逝世,终年64岁。终其一生,有称帝之力而最终放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儿子曹丕继位,于220年由献帝禅位称帝。开国魏!
【温馨提示:长相思,淡忘忆,相见不如怀念。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胡说容易,码字太难;既然有缘与您于此相遇,期待文笔相谈。如您认可“淡忘忆”,请关注赞赏分享,指正雅评留言,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