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光辉历程心得体会,需要上台讲两句?
被提拔还是年轻时的事了,我做公司副总经理已经15年了,被提拔时的感觉和上台讲几句的记忆基本模糊了。可我15年来一直分管行政和人力资源,公司管理岗位无论是基层还是中层,每年提拔管理人员不计其数。大凡提拔任命时,不同层面的管理人员都有一个简单的任命仪式,有单纯的任命会议,也有布置安排工作之前一个简单的仪式。届时,被提拔的人上台讲两句的情况见多了。
通常情况下,无外乎几个层面的意思要表达出来:
一、感谢信任每个人提拔到一定的管理或技术层面的岗位上,都会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同。二者都缺一不可。提拔管理者,相应的人力资源部门都会对你的德、能、勤、绩、纪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你身边的同事对你的评价和认同是基础。同时,你的领导对你的认可度和信任也非常重要。所以,当你被提拔了,需要上台讲两句时,首先要表达感谢之意。当然,如果是体制内,千万也别忘记了要感谢组织信任。
二、自我评价人都是有缺点的,被提拔的人也不例外。在提拔任职时,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上台讲两句时,要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一方面,过去的同事未来就是你的部下,他们与你朝夕相处,了解你的不足。你表达出来,他们会从内心佩服你的真实,给未来配合你的工作打下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你的领导更了解你的情况,也许在考察提拔你时,因为你的缺点还曾犹豫过。此时你表态时能充分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问题,领导和同事们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帮助你。
当然自我评价目的不是数落自己,而是表达你对待缺点和不足的态度:正视不足,加强学习,勤勉自律等。
三、强调团队做管理工作是离不开团队的,只有团队的力量才是Z正的强大。提拔时上台表态时,一定要表达J对服从、不折不扣执行、及时补位、协作奉献这些关键词。这是一个被提拔者对提拔你的上级要讲的关键和核心部分。
同时,也要顺便给自己过去的同事、未来部下们强调:过去在大家的帮助下,走到领导岗位,未来会一如既然与大家一起,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四、表达信心一个好的上级领导,一定是得有感召力的。感召力主要靠自己的日常行动力,靠自己实际工作中做出来的。但此时此刻,在提拔任命的仪式上,语言的表达力和感召力,也是能让上级和同事们看到你思维能力和内心强大。工作顺利时,每个人的信心都能显示出来,Z能体现一个管理者能力是在逆境时。因此表达信心时,要表述目前工作中有哪些问题和困难等着你,你一定是充满正能量的解 码能力,让领导看到你的措施,让同事们感觉到你的决心和信心。
当然,你被提拔的岗位性质不同,在企业有管理类、技术类、营销类,你上台讲几句时,除了内容上要充分表达以上的几个方面外,要注意几个误区。
一、切忌虚伪真情真意才能打动人。你上台讲两句时,所讲的内容一定是你内心真实表达。无论是感谢的词句还是自我剖析,还是表达信心,都不要夸大其词,空洞的大话,华丽的辞藻等都会让人觉得你不真实。虚情假意会让人从你提拔D一天起就你产生不好的印象。提拔做上级,首先从做人开始的,先做人后做事。
二、切忌应付提拔上任时的表态讲话,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盯着你一个人。你的讲话一定要慎重,一旦你的发言只是应付一下,就会让领导和部下们觉得你毫不尊重这个岗位。不尊重这个岗位,就是不尊重领导,有悖同事们对你的信任和期望。
三、切忌冗长已经被提拔了, 任命时的讲话,不要长篇大论。冗长啰嗦会给领导和同事造成两个不好的印象。一是思维混乱。只有思维不清晰的人,才能反反复复表达重复的意思。二是让大家觉得你主次不分。一个表态而已,你洋洋洒洒地说一大堆,提拔你只是刚刚开始,你的领导和部下们才永远是主角。
四、切忌官样这种场合的发言一定要有自己特点,不要用官样文章。每个要表达意思里可以讲一讲自己的理解,或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对话引起的思考,或基层的某种现象等。这样的发言有特色,能引人注意,让人迅速进入你的思维,被你牵引。即使有时你发言内容稍微长一些,因为有特色、有个性。不知不觉中,大家意犹未尽时,你讲完了。大家听了你的发言,一定会记忆犹新。
总之,“言为心声”,发言的内容、语言的表达形式,都能让听众很快在脑海里形成对你的人品及能力的基本轮廓和判断。你被提拔了, 需要上台讲两句,此时的发言就是上任时的D一件工作。希望我的以上建议能对你有点点帮助,祝你工作顺利!
2020年的新冠肺炎让你明白了什么?
这场疫情让我更明白了,要具有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远见卓识、深谋远虑。下面我给大家提供几点建议:
1 自己的房子,未必在市区、郊区乡村均可
2 每个家庭必须一辆汽车,实用就好。
3 家庭备用现金。
4 口罩必须有储备。
5 必须养成戴口罩的习惯(日本人好习惯)
6 便利小型喷壶(酒精、消毒液随身携)
7 户外不聚集、少聚会!人与人留间距。
8 不囤积生活用品。这次国家政府做得非常好(如现在北京的超市商品平均价格已基本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真没必要囤积),这方面中国在所有国家中做的最好。[赞]
历史上有哪些贤妻良母?
这道题潇生来答。
历史上的贤妻良母有很多,恐怕最为人称道的是所谓的四大贤母,但潇生却懒得说这些老生常谈的故事。贤妻良母没必要有这么大的名气,只要是勤俭持家、扶持丈夫、孝敬舅姑并且可以对子女有所教导的女子,都能算得上是贤妻良母。这类女性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潇生只例举几位,拓宽一下视野即可,敬请诸位品评。
苏洵之妻、苏轼之母——苏程氏
苏程氏,这时可称为程姑娘,出生于眉山,父亲为大理寺丞程文应,是书香门第、大家闺秀。后嫁给苏洵,此时苏家穷困,有人劝苏程氏向娘家求救,可苏程氏为了夫婿不被娘家人耻笑,坚决不允。
坚强刚毅的苏程氏,不仅力劝曾经游手好闲的夫婿苏洵苦读不缀,还在夫婿因常年游学不在家中的情况下尽心侍奉婆婆,苏洵的母亲非常严厉,族人在她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唯有苏程氏侍奉老封君极好,婆媳关系融洽,羡煞旁人。
同时苏程氏对子嗣的教导也别有心得,一日带着年仅十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末年名士,与刘表并称八骏,因党锢之祸而遭通缉,为保家人主动投案自首,对前来送别的母亲说道:
“仲博(范滂弟弟)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的雅称)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忍之恩,勿增感戚。”范滂的母亲看开了一切,说道:“汝今得与李、杜(李膺、杜密都是著名党人)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看到此处,小苏轼热泪盈眶,对母亲说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个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苏程氏微微一笑答道:“你能做范滂,我为何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古语云:言传身教!恐怕也不过如此。日后的苏轼直言敢谏,对于王安石的权势不屑一顾,写下无数酣畅淋漓的豪放诗词或许就来源于今日母亲的教诲。
朝堂重臣温国公司马光为之写墓志铭,说道:“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杀人魔之妻、暴君心中唯一的温柔——元贞皇后张惠
乍一说张惠此人,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这世间存在过这样的一位女子,但谈到她的丈夫朱温,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暴君、昏君、杀人魔、扒灰、色魔等等”所有这世间可用来形容一个君王低劣的形容词几乎大半都可以拿来用。
但如果仔细研究这样的一位暴君,你会发现他年轻的生活中有着这样一抹白月光,那个人就是张惠。
年轻的朱温只是宋州一个浪荡子,而张惠却是单州大户人家的小姐,朱温对张惠早有好感,曾有光武丽华之叹。后因黄巢之乱家道中落,张惠落难不得已嫁给了朱温,时人谓之:“门不当,户不对。”
嫁给朱温的张惠全然不似外表那般柔弱,面对冲动的丈夫,张惠总是能适时指出他的错误,对朱温的军事策略也屡有指点。
朱温性情暴虐,弟弟朱友裕兵败逃跑,朱温大怒欲斩之,朱友裕则跑进大哥家院,在中庭跪下求见长嫂。果不其然,张惠赤足奔出,用棉被裹住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小叔子,也跪下来哭求丈夫:“(朱友裕)束身归罪,岂不欲明非反乎。”朱温这才放下屠刀,免了朱友裕的死罪。
朱温性喜渔色,攻破天平节度使麾下猛将朱瑾后,私纳其妻,归返汴州。张惠千里来到封丘迎接久战在外的丈夫,意外地看到朱瑾的妻子在车队之中,听闻了她的哭诉后,求见朱温:“兖郓(两个州名为天平军下辖)与司空同姓之国,昆仲之间,以小故兴干戈,而使吾姒至此;若不幸汴州失守,妾亦如此矣!”
朱温听到这里,看着面前梨花带雨的爱妻,挠了挠自己的头皮,干笑地哄着妻子,并将朱瑾的妻子送到寺庙中出家为尼,时时送些食物钱帛供养,守礼有加。
可惜天不假年,张惠在天佑元年病逝,并没有熬到朱温称帝的那一天,《新五代史》认为:
“后已死,太祖始为荒淫,卒以及祸云。”如果各位看得开心,欢迎点赞评论;想看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潇生谈史”,潇生礼过。
曾经当过兵的你?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1981年入伍,当时海军航空兵是四年兵役。我是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一个普通士兵。
由于高中毕业不到两个月就当兵了,刚去部队时,老兵有的叫我们学生兵,有的也叫我们城市兵,通称为“新兵蛋子”。意思是不能吃苦,娇生惯养,逞强好胜,傲慢无礼。我现在年过半百,有时候看着今年二十岁的儿子我就常常想,他们这代人受过的教育方式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现在的人都比较自私娇气,尤其是独生子女。而我们当时受的教育是“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到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我去部队的时候才十六岁,依然觉得自己已经是男子汉了。我觉得真正的军人应该具有狼的性格。
我们在和平年代当兵,最想的是要上战场,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祖国,去了部队的第一课我们就知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热血沸腾,一切要从实战演练出发,刻苦训练,随时准备上战场,誓死不渝!如果不能给祖国留下什么,我们至少有年轻的生命和勇气。
当时中越边境正在打仗,年轻的我们有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心,虽然还不知道刀光剑影,浴血奋战是怎样的生活。但我们不怕,还在新兵连就纷纷写“请战书”,表达自己的决心,坚决要求上战场,奋勇杀敌。可是,我们没能如愿以偿,因为我们是海军航空兵,各部队有各部队的任务。何况,既然当了军人,就要一切行动听指挥。
通过新兵连和教导连的训练,我被分配到汽车营开救护车。担任战斗值班任务。保障两个飞行团和一个夜航大队的飞行训练。每天看着战斗机从海上起飞,再从海边降落,听着飞机的发动机的轰鸣声,周而复始,平平淡淡,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尚走了庙子空,觉得没意思透了。
部队有一句调侃话:“紧步兵,慢炮兵,吊儿浪荡汽车兵”。要是能当步兵多好啊!拿起武器,在如蚁般年轻的人海中向祖国的南疆挺进,好男儿志在四方。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营教导员看见我情绪低落,懒懒散散,找我做了一次深刻的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肯定了我上前线的决心,并对我的一蹶不振,急功近利的情绪提出批评。语重心长地和我说,干什么都是任务,保障飞行是我们实现要完成好的任务。教导员的谈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知道,我的步伐是个美丽的错误,部队的教育丰富了我灵魂的画版。仿佛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幡然醒悟,原来,伟大到可笑,只差一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四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我就要走了,记忆中最深刻的那些事留在了部队,记忆中最难忘的人留在了部队。虽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壮志凌云的大事,我们也无怨无悔,光明磊落。我们能心安理得的说,我把我的青春年华和蹉跎岁月留在了部队。部队也教会了我坚强,自律,洁身自好。我和我的部队依依不舍,情有独钟。和我的蓝色而苍茫大海有着刻骨铭心的爱,这种大爱会绵延不绝,浩淼无际。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两鬓飞霜,有的白发苍苍,有的风烛残年。但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军人,刚退伍回来的时候,军人安置办公室已经给我们编入预备役部队。只要祖国一声召唤,保卫祖国是天经地义的,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义无反顾,我们枕戈待旦。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
历史上有哪些超劲爆的事件?
48年前一起“集体食人案”可以说是震惊了全世界,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食人恶魔”,只是因为一起惨烈的空难才不得已吃同伴、家人的尸体,可即便如此,他们仍旧被贴上了“食人恶魔”的标签并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人性与道德大辩论”…而且这个争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半个月前我还在Reddit上看到9月份有网友发帖围绕此话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呢…
1972年10月,乌拉圭一支叫做“老基督徒”的业余橄榄球队包下乌拉圭空军571号飞机准备前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参加一场橄榄球表演赛。这支球队共有19人,年龄都在18~22岁,而571号飞机是一架可以搭载40名乘客的福克F-27型双引擎飞机,反正包机即便没坐满钱也不能少,于是球队的队长何塞-佩德罗-阿尔格塔就提议大家可以带上自己的家属一同搭乘飞机前往圣地亚哥观看比赛。
70年代飞机还是个稀罕玩意,很多人都没坐过,有这种便宜事尝尝鲜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待起飞时这架飞机上坐着40名乘客和5位机组人员共45人。
但任谁都没有想到这趟原本应该充满欢乐的行程却最终变成一次长达70多天的恐怖“死亡之旅”…
10月12日,飞机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一处空军基地起飞,原本一切都非常顺利,机上充满欢声笑语,可就在飞机位于阿根廷上空抵近安第斯山脉时天气突变,飞机不得不迫降在阿根廷门多萨机场进行修整。
10月13日中午,天气逐渐好转,机组人员决定在中午重新起飞。不过阿根廷机场的工作人员却劝他们说这个时候起飞的话在下午就会飞经安第斯山脉,而根据以往的经验,那时飞跃安第斯山脉很容易遭遇强上升气流,非常危险。然而两位驾驶员却信心满满显得毫不在乎,执意要在中午午饭过后起飞…眼看劝解无效,机场人员也没理由再去阻止,最终他们还是按原计划第二次升空飞往圣地亚哥。
下午两点半左右,飞机到达了安第斯山脉,球员家属们在尽情地欣赏着蜿蜒8900千米的皑皑雪景,球队的球员们也在聚精会神地探讨着战术布置,似乎前一天“出师不利”的阴霾早已一扫而空,阿根廷机场人员的劝告也被飞机驾驶员抛诸脑后。可到了2点50分,厄运终究还是降临,他们果真遇到了一股强上升气流,飞机剧烈颠簸并偏离了航线。这对于他们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安第斯山脉上空云层密布,能见范围非常小,偏离航线的话随时都有可能撞上安第斯山脉上星罗密布的山峰造成不可估量的悲剧…但驾驶员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们已经无力回天。
当地时间10月13日下午3点左右,飞机撞上了一座海拔3500米的山峰,机尾被撞飞,机身的前半部分从山体滑落并最终掉落在海拔3300米的积雪上,机上的5名乘客当场死亡,另有7人(其中就有两位飞行员)下落不明…
22岁的费尔南多-帕拉多是这场空难的幸存者之一,他的母亲和19岁的妹妹也乘上了这趟航班并且当场死亡的5人中就有其母亲…
事后帕拉多这么回忆事发后几个小时的情景的:
在坠机后的最初几个小时里,我陷入昏迷几乎没有任何知觉,随着意识逐渐清醒,我听到耳边隐隐约约有人说‘飞机失事了,我们掉进了山里’。我慢慢睁开眼睛发现飞机的天花板已经不见了,电线和各种绝缘管子从上面垂下来,地板上到处是碎片、残骸和血迹。
一阵刺骨的寒风吹来,我开始有了痛感并伸手去摸自己的脑袋,发现头发与干了的血块黏在一起。
而我最好的两个朋友、我的母亲都当场死了,19岁的妹妹也躺在一旁奄奄一息…
球队队长何塞在恢复行动能力之后召集起几位伤势较轻的人员搜寻其他幸存者,而两位19岁的医学生罗伯特-卡内萨和古斯塔沃-泽比诺则负责照顾伤员并为他们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
何塞几人在机舱前部位置看到队员恩利克-普拉特沃的腹部被一根6英寸长(15厘米左右)钢管刺穿并卡在了机舱中,为了救他,古斯塔沃和卡内萨两位医学生不得不徒手将钢管从恩利克腹部拔出,没有麻醉、没有止血药甚至两位医学生也从未进行过这种“手术”,恩利克的大肠也因此被抽出好几寸…场面可谓凄惨无比。
将所有被困人员救出以后他们清点了一下幸存人员,一共是33位,但这只不过是噩梦的开始,“33位幸存者”并不是最终的生还人数,因为迎接他们的将是比撞机更加可怕的雪崩、饥饿、寒冷、脱水、高原反应、坏血症以及信仰崩塌等重重考验…
首先他们要面对的就是夜晚那残酷的严寒。
在海拔3300米的安第斯山脉夜晚气温可以下降到零下30几度,一行人根本就没准备什么保暖措施,他们都找不到一个能够抵挡风雪的容身之地…不得已,大家只能动手将机舱内的尸体搬走并清理出足够大的空间,用破碎的木椅、行李箱堵住飞机的破洞,再用积雪将各个缝隙填满,并且睡觉时大家脸贴着脸依靠彼此呼出的热气相互取暖…甚至他们掏出全机人员身上所有的美元(共7500美元)点燃用以抗寒,因为除了这些美元他们根本就找不到可以燃烧的物体…
可这样依然无法抵御安第斯山脉夜晚的酷寒,在事故发生的当晚,就有5名重伤者在这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死去,33人瞬间仅剩下28个…
到了第二天天亮,他们又得解决“雪盲症”的问题。
在高原上紫外线格外强烈,雪线以上除了白雪外没有其他的参照物,而白雪是非常强烈的反射紫外线物质,所以雪线上剧烈的紫外线就会通过白雪的反射灼伤人眼造成上皮脱落、基质水肿,严重的还会导致角膜浑浊、不停流泪、有异物刺激感、疼痛、睁不开眼并最终丧失正常行动能力。
本就环境恶劣了如果还患上雪盲…这简直要命。所以为了保护大家的眼睛,幸存者之一的阿道夫-斯特劳斯和另外两位身体状况较好的球队幸存队员钻进驾驶舱艰难地拆下遮阳板制作了简易的太阳镜。不过这还是无法有效地保护大家的眼睛,第4天开始,许多人泪流不止眼睛无法睁开…
就这样,几人还算较为幸运地度过了7天,但是到了第8天,帕拉多19岁的妹妹便在极度虚弱和酷寒中死去,28人仅剩下27人…
眼看着他们将要一个接一个地就这么死去,幸好在第十天,27人找到一台收音机,他们通过广播得知搜救队正在对他们进行搜救任务,这让几人又一次燃起了生的希望。
然而命运是残酷的,几乎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所带的零食、沙丁鱼罐头、巧克力等一切能吃的东西基本上都吃完了,一群人将要面临的是和严寒一样巨大的考验——饥饿!
最开始他们还是吃行李箱上的牛皮以及飞机坐垫下的稻草,可2天后,这些东西都被吃光,当一名极度虚弱的幸存者在绝望中说出:“我想吃了那个该死的飞行员”时,他们所有文明社会中残存的道德与人性外衣都被彻底撕下,唤醒了最原始的动物本能——吃了同伴、活下去!
就在当天晚上,27位幸存者达成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口头协议——如果我死了,你可以吃我的肉!
是的,如果要活下去只能吃同伴的肉了,因为就在1天前他们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个五雷轰顶的噩耗:由于苦寻无果,救援人员认为2个星期过后飞机上即便有幸存者生存希望也越来越渺茫,所以停止了一切搜救工作…
其实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个别幸存者准备听天由命“等死”了,但或许出于求生的本能、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几个幸存者都是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高材生),二十几个人终究还是不愿就此死在茫茫的雪线之上,为了生存,不得不冲破道德的底线踏出这“最后一步”。
刚开始他们还是从陌生且没有关系的人员下口,对,就是那些机组人员…可当这些人吃完以后呢?那就只能吃死去的朋友甚至亲人…
第17天,可怜的幸存者们遭遇了严重的雪崩,这次雪崩共造成8位幸存者死亡,其中就有那位被6英尺钢管刺穿腹部的恩利克…但最悲剧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机舱也因为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而被摧毁殆尽…
就这样,一行人渴了就取下机舱座椅上的金属板制作成容器盛雪,白天置于阳光下融化后饮用;饿了就吃朋友甚至亲人的尸体继续熬过了1个月…其中又有3位幸存者在伤病、严寒、虚弱中死去,原本共33位幸存者仅仅剩下16人…
我非常不理解,3300米,下山不用多久,为什么就没有人愿意赌一下趁有体能的时候下山自救呢?还都是橄榄球运动员?靠吃人肉能活多久?吃完了怎么办?要想活命还不是得自己下山自救?因为在第13天开始他们就已经知道没有人会来救他们了!但十几二十个人依旧在山上“等死”了一个月!
但终于,两位求生欲望最强的帕拉多和卡内萨迈出了这艰难的一步,在几十年后回忆此事时帕拉多说:“我一直对自己说,我们要尽快离开这里,等待充满了恐惧,它意味着我们被判了死刑。”
就这样,这两位勇敢的年轻人打头阵,另有两人随后陪同,带着足够多的保暖衣物以及足够多的食物…(呃,也就是人肉干…)向智利进发。
沿途中他们发现了飞机被撞断的机尾,里面存放着机上人员的行李箱,在箱子里他们收获了一些香烟、糖果、巧克力、干净的衣物等,稍作停留之后就朝着雪线下努力前进。
经过9天艰难跋涉,12月22日,一行几人走出高山雪线到达河谷地带,不久便看到一队骑马的当地人,他们知道自己获救了!12月22、23日,智利救援人员将所有幸存者救出并送往圣地亚哥医院进行治疗。
33位空难幸存者最终仍有16人活了下来,而且在茫茫雪线之上存活了72天近1700个小时,这对于人类航空史,甚至就是整个人类史来说都是一个奇迹,这16人也被奉为“安第斯奇迹”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但是,当人们发掘出背后的故事以后,他们瞬间从英雄变成了“恶魔”…
原来,当初所有人都约定:假如能够活着出去,绝不将自己在山上吃人肉的事情说出去。所以一开始几个人并没有将吃人这件事说出来…
可一段时间后,其中一位幸存者却因为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而将自己的“罪过”公之于众,这顿时就让许多人无法接受,甚至有人认为他们还隐瞒了真相,很可能吃的不是死去的尸体,而是自相残杀…媒体们更是将他们形容为cannibalism(食人魔)。
不过幸存者帕拉多和卡内萨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不觉得自己有做错任何事,帕拉多在拍摄纪录片接受采访时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在属于我们,山中的规则由大自然决定,我们为了生存必须适应这一规则。”
卡内萨在自己的自传《我必须活下去》中也同样写道:“用吃人肉来生存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我问过自己这样做是否值得?然而我的答案是:值得。这种做法,是为了让活着的人能够继续活下去,如果在当时地上躺着的是我的尸体,我也希望你可以做出同样的选择。”
可反对的人无论怎么说都无法接受这件事,特别是那些认为他们有隐瞒真相的、吃的并不是自然(或意外)死去同伴、亲人尸体的“阴谋论者”…到后来这两位当事人都不愿意接受任何采访、不愿意和任何人争辩、解释…
1993年,美国导演弗兰克-马歇尔根据该事件改编拍摄了电影《天劫余生》,再次将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也再次抛出了那个难题:要生命还是恪守人性的底线?
其实我觉得假如【真的是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真的没有隐瞒事情的真相】,如果是我我也愿意让人吃…埋地下么给虫吃,有啥区别呢?只要你吃得下去,我真无所谓…不过我是肯定不会去吃的,下不了嘴…但如果是有隐瞒什么真相的话、如果真的是自相残杀的话,那确实无法接受,哪怕明知道必须有人死!
2012年10月12日,16位当年的空难幸存者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重聚,为的是让那场迟到了40年的橄榄球赛得以继续进行,更是为了告慰、悼念死去的亲友吧?当死难者照片被揭开的那一刻,当现场的播报员哽咽地念出他们名字时,16位早已两鬓斑白的幸存者无不俯首恸哭…我猜这40年来他们内心忍受的煎熬是外人无法想象的吧?
真的不用过于苛责、不必道德绑架,当他们是为了那些遇难者而活吧,就像几年前帕拉多带着两位女儿重游事故地点时对她们说的:“这是爸爸出生的地方,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