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学图书馆的窗前,望着远处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我忽然意识到,我的大学生活已悄然过半,这四年,像一场漫长的徒步旅行,有泥泞的小路,也有开阔的原野;有孤独的夜晚,也有沸腾的青春,我想用文字记录下这段旅程中的迷茫、觉醒与蜕变,这不仅是一篇自传,更是一份对成长的诚实叩问——关于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寻找自己的坐标。
第一章:小镇青年的突围
我出生在南方一个普通的小镇,父母是中学教师,从小,我的世界被课本和补习班填满,人生的目标简单而明确:考上好大学,高三那年,我像一台精准的机器,每天5点起床背单词,深夜蜷缩在台灯下刷题,当录取通知书终于寄到家时,母亲哭了,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要走得更远。”
大学的第一次班会就给了我当头一棒,同学们用流利的英语自我介绍,讨论着我从未听过的学术名词;室友的书架上摆着《存在与时间》和《资本论》,而我连扉页都看不懂,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与“城市精英”之间的鸿沟,自卑像潮水般涌来,但退潮后,沙滩上留下了一行字:追赶,或者被淘汰。
我开始泡图书馆,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啃起;报名英语角,硬着头皮和留学生对话;甚至偷偷旁听哲学系的课程,大一下学期,当我以专业第三的成绩拿到奖学金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起点只能决定开局,不能定义终局。
第二章:试错中的觉醒
大二那年,我陷入了一场“意义危机”,每天上课、刷GPA、参加社团,看似充实,内心却充满虚无,直到某天深夜,我在知乎上读到一句话:“大学的价值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如何思考。”
我开始尝试“叛逆”——退出学生会,加入一个没人看好的创业团队,我们挤在宿舍楼下的奶茶店写策划书,为拉投资熬夜修改PPT,最终项目却因资金链断裂而流产,团队成员纷纷退出,只有我和队长坚持复盘到最后一刻,他苦笑着说:“至少我们证明了‘校园外卖’这个赛道行不通。”这次失败让我收获了比成功更珍贵的东西:行动力比完美计划更重要,而真正的成长往往藏在挫折的褶皱里。
同一时期,我迷上了纪录片拍摄,扛着二手相机,我记录了食堂阿姨凌晨4点揉面的双手、支教山区孩子走山路时磨破的布鞋,这些画面让我第一次跳出“自我中心”的视角,看见更大的世界,在一次影展上,一位农民工父亲对着镜头流泪说:“希望女儿别像我一样,一辈子看不懂图纸。”那一刻,我按下快门的手在发抖——教育的意义,或许就是让更多人拥有选择的权利。
第三章:破碎与重建
2022年冬天,我遭遇了双重打击:相恋两年的女友提出分手,最敬重的导师因病去世,在宿舍床上躺了三天后,我翻开导师生前送我的《西西弗神话》,书页上他的批注依然清晰:“推石上山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
我开始用写作疗愈自己,在公众号上连载《一个普通学生的生存手记》,没想到一篇关于“小镇做题家”困境的文章引发共鸣,收到了几百条留言,有读者说:“谢谢你替我们说出挣扎。”这些文字逐渐拼凑出一个新的我——不再渴望被所有人认可,而是试图成为一座小小的灯塔,哪怕只能照亮几平方厘米的黑暗。
第四章:走向开阔之地
大三暑假,我申请到云南乡村支教,那里没有多媒体教室,孩子们用矿泉水瓶做物理实验,当女孩阿依用结结巴巴的英语说“我想当医生,因为奶奶总喊腿疼”时,我忽然理解了父亲那句“走得更远”的含义——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将个人的悲欢,连接到更广阔的生命图谱上。
回校后,我发起“旧书循环计划”,号召毕业生捐赠教材给山区学校,最初只有5人响应,如今已累计送出2000余本书,在最后一次团队聚餐上,学弟举杯说:“师兄,你让我们相信小事也能改变什么。”我摇头笑了:“不,是我们一起证明了,善良需要行动,而行动需要坚持。”
尾声:未完成的答卷
如今的我,依然会为论文查重焦虑,为就业形势失眠,但当我翻看这四年的日记——从“今天背了50个单词”到“帮助了三个学弟修改简历”——突然发现,成长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无数个“做到了”的瞬间累积成的海拔。
如果要对18岁的自己说一句话,我会告诉他:“别怕走弯路,因为所有河流的曲折,都是为了找到大海的方向。”而此刻的我,仍在路上。
(全文共1527字)
后记
这篇自传刻意避开了“逆袭”“巅峰”之类的词汇,因为真实的成长更像竹子的生长——前四年在地下蔓延根系,第五年才破土而出,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平凡中寻找光亮的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