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先生以《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闻名于世,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文学巨匠还是一位痴迷的养花人,养花之于老舍,不仅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创作源泉,透过老舍与花草的缘分,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文学大师鲜活的日常生活与深邃的精神世界。
老舍的养花情缘
老舍对花草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早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时期,异国他乡的孤独生活中,一盆盆花草成为他排遣思乡之情的良伴,据其自述,他常常"对着花儿说话",这种与植物建立情感联系的习惯伴随了他一生,回国后,无论居住条件如何,老舍总要辟出一方天地侍弄花草,在重庆北碚的简陋居所,他用破瓦盆种花;在北京的"丹柿小院",他精心布置了一个小型花园。
老舍养花的种类繁多,从常见的月季、菊花到名贵的兰花、牡丹,他都乐于尝试,尤其钟爱菊花,曾专门撰文《养花》讲述自己培育菊花的经历,他对待花草极为认真,不仅研究各类花卉的生长习性,还向有经验的园丁请教栽培技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甚至会省下自己的口粮为花施肥,这种对花草近乎虔诚的态度,折射出老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热爱。
养花中的生活哲学
老舍将养花视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他在散文《养花》中写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短短数语,道出了养花与人生的深刻关联,对老舍而言,养花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方式,是理解自然规律、感悟人生哲理的途径。
养花过程中的等待与期盼,教会了老舍耐心与坚持,他描述自己等待花开的感受:"天天到园子里去,看看它们是否有了变化,盼着,盼着,忽然有一天发现花苞鼓起来了,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这种对生命成长过程的细致观察和由衷喜悦,体现了老舍对生活本真的珍视,花草无言,却以自身的生命节奏向老舍展示着大自然的智慧,这种静默的交流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深刻的是,老舍通过养花建立起一种平等看待万物的生命观,他反对将花草仅仅视为装饰品或地位的象征,而是尊重每株植物作为独立生命体的价值,他曾批评那些只养名贵花卉以炫耀的人:"他们养花不是爱花,而是爱自己。"这种超越功利主义的生命态度,与老舍文学作品中一贯的人道主义关怀一脉相承。
从养花到文学创作
老舍的养花爱好与其文学创作有着微妙的互动关系,花草成为他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窗口,在《四世同堂》中,祁家院子里的花草变化暗示着家庭命运的起伏;《正红旗下》对北京四合院中花木的描写,则生动再现了老北京的生活图景,这些看似随意的自然描写,实则是老舍精心布置的情感线索。
养花的体验深化了老舍对艺术创作规律的理解,他将写作比作养花,认为都需要耐心培育、适时调整,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老舍谈到创作就像等待花开,"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这种将自然规律与艺术规律相通的思维方式,使老舍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朴实而深邃的生命力。
尤为难得的是,老舍通过养花培养了一种"业余者"的宝贵心态,尽管后来成为养花能手,但他始终以初学者的好奇和谦逊对待花草,这种态度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即使功成名就,他仍保持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感知和对写作技艺的不断探索,养花与写作在老舍这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养花培养的观察力和耐心提升了写作质量,而写作训练的思维深度又丰富了他对花草世界的理解。
老舍养花精神的当代启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老舍的养花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的可能,他通过侍弄花草所体现的慢生活态度,恰是对抗当代社会浮躁风气的一剂良方,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或许更需要学习老舍那种从简单事物中获得深度满足的能力。
老舍的养花经历也启示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他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花草的生命,这种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当我们能够像老舍那样,从一花一草中感受到生命的奇迹,或许就能更自觉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老舍的养花爱好展示了一种完整人格的培育方式,他将劳动、审美、思考融为一体,在日常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架起桥梁,这种将平凡事物转化为精神滋养的能力,对于当代人构建平衡、充实的生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回望老舍的养花人生,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位文学大师的生活侧面,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生动示范,在那些被他精心照料的盆花背后,是一种对生活深沉的爱与对生命无限的敬,老舍用他的一生证明:伟大可以孕育于平凡,而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一盆青翠的简单快乐之中,当我们放慢脚步,或许也能像老舍一样,从一朵花的绽放中,读懂生命的奥秘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