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校园生活,本该是阳光、欢笑与懵懂情感的代名词,当某些行为越过了同窗之间的界限,原本单纯的相处便会蒙上一层难以言说的阴影,那是我高二时的一段经历——同桌在课堂上频繁而刻意地触碰我的身体,尤其是下半身,让我在困惑、羞耻与愤怒中挣扎了很久,这段回忆至今想起,仍像一根刺,深深扎在心底。
最初的“玩笑”:边界感的模糊
我和林浩(化名)成为同桌纯属偶然,他成绩中等,性格外向,在班里人缘不错,起初,我们的相处还算正常,偶尔借支笔、讨论题目,甚至下课一起打球,但渐渐地,他的行为开始变得奇怪。
某天数学课上,我正在低头记笔记,突然感觉他的手搭在我的大腿上,我以为是不小心碰到,便往旁边挪了挪,可没过几分钟,他的手又贴了上来,甚至轻轻摩挲,我浑身一僵,转头看他,他却若无其事地盯着黑板,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
“你干嘛?”我压低声音问。
“没什么啊,你裤子沾了灰,帮你拍拍。”他回答得理所当然。
这样的“小动作”从偶尔变成频繁,有时是假装捡东西时捏我的小腿,有时是趁老师转身时突然揉我的大腿内侧,最让我窒息的是,他会在全班安静做题时,把手放在我的裤裆附近,轻轻揉按,我如坐针毡,却不敢声张——毕竟,谁会相信一个“玩笑”能恶劣到这种程度?
沉默的煎熬:为什么我不敢反抗?
许多受害者面对骚扰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自我怀疑:“是不是我想多了?”“说出来会被嘲笑吧?”我也一样。
-
对“男性尊严”的扭曲认知
作为男生,我从小被灌输“要坚强”“不能矫情”的观念,如果因为被同性摸几下就抗议,会不会被说是“小题大做”?甚至被嘲讽“不够男人”?林浩似乎吃准了这一点,有一次甚至笑着说:“你这么紧张干嘛,又不是女生。” -
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林浩在班里很受欢迎,而我只是个沉默的普通学生,我担心一旦撕破脸,会被孤立,甚至被倒打一耙说成“诬陷”。 -
羞耻感的束缚
那种触碰带来的不适感混杂着羞耻,让我连向父母开口的勇气都没有,青春期对身体的敏感,反而成了施害者的工具。
我选择了最愚蠢的方式——忍耐,我换过座位,但他总能找借口凑过来;我尝试冷脸相对,他却变本加厉,仿佛我的沉默是一种默许。
爆发与转折:当忍耐到了极限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物理实验课上,分组操作时,林浩借着调整仪器的名义,整个人贴在我背后,手从腰侧滑向我的下身,那一刻,我猛地推开他,实验器材哗啦摔了一地。
“你有病吧?!”我吼了出来。
全班瞬间安静,老师皱眉看过来,林浩立刻摆出一副无辜的表情:“我不小心碰了你一下,至于吗?”周围的同学窃窃私语,有人甚至起哄:“你们俩搞什么呢?”
但这次,我没有退缩,我直接举手对老师说:“我想换座位,他一直在骚扰我。”
旁观者的态度:比骚扰更寒心的反应
我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
- 老师愣了一下,敷衍地说:“同学之间别太计较,下课再说。”
- 几个男生哄笑:“哇,你们玩这么大?”
- 唯一站出来的是后排的女生小雨,她冷冷地说:“老师,这种情况不该处理吗?”
我被调到了角落的单人座位,林浩没有受到任何批评,只是嬉皮笑脸地对别人说:“他开不起玩笑。”
那已是解脱,至少,我不必再忍受那双随时可能侵犯我的手。
反思:为什么校园骚扰总被忽视?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几个残酷的现实:
-
性别偏见下的受害者困境
男性受害者往往更难被重视,社会默认男性“不会吃亏”,甚至将骚扰美化为“男生间的打闹”。 -
权力不对等的纵容
施害者通常是善于伪装的人,他们利用人际关系或老师的不作为,让受害者陷入“说了也没用”的绝望。 -
性教育的缺失
我们学过生理知识,却没人教过“如何拒绝不适的触碰”,更没人告诉过我们:“被侵犯不是你的错。”
走出阴影:从自救到发声
大学后,我选修了心理学课程,才真正理解当年的经历属于“性骚扰”,我开始在匿名平台分享故事,发现许多男生都有类似遭遇:被室友强行搂抱、在体育课被故意触碰……他们同样选择了沉默。
我写下这段经历,是想对曾经的自己,也对所有遭遇过类似困境的人说:
- 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不要用“玩笑”为他人开脱。
- 反抗不需要完美受害者,即使你曾犹豫过、害怕过,错也不在你。
- 寻求帮助不可耻,无论是朋友、家长,还是专业人士。
校园本该是安全的成长之地,如果我们能更早学会尊重边界、更勇敢地打破沉默,或许就能少一些像我这样,在课桌前如坐针毡的少年。
(全文共1582字)
注:本文基于对校园性骚扰现象的探讨,旨在呼吁社会重视青少年心理安全,文中情节为虚构创作,如有雷同,请受害者及时向信任的人或法律机构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