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敢死队3目标柏林,德军內部流传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东边这嘎达死死顶住俄国人,直到西边这嘎达来的英国人狠狠的踢俺们的屁股。咋说呢德国人整的这话糙点很足啊,但表达的意思那是明明白白的。
除了死不悔改的纳粹分子之外,大多数德国人都知道,战败已经不可避免,他们再给自己找后路了。
在他们的眼里,显然杀红了眼睛的苏联人这嘎达,就不是啥好地,被苏联人逮到了,这就没啥好果子吃的,这吃不完的花生米粒,这都是轻的,还不知道怎么个死法。
毕竟德国人他自己也明白,他们蹲在苏联这嘎达就这么几年,他就没干过几件好人好事,缺的带冒烟的事到干了不少!
咱别的不说,单说一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
苏联人的死亡数据。
当兵的咱就不说了,毕竟打仗吗?可高达一千五百万平民的死亡,这笔账压根就没得算,您想要把这事算清楚,就得用德国人的鲜血去抹平擦干净这数字。
这就相当于一帮子土匪,瞅着人家这嘎达的深宅大院有钱的很,回头就撬开人家大门,冲进去。把人家好端端的一个家族,好悬没给人灭了族,人家运气好,翻盘了,把土匪给揍趴下了。
难道你还能让人家放过这群土匪吗?哦!过去的恩恩怨怨,一笑泯恩仇?这就算过去了,这武侠片看多了吧!万般不可能的,苏联人瞅着也不像那么缺心眼不是?
苏联人不揍的他连他们家上帝都不认识,这都不可能,至少下次想犯事的时候,能记得起今天的疼。
这不后来盟军打柏林的时候,英国人和美国人瞅着跟块铁嘎达的柏林,心说这希特勒也真是的,弄这么个架势,拿小柏林,少说也得死个三十来万才成。
所以英国人,美国人打算放弃攻打柏林,要和希特勒蹲在椅子上,胳膊肘子搁桌子上谈谈。
斯大林一听要整这个:“你们不上,俺上!”
压根就不给希特勒这喘口气的机会,上去一脚丫子就把柏林给踹塌了,死在多的苏联士兵,他们都要踏平整个柏林。
说真格的,在这一点俺还是得给苏联人伸一大拇哥,血债,干他就完了,讲究那么多干嘛?等着隔夜,第二天整个蛋炒饭开开胃咋的?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到现在都没有那么多纳粹,就在这个时间点上,都让苏联人一锅给烩了。
重敲锣鼓重开张,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德国,没啥不好的。
其实德国人流传的这话很扯淡。英国人和美国人他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你以为他们就能对德国人好点?
拉倒吧!虽然他们都信上帝,但心里都住着不同程度的恶魔。
英国人和美国人也不是啥好鸟,当年德国人眼瞅着这就要战败了,所以花了十二分力气,跟打了鸡血一样,他们就算是投降他也得奔着英国人和美国人那头去投降。
避开苏联人,横穿整个战场去投降的他也不是没有。
德国人想的是挺好,但结果可不那么美丽,后来统计出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死在英国人和美国人的战俘居然是苏联人的好几倍。
哎呦!俺的那个老天爷呀!投降之前的德国人估计是没有想到会是这么个结果。
苏联人,这头他们也简单,不服就抽丫子的弄死你就完事了。
人家英国人和美国人就比较绅士了,直接把战俘关到战俘营里头活活给饿死了,这还不如给一颗花生米来的痛快。
说个事,您感觉一下。
德国人这不是战败了吗?这不,一路狂奔向英国人和美国人投降的德国人,如过江之鲫,多如牛毛吧,他们差不多接受到了五百多万德国战俘,就这数字差不多是德国二战前总人口的6%。
你说这么多人,这搁那安置呢?
于是英国人和美国人就搁莱茵河畔,整了一个莱茵大营,关这些人。
按理说,放下枪投降了这就是战俘,但在美国人的解释当中,这帮人他就是放下枪的敌人。
您看这解释,所以这帮人能有个好,那才叫见了大头鬼了。
每天美国人和英国人供应这里边的食物和水严重不足,这也不说了,住的地方您别说房子了,帐篷都不够数,据说只有6%的人拿到了帐篷,大多数人都是躺在露天的,还有一部分挖了个地洞,搁里头睡觉。
您自己想,这环境还能有个好,人可是要吃喝拉撒睡的,吃的喝的没有,这拉可就要了命,什么蚊虫都会起来。
就这蚊虫一多,您感觉会不会生病,这一生病压根就没人管的。
就这环境要是遇到下雨天,岂止是糟糕能解释的了的,很多睡地洞的,直接就让雨水泡塌了,顺道就埋里头去了,至于这种方式埋了多少人,到现在都没有个说法。
就这么一折腾,德国人差不多有一百万人的命丢在这嘎达了。
对于这方面的事情,德国人自己就出版了好多这方面的书,讲的就是德国人战俘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上死了多少多少人。
反观,苏联人这里,好多了,落实死亡的也就十来万人。当然也有说是三十来万,但这数据没有啥依据,可就算是三十来万,他也比那一百万少很多的。
您说是不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1945年5月4日,乔治·巴顿将军率领的第3集团军已经推进到捷克西南边境。英国首相丘吉尔给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发了电报,催促他赶紧去解放捷克。
“如果美军解放布拉格,会有利于掌控捷克战后的局势,还可能影响附近的其它国家。”
丘吉尔说这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你都到城墙下了还不赶紧攻城,东面苏联红军都已经摩拳擦掌、虎视眈眈了。晚了,到嘴的肥肉可就没了!
苏联红军开进布拉格艾森豪威尔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但当时欠缺了点政治头脑。他更加注重如何打赢战争,而不是战后的局势,而且他对3个月前轰炸布拉格一事还心有余悸。
1945年2月14日,美军第8陆军空军的44架B-17轰炸机,对布拉格进行了空袭。预定目标是德国境内的德累斯顿,却因为失误跑到了120公里之外的布拉格上空。152吨炸弹落在了布拉格市中心,造成701人死亡,1184人受伤,全都是平民。另外,还有大约100所房屋和历史建筑被彻底摧毁,200处被严重破坏,却没有一处是德军工厂。
美军空袭布拉格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打吧,就得面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的100万大军,而且布拉格的阴影还挥之不去。不打吧,又愧对自己是盟军统帅,解放欧洲大业就缺了些光环。
想来想去,还是算了,就围着它吧。反正德军败势已定,早晚都得投降。
此时,斯大林可不是这么想的。边打德国,边顺带拉拢几个小弟,扩大一下苏联的版图,那也是极好的。
于是,苏联决定集合队伍,等到5月7日再发起进攻,然后一举拿下布拉格,把捷克收入囊中。
1945年4月底,捷克战区军力部署再来看看德军的情况。
德军在捷克的指挥官是费迪南德·舍纳尔,他此前成功劝服了希特勒,说苏联的目标不是柏林,而是布拉格。所以,中央集团军的主力就被调集到了捷克。
但是,随着柏林被苏联意外攻陷,盟军又从西面打了过来,捷克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百万大军攻不了也退不了,加上捷克游击队的袭扰,舍纳尔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德军在西线已经全面投降,摆在舍纳尔面前的路,也就只剩投降这一条了。但投降也得投给盟军,绝不能是苏联,这点舍纳尔是很清楚的。
所以,舍纳尔也决定再等等,等到巴顿打过来,也好谋个生路。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所有人都在等,但捷克人等不及了。
要知道希特勒都已经死了,柏林也被占领了,捷克应该很快就会被解放。可是,盟军和红军都打过来了却不伸手帮忙,捷克人的心里是拔凉拔凉的!
1939年捷克之所以投降,是被法国人坑了。法国人是被英国人坑了,而英国人则是被德国人坑了……欧洲人都靠不住,求人不如求己!因此,解放捷克的重任,就只能靠自己了。
但此时,捷克的抵抗力量,只有区区7500人,在德国百万大军面前,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可咋办?
捷克人仔细琢磨了一下。他们想到,德国已经侵占捷克6年,虽然没有爆发过大的武装冲突,但在纳粹的黑暗统治之下,捷克人的反抗意愿越来越强烈,游击队的行动也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支持,被压制多年的民族情绪现在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而且,德军被包围之后,主要部队都分布在捷克的边境地区,首都布拉格的守卫力量比较薄弱,只有几千人。
有了,赶紧去发动群众,解放布拉格!
5月5日一早,布拉格广播电台刚上班,播音员ZdeněkMančal就用捷克语播送了一句话:
“现在是6点钟了(Je šest hodin)……”
捷克播音员ZdeněkMančal正在用捷克语播音德国人早就禁止了用捷克语播音,这熟悉的声音传来,布拉格的市民就立刻意识到了——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很多市民开始涌向街头。他们破坏了所有的德语标志和纳粹旗帜,挂出了自己的国旗。公共部门开始罢工,拒绝为德国人服务。一些德国士兵被围困,甚至被杀死。
德军意识到情况不妙,开始派出大量武装巡逻,并向街头的市民进行射击。对抗瞬间被激化。
11点,布拉格的警察系统,宣布加入起义队伍,并要求全城的警察迅速占领所有的战略要地,全力保卫起义民众。
布拉格警察正在战斗与此同时,布拉格电台在持续用捷克语广播,号召所有的市民都走出家门,解放自己的城市。见此不妙,德国党卫军一队人马来到了电台,与捷克人展开了激烈争夺。
12点33分,电台的情况已经十分紧急,广播员赶紧播发了一段话:
“大家都到电台来,捷克人被枪杀了!我们呼吁捷克武装部队、捷克警察部队,大家都来听收音机。快来救救我们!”
不久,一队布拉格警察赶来支援,与党卫军交火。虽然双方人数不多,但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4天。这次事件也被称之为“电台之战”。
电台外面,起义民众正在建立防守阵地逐渐地,捷克人占领了大部分战略要地,布拉格城内的大部分德国士兵,也被化整为零、分割包围了。德军拥有更强大的火力,但全部突围是不可能的。
到了夜里,在捷克抵抗军领导人的劝说下,由苏联战俘(叛变)组成的“俄罗斯解放军”决定再次叛变,与捷克人一起对抗德军,以便争取日后向盟军投降。
俄罗斯解放军,简称ROA,领导人为前苏联红军将军弗拉索夫。列宁格勒战役期间,弗拉索夫被德军俘虏,之后成为了叛徒。手下军队大部分为苏联俘虏,还有一些白俄罗斯流亡者。ROA还拥有一个空军部队,也是苏联叛逃人员组成。战后,弗拉索夫被美军移交给了苏联,1946年被苏联处以绞刑。
弗拉索夫和他的叛徒部队5月6日,“俄罗斯解放军”第1师抵达布拉格南部,开始为保卫布拉格而战。在第1师的重火力之下,德军的增援部队受到了极大的阻力。
这种情况下,舍纳尔不得不下令,让第4和第7集团军的主力前往支援,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布拉格。
舍纳尔很快就要投降了,为什么还要劳心费神地去打布拉格呢?这个问题主要在于,布拉格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失去,德军将无险可守,苏联红军会在2天之内抵达捷克西部,舍纳尔到时候只能向苏联投降,这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投降不能很快,一定要等到巴顿来了才行,在这之前,必须硬抗。
5月7日,德军的增援大部队抵达布拉格。此时,布拉格城内的抵抗力量达到了30万,虽然武器单薄,甚至一半的人都手无寸铁,但他们在几乎所有的道路上都设置了障碍,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布拉格平民武装正在战斗这种情况下,德军做出了毫无人性的举动——他们以布拉格的妇女儿童作为盾牌,竭力向起义人群进攻。德军的疯狂反击,一方面是为了夺回布拉格,另一方面,也是在为1942年被捷克人暗杀的海德里希继续报仇。
海德里希是党卫军的二把手,被称为“布拉格屠夫”。被暗杀后,希特勒对捷克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酿成了“利迪策惨案”。10000名随机挑选的捷克人,以及两个村子中的1300多人被杀,其中包括上百名儿童。这也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
5月7日夜,德国正式宣布投降。
5月8日凌晨,德军仍然没有放弃进攻,甚至还加大了远程炮火和空袭的打击力度,扬言要把布拉格夷为平地。
要知道,这种想法连希特勒都不曾有过。布拉格是一座历史悠久而且非常漂亮的城市,希特勒曾明确表示:
“布拉格必须幸免,因为它的美丽需要保留!”
布拉格美景但如今,布拉格危险了。
几天下来,大约1700名捷克人在战斗中丧生,近3000人受伤,德军也死了上千人,整个城市已是千疮百孔。这仗要继续打下去,谁也占不到便宜,必然是鱼死网破——捷克人的城市将不保,而德军只能向苏联投降。怎么办?
布拉格已是战火纷飞那就停战吧。
当天,双方经过几个小时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停火协议,布拉格将会在5月9日给德军开放撤退路线,让其向西方撤离。
但是,布拉格人不会忘记6年的亡国奴生活,更不会忽略这几天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于是,在德军撤离的过程中,以及一直延续到后面的几个月里,很多德国士兵被处以极刑,很多德国平民被洗劫一空,被殴打、强*奸、枪毙者无数。
德国平民在捷克的分布情况(颜色越深人越多)战后,原定居在捷克的300万德国人,被强制遣返,他们所有的财产都被剥夺。而这个结果,很大程度上是拜德军在布拉格起义中的兽性所赐。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毫无疑问,参与布拉格起义的每一个人,都是捷克历史上的勇士……
最后总结一下,布拉格战役一定要打,甚至在德国投降之后还要继续打,主要的原因有2个:
捷克人民渴望自由和民族独立。在谁也靠不上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起义,用生命夺回自己的家园。德军只能通过夺取布拉格来延缓苏联红军的进攻,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向盟军投降。被苏联俘虏的后果很严重,德国人怎么对待苏联俘虏,苏联人就会变本加厉地还给德国人。当然,捷克战场上所有的近90万德国战俘,最终都被美军交给了苏联。因为根据德国签署的投降协议,5月8日23时之后投降的人员,都将被移交给苏联红军。
早知如此,何苦呢!
号称战略天才的德军元帅曼斯坦因?
受审的战略大师——曼斯坦因元帅的结局。
1945年,二战硝烟刚刚散去,一场又一场的审判紧接着随之而来。德国著名的曼斯坦因元帅和古德里安将军先后上了纽伦堡法庭。
(图为国外学者在曼斯坦因墓前的留影,墓碑左侧名字为曼斯坦因,右侧为妻子尤塔,下方为长子吉罗)
还未结束的“战斗”——纽伦堡审判。与心态良好,表现轻松的古德里安不同,曼斯坦因这次如临大敌。他像制定作战计划一样,和同僚熬夜准备了一份长达132页的详细文件,这将是他们辩护战时行为的武器。1945年8月,纽伦堡审判开始,像戈林和李宾特洛甫等纳粹高官因为地位显赫,罪行突出,很快被宣判死刑。但关于德国政府里面,各军政部门是否有罪的问题上,各国观点显得复杂微妙起来。
(少年时帅气的曼斯坦因。他来自普鲁士军事世家,出生时原名:弗里茨·埃里希·冯·莱文斯基。因为过继给姨父,因此改姓曼斯坦因。)
特别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是否犯有战争罪行,这将决定众多将领们的生死。当检方问询到坐在证人席上的曼斯坦因时,他侃侃而谈,希望打造一个国防军“干干净净”的神话,把军官们和党卫军区分开来。
(从幼年到老年的曼斯坦因照片)
由于长期在东线和苏联作战,苏方法官对曼斯坦因提出的问题十分直接,这就是关于希特勒发布的“政委命令”,即所有被捕的苏军政委不经审判就加以杀害。曼斯坦因承认,自己收到过上级命令,但自己没有让部下执行。检方继续追问,发现曼斯坦因掌握的书面资料有文件和这一说法相反,那就是1941年整个夏天,他都在收到部下定期发来的数百份政委处决报告。
关于在东线四处抓人杀人,臭名昭著的党卫队“特别行动队”,曼斯坦因否认自己对此有任何了解,也提出自己麾下的士兵没有参与屠杀犹太或苏联平民。结果特别行动队指挥官奥托奥伦多夫(Otto Ohlendorf,1951年死刑)却指出曼斯坦因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属下第11集团军还参与其中。
(受审中的曼斯坦因)
曼斯坦因不断辩解,他就特别行动队和苏军战俘待遇,以及军事服从原则都做了论述。尽管疲于招架,他仍表示,自己对集中营这种屠杀事件并不了解,因为远在千里之外。只是听说过一些囚犯受到了“严重但正确”的对待。他也说明:“自己不屑于纳粹为伍,没有时间去搭理他们的所谓种族纯洁工作。”
庭审过程中,曼斯坦因除了口头供词,还提供了很多详细书面资料,尽管无法洗清自己的罪行,这种努力仍旧让让整个德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免于被划为“犯罪集团”的指控。
审判持续到第二年春天方才结束,德国将领被关押在各个监狱等待判决。曼斯坦因呆在英国威尔士一所名为“第十一号营地”的监狱里。他被和其他犯人分开看管。这里环境其实还不错,他可以独自散步,或者照看小花园,还开始了自己两部回忆录的早期写作。在此期间,曾提出装甲战思想的英国军事理论家利特哈德拜访了狱中的曼斯坦因,两人一见如故。利特哈德将曼斯坦因称为军事作战中的天才,两人便持续保持着通信联系,后来因此利特哈德还努力帮助他减轻罪责。
(战后,身着西装的曼斯坦因)
第二次审判——嫌犯仅剩曼斯坦因一人……苏联人显然不满意纽伦堡处决的德国战犯数量,对于那些苏德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他们也希望能得到严厉的惩处。因此,英国内阁受到不小压力,只能决定在1948年7月,起诉勃劳希契,龙德斯泰特,斯特劳斯和曼斯坦因,这几位苏德战争里闻名遐迩的战略战术指挥者。
英国人其实很矛盾,美苏冷战的局面已在眼前,对德国将领的对苏罪行到底惩罚还是睁只眼闭只眼?丘吉尔主张和德国和解,外交部和战争部倒认为证据确凿就要起诉。
(实拍,英国方面庭审人员)
1949年底,拖了许久的审判姗姗来迟。军事法庭里,旁听的人们发现,出席的嫌疑犯竟然只剩下曼斯坦因一人。原来,勃劳希契不久前刚刚去世,龙德斯泰特和斯特劳斯都因为身体健康原因获释。我们可以想象,此刻曼斯坦因元帅的心情是不太舒适的,自己早在1944年春就被免职。还因为长期眼部疾病去做了白内障手术,难道自己就没有“健康问题”吗?
一开庭,形势对曼斯坦因就十分不利。他面临17项具体指控,其中3起涉及波兰,14起涉及苏联。主要为授权或允许部下杀害俘虏及平民,还有驱使平民为强制劳工,并且执行焦土政策等等。
(坐在被告席上的曼斯坦因)
检方花了长达20天的时间提出证据,指出曼斯坦因的指挥决策导致多起死亡事件,其中包括至少1209名波兰平民和7393名苏联战俘死亡,更允许特别行动队在他部队所在区域执行种族屠杀政策。
受过曼斯坦因帮助的同事们和老领导布施纷纷行动起来,公开招募证人来为他辩护。很快他们就筹集了2000英镑,并且得到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捐助。证人们表示,曼斯坦因仅有下令枪决政委的行为是在克里米亚后方区域,是因为游击队活跃原因。曼斯坦因自己表示,自己也发现纳粹的种族政策令人反感,并没有命令部下枪杀犹太人。对那些特别行动队,他声明其不受自己控制,说:“据我所知,特别行动队的任务是筹备行政管理,其中包括对东部占领区域的政治监督。他们按照特殊的命令工作,是希姆莱在管理。”
总共16位前同事和同僚作为证人替曼斯坦因作证,表明他不了解对犹太人的屠杀,也没有参与。他们提供了很多与指控矛盾的证据,审讯不得不一直持续下去。
接近4个月漫长的审判于年底结束,唯一的嫌犯曼斯坦因最终以其中9项指控被判有罪。在波兰和犹太人问题上他被宣布无罪,但被判犯有允许驱逐平民,奴役劳工,使用苏联战俘建造防御工事,执行政委命令,忽视囚犯和平民的治疗导致死亡,以及处决平民的罪行。 因此,曼斯坦因被判处总共18年徒刑。
(战后,身着平民服装的曼斯坦因)
变化的局势——减刑和再获任用。这是一个让曼斯坦因身心俱疲的结果,但并不是结束。判刑之后,许多同情他的政治人物为他前后奔走,呼吁减刑。毕竟,西欧各国已经开始和苏联的冷战对抗,而曼斯坦因是因为和苏联作战获罪,加上他的实际指挥能力和人格魅力,让人们对他倍加同情。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西德第一任总理阿登纳,军事理论家作家利特哈德等支持者纷纷出面为他设法活动。
1950年2月,曼斯坦因的刑期减少到12年。对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依然算不得短。媒体和作家们这时写出了不少正面宣扬曼斯坦因功绩的作品,把他描述成为一位面对俄国可怖大军的光荣战斗者。人们在冷战铁幕下很容易倾向类似观点。整个西方社会舆论已经非常有利,只是需要找一个台阶下。
1953年5月7日,曼斯坦因的眼病再次复发,获释的通知也到达了。4年的牢狱生涯就此结束,加上被捕后的四五年,对曼斯坦因来说,他已经在法庭和牢房之间浪费了太多时间。从此他把精力投入到回忆录的攥写,以及对自己军事生涯的总结。
(获释以后的曼斯坦因和妻子尤塔)
随着西德东德的对峙,局势不容许他这样有能力的人物赋闲。面对陈兵境外的苏联和东德,联邦议会除了争取美国人的帮助,还四处寻找应对良方。他们很快找上了在家的曼斯坦因,面对新政府的官员,曼斯坦因从实用角度来分析了战略力量分析和国家防御力量。他们谈到西德军队应该采用职业军队还是征兵制时,曼斯坦因建议所有应征入伍者的服役年限应该至少为18个月,最好达到24个月,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战斗力。他还提出要组件预备役部队,已应对战事需要。
虽然如今德国已经取消了征兵制度,也取消了9个月的服役期限,以自愿服役的职业军队来维持,并且不断削减军队数量。但在冷战之时,曼斯坦因的建议因为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而十分具有意义。
1955年,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得以完成出版,曼斯坦因以他传统军人的视角来审视分析了东线苏德战争的经历,其详细的描写和战略战术分析在当今也具有十分价值。这一年,没等曼斯坦因休息一下,西德联邦国防部再次找到了他。这次是正式的召集,曼斯坦因将作为高级顾问,和其他几位前高级将领一起制定重建德国军队的计划,以及如何应对苏联可能的进攻。
古德里安此前已经被征召,但因病去世,没能和这些过去的同僚一起再次在欧洲地图上排兵布阵了。
除了给西德政府提供建设性意见,曼斯坦因还成为北约的军事顾问,他的军事才华如今被西方世界看重。除此之外,他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继续回忆录第二卷的写作。这是关于自己一生军旅生涯的总结,从1887年自己出生,一直写到1939年二战爆发为止。他和妻子在此期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选择在慕尼黑的一所房子里居住,也在此完成了第二部回忆录的攥写。
(回忆录《失去的胜利》详细记述了他所经历的苏德战争。图为库尔斯克战役时,正在虎式坦克后方用炮兵观测镜的曼斯坦因)
最后时光。平静的日子就这样持续着,担心之中的美苏之战没有爆发,让曼斯坦因和普通的人们有幸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尽管自己的长子吉罗(Gero)早在1942年10月29日就死在了俄罗斯前线,还好有女儿吉赛拉和次子吕迪格健在。他或许记得,自己在获得橡叶双剑十字勋章时,对希特勒说过:“我的元首,当我说我会用掌握的一切战略手段来保卫埋葬我儿子的土地时,请相信我。”他也许不会忘记自己在东线和苏军恶战的回忆,以及与希特勒战略上的反复争吵,到底是元首所说的寸土必争,还是自己的以空间换机会。
(和长子吉罗在1942年的最后一张合影,不久后吉罗战死)
1966年,陪伴了自己46年的妻子尤塔·西贝丽静静离去。曼斯坦因应该不会忘记,他俩刚刚认识三天自己就闪电式提出求婚,而那位美丽的西里西亚少女居然开心接受了。
(曼斯坦因一家,此时刚诞生长子吉罗)
接下来的时光显得单调而木然,倒是80岁生日那天热热闹闹,来了许多庆贺的人,包括西德联邦国防军最高指挥官。身体每况愈下让自己不太有精力去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那些精妙复杂的战略指挥战术调动或许依旧在脑海里浮现,但它们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
(1971年,老年曼斯坦因)
作为最后一位德国陆军元帅,86岁的曼斯坦因在1973年6月9日晚间中风,随即去世。他以全套军礼下葬,数百名各级老兵前来送别。庄严肃穆的军乐声里,一个时代结束了。
就如今最新的历史研究表明,曼斯坦因对所辖防区内发生的战争罪行有所了解,但他没有加以制止和干涉。这也许是苏德战争的残酷性和意识形态特性所导致。归根到底,污点难以洗清。所谓党卫军是屠夫,而国防军“干干净净”的神话,在酷烈的生死战斗里终究站不住脚。
尽管经历饱受争议,但曼斯坦因在军事历史上的地位难以撼动,他以自己的实战指挥表明了人类战争艺术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且作为珍贵遗产留给任何一个重视国防建设的国家。
曼斯坦因名言:当你认为战争失败之前,战争还不会真正失败。
A war is not lost until you consider it lost.一生著作:比起古德里安的多产,曼斯坦因元帅的作品较少,但都以自身亲历为出发点叙述,分析,其细致和条理性有很高价值。
《失去的胜利》,1955年,对波兰苏联作战的亲历回忆,以及战略分析。
《士兵的一生》,1958年,叙述自己从1887出生到1939年大战爆发之间的经历。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Trial of Erich von Manstein,
Manstein: Leadership – Strategy – Conflict,
Erich von Manstein: Hitler's Master Strategist,
Manstein, Erich von “von Lewinski”
代表德国签字投降的元帅?
代表德国签字投降并高举权杖进入会场的元帅叫威廉·凯特尔最后被处决
威廉·凯特尔(全称Wilhelm Bodewin Johann Gustav Keitel)【18829月22日—1946年10月16日】德国陆军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纳粹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OKW)首席指挥官(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司令)。
战争结束后,在纽伦堡,凯特尔被指控犯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被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于1946年被处决。他是在纽伦堡受审的第三位级别最高的德国官员。
凯特尔出生于不伦瑞克公国巴德甘德斯海姆附近的赫尔姆舍德村。是中产阶级地主卡尔·凯特尔(1854-1934)和妻子阿波洛妮娅·维瑟林(1855-1888)所生的长子。
他在哥廷根的体育馆完成学业后,由于父亲的反对,他接管家族财产的计划泡汤了。1901年,他开始了军事生涯,成为普鲁士陆军军官学员。作为一名平民,他没有加入骑兵,而是从1908年起,在沃尔芬巴特尔第46夏撒克逊野战炮兵团担任副官。
1909年4月18日,凯特尔与汉诺威附近Wülfel的富有地主女儿Lisa Fontaine结婚。他们共有六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婴儿期死亡。他的长子Karl-Heinz Keitel(1914-1968)继续担任德国武装党卫队的分区指挥官(Obersturmbannführer中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凯特尔带着他的炮兵团在西部阵线服役,并参加了法兰德斯的战斗,在那里,他的右前臂被一个炮弹碎片击中严重受伤。后晋升为队长,凯特尔迅速恢复后,并于1915年被派往第19预备步兵师的总参谋部。以后参加了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并在Passchendaele之战中,被授予第二和第一类铁十字勋章。
1929年,他再次被分配到战争部,并很快被提升为组织部门负责人(T-2),这个职位一直持续到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党夺取国家政权。
1933年10月,担任第3步兵师的副指挥官。
1935年,在Werner von Fritsch(弗里奇)将军的推荐下,凯特尔被提升为军事,海军和空军的武装部队军事办公室(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少将;
1936年1月1日晋升为中将;
1937年8月1日晋升三星级将军(上将)。
1938年1月21日,由于他的上级,战争部长维尔纳冯布隆伯格的妻子以前是妓女,布隆伯格被迫辞职。布隆伯格被解职之后,战争部被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取代,凯特尔担任首席指挥官。由此进入希特勒的内阁。并说服希特勒任命他的亲密朋友瓦尔特·冯·布拉楚奇担任了陆军总司令。
凯特尔除了担任希特勒的手下之外,对德国的所有军事行动几乎没有影响力。
在1940年的元帅授勋仪式上他与其他几位将军一起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后被授予铁十字骑士十字勋章。
【阿尔弗雷德乔德尔在兰斯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史称第一次投降)】
1944年7月20日的刺杀希特勒行动失败后,凯特尔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希特勒在爆炸后所说,凯特尔冲到希特勒身边喊道:“元首,你还活着,你还活着!”希特勒接着说:“凯特尔差点自杀,他不会对那些人手下留情的。”
不久,凯特尔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武装部队的副手,权利因此而大增!
1945年5月8日,Dönitz授权凯特尔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虽然德国前一天已经向盟军投降,但斯大林坚持要在柏林举行第二次投降仪式。
【凯特尔在柏林签署德国军队无条件投降协议(史称第二次投降)】
【苏联元帅乔治朱可夫在柏林宣读德国投降书。坐在他右边的是英国空军元帅亚瑟·泰德爵士】
【1945年5月9日在柏林签署的无条件投降文书的第三页也是最后一页】
投降后,凯特尔与弗伦斯堡政府的其他成员一起被捕。他很快就面临国际军事法庭(IMT)的审判。在法庭面前,他公开承认自己有罪,他所:“因为可怕的战争,我犯了错误,无法阻止应该停止的事情。这使我感到内疚!”
他说:“随着这些暴行的不断发展,一个接一个,一步接一步,没有预知到后果,命运就走上了这条悲惨的道路,以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为了强调凯特尔的罪恶行为不属于军事方面的性质,盟军拒绝了他要求的被执行枪决,而是被处以绞刑。
凯特尔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呼吁全能的上帝怜悯德国人民。超过200万德国士兵在我面前为祖国死去。我现在跟随我的儿子,一切都是为了德国。”他儿子汉斯在1941年7月18日,由于苏联飞机的袭击受伤后在一家野战医院死亡。
从凯特尔尸体照片中看到他的面部有血迹,这是由于门板太小,导致他和其他几名被判处死刑的死后从门板上跌落时撞到了地面而引起的。
凯特尔被吊死时由于窒息原因而挣扎了近24分钟,现场令人毛骨悚然。
007特的工原型波波夫有着怎样的间谍经历?
"要使自己在风险丛生的环境中幸存下来,最好还是不要对生活太认真。"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绰号叫"花花公子"的达斯科·波波夫之名言,据说曾令无数女人倾倒的007詹姆斯·邦德,其原型就是波波夫。
达斯科·波波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最著名的双重间谍,以风流闻名于世,绰号"花花公子"。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波夫巧妙的周旋于德国和英国之间,他既受到了希特勒的重用,又得到了丘吉尔的信任。英国将军皮特里曾评价他:波波夫一个人牵制了7-15个德国步兵师,二战结束之后,波波夫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1974年,他出版了回忆录《间谍与反间谍》。
波波夫在德国间谍组织的代号是"伊万",而他在英国军情五局的代号则是"侦察兵"。
波波夫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塞尔维亚家庭,1940年,他在好友强尼·杰布森的劝说之下,加入了纳粹德国的间谍组织,代号为"伊万"。但波波夫却从心底里反感希特勒,于是他便偷偷的与英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取得联系,表示愿意为英国人服务。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英国军情五局正式招募了他。
波波夫凭其个人的魅力,在尔虞我诈的谍海生涯之中,既保住了性命,同时又征服了众多不同女性的芳心。
达斯科·波波夫不但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而且他对女人的心思了如指掌,堪称是位比女人还懂女人的男人。波波夫非常会讨女人的喜欢,而且他还是喜新不厌旧,据说魅力令女人无法抵挡的007詹姆斯·邦德,其原型就是来自于他,而众多的邦德女郎原型,也是来自于被波波夫征服的女人。波波夫的英国上司也知道他有这个爱好,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干脆将他的代号"侦察兵"改为"三轮车"。
“一个出色的间谍,绝不会把自己的安全与色情混为一谈。”
波波夫在加入了纳粹德国的间谍组织之后,驻里斯本的纳粹间谍头目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审查,随后安排他住进了一家由德国人控制的饭店。当波波夫住进饭店不久到餐厅用餐时,他几次都发现一个漂亮姑娘对他频递媚眼,眼睛里冒出的全是色情之火,就差没有扑到他的身上了。当他冲了个淋浴走回自己的房间之后,突然发现那位姑娘已经躺在他的床上,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天,波波夫再向上司汇报完了公务之后,又煞有介事的汇报了那位姑娘,而他的上司则严肃地说道"关于那姑娘的事,你再不要追查了,头对你的警觉性很满意。"
一天,波波夫正在赌场里散心时,来了一群人向他打招呼,中间有一位貌似天仙、白肤棕发碧眼的姑娘名露易斯。露易斯热情的伸出手来与他握手,并提议到酒吧去喝一杯,从酒吧到波波夫的房间,从海誓山盟到欢度情海,露易斯在这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中都是那么的纯洁多情,但波波夫却早已心知肚明,露易斯是纳粹间谍组织派来监视和考验他的。
不光是纳粹间谍组织投其所好,对波波夫下了血本,其实英国人在这方面也很慷慨。
波波夫在到了英国首都伦敦之后,有十二、三个英国情报机构人员对他轮翻进行了4天严厉的审问,就差对他严刑拷打了。在一切都表明波波夫真实可信之后,他又被带到一间摆设考究的办公室里,被引荐给了英国情报机构的负责人斯图尔特·孟席斯少将,并被邀请到孟席斯少将家做客。少将一家热情好客,特别是孟席斯太太,她一见波波夫,就立即把他介绍给一位名叫嘉黛·沙利文的迷人姑娘。嘉黛对波波夫很有兴趣,她那双迷人的大眼睛充满了柔情蜜意,很快就成为了波波夫工作和生活上的伴侣。
当然,波波夫的这些艳遇也使他恶名远扬,这不,美国人就不买他的账。
1941年7月,德国人派波波夫前往美国去建立间谍小组,理由是"日本可能要同美国开战,我们也不能坐视,美国人老是在我们的后背搔痒”,在征得英国情报当局的同意和支持后,波波夫以南斯拉夫新闻部驻美国特派员的身份飞往纽约,开始了他的美国之旅。
波波夫在判定日本人即将袭击珍珠港之后,马上将这一绝密情报汇报给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局长埃德加·胡佛。而胡佛却十分瞧不起这位花花公子,因此对波波夫提供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情报不屑一顾,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得手。
其实在观看007的时候,邦德女郎应该是最大的亮点,甚至很多人就是冲着邦德女郎来的。
但007詹姆斯·邦德的原型波波夫,其实远比邦德还要幸福的多的多,而且据说波波夫最喜欢同时与两位女人约会,所以他的英国上司,干脆将他的代号由"侦察兵"改为了"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