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为鉴,警钟长鸣—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莲辞网


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了警示教育片《XXX》,影片通过真实案例的还原、涉案人员的忏悔、纪检监察干部的剖析,深刻揭示了腐败分子从理想信念滑坡到最终堕入犯罪深渊的全过程,观影结束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声泪俱下的忏悔、支离破碎的家庭,像一记记重锤敲打着我的灵魂,这部警示教育片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廉政课,更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我深刻认识到:廉洁从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关乎个人命运、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生命线。


震撼与反思:从“看片人”到“局中人”的警醒

影片中,某位曾经意气风发的领导干部,因收受一套房产而沦为阶下囚;一位年轻有为的基层干部,因沉迷网络赌博挪用公款数百万元;还有本应守护公平正义的执法人员,却利用职权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腐败的起点往往微不足道

以案为鉴,警钟长鸣—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1. “第一次”的破防之痛
    片中某位落马官员回忆:“当时觉得收一条烟、吃一顿饭不算什么,后来慢慢发展到收现金、拿干股,最终无法回头。”这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破窗效应”——一旦底线被突破,欲望的闸门便再难关闭,警示教育片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腐败没有“安全区”,堕落不分“大小案”

  2. “两面人”的虚伪面具
    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腐败分子在台上大谈“清正廉洁”,私下却疯狂敛财,某位市委书记在警示教育基地参观时曾“感动落泪”,转身却继续受贿,这种人格分裂的荒唐剧,恰恰暴露了思想“总开关”的松动。

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局中人”,唯有常怀敬畏之心,把“不敢腐”的震慑转化为“不想腐”的自觉,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根源剖析:腐败“病毒”如何侵蚀健康肌体

警示教育片不仅展示现象,更深入挖掘了腐败滋生的土壤,结合案例,我认为有三大关键诱因:

  1. 理想信念的“骨质疏松”
    某位涉案人员在忏悔书中写道:“我忘了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忘了入党时的誓言。”当一个人把权力当作谋私工具、把职务当成享乐资本时,理想信念的“大厦”必然崩塌。

  2. 制度执行的“宽松软”
    片中某国企腐败案暴露的问题发人深省:虽然制定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但实际运作中却是“一把手”说了算;招标程序形同虚设,监督部门流于形式,这警示我们: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权力必然失控

  3. **“圈子文化”的致命腐蚀
    一些腐败案件呈现“窝案”特征,如片中某开发区领导班子集体沦陷,他们以“兄弟义气”代替党性原则,用“利益同盟”取代组织纪律,最终全军覆没。

数据佐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案例显示,2022年查处的中管干部中,逾八成存在“违反政治纪律”问题,印证了思想滑坡是腐败的根源。


淬炼初心:把“别人的教训”变成“自己的镜子”

警示教育片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动观者实现从“震撼一阵子”到“坚守一辈子”的转变,结合本职工作,我提炼出三条行动指南:

  1. 勤掸“思想尘”——筑牢信仰之基
    要像片中优秀党员干部代表那样,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终身课题,我计划重新通读《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每周参加支部“廉洁微课堂”,让理想信念融入血脉。

  2. 多思“贪欲害”——算好人生大账
    影片中某位贪官痛哭:“我现在才明白,自由比金钱珍贵一万倍。”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廉洁从政必须算清“七笔账”——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

  3. 常破“心中贼”——扎紧制度篱笆
    作为部门负责人,我将推动建立三项机制:

    • 每月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排查;
    • 关键环节实行“双人复核+纪检报备”制度;
    • 开通“阳光监督”线上平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延伸思考:警示教育如何避免“雨过地皮湿”

当前,部分单位开展警示教育存在形式化倾向,结合影片启示,建议从三方面改进:

  1. 增强针对性
    区分不同层级、领域特点,如执法部门重点观看徇私枉法案例,金融系统侧重剖析利益输送问题。

  2. 强化互动性
    可增设“假如我是案中人”情景模拟环节,让党员干部现场作出廉洁选择,增强代入感。

  3. 建立长效机制
    将警示教育纳入干部任前谈话、年度考核、家属助廉活动中,形成“组织+家庭+社会”的全链条监督。



警示教育片落幕时,银幕上打出一行字:“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直播。”这让我想起朱德同志的那句话:“我的一言一行,必须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既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清白,更要像守护眼睛一样守护初心,唯有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才能在风雨考验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真正无愧于人民赋予的权力,无愧于胸前闪耀的党徽。

(全文共2187字)


:本文结合虚构案例展开分析,实际写作时可替换为真实警示教育片内容,文中的“数据佐证”“机制建议”等部分可根据具体需求调整详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