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表彰大会观后感与集体记忆的再思考
当激昂的音乐响起,当受表彰者缓步走上领奖台,当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我坐在电视机前,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绪,这场疫情表彰大会,不仅是对抗疫英雄的礼赞,更是对整个民族集体记忆的一次重要建构,观看这场表彰大会,我看到的不仅是闪亮的奖章和感人的事迹,更是一个国家如何通过仪式化的方式,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转化为持久的精神财富,这场表彰大会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个体与集体、苦难与荣耀、记忆与遗忘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表彰大会的舞台设计极具象征意义——巨大的红色背景板上,金色的国徽熠熠生辉,两侧是象征生命与希望的绿色植物,当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等抗疫英雄依次上台领奖时,我注意到他们步履间的沉稳与眼神中的坚毅,这些细节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是面对未知病毒的勇气与担当,表彰大会通过精心设计的仪式流程,将个体的英雄行为升华为集体的精神图腾,当屏幕上播放抗疫纪录片片段时,那些熟悉的场景——医护人员脸上口罩的压痕、方舱医院里患者与医者的互动、社区工作者在风雪中坚守岗位——再次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这种仪式化的集体记忆建构,使抗疫精神得以超越时空限制,成为民族精神谱系中新的坐标。 表彰大会对英雄人物的塑造耐人寻味,在主持人的介绍词中,在颁奖嘉宾的评语中,在获奖者的感言中,一个清晰的英雄叙事逐渐成形:他们临危受命、舍生忘死;他们专业精湛、大爱无疆;他们不计得失、甘于奉献,这种英雄叙事无疑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公众树立了道德标杆和精神榜样,当我们将目光从聚光灯下的领奖台移向更广阔的抗疫图景时,会发现真正的抗疫史诗是由无数"无名英雄"共同书写的——那些在ICU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普通护士,那些日夜兼程运送物资的货车司机,那些挨家挨户排查的社区网格员,表彰大会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实际上是对复杂抗疫现实的一种必要简化,这种简化有助于公众理解和记忆,但也可能造成对抗疫全景的片面认知,如何在突出典型与尊重普通之间保持平衡,是集体记忆建构中需要深思的问题。 表彰大会上的掌声与泪水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集体仪式通过唤起共同情感强化社会团结,在这场表彰大会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共鸣的力量——当屏幕上再现武汉"封城"时的空荡街道,当听到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誓言,当看到全国各地医疗队驰援湖北的壮观场面,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情感体验具有强大的治愈功能,能够帮助社会成员消化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重建对未来的信心,表彰仪式通过将抗疫经历神圣化,赋予了那些艰难日子以特殊意义,使人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曾经的苦难,这种心理调适机制对于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心态重建至关重要。 任何集体记忆的建构都不可避免地涉及选择与遗忘,在这场表彰大会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又没有看到什么?哪些故事被突出讲述,哪些经验又被相对边缘化?这种记忆的政治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表彰大会自然无法涵盖抗疫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挫折、每一个遗憾,它的选择性呈现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和情感需求,对科学精神的强调、对团结协作的推崇、对制度优势的彰显,都体现了当前阶段社会共识的核心内容,那些未能进入表彰视野的抗疫经历——患者的孤独与恐惧、一线工作者的身心透支、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同样构成了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健康的集体记忆不应只有凯旋的号角,也应当有反思的空间;不应只有完美的叙事,也应当容纳复杂的真相。 表彰大会上的感人瞬间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与个人记忆的共鸣,当看到医护人员防护服上写着的"精忠报国"字样时,我想起了疫情期间每天关注疫情数据的焦虑;当听到社区工作者讲述排查经历时,我想起了小区门口测量体温的志愿者;当表彰到物流保障人员时,我想起了那些将生活物资送到家门口的快递小哥,这种个人记忆与集体仪式的互动,构成了记忆的双重编码——既有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真实体验,又有社会层面赋予的意义框架,正是这种双重编码,使得抗疫记忆能够超越一时一地的限制,成为代际传递的精神遗产,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不应被动接受表彰大会呈现的记忆版本,而应主动将其与自身经历对话,形成更加立体、更具反思性的个人历史认知。 疫情表彰大会落幕了,但关于如何记忆这场世纪疫情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表彰仪式提供的是一种官方版本的记忆框架,而真正的集体记忆将在官方叙事与民间回忆的持续对话中逐渐成形,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持久凝聚力依赖于对重要历史经验的共同记忆和不断重构,疫情作为一代人的共同经历,其记忆方式将深刻影响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危机应对能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场感人的表彰大会,更需要建立多元的记忆载体——纪念馆、纪录片、文学创作、口述历史项目等,从不同角度保存这段历史的全貌,特别重要的是为下一代保留真实的历史记忆,让他们不仅知道我们如何战胜了疫情,更理解我们曾经历了怎样的迷茫与成长。 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受表彰者胸前的奖章在灯光下闪烁,我意识到这场表彰大会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奖励过去,而在于启迪未来,那些被表彰的英雄行为和崇高精神,应当成为照亮前路的精神火把,而非封存在记忆橱窗中的纪念品,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当表彰大会的掌声渐渐远去,我们需要将抗疫精神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持久价值——对生命的敬畏、对专业的尊重、对责任的担当、对团结的珍视,这场表彰大会才能超越一时的情感触动,成为民族精神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疫情终将过去,但记忆长存;表彰终会结束,但思考不息,这场疫情表彰大会观后感,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从灾难中学习,如何将苦难转化为智慧,如何让一代人的付出成为后代的精神资源?在掌声与鲜花之外,或许这才是表彰大会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思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