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刀刃向内找差距,锤炼党性促提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2019年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探讨党员如何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准差距、锤炼党性,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新动力。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早在延安整风时期就被确立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2019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再次强调,党员必须发扬这一传统,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问题。
从现实角度看,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思想不纯、作风不实、纪律松弛等问题的重要途径,2019年,部分党员在理论学习、履职尽责、服务群众等方面暴露出不足:有的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不深,存在“学用脱节”现象;有的在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还有的因长期忽视党性修养,导致宗旨意识淡薄,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加以纠正。
2019年党员自我批评的突出问题
在2019年的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中,党员们对照党章党规和群众期待,深刻剖析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理论学习浮于表面
部分党员承认,对党的创新理论满足于“完成任务式”学习,缺乏系统性思考和实践转化,某基层党员在自我批评中提到:“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时仅停留在抄笔记,未能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思考。” -
担当精神不足
面对改革攻坚任务,一些党员存在“等靠要”思想,某机关干部反思道:“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时,因担心触及矛盾,对群众反映的审批效率问题解决不够彻底。” -
联系群众不够紧密
个别党员脱离群众,未能及时解决民生痛点,一名社区党员检讨:“走访贫困户时走马观花,未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 -
纪律意识有所松懈
少数党员在“八项规定”执行上出现松懈,如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工作纪律散漫等,某企业党员在民主生活会上坦言:“曾因‘人情往来’参加过超标准的接待。”
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党员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风建设上的差距,亟需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加以警醒。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路径
2019年,各级党组织通过创新形式、细化流程,推动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得实效,具体做法包括:
-
“红脸出汗”常态化
许多党支部采用“面对面”批评方式,直指问题核心,某县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县委书记点名批评一名常委:“你在环保督查整改中存在畏难情绪,导致问题久拖不决。”这种不留情面的批评促使当事人立行立改。 -
“清单式”查摆问题
党员结合岗位职责制定“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某高校教师党员列出“科研工作中重成果轻育人”的问题,并通过增加学生辅导时间予以纠正。 -
群众参与监督
部分地区引入群众评议机制,将基层党员的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纳入批评依据,某乡镇通过“村民吐槽会”收集意见,推动党员改进工作作风。 -
典型案例警示教育
各级纪委通报违纪案例,组织党员对照反思,2019年,某市以“扶贫领域腐败案”为镜鉴,要求党员撰写自查报告,强化纪律意识。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成效与启示
通过一年的实践,批评与自我批评在2019年取得了显著成效:
- 理论学习质量提升:全国党员“学习强国”平均学时同比增长35%,学用结合案例增加;
- 干事创业氛围增强:在脱贫攻坚一线,党员主动认领任务的比例上升42%;
- 群众满意度提高:某省民意调查显示,对党员干部作风的满意度较2018年提升12个百分点。
这一实践也带来深刻启示:
- 批评必须“见人见事”:避免“老好人”思想,要具体到人和问题;
- 整改要“一抓到底”: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 制度保障是关键: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纳入党建考核,防止流于形式。
新时代深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考
立足2019年的经验,未来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 强化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批评的政治性;
- 创新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党员行为,为批评提供精准依据;
- 构建长效机制: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例如某省推行的“党员积分制”,将批评整改情况与评优挂钩。
2019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践证明,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问题,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新时代党员更需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在自我革命中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文共计15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