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江湖小虾,曹操和袁绍这对好兄弟为什么会决裂?
曹操和袁绍的确是一对好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又为了自己的梦想共同肩并肩奋斗。
但在事业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却出现了分歧,最终分道扬镳,而且成为了死敌。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根本利益的不同,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情谊可能是永久的,但合作必定是暂时的,最终会彻底决裂,各奔前程。
01
少年英雄
袁绍(?-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袁绍出身高贵,而且英俊威武,年少为郎,不到二十岁就做了濮阳县令,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自幼机警,既长,喜结交名士。20岁时,受州郡举荐,以“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在任期间,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上,有犯禁者,不论地位高低,皆棒杀之。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曹操也是京城公子哥,其父是太尉曹嵩,这个也很牛叉啦。如果曹操是高俅一类的人物,估计整个京城,都不会有其折腾不到的地方。
但毕竟曹操是有志青年,想得是做大事,不能太过放肆,做事有所收敛。
中常侍张让专权跋扈,曹操看不下去了,就私自闯入其府邸试图行刺。被发觉后,曹操挥舞着手戟,一路打将出来,最后全身而退。
同时,还与袁绍一起仿效游侠,做一些离谱的事。
其中一次,哥俩看人家新婚的场面,临时起意就想挟持新妇。
曹操大喊一声“小偷来了”,趁着混乱,把新妇劫走。
不想跑着跑着,袁绍跌入荆棘之中,眼看被抓住,曹操又大喊“小偷在这里”,等人家追过来,袁绍才逃脱。
曹操袁绍,少年相识,而且情趣相同,都富有大志,都希望成就一番事业。
袁绍自以为出身高贵,是当然的领袖,把曹操当作得力的跟班。
曹操尽管是太尉之子,但毕竟是依靠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而得来的。
在汉末时期,门阀风气盛行,尽管宦官权势很大,但毕竟令人不齿,曹操依然被看作是寒门出身。
虽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都称兄道弟,但曹操自觉低人一等。
但曹操不以此为鄙,反而更加激起了上进的欲望。
无论咋说,曹操袁绍都是当时的少年英雄,都得到时人的高评。
袁绍虽然是庶出,但其父亲司空袁逢及叔父司徒袁蘹,都很喜欢他;
曹操尽管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梁国乔玄,南阳何颙和许劭等人都是以善于识人而著称,都非常看好曹操。都以为曹操是“命世之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哥俩也是信心满满,时逢乱世,想做一番大事业。
02
同朝为官,并肩战斗
袁绍曹操都是年纪轻轻就顺利步入仕途,而且颇有政绩,声誉很好。
中平五年(188年),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袁绍在曹操之上。
大将军何进欲除掉宦官,不想机密泄露被诛杀。袁绍曹操命令袁术带兵诛杀全部宦官。
董卓篡权以后,曹操袁绍都不乐于同流合污,最终袁绍远逃冀州,曹操逃回陈留。
曹操联络各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董卓。
在董卓挟持献帝西迁都长安之后,曹操建议乘机西进,进攻董卓;但袁绍等却惧怕董卓西凉军的势力,不敢追击。曹操独自进击,被董卓部将徐荣击败,差点丢了性命。
至此,开始显露出哥俩的不同之处。
但此时,哥俩的目标还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的策略不同而已。
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中,袁绍曹操都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都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袁绍举荐曹操做了东郡太守,曹操利用击败青州黄巾军的机会,自领兖州牧;袁绍经过打拼,也占据了冀州,都成了割据一方的地方诸侯。
在吕布陈宫攻占了兖州时,袁绍帮助曹操重新夺回兖州;在袁绍袁术兄弟不睦,相互攻击时,曹操协助袁绍击败袁术,将其挤到淮河以南。
这段时期,是袁绍曹操合作最得力的时段。
03
分道扬镳
献帝在经过艰难险阻回到洛阳以后,下诏各地诸侯勤王。
袁绍曹操都面对同一问题,就是"要不要奉迎天子"。
袁绍谋士沮授建议奉迎天子,建都邺城,而其部将谋士都不同意,袁绍最终放弃啦;
曹操部将谋士同样不同意迎接献帝,而荀彧坚决主张迎接献帝,曹操力排众议,拍板决策,奉迎天子,建都许县。
自此,曹操借天子以自重,占领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关中的割据势力也纷纷归附,势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袁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起初,袁绍并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包括举荐曹操为东郡太守,也仅仅是把曹操看作是自己的附庸。自己一直想当然的认为是带头大哥,想不到自己的小兄弟如今要另立山头,这是袁绍没有想到的,也是无法接受的。
曹操奉迎献帝之后,许都就成了当然的政治中心,曹操也就成为了献帝当然的代言人。
曹操随心所欲,号令四方。这让袁绍很不爽,后悔不迭。
此时的袁绍还想耍一下老大的威风,要求献帝迁都鄄城,不想曹操一口断然回绝,而且以献帝名义下诏责备袁绍 : 只知道抢夺地盘,发展势力,不出师勤王,匡扶汉室。
袁绍明白是曹操在搞鬼,但已经没有办法控制局面啦,只得上书替自己申辩,心里的憋屈就不用多说啦。
曹操自任为大将军,而任命袁绍为太尉。
太尉虽然地位显贵,但在大将军之下,袁绍很不爽,倍感屈辱。于是耍起了小脾气,上表不受封拜。
此时的曹操,势力远不如袁绍,还不能与之对抗。况且东有徐州吕布,南有淮南袁术,西有南阳张绣,都虎视眈眈。
面对北方的袁绍,曹操采取克制忍耐的策略,不想跟袁绍彻底翻脸,还保持面子上的和谐。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派遣孔融持天子符节出使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兼管冀州,青州,并州,幽州等四州,以缓和矛盾。
尽管这些都很虚,但袁绍还是比较满意,感觉这还差不多。
袁绍也不含糊,一气吞并了青州,并州,继而战胜了幽州公孙瓒,统一了河北大片地区。
建安四年(199年),割据河内郡的眭固欲与袁绍合纵,进攻曹操,不想被曹操趁机消灭,河内成了曹操的势力范围。
嘴边的肥肉被曹操叼走了,袁绍很不开心。
至此,哥俩彻底翻脸了,一场决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此时的袁绍,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自以为然地想教训一下小弟。
却不曾想到,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最终被曹操打败。
袁绍狼狈地逃回邺城,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忧郁而死。
又两年后,204年,曹操攻占邺城,彻底占领了冀州。
攻占邺城后,曹操来到了袁绍坟墓祭祀,对随行的部属说道:想当年我与本初共同起兵讨伐董卓。本初问我“如果不能成功,哪个地方可以依据?”
我反问道:“足下以为如何?”
本初说道:“我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或许可以成功吧?”
我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言犹在昨,不想本初已去。
当初,许攸欲联络曹操及冀州刺史王芬等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曹操拒绝;
袁绍联络袁术欲抛弃献帝,拥立幽州牧刘虞,因刘虞不干而作罢。
联系要不要奉迎天子这件事来看,这足以说明了曹操与袁绍之间格局和境界的差异。
恐怕袁绍至死才明白,原来一直看作小弟的曹操比自己这大哥的谱还大。
总以为曹操是在给自己打工,却不曾想自己忙活了一生,是在给曹操垫背啊。
其郁闷可想而知,想着想着,就想不开了,最终郁闷而死。
日本为什么爱捕鲸?
早期人类猎杀鲸鱼是因为鲸鱼肉和鲸脂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由于气候太冷,许多地区的人,包括爱斯基摩人和格陵兰人,都无法自己种植蔬菜。鲸肉富含烟酸,铁和蛋白质,成了主食之一,鲸油当能源用来照明。鲸的每一部分都被吃掉或用来点灯,制造工具和雪橇。
日本捕鲸业的支持者将其视为传统文化习俗日本捕鲸历史悠久,食用鲸鱼肉也被编入了日本历史和文化。1570年左右就有用鱼叉捕鲸的描述,那时先将鲸鱼赶进渔网,反复用鱼叉,长剑或木栓插进喷水孔,日本手鱼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20世纪初,由于引进了蒸汽船和装有手榴弹尖端的鱼叉枪,日本的沿海捕鲸活动得到了推动。直到1934年,日本将捕鲸活动扩大到南极洲。
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鲸鱼肉成为日本食品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战后贫困的国家来说,鲸鱼肉是一种廉价的蛋白质来源。在1947年,鲸鱼肉几乎占了这个国家消耗的所有动物蛋白质的一半。将近20年后,鲸鱼仍然占据了日本人饮食的四分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这种美味甚至在学校午餐中提供给孩子们。
这段历史是日本人继续捕鲸的最主要的原因,对于支持食用鲸鱼肉的老一辈人来说,他们“从小就是吃鲸鱼肉长大的”,老谈论他们忧郁的童年时就开始谈论学校午餐吃鲸鱼肉的日子。他们认为鲸鱼肉是日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珍贵的烹饪文化”,试图阻止日本捕鲸被很多人视为对日本文化的威胁。
日本年轻人对鲸鱼肉或捕鲸并不感兴趣尽管日本政界迫切希望重启商业捕鲸,但许多公众似乎对这个问题反应并不强烈。事实上,现在日本年轻人对鲸鱼肉或捕鲸不感兴趣,吃鲸鱼也越来越不受欢迎。2013年调查显示,10个日本人中有9个在过去一年中都没有吃过鲸鱼肉;2014年发布的另一项调查中,只有4%的受访者偶尔吃鲸肉,而37%的人根本就不吃鲸肉。
岳飞韩世忠等地方大帅不听号令?
自始至终,赵构何曾有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嫡系军队?他所掌控的充其量不过是宫廷禁卫而已,但这和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正规终究不可同日而语。
一:完全崩溃的宫廷禁军制度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凭借“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之职问鼎天下的宋太祖因为害怕有人故技重施。于是,在建国后不久,他就把“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的权利一分为三:即,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分别冠以“殿帅、马帅和不帅”之称。“三帅”彼此独立,相互监督,只享有训练权和指挥权,至于调动之权则归于皇帝之手。
因为“三帅”军马皆是“天下兵马之骁健善斗”者。而又只对皇帝负责,担负着卫戍京畿的重任。因此也可以说,大宋的皇帝掌握着天下最精锐的兵马。
但自“靖康之难”后,摈除“皇室为虏、二圣北狩”不说,号称“天下精锐”的禁军也随之灰飞烟灭。而幸免于难的康王赵构则因王室最后遗存,和“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被握有军事实权的张俊、宗泽等人拥戴为帝。以此为帜号召天下,换言之,此时的宋高宗充其量不过是个光杆司令罢了。
二:苗刘兵变促发了“御前忠锐军”的诞生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意求和的宋高宗将李刚、赵鼎等人罢相,大肆启用投降派汪博彦、黄潜善、王渊等人。此举激起了当时负责警卫的苗傅和刘正彦及其所部军士的反感和愤怒。当年三月,苗刘二人打着“非敢负国,愿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军事政变。强力逼迫宋高宗严惩汉奸,尔后为了自保,又迫使赵构让位于其年仅三岁的儿子赵尃,而自己则退居显忠寺。
同年,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人率军勤王,一举击灭“苗刘事变”宋高宗赵构复位。经此一役,赵构深感拥有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在各地占山为王、落草为寇、邀截商旅的盗匪、叛军数不胜数的艰难境况下。赵构强行组建“御前忠锐军”作为自己的侍卫亲军,直接接受自己的领导和调遣。
饱受挫折之后的人异常敏感而脆弱。经历过金军“搜山检海”的抓捕行动、体验过“祸萌于卧榻”的“苗刘之变”,再加上对前朝“陈桥兵变”的深刻印象。即便已经有了“御前忠锐军”可赵构还是不放心,没有安全感。
三:内外兼施,双管齐下才是保障——赵构重用岳飞
“世事无常,有备无患”,经历“苗刘之变”的赵构显然不愿意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筐子里”。他要在宫廷之外再培养一位“忠心耿耿、踏实肯干”的将领,进而确保自己手上能有一直可以“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百战之师。而就在这时,“家世清白且无根基、年轻武勇而又淳朴敦厚”的岳飞进入了赵构的视野。
于是,在赵构的栽培之下,岳飞成了“中兴四将”中年纪最轻的宣抚使,并且自始至终都和赵构保持着相当的默契。君臣相得的这几年显然是赵构最为安心惬意的几年。
但岳飞终究是岳飞,他虽然忠君,但他却更爱国,在赵构一意孤行的踏上“求和”之路时。坚决秉承赵构最初“恢复中原”的豪言壮语的岳飞开始与赵构渐行渐远。默契的君臣之间自此渐生嫌隙。而明显意识到岳飞已经不再那么容易控制的赵构,转而对岳飞手上轻剽善战的军队心生恐惧。本着“既不能为我所用,何妨毁去,尚可以敲山震虎之效”的原则。在金人的逼迫之下,宋高宗也就顺水推舟的解决了岳飞的问题。
四: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南宋版的杯酒释兵权
公元1142年,岳飞被害于风波亭。同年,心灰意冷的韩世忠怀着兔死狐悲的心情主动上缴兵权,以病乞归,至于同是“中兴四将”的张俊、刘光世则早在“风波亭事件”之前几年,就已经主动解甲,做起了京官。而因为他们的“识时务”,心花怒放的宋高宗自然也是投桃报李,酬答甚厚。
自此,南宋再无声名显赫、敢打敢拼、能战敢死的野战部队。宋高宗赵构也终于可以按下心来,轻轻松松的做金国的侄皇帝。南宋也再一次踏上北宋“虚外守内”的政治老路。而百年后比“靖康之耻”更为惨烈的“崖山之役”正在前方静静的等着。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