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全面战争序列号,刘邦和朱元璋相比谁才是真正的草根出生?
纵观中国历史,要论谁开国前阶层较低,刘邦和朱元璋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盖因这两人都是草根出身,却最终坐在龙椅上。
如果要从刘邦和朱元璋之间在比较一下,无疑朱元璋才是草根中的扛把子。首先,比较一下两人的出身。
刘邦在造反前是泗水亭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一乡长,怎么也说是国家基层干部,不用担心温饱问题。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带着兄弟们四处晃悠,吃个霸王餐什么的。所以,刘邦在那时被称之为游侠,也就是青皮、街头混混。
刘邦剧照
朱元璋的出身就比较惨了。朱元璋的父亲是逃荒到了安徽凤翔,自己也没有什么田地,是一标准的贫下中农。到了灾荒年间就更惨了,全家基本都饿死了。朱元璋为了活命只得当了和尚,可和尚也没有余粮,只有四处化缘,其实就是乞丐换了一个说法。
朱元璋剧照
再说一下妻子的出身。
刘邦的妻子吕雉出身贵族,家里颇有资产。刘邦起事后,吕家多有资助。有钱有粮,刘邦出道即是一支队伍的带头大哥,说话算数,带领的都是自己的队伍。
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也是草根出身,要不然也不会有马大脚之称。朱元璋基本没有借到妻子的光,是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出来的。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自己的队伍,因为自己都是别人的部下。后来朱元璋见义军内争斗厉害,自己跑出来单干,才拉上支属于自己的队伍。
综上所述,朱元璋比刘邦更草根。而历史上的评价,明朝应该更正统"得国之正者,无出明之其右"。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放弃应天府的基业?
北京城并非一片空白,燕王朱棣21岁之藩,王府就修建在北平(当时叫北平)。他于北京经营多年,在抵御异族的一线战场中磨炼出了帝王应有特质与实力,最后发动“靖难之役”可以成功,也多亏了其在北京城的多年经营。因此,北京城可以算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早就有了值得经营就基础。而朱棣选择放弃南京,转而迁都北京,是在恰当的时机,做了全面考虑后,希望获得实际利益的决策。具体说来,大概是看到了迁都北京在政治上稳固统治,经济上平衡南北,军事上固守国门的多重效果。
一、政治上:为了安抚人心,保证“靖难之役”后皇位的合法性
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一路从北平打到南京,掀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以后得到的皇位。以暴力夺位,于理不合,所以他的统治注定会让很多人产生质疑。为了保证自身皇位的合法性,明成祖朱棣做了诸如改族谱、杀余党等诸多努力,迁都北京也是努力之一。
(一)迁都北京可以摆脱以建文为正统的观念,重新培植自己的执政基础
自洪武朝建都南京以后,至建文帝时,南京的朝廷组织机构已相当完备,再加上南京为数朝古都,已然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因此,当时的江南士族都以南京为国都,建文皇帝为正统,拒不服从朱棣。而朱棣大开杀戒后,已然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就会失去执政基础,只能在建文帝的阴影下当皇帝。而北京南方亲建文帝的势力,又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将国都迁到北京,可以迅速消解前朝的遗俗,培植自己的统治势力:
“若就北平, 要之宫室不能无更, 亦未易也” 。——《明史》
迁都北京或许要大兴土木,百般谋划。但是不破不立,在经营北京城的过程中, 朱棣可以按照自身的意志将原来的政治集团系统彻底拆散、分解,以此打造利于自身的执政基础。
(二)迁都北京是完成朱元璋的遗志,可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朱元璋早就有了迁都北京的心思,在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在南京和北京谁为都城上纠结过。他曾询问群臣:“ 北平建都 , 可以控制胡虏, 比南京何如? ”群臣答曰 : “ 胡主起 自沙淇 , 立国在燕 , 及是百年 , 地气已尽 。 南京兴王之地 , 不必改图 。 ”朱元璋认为,北京可以抵御异族,可以当做国都,但群臣认为以北京是元朝旧都,气运已尽的理由促使朱元璋定都在南京。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就觉得南京不是很合适 。 因为它偏安江南,对控制辽阔的北方十分不利。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就有了在北方再建一个都城的心思 :
“ 江左开基 ,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图治 ,广一 视同仁之心 。其以金陵 、大梁为南 、北京 。 ”——《明太祖实录》
大梁是今天的开封,朱元璋想建两都来加强统治,已然表现出其对南京为都的不满。因此,朱棣迁都北京,也是向天下表明他是在尽心竭力地完成其父的意愿,这是当年朱元璋希望太子朱标做的事,现在他做了,所以他就是朱元璋合理的继承人。
通过迁都北京,朱棣可以在摆脱建文余风,巩固执政基础的同时,标榜自身的合法地位,大大加深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二、经济上:平衡南北,保持南方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整体繁荣
两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已然南移,南方的经济繁荣程度远超于北方。然而,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不能仅靠南方一隅之地,因此迁都北京是永乐朝平衡南北经济,增加国家经济活力的决策。
首先,迁都于北京,就是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南方摆脱了政治中心的职能,就能一心发展经济,实现新的突破。此外,北方是军事重镇,胡虏皆聚于北方疆界,将权力中心转移到北方,就是将抵御外敌的重任都交给了北方,这就给南方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以北护南,保持南方的经济繁荣。其次,南方经济繁荣后,自然也能支持北方。明朝的边关政策大致使“南方出钱,北方出力”,南方将大量的财物输入北方,有利于发展北方的军事经济,以此缩小南北方的经济差距,实现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正如时人丘浚所言:“文皇帝迁都金台, 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 而金陵为其会; 戎马盛于西 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 所以宅中图治, 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 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 统西北之戎马, 无敌于天下矣。 ”——《明会要》
可见,迁都北京,是朱棣保持南方经济,发展北方经济,以政治手段,将国家经济中心与军事中心巧妙结合的发展大计。
三、军事上:补充边防实力,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维护国家和平
(一)朱棣削藩后,北方边防空虚,迁都是为了补充边防实力
朱棣靠“靖难之役”夺取政权成功登基后,自然害怕有其他藩王效仿他,于是继续践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他将大量边地藩王迁往内地。譬如,拥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宁王被迁往南昌,谷王则迁往长沙,这就大大削弱北方的防御力量,造成了边防的空虚。为了加强北部边防,他采取了迁都北方就近指挥防御的办法,只要兵权在手,就能泰然处之,明朝特有的“天子守国门”局面由此造就:
“太宗靖难之勋既集, 切切焉为北顾之虑, 建行都于燕, 因而整戈秣马, 四征弗庭, 亦势所不得已也。 銮舆巡幸, 劳费实繁。易世而后, 不复南幸, 此建都所以在燕也。”——(顾炎武·《历代宗京记》)
迁都北京是为了有效加强北方边防,抵御异族,也是为了牢牢把握兵权,巩固统治。
(二)迁都北方是为了巩固边防,选择北京是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为了巩固边防,所以迁都北方,而选择北京除了因为它是朱棣的大本营以外,还以为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增加边防效果。
永乐朝的北方边患主要来自蒙古的鞑靼部和瓦剌部的南下以及女真部落的骚扰,这些边患都自东北而来。尽管在北方城市中,适合建都的还有西安、开封等地,当能有效抵御东北边患的只有“控四夷创天下”的北京城了。
除了离敌较近以外,北京城四通八达,黄河环绕,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将指挥的战线前移,避免战火大规模蔓延。而发达的交通也 有利于南方大量物资的有效供给,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北防的效率。
因此, 迁都于地处战略要地的北京城是朱棣牢牢把控军权,有效巩固边防的重大决策,对国家和平的维护意义重大。
四、结语
迁都北京是朱棣综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考虑后的重大决策。应天府并未被其放弃,只是不再作为政治中心,转为以强大经济实力支持北方。北京城也并非空白,迁都北京城是在永乐十五年,但朱棣在永乐七年时便一直住在北京的行宫中为迁都做准备。总是,迁都北京城是精心谋划的结果,它有效实现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三中心的统一,为永乐一朝的强盛提供了新的凝聚力。无论从成祖个人统治还是整个明朝的长治久安来讲, 这种两都并行的政权运作方式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西汉金日磾为何备受推崇?
(只说一下金日磾:个人看法~)
大汉与匈奴,可谓世代的仇恨,尤其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顶峰。从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后被迫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几乎一生都在征讨匈奴,却未能最终扫清隐患;直到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往长安,在甘泉宫朝见汉宣帝刘询而俯首称臣,这场绵延百余年的汉匈之争,才基本宣告结束。
但在汉武帝期间,却偏偏有一位来自匈奴的太子,归降汉朝后受到汉武帝的格外宠信。在武帝临死之前,指定身为车骑将军的他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来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他的名字,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来念---金日磾(jin mì dī)。
金日磾
公元前134年--公元前86年,字翁叔,本是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赐其姓为金。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托霍光与金日磾等四人辅佐太子刘弗陵,并遗诏封秺(dú)侯。昭帝即位后,他辅佐少主,鞠躬尽瘁,死后被封为敬侯,陪葬茂陵。
金日磾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建立不朽的功绩,为巩固西汉政权,维护民族团结,做出重要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子孙后代因忠孝显名,七世不衰,历经130余年。
父死降汉,武帝宠信
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一万,自陇西出发北击匈奴,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切断匈奴右臂,执浑邪王子,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匈奴人用来祭天)。同年夏,浑邪、休屠二王,遭到惨重打击。
同年秋,匈奴单于因浑邪王屡为汉军所破,伤亡数万,怒不可遏,欲诛浑邪王,于是浑邪王说服休屠王共同降汉。而休屠王中途反悔,浑邪王便杀了休屠王而降汉。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金日磾因父被杀,无所依归,便与母亲、弟弟随浑邪王降汉,被安置在黄门署饲养马匹,时年十四岁。
一次,汉武帝在宫中宴游欢乐,诏令阅马助兴。当他看到一个体形魁伟、容貌威严、目不斜视的青年(金日磾)牵着膘肥体壮的骏马从殿上走过,很惊讶,就问这个牵马人的情况。当武帝得知金日磾为休屠王之子后,就拜他为马监。之后升迁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之后多年金日磾不曾有过失,武帝很信任他,赏赐累积千金,武帝外出,就随侍车驾;在宫中,就侍候身边。一些贵戚常私下怨恨:陛下胡乱得到一个匈奴小儿,反倒看重他。汉武帝听后,更加厚待他。
击破叛乱,武帝托孤
巫蛊之祸前,马何罗与江充交好,而其弟马通又因诛杀太子而封爵。公元前91年,武帝得知太子蒙冤,遂诛杀江充宗族及其朋党,马氏兄弟害怕被杀而策谋造反。而金日磾之前发现其有异样,遂一直暗中戒备。
某日早,武帝未起床,马何罗未受诏进入殿内欲加害武帝,不料被金日磾撞见而失败。随机赶来的侍卫捉住捆绑马何罗,经彻底审讯后其伏法受诛。金日磾因忠诚笃敬、孝行节操而闻名。
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多年,从不直视武帝。武帝赏赐他宫女,也不敢亲近。武帝要把其女纳入后宫,他也不肯。金日磾为人笃厚谨慎,汉武帝认为其行为少见,故而更加宠信他。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嘱托霍光辅佐太子刘弗陵,霍光欲让于金日磾。金日磾以"非汉人唯恐匈奴轻视大汉"为由拒绝,甘愿成为霍光的副手,后霍光把女儿嫁给金日磾之嫡子金赏。
辅佐昭帝,封侯病逝
汉武帝本留有遗诏,因讨伐马何罗之功而封金日磾为侯,金日磾因汉昭帝年幼,不肯接受。公元前86年九月初一日,辅佐汉昭帝一年多的金日磾病情加重,大将军霍光奏明汉昭帝封其为侯,在病床边授予金日磾侯爵封号及印绶。
同年九月初二日,金日磾病逝,终年四十九岁。汉昭帝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赐给安葬器具及坟地,用轻车军士为他送葬,军队排列直到茂陵,赐谥号为敬侯。
班固《汉书》评其: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云。
个人愚见:
其实在小史个人看来,金日磾的诸多举动,例如:担任霍光的副手、拒绝封侯等行为,看似谦让实则也在明哲保身。或许他时刻谨记自己非汉人的身份,不敢逾矩与僭越。他的去世,是因为病重,而不是遭人构陷。死前封爵死后殊荣,这份荣耀也延绵到了他的子孙后世身上。
或许,这才是在封建王朝里正确的为官之道吧~
读史明志,翻翻书,看点儿历史~
请问古代有高速公路吗?
秦朝直道
山西有哪些历史名人?
无论是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还是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但中华五千年文明还要看山西。山西之地人杰地灵,在华夏历史中诞生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是举不胜举。
山西的历史名人可追溯到春秋五霸时期,到之后的唐、宋、元、明、清都名人辈出。有文学家、诗人、将军、高官等等,我下面为大家列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山西历史名人。
晋文公晋国开国国君,名重耳,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千秋流传,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乃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
卫青字仲卿,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官至大司马将军,封长平侯。卫青作战有勇有谋,善于以战养战,敢于用兵深入,曾与匈奴对战中七战七捷,收复了河朔、河套地区,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了巨大贡献。
霍去病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霍去病十七岁时拜骠姚校尉,率八百骑兵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在两次河西作战中,俘虏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更是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
武则天女王武则天,山西文水人,是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自命名武曌(zhao)。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推行法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的努力为唐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狄仁杰字怀英,今山西太原市人,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以不畏权贵著称,官路比较平坦,曾担任过汴州判佐、大理寺丞、侍御史等。天授二年,升任宰相;神功元年,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久视元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
关羽字云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名将,蜀国“五虎上将”之首,对于关羽的事迹民间流传许多,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在其去世后,因关羽为人忠肝义胆,不贪财色,逐渐被神化,民间尊称为“关公”、“武圣”、“武财神”等,与“文圣”孔子齐名。
司马光今山西运城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曾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中国最大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现在史学家的许多历史疑问都要从《资治通鉴》中参考,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恒古流传。
王维字摩诘,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其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苏轼曾评价王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等。《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学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
除了以上列出的名人外,还有张辽、于成龙、王勃、王昌龄、柳宗元、元好问等。山西的历史源远流长,文人名将更是数不胜数,除了历史人物外,山西的晋商文化、文物、云冈石窟、五台山等佛教文化等都是山西历史遗留的瑰宝。也正因如此,世人才会说“华夏五千年文明看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