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攻略,二战中备受推崇的战略轰炸真的值得吗?
战略轰炸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战手段,但是对国家实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二战中也只有美国和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行动。
战略轰炸思想其实在飞机诞生后就出现了,认为发展轰炸机,直接打击敌方的战争机器,摧毁其工业生产、经济、交通等命脉,后来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开始得到了不少国家的重视。
但是战略轰炸非常需要强大的实力,首先就是航空技术,美国早在30年代就已经发展出了B17这样的重型轰炸机,后来还有B24、B29等多个型号,就是因为其航空工业实力强大。而像德国,虽然二战中后期开始发展重型轰炸机,但是在发动机等方面一直不过关,最终仅仅制造了少量HE177这样的不成熟重型轰炸机。
然后就是国家实力。重型轰炸机需要有巨大的数量才能达到作战效果,而且还要有燃料,弹药,人员等多方面的支撑。战略轰炸的损失也是很大的,美国在对德战略轰炸中就损失了大量飞机和人员,但美国完全能够撑到对方倒下。而像苏联当时其实就发展了一些重型轰炸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为主角,因此我们才只能看到英美航空兵的战略轰炸。
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mod第十关?
不怕你笑话,营救老罗的那个我还没完成呢,第十关的大神,你也教教我呗
盟军敢死队2深入敌后怎样窗口化运行?
盟军敢死队2深入敌后是一款比较古老的游戏,原始版本不支持窗口化运行。如果想窗口化运行,可以使用一些第三方工具,例如dxwnd、dgVoodoo等。具体操作如下:先下载对应工具,然后解压缩到游戏根目录下,启动工具并设置窗口化选项,最后启动游戏即可在窗口中运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窗口化运行时可能会影响到游戏性能,导致游戏运行不稳定。所以在使用窗口化运行时,需要根据自己电脑的性能来选择最适合的分辨率和画质设置。
为何日本每个部队都要配备骑兵?
骑兵这个军种退出战争舞台,军事思想的转变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日本军队装备了骑兵,欧战的主要交战双方纳粹德军和苏联红军都有骑兵建制。比如负责清剿东线占领区游击队的“党卫军第八骑兵师”(前身是骷髅骑兵团)兵力高达13000余人,战争末期在匈牙利也投入了与苏军主力的作战;而苏军仅在1941年就新增了8个骑兵军和88个骑兵师,其对手德军的火力密度岂非远超日军面对的中国军队?
事实上,德日苏等这些国家的军队装备骑兵,大多还是因为部队的机动能力不足,机械化和摩托化的整体水平不高,受限于综合国力中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两项的生产能力。登陆西欧的美军部队哪里来的骑兵?吉普车满天飞,汽油随便使。
德军装甲部队在闪电突击中,经常要停下来等候步兵师跟上,从敦刻尔克到明斯克。
日军的军事思想更落后于欧洲军队,在诺门坎战役中德国观战团甚至给出了“一战水平”的评语,所以每个师团配备一个骑兵联队丝毫不奇怪。但是日军不是傻子,他们的骑兵应用更多集中在内蒙古和华北地区,一是地形有力于骑兵突击,一是重点对付火力薄弱的八路军和国民党杂牌军,比如日军华北方面军的“驻蒙军”就编成了二个骑兵集团(旅团级)。
而在江南的水网地带,面对装备较好的黄埔系中央军,日军是不敢大规模使用骑兵部队遂行兵团级作战的,中央军轻重机枪配备量普遍高于八路军和地方军队,还装备有少量的冲锋枪等速射武器,具备一定的炮火覆盖能力,日军骑兵集团冲锋就是靶子。
比如俞济时亲自组建的第七十四军58师属于精锐的“调整师”,全面抗战爆发前即有二四式重机枪54挺,捷克式轻机枪274挺,掷弹筒243个,迫击炮30多门,“淞沪会战”爆发后再次得到加强,轻重机枪数量几乎翻了一翻且弹药充足,对付日军骑兵根本不是问题。
还有一点,日军骑兵不完全是执行作战任务,在摩托化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还担负着战场搜索、通讯联络、机动救援等其他任务,所以日军师团属骑兵联队的兵力并没有按步兵的标准配置,骑兵联队仅直辖四个骑兵中队不足千人,而步兵联队高达3500人以上,这也说明日军对骑兵的运用是有限制的,并非是进攻作战的主力。
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着绝对火力优势的美国军队,日军各参战师团干脆将骑兵留在了本土或中国战场,因为毫无用武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骑兵这个“夕阳兵种”的谢幕演出,战争事实让各国意识到骑兵已彻底落伍,韩战中的美军“骑兵第一师”甚至连一匹马都没有,完全彻底的机械化部队。
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后也逐步裁撤了骑兵部队,目前仅有一个荣誉保留的骑兵营建制。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
提到张自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因为他是抗战期间最具争议和最具话题的军事将领。抗战之初,他执行妥协政策而被民众认为是“民族败类”;枣宜会战,他誓死抵抗日军而被民众认为是“民族英雄”。
接下来,我们一起还原那段历史,走近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1891年8月——1940年5月),字荩臣,山东临清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期间,他先后参加了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等战役,成为战场牺牲军衔最高的国军将领。
张自忠生于“孔子故里”山东,家境比较殷实,后考入天津的北洋政法学堂学习,期间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三民主义”。毕业后,他选择投笔从戎报国,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并担任了排长的职务,开始在军中屡屡建功。
1931年,张自忠担任了第38师的师长,后来扩编为第29军。“九一八事变”后,张自忠亲率部队奔赴喜峰口阻击日军,虽然多次击退了日军攻势,但终因寡不敌众导致长城防线失守,河北承德也失陷。
长城抗战失败后,张自忠率军退守平津地区,接收了华北的这片烂摊子,继续与小日本周旋。由于他见识过日军的战斗力,所以转而主张不再与敌人进行硬拼,顺应国民政府的主张进行国际斡旋和外交谈判,以迟滞和减缓日军的攻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自忠在日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却没有与之死战到底,导致北平轻易沦陷。事后,国内民众哗然,张自忠被骂成是卑躬屈膝的汉奸,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报纸甚至还刊登了这样的标题——“自忠者是自以为忠也”。
面对这些口诛笔伐,张自忠百口莫辩,国民政府为了平息舆情只好将他撤职,派往军政部担任了一个闲职。笔者个人平心而论,张自忠确有背锅之嫌,但也并非毫无过错。
当时,张自忠苦闷极了,一度想到过要跳楼自杀。痛定思痛后,他决心不能背负汉奸的骂名去死,而要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去血洒疆场,以洗刷自己的耻辱。
数次请命之下,国民政府终于起用他担任了第33集团军司令。面对日军对徐州的进犯,张自忠率部奉调增援,相继收复了蒙阴和苔县等地,强有力的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统帅部为了改变中国的战场局势,决心打通连接重庆的陆上交通而发起了“随枣会战”。在这场战役中,张自忠先后取得鄂北大捷和襄东大捷,给日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被其惊为“在世关公”。
1940年5月,日军为了彻底控制长江流域地区,将中国军队分割开来,同时也为了切断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补给线,集结了三十万部队发起“枣宜会战”。
当时,张自忠率领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在襄河西岸。但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和全军士兵,张自忠坚持要自己渡河作战,下令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负责留守。在信中这样写道:
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之后,张自忠亲率两千余人东渡襄河作战,很快就被日军的优势兵力包围。由于敌我力量的过度悬殊,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张自忠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连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了右腿。
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第33集团军残部全军覆没,从张自忠以下全部都为国捐躯,没有一人投降或者变节。战斗结束后,日军对这支中国军队充满敬意,在发现张自忠将军的遗体后纷纷肃穆行礼。
日军第39师团长村上启作下令将张自忠的遗体收殓入棺,施以最高的军人礼仪后用专机运往汉口安葬,还立下了“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的墓碑。
惊闻张自忠殉国的噩耗后,老蒋表现得无比悲恸,下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遗骸。一番激战后,中国军队终于抢回了遗骸并立即组织运往陪都重庆。
1940年5月28日,当张自忠的灵柩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时,老蒋亲率要员臂裹黑纱迎接英灵,甚至还“抚棺大恸”。之后,沿途十万军民目送灵柩进行国葬,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意志。周恩来这样评价张自忠:
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可以为所有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的妻子李敏慧听闻丈夫殉国的消息数度昏厥,之后绝食七日而亡。最后,冯玉祥将军将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的梅花山麓,下葬当日社会各界纷纷祭奠,毛伟人也献上了“尽忠报国”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为抗击外辱而牺牲的先驱们,不论他们的党派或者信仰,全部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在2009年,为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为了迎接建国60周年,由中宣部、中组部和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就包括了张自忠将军,再次大力彰显了他的英雄事迹。@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