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大地,打扫战场是什么体验

莲辞网

血腥大地,打扫战场是什么体验?

最近看明代古籍善本《三刻拍案惊奇》,第九回 《避豪恶懦夫远窜 感梦兆孝子逢亲》中有描写“......跑得个灰尘四起,天地都黑,两边乱砍。全指挥马已中箭跌倒了,王喜便把自己的马与他骑。争奈寡不胜众,南兵越杀越少,鞑兵越杀越多,全军皆死......王喜因没了马,也走不远,与一起一二百人只逃到林子边,被追着砍杀。王喜身中一枪,晕倒在地。两个时辰醒来,天色已晚,淡月微明。看一看地下时,也有折手的、折脚的、断头的、马踹的,都是腥血满身。那死的便也不动了,那未死的还在那里挣跳,好不惨伤......又到战场上看时,看见个人,身边一个钞袋,似有物的。去捏一捏,倒也有五七两兵粮,他就去各人身边都搜一搜,到搜得有七八十两。笑了笑道:'惭愧,虽受了惊险,得这横财,尽好还乡度日了。'”这书著于崇祯时代,写的应该是明军和八旗军之战后,一个叫王喜的明军死里逃生并打扫战场得金的故事,因是败军,明律叫“临阵逃回,是有罪的了。”

再讲一个也是明代万历三十年间的故事,“叛贼杨应龙作反”,“那时各路发兵征剿,杨应龙难敌,一时自刎而亡。余众杀的杀,走的走,尽皆散了。这各路军兵不免回归。那本处乡绅,现任官府,治酒请着各路将军,感他保守有功”“......哪一个身边没有几十两银子带回,恨不能插翅儿飞到家里。其中也有阵亡的,也有搠伤带病的。其时浙江省内,有一兵士,姓吴名胜,字千里,乃金华府义乌县人。年纪方交二十岁。气力颇有十分,当时别了父母,随了主师出征,得胜还家,十分之喜。他便收收拾拾,行粮坐粮,犒赏衣甲等银也有数十两,他心中想道:'且喜积下许多银子,归家完婚。使费一应足了。'又想道:'战场上阵亡许多伙伴,身边俱有金银,不若待我探取归家,慢慢受用。正是见物不取,失之千里,'遂将行李安了客店,自己竞往沙场尽力搜寻。竟得了千余之数。连忙置办一付罗担,将金银满装,独自挑了而行。免不得一路盘诘征士,腰牌照验,谁敢留难。每日晓行夜住,不止一日,已到江西新城县地方。”记载在《欢喜冤家》第二回《吴千里两世谐佳丽》,这是胜方打扫战场得金的故事。可见,在冷兵器时代,打扫战场是个人行为,可能跟战后瞬息万变形势有关,在对方增援、伏击,可能的激烈复仇情绪等不确定因素下,尽快脱离主战场还是明智之举。

血腥大地,打扫战场是什么体验

整个二战期间,苏德双方大量的枪支弹药和头盔甚至坦克、装甲车以及火炮仍长埋于地下。于是许多俄罗斯人前往这些“古战场”进行“考古”,他们或是喜欢单干当独行侠,或是一伙人组成一个群体进行发掘,这就是著名的“挖土党”。2018年,Id为“尤里·加加林”的俄罗斯挖土党在YouTube上,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最近挖掘出的新成果。他的小队在一片沼泽林里挖出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包括DP机枪、马克沁机枪和迫击炮,还有一堆士兵的单兵作战装备,头盔皮带之类的,以及成箱的机枪子弹、步枪子弹和炮弹,而挖到的德军罐头打开后竟然还能食用。当时的战斗结束后为什么都不打扫战场呢?我认为除了前文我罗列的因素外,还有二点:首先就是没有打扫的必要,物资够充足,看不上敌军的武器,没必要浪费时间;其次,苏德战场的战火密集,往往刚结束一场战斗另一场也就开始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打扫战场。

实际上不仅仅是欧洲人,在亚洲战场也有不打扫战场的案例。在太平洋战场,美军是世界上武器装备最好的国家,自然看不上日本的烧火棍,当然,听说美军怕在死人堆里装死的日军打冷枪是一个主要原因。至今,在美日激战的太平洋的诸多岛屿上有大量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东西,现在都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这些东西最高可以买到10万美金一件,可以说相当于遍地都是黄金。但是如果想去淘金,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并携带探雷器,因为岛上可能遍布地雷,稍有不慎就会葬身雷区。

而我们在抗日战争,只要一场战斗结束以后,指挥员一般赶快部署打扫战场,这样可以回收武器装备,因为在战斗中会有牺牲的战士,他们的装备需要回收进行处理,以分配给新的战士使用。还有就是收缴敌人的武器装备,在抗日战争中,我军的武器装备比较落后,所以说收缴敌军装备,就成为了打扫战场的重点,步枪,机枪,手榴弹,子弹等,都是我军补充战斗力的重要来源,就像《游击队歌》所唱的一样: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古人讲得好,“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战争的残酷性是我们久处和平年代的人们所不可想象的,所以和平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主流,但西方选票政治在特定时期必定推崇民粹,鼓动战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必定是作为胜利方的体验去打扫战场。

(完)

历史上有哪些灭门惨案?

灭门的其实很多了,但日本曾经发生过一起“灭村惨案”,而且凶手是在不到2个小时,凭借一己之力屠杀了全村30口人,其中还包括凶手那最疼爱自己的祖母。当地也成为了日本著名的“鬼村”,甚至一度被日本当局从地图上“抹去”…就是日本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令人感到震惊、残忍和罕见的【津山屠村事件】。

日本有个非常著名的都市传说:

在日本青森县杉泽村,有一位日本男人,身背着猎枪,手拿着武士刀,腰间还别着两把匕首,在一个夜黑风高夜,屠杀了同村的30位村名,其中5人未满16岁,17人年龄超过60岁,而且几乎都是女性。在把人都杀光了之后,这位男子也选择了自杀。从此以后,这个村子就被蒙上了恐怖的氛围,很多路人夜晚经过这个村子总能听到女人的哭声,几十年间误入该村的外地人中也仅有一位女性存活了下来,并且都还疯了…总之各种灵异事件都能在这个村子发生了(我就不细说了)。当地政府为了避免人们误入,甚至还在村口树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了一句话【请回头!进入此地后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并且日本政府部门最后还干脆将这个村子从地图上给“抹掉”了…

这个都市传说的名字就叫做《杉泽村》,许多日本作家出版了各种小说、漫画来烘托这个传说的恐怖氛围,电影公司也拍过相关的影视,还有游戏公司制作了以此传说为背景的游戏,甚至2000年日本富士电视台还煞有介事地制作了一档杉泽村的探秘“纪录片”…

但实际上这就是个都市传说,或者说是一个半真半假的传说。那些事后的恐怖、灵异现象显然都是好事之人杜撰的,但是,这个传说的事件背景却是真实的,日本政府也确实在1939~1948年期间短暂给该村改过名字,之后又改回去了。而这个村并不在青森县,更不叫杉泽村,而是在冈山县苫田郡,叫做西加茂村。

这件震惊世界的屠村案犯叫做都井睦雄,出生于1917年,他的父亲都井真一郎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都井昌代也是一个普通农妇,上面还有一个大他3岁的姐姐美奈子,家境一般不苦也没钱。只不过他出生后4个父亲就死了,又过了半年母亲也撒手人寰,所以不到一周岁就父母双亡的都井睦雄从小都是和姐姐一起跟着祖母长大的。

毕竟算是相依为命,所以都井睦雄和姐姐美奈子的感情是非常好的,只不过跟姐姐玩着玩着,被带偏了,他居然爱上了玩女孩子的游戏…洋娃娃、跳皮筋、穿女生的衣服等等…并且初中之前他的身体比较虚弱,可能是母乳吃的少吧?经常感冒、发烧什么的,所以被“误认为”是个娘娘腔。

但是村里人可一点都能理解他,同龄的小伙伴都嘲笑他不愿意和他玩,甚至直到他读初中后在同学眼里也还是一个娘娘腔…更要命的是1937年日本战犯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的青少年从小在军国主义思想的洗脑下变得是非不分,各个都认为能够上战场杀人就是男子汉的表现,都井睦雄也非常渴望报名参军做个刽子手。然而当年的日本战犯们觉得打下中国手拿把攥,战争刚刚打响,伤亡也可能确实不算太严重,所以觉得不需要那么多人,所以对于参军的体检要求是非常合格的,他们把参军前的体检划分了甲乙丙三种等级,甲级最高、乙级次之、丙级则是最差,表示这个人就是一个“三等残废”,不适合参军。很不幸,都井睦雄就是那个丙级…(原因据说是因为学习成绩非常好,所以很少锻炼,比较“文静”那种)

这对于他来说绝对是个致命打击,他的身高并不矮,体重也不轻,看着算是一个孔武有力的青年,只是小时候的那些“嗜好”让人误会了自己,本想通过这次参军证明一下自己是真男人的,没想到…证明了自己确实是个“真女人”?这件事在村里传开之后都井睦雄的日子更不好过了,村里人见到他就在嘲笑,全村的适龄男青年都被征召入伍了,唯独留下一个都井睦雄。到最后那些老弱病残和女人都开始嘲笑他,甚至和他有关系的那些女生都嫌弃他不是一个“强壮的男人”而不再搭理他…

渐渐地,都井睦雄已经在村民面前抬不起头来了,仇恨的种子也在这个时候被种下。

爱情、名誉、事业N重打击下的都井睦雄在又一次被村妇和小孩群嘲之后于1938年购买了一把勃朗宁连发霰弹枪,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日本武士刀等凶器,开始策划实施自己的报复计划,那就是要这些嘲笑自己、抛弃自己的人都下地狱!

在事发前几天开始,都井睦雄就着手写长篇遗书给自己已经嫁人的姐姐,他告诉姐姐好好治病、好好活下去,并痛斥了自己受到的歧视和不公等一大堆话。终于在1938年的5月20日,他决定动手了。

下午5点,他爬上了村子的电线杆,切断了全村的电源;21日凌晨1点40分,他身穿立领学生制服,头上用头巾卷起,两边还各绑了一支手电筒,身上背着一把日本刀,腰间别块砖,不对,别着两把匕首,手持着改装好的勃朗宁,并且带上了100发子弹,首先潜入祖母卧室,砍下了祖母的头…

为什么要杀自己的祖母呢?要知道他的祖母可是非常疼爱自己甚至可以说是溺爱,小时候体弱多病,发烧感冒啥的都给他请假不让他去上课,家里的重活也从来 不愿意让这个孙子干。都井睦雄在遗书中解释说是因为害怕自己杀人后祖母遭到他人的报复或者指责,而且他明白自己是祖母唯一的牵挂,自己都死了,不知道祖母该如何活下去,所以干脆先带走祖母…我的天…这就是军国主义洗脑下的日本青年思维!

杀死祖母之后,他将祖母的头颅用布包裹好后埋在事先挖好的“墓地”里,随后就展开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疯狂屠杀。

全村共14户人家(包括他们自己),他挨个爬进了其中的11户人家后用枪射杀或者武士刀砍死,其中三家人被灭门,四家人各存活1个,多人的手脚被其斩断成好几截…一共30人在这场屠杀中丧生,村子里血流成河,警方到来之后也被眼前的惨状惊呆了。

而都井睦雄在杀完人之后徒步登上了3.5公里之外的仙之城山山顶,写下了一封“追加”的遗书后便饮弹自尽了。

有人认为这起惨剧的根源在于日本那落后的旧民俗,这个民俗也就相当于我们的“走婚”,意思是说都井睦雄会有杀人想法很主要的原因在于被那些“走婚对象”嫌弃…

但这真的是【根本原因】吗?

为什么会被嫌弃呢?

为什么之前不被嫌弃呢(之前据说都井睦雄长得还算标准,还很受女生的欢迎)?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避重就轻,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事实上这起惨案的【根源】就在于万恶的军国主义!

就是日本战犯们给日本人灌输了邪恶的思想,使得从上至下都容不下都井睦雄这种无法参军、无法成为刽子手的男人,如果不是这种邪恶的观念,在现在的社会中,体检不合格无法当兵会被人取笑?会被那些“走婚对象”嫌弃?哪怕战时只要没有被灌输这种“无法上战场杀人的人就不是真男人”的思想也不会发生这些吧?而没有这些嘲笑和鄙夷,都井睦雄可能杀人吗?

所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其实都是日本那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也许这也是日本民众在为他们所犯下的战争罪行买单吧。

有没有那么一部电影?

给大家推荐《刺猬的优雅》,这是是我在人生最消极的时期,最好的朋友推荐给我的一部电影。

反复看过多次,感慨良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故事讲述的是巴黎某高档别住宅区的公寓里,一个出生于有钱有势的贵胄之家的十二岁半女孩帕洛玛。

她天资聪颖,却似乎过早洞悉了人生的悲剧,害怕自己的命运被注定。

她厌恶家庭环境,对那些戴着甜言蜜语又温文尔雅的面具,但是内心是丑陋而冷酷的的人极度反感……

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么年龄上去死,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

对于这种荒诞而毫无意义的生命现状,她打算用死亡来阻止这一切,所以她打算在年满十三的时候离开人世,在这之前,她用一部旧相机来记录这些奇怪而荒诞不经的生活。

帕洛玛不同于其他的孩子,她思想明锐,她厌恶妈妈的表里不一,不喜欢缺乏同理心的姐姐,与心理医生叫板,虽然不讨厌父亲,但他却只忙于选票和自己的前途,与帕洛玛沟通效果甚微。

与勒妮的相识,是她对这个外边冷漠,却心地善良,言行优雅的看门人产生极大的兴趣。

用帕洛玛的话说,“勒妮从外表看,她满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内在看,她也是不折不扣地有着和刺猬一样的细腻,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

在外,勒妮把自己伪装成固有的门房该有的形象,故意在别人面前表现出邋遢和无知。当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内心却是一片绿洲,一个真实优雅,内心丰富的自己。

帕洛玛发现了勒妮的小秘密,深知她与自己都是那只别人不了解的,孤独的刺猬,新搬来的日本退休音响设备商小津格朗,是一个极度绅士的人,他也发现了勒妮不为人知的美好,在他的引领下,勒妮逐渐卸下伪装,走出门房,接受生活的馈赠。

随着对两位邻居的不断深入了解,帕洛玛也逐渐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他们相互吸引,彼此了解,无关年龄,相貌,阶层,国界。勒妮也已经做好了爱的准备。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一场意外,夺走了勒妮的性命,帕洛玛为失去这位良师益友而悲痛不已,也放弃了这场自杀计划,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先前的想法只是富家小姐的无病呻吟,从而振作起来,直面人生。

【死亡让我方寸大乱,格朗,我的心像蜷缩成一团的小猫,我想跟您再喝最后一杯清酒。】

这段话简直让我内心无法释怀,我深知勒妮走出她封闭的世界下了多大的决心,在准备去爱了的时候,死亡却让这一切戛然而止。幸运的是她遇到的都是善良优雅的人,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维持她最后的尊严,不让别人看到她的不堪。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悟挺深,但是我言辞匮乏,无法将最深层次的东西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过从这个电影,让我对生命,家庭,朋友有了些新的感悟。

于生命。

我还算热爱生活,虽然生活总是让我翻跟头,现实也时不时给我来个大嘴巴子,体验过一次又一次的绝望和心酸,熬过了多少个觉得过不去的坎儿,至少目前来说,还是对生活充满期待的,毕竟,作为大多数的90后,身后的压力真的蛮大的。

和一个重生的朋友聊天,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和大家分享,当然是经过本人同意的。“还好我活过来了,说实话,当我离死神很近的那一刻,我非常恐惧,想到可能再也见不到父母,喜欢的人,还有你,再也吃不到我爱吃的各种东西,要永远沉睡在地下,被虫咬。变成白骨……我想想都好可怕,我感觉到的灵魂在往外冒,一刹那间,我突然后悔了,我突然意识到,我只想活着,无论活得怎样,关心和爱我的人会伤心,父母会奔溃。能再次见到你们,真的太好了”。

于家庭。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从电影不难看出,帕洛玛虽然有一个优渥的家庭环境,父母和姐姐对她的爱却十分缺失,再加上帕洛玛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一些“误解”,使这只小刺猬产生了自杀的想法。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真的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就我来说,家庭条件非常一般,甚至小的时候难免捉襟见肘,也体会过太多同龄人从未经历过的辛苦和心酸,但是深知父母的苦和无私,虽然他们没有给与我们太多物质上的富足,但我却觉得比任何人都过得幸福。因为一起吃过苦,淌过汗,流过血和泪,更因为对我的生养和抚育。虽然这句话可能会让一些朋友觉得刺痛,我也并非刻意摆显,毕竟每个人对家庭的感受不尽相同,请手下留情。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儿都没错,我从父母身上看到和学到的,就俩字儿“谦卑”,虽然很多时候,为了我们,更多的是“卑微”,有的时候犯浑不懂他们的苦,直到现在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年人世界的心酸,那是咬碎牙往肚子里咽下去的憋屈,老关虽然不富裕,但从未饿到小关们。

虽然现在的时代不像从前,但是换个角度想想,把自己和父母的身份对调,我们又能做到哪种程度。体谅吧。

但是我也要为我们自己发声。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东西,更希望得到的是父母们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要不是太离谱,我们甚至希望很多时候能够自己决定自己想要什么,你们强加的想法,真的会让我们亚历山大,实在不行,我们一起探讨和折中的办法。

相比子女,我们更希望和你们成为朋友,不用隐藏小秘密,不用像皮筋一样互相拉扯怀疑。

于朋友。

以前认为,朋友就是那种哪怕不联系,再见面时还是一往如初的关系,后来入社会慢慢才发现,好的感情,都是需要维系的。就像一瓶打开盖子的可乐,时间久了,也就没气了,更久,就过期了。友情方面,我有太多遗憾,就不扒伤口了,只有一句,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谢谢那个曾经陪我度过五年的女孩子,我期待着下一次更好的重逢,希望那时候,我们都变成了最好的自己。

人生有千万条路可以抵达终点,我们不能欣赏到每一条路的风景,每一条路上也都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能和你灵魂所契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遇到了,就不要轻易撒开手了。

另外,无论生活如何待你,希望你能保持优雅,善良和一颗永无止境的求知欲的心。

你怎么看待道教与佛教?

道教与佛教看起来是两个教派,但细细分解是一不是二,道教信奉十善,要求信道者诸恶末作,众善奉行,提高信道者素质,最后升华,上升天界,再造因缘,继续修善。佛教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十善如大地,信教者在修好十善的基础上升华自己,而佛教老师就是本师释迦佛,老师指导信教者出离三界,最后证得无上菩提才是信教者的真正目的,道教与佛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以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没有十善相辅不能成立,道没有十善无规不成方圆。

道教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信仰老子之“道”,认为道教徒若能真心修持,其“道”便可长生不老,万古长存成为神仙,道教的哲学是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与宗旨时称:“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至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取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寿,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

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在唐代非常兴盛,唐王朝建立之初,追任道家始祖老子为李唐宗室的祖先,将道教指为“国教”。李世民尊崇茅山宗,在唐玄宗时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不仅三山五岳遍布茅山上清派传人,豪门公卿,文人学士也深受影响,从唐高祖开始、到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历代皇帝都与茅山道教有密切的关系。

道教是以老、庄为代表先秦哲学派别,道教是以东汉中后期以修道成仙为信仰的宗教,继承发展了道教。道教的哲学是道家主要的思想渊源。同宗与“道”:“老、庄被奉为教主、神仙,《道德经》更是教徒习诵的功课;老子、庄子阐发的“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的教义思想与神仙方术无不发端于此,“道”被视为天地为物根源,老子被视为“道”之化身“太上老君”,而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地君”。道教的三清尊神包罗、天神地祗、人鬼的神仙谱系也都是从“道”衍化而来。

佛教相传在2500年前,古印度北部有一个迦毗罗卫国,该国有一位太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从七岁开始,每天研习经典并学习骑、谢等武艺,并逐渐形成了很高的造诣。但他最喜欢的是人生的奥秘,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发现当时人民的生活贫富差距悬殊,四姓阶级制度及不平等。为了使众生脱离生、老、病、死之苦。年轻的太子放弃了即将继承的王位和皇宫舒适的生活,于十九岁那年出家修行。

太子出家修行,虽经过6年的苦行,仍没得道,于是太子来到伽耶山的一棵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端身正座向东并发大誓愿:“我今若不证,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就这样太子在树下静座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克服了内外的“恶障”,于十二月初八,启明星升起时,彻见宇宙人生真相,完成了无上正等正觉,获得了最高智慧。

道教与佛教以其正统的教理,深入人心,被人们纳入生活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正确的、规范的、与道佛的中心内容有关,相信道与佛正以其正规的教理,指引人们走向幸福光明的明天。后续有缘君期待众广大网友的参与与关注,诚敬合什,谢谢!

皇后一般都是母仪天下的?

皇后一般都是母仪天下、贤良淑德,替皇帝分忧,为皇帝解难,成为皇帝的贤内助,像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汉光武帝刘秀的阴丽华皇后等等,视后宫其他妃嫔如同姐妹,视她们的儿女为己出,她们难能可贵的品质得到天下人的尊重,无愧于一代贤后的典范。

中国历史上只要有皇帝,就会有皇后,秦始皇有没有就不知道了,皇后也是人,有的皇后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也有一些心狠手毒的,甚至还有一些皇后简直是无耻至极,但要说将狠毒与无耻集于一身的,非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莫属了。

贾南风狠毒和无耻起来敢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

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人长得比较难看,在司马炎的皇后杨艳的极力推荐下,司马炎最终同意让贾南风嫁给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也算是郎才女貌了,并将其册立为太子妃。

贾南风虽贵为太子妃,却残忍善妒,不允许其他任何女人接近司马衷,后因杀死怀有司马衷孩子的宫女,而险些被司马炎废掉,幸好有杨芷皇后(司马炎的继后,杨艳的妹妹)劝说才幸免于难,杨皇后虽然力保贾南风,但贾南风却认为司马炎要废自己完全是杨皇后的意思,因此,对杨皇后怀恨在心。

司马炎去世后,司马衷即位,贾南风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后,杨芷则成为皇太后,杨芷的父亲杨骏辅政,至此,贾南风和杨氏外戚的矛盾升级。

为了铲除杨氏集团,贾南风派人联系楚王司马玮率兵入朝,并联合其他人上书晋惠帝,诬告杨骏谋反,下诏废黜杨骏,司马玮带人诛灭了杨骏及其党羽的三族,太后杨芷也以谋反之罪名被废为庶人,一年后被活活饿死,年仅34岁。

在铲除了杨骏集团后,下诏以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一同辅政,又任命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后来贾南风又利用司马玮和司马亮之间的矛盾,矫诏令司马玮诛杀司马亮和卫瓘,并在司马玮杀死两人之后,又以“矫诏”之罪不杀司马玮,扫除了绊脚石后,贾南风就此专权。

而后,贾南风又以“谋反”的罪名废掉太子司马遹,随后又把他毒死了,连司马遹的生母谢玖也不放过,此举直接引发司马家族的强烈不满,“八王之乱”就此爆发,赵王司马伦高举为太子报仇的大旗,出兵攻打洛阳,杀死了贾南风。

“八王之乱”引发了国内政坛的激烈震荡,北方的胡人势力趁虚而入,西晋最终迅速灭亡,胡人瓜分了中原地区,五胡乱华成为中国历史上割据时间最长、最黑暗最为混乱的动荡时期,贾南风堪称历史罪人。

北齐皇后胡氏无耻起来就没有了下限

古代的皇后都深居内宫,除了皇帝和太监外,极少与其他男人有接触,因此,皇后出轨的几率极小,但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胡氏却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之中、堂堂皇帝的眼皮底下和大臣行鱼水之欢,与大臣同吃同住同玩同乐,实属罕见。

胡氏是在朝廷的一次选美中被选为王子高湛的妃子,成为了一名王妃,高湛继位后,册立胡氏为皇后,成为皇后的胡氏,不守妇道也更加不甘寂寞,主动勾引朝中的大臣进行通奸,朝廷上下无人不知,然而胡氏却满不在乎,仍然我行我素,皇帝高湛也充耳不闻,不管自己头上的绿帽子多么的闪闪发亮,照样玩弄自己的嫂子,夫妻俩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扰,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刷新了人们对无耻的认知。

给皇帝老公戴绿帽子,这仅仅只是胡皇后“无耻”的开始,高湛死后,儿子当了皇帝,胡皇后顺理成章的成了胡太后,可是这个胡太后比当皇后的时候更过分,竟然招揽了一大批的和尚每天进宫供自己淫乐,乐此不疲。

北齐的皇帝因贪图淫乐,因此个个皇帝都短命,历时27年就亡国了,昔日衣食无忧的胡太后什么都没有了,只能流落街头,为了生计,竟然干起了“皮肉生意”,生意还特别的兴隆,又再次刷新了“无耻”的下限,她不仅自己干,还拉着自己的儿媳妇一起干,太后和皇后一起下海做皮肉生意,一时间引起了轰动,人们争相赶来过把皇帝瘾。

胡太后曾有句口头禅“为后不去为娼”,这句震颤世人的口号,真是刷新了“无耻”的境界,从王妃、皇后到太后,再到最后流落风尘,她一直都不甘落后,也一直走在“无耻”的罪前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