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宫女,雍正为什么要写大义觉迷录

莲辞网

汉唐宫女,雍正为什么要写大义觉迷录?

【任微言卿观点】雍正写《大义觉迷录》,涉及到“正统之争、华夷之辩”,雍正为维护清朝皇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挺身而起,主动发声,挟专制统治的政治优势,向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辩”展开论战,与反清舆论势力进行正面交锋,意义深远。

让无数汉人纠结的问题——到底何处是中国?

“中国”“华夏”一词,自古以来就有多重内涵,而其外延更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衍变。

汉唐宫女,雍正为什么要写大义觉迷录

上古以至先秦时期,以天子所在地方为“中国”,秦汉以后,随着疆域的开拓、经济重心逐步南移,特别是汉族与周边各族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的推进,“中国”“华夏”概念的外延也在逐步展开。“中国”“华夏”之外,则为“四夷”。

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华夷之辩”,包含着歧视“四夷”的思想,“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这句古训,浸透着大汉族主义优越感。

实际上,古代“四夷”与“中国”一切恩恩怨怨,都不过是历史上中国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家事。华夷的分别,从来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分别;华夷的对立和冲突,从来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对立和冲突。

传统儒家观念中的“中国”过于狭隘,与历史上汉族与周边各族共同缔造着的大中国的事实不相符合,与今天作为我国专称的中国更不可同日而语,必须摒弃所谓长城外、柳条边是古代中国国界之类的误解和曲解。

清朝初年的正统之争、华夷之辩

清朝初兴时,在满人脑海中,“中国”的概念是尊崇的,但“中国”之君不是万世一姓的。无论崛起中的满人,还是身居朝廷、为天下共主的明朝皇帝,都认同事实上存在的大中国框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率清军入据北京,顺治帝告祭天地,称大清“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向天下郑重昭示,正式成为中国的主人。

清朝皇帝十分明确地意识到,他们既“仰承天命”“抚定中华”,即理所当然继大明为“中国”之主。这一历史进程,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内向性的古老传统,事实上也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相符合。

但明清易代,在明遗民看来,则是“夷狄窃夺天位”,其严重性岂止一姓王朝的更迭,而是“中原陆沉”,“日月无光”,纲常名教荡然无存,整个社会沉沦于漫漫长夜。

虽然早在康熙时期,就开始了对汉人的怀柔政策,开“博学鸿儒科”、开“明史局”,六下江南亲自祭拜朱元璋,但仍无法彻底消弭根深蒂固的汉民族特别是士人中的敌对情绪,一些人仍在叫嚷“夷夏秩序”,暗中鼓动汉人起来推翻清朝统治,雍正六年(1728)竟发生了曾静策动岳钟琪反清案。

曾静案始末

曾静(1679—1735年),湖南省永兴县人,号蒲潭先生,平时授徒为业,性格迂阔,满脑子“华夷之辩”的思想。

曾静应试时,得到大儒吕留良评点的时评文章,见到论述“夷夏之防”等语非常赞叹。曾静派门人张熙专程去浙江吕家访求书籍,因为吕留良已经去世,其家人把吕留良的遗书全部交予张熙,曾静见书中多反清复明之意,愈加倾信。

当时雍正帝正在整治“八爷党”,曾静以为清朝末运已至,顿时上来了一股书生气,派张熙去游说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岳钟琪即具折上奏。雍正帝派人拘讯曾静、张熙,并亲自审理。

雍正认为仅仅惩治一个曾静,并不能改变汉人的反清观念,于是他不循帝王治术的常规,毅然决定利用曾静反清案与“华夷之辩”命题展开一次公开的正面交锋。

雍正将与曾静问答之词,编为《大义觉迷录》,亲自做工作,竟然说通了曾静这个书呆子,曾静亲自到江南地区宣扬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为清廷做“统战工作”,但是对于始作俑者的吕氏一门,雍正则大加诛戮,吕留良遗著全部焚毁。

雍正《大义觉迷录》的主要观点

《大义觉迷录》主要收录关于此案的上谕、曾静的口供和表白心路历程的《归仁录》。

雍正的基本论点和论证逻辑是:满洲人出身是“夷狄”无可讳言也不必讳言,但“夷”不过是地域。汉人所尊崇的亚圣孟子也讲过“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如此则“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非中外之分别”。

雍正继续讲到,韩愈有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华夏与夷狄的分野不在民族而是以文化定位的。

雍正理直气壮地说:“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中外一家之政也”。

雍正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高标“天下一统,华夷一家”堂堂正正之大旗,对抗挟儒家思想优势的“华夷之辩”命题,志在颠覆大汉族主义自我优越的民族观,争取夷狄与汉人平等的地位。

后话

雍正通过辩白,真诚地向臣民表示了对汉人文化传统的认同,有助于化解与汉族臣民的文化隔阂。但汉人两千年的文化传统太根深蒂固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收服的了人心的。

《大义觉迷录》除了辩白“华夷之争”,还谈到了当时不少宫廷秘史,这是雍正刊印此书的一个败笔。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怀疑雍正帝位来之不正,他说的话不管正确不正确,人们都不愿意相信。

乾隆继位后,觉得雍正有些矫枉过正了,宫廷密事、君臣对话到处乱传,恐怕会以讹传讹,所以乾隆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禁止了这本书,并以“泄臣民公愤”为由,将曾静、张熙处死。

但是乾隆以后,经过百余年融合,广大汉人们在心里上已经趋于认同清朝为“本国”,满汉融合得到了加强。至清中后期,在人民心中,清朝皇帝已经成为名正言顺的“中外一家”的大一统中国之主。

清朝治下各民族从民族认同到统一国家的认同,经历三百年的曲折发展至此终成正果,《大义觉迷录》当时虽然没有达到雍正皇帝的初衷,但至少在臣民心中种下了和解的种子,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在清朝后期正式形成,雍正帝做了特殊贡献。

喜欢历史特别是清史的朋友,请@任微言卿 。进入任微言卿主页,还有更多您喜欢的历史。欢迎大家关注、评论、留言、点赞,青梅煮酒,以史会友!

是不是说明古代男尊女卑并不存在?

不奇怪,在中土历史上,女性的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在特定的时间段里,不断降低的。其中以南宋作为分水岭(也有人认为是明)。

一、先秦时期

商朝之时,根据甲骨文的显示,女性是拥有男性一样的地位的,就如商王武丁,在甲骨文的记载中,拥有60个妻子,其中有位叫做妇好,根据一些学者的推断,妇好极大可能拥有自我的部落及军队,商王武丁想要见妻子妇好时,还需要让奴隶去请求通报。

且在甲骨文的解析中,商代的祭祀多为女性,这个阶级拥有与商王平分天下的权利,也拥有自我的部落及军队体系。

可到了周朝,就突然出现了180°的转变,周朝制定的礼仪中,女性的再也难于出现在朝堂之中,甚至就连祭司也都是男性担任(“楚蛮”例外)。

当然也有例外,除了楚国之外,还有秦国,秦的祖先本身就是商朝遗民,后册封于西狄之地,在礼法上大体以周礼为主,内部还融合了少许的部分商礼及狄羌礼节。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五国少有女性能参与政治,就算有也多是后宫谋划而已。可在秦、楚两国,却有女性能参与九五之争中。就如秦宣太后芈八子(芈月),其为楚人,嫁入秦国,以太后名为执政秦国,在位期间为了占据义渠,委身与义渠王,后设计诛杀义渠王吞并义渠;同时任用楚国人执政秦国时期,又骗取楚怀王信任囚禁楚怀王,为秦国打下了吞并六国的基础。可当秦昭襄王亲征之后,她就退回幕后。

芈八子(又作芈月)开启了中土历史上,太后亲征的先河。

另外秦国以法家为尊,法家制定的秦律中,严格规定了女性是拥有一定的继承权的(虽以男性为主),同时在某些特定方面,与男性平等,如:妻子可以诛杀通奸丈夫,无罪;丈夫若无故殴打妻子,妻殴夫同等处罚;夫死而妻自嫁,取者勿罪。

二、汉唐朝时期的律法规定,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庸

汉朝独尊儒家之后,儒倡周礼,复古礼。因此“男尊女卑思想”再次成为国家思想,尤其是东汉时期,班昭撰写《女诫》,以女性自身的口吻、思想来限制女性的思想。

隋朝时期,历经南北朝的百年战乱,当时的女性地位在战争中竟然出现了提升,隋朝的律法规定,在分配田产之时,女性同样也拥有田产:

丁男受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受露田四十亩。奴婢五口给一亩——《隋律》

可到了唐朝,就开始出现转变了,《唐律疏议》这部律法,宋代参考延续、明代参考延续、清代参考延续……从武周朝之后,唐中宗复辟,修改过的《唐律疏议》从此就成为一部“男尊女卑”的律法代表作。

女人的地位,连六十岁的老人或残疾人都比不上。其中最典型的是:寡妇必须守寡才可以拥有政府分的田产,不守寡的、改嫁的是不可能拥有田产的。

继承权上,虽然有规定女性可以拥有一定继承权,可若是唐律也规定了,绝户是指男性死绝,不包括女性。

武则天的武周朝,成为了女性地位低下的最重要转折点!

三、宋朝是中土历史上,制定严格礼法来限制女性地位的一个王朝!

若是汉唐,只是在律法上限制女性,则宋朝就是用礼仪和律法结合的朝代。

中土历史上,临朝称制的皇后、后妃共有29人,其中,西汉2人、东汉6人、北魏2人、唐朝2人、宋朝9人、辽国3人、元朝4人、清朝1人。宋朝在数据里,仿佛间就是一个“女人的王朝”,可事实是,为了防止武周再次出现,文人们从律法、礼仪上不断下功夫,彻底限制住女性。最为典型的就是“裹小脚”,缠足始于隋,兴于宋。

但是宋的女性地位有明显的分水岭,北宋早中期,女性的地位还比较高,在律法上规定了女性是拥有继承权的,且还能上街做买卖。

可从王安石变法之后,一切都变了,党争!北宋的党争,从开始的不流血,成为了龌龊的代名词;从朝堂上蔓延到民间。保守党的欧阳修表彰过被陌生的男人拉过手就砍掉自己手的寡妇。只因为新党认为这个寡妇迂腐……

南宋偏安一隅,国土的损失,开封的女人沦为外族之奴,赵构即位后,金人为了羞辱南宋上下,一时间南宋多地竟然出现许多文章,专门书写金国内的勋贵女子们的惨状……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就成为了儒家理学派所提倡的女子贞洁

四、明代朱元璋

元代时,草原的习俗中,女人虽然是需要附属于男性,可女性却又有一定的继承权,即附庸于家族男性、子嗣,代为行为权利。另外驸马在迎娶公主后,是可以拥有实权、军权、封地的。可是在汉地,汉法越来越提倡“烈女”。

到了明代,朱元璋联合儒家理学派,将儒学理学派制定的礼法,糅合进了律法之中,从此奠定了明清两朝,女性地位相对低下(西方女性地位,是到了工业革命后,才逐渐放开的)。

总述

其实,还有另一件事——溺女婴!

在殷商的甲骨文中,显示出商人在生儿生女时的情况:“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战国时期《韩非子·六反》:“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到南北朝时,“世人多不举女”。

而明初时,在江浙一带,溺死女婴的现象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的常态。逼得明朝政府不得不立法,规定溺死女婴如同杀人罪。可这种现象在江南区域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依旧存在。

这主要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男丁相对女丁而言,在恶劣的大自然、和残酷的争夺资源时,更具有竞争力。可是也由于生产力低下的因素,导致了一个普通家庭,无法承担更多的人口,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因此在古代,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

即:亩产只有百来斤大米的古代,农家必须要保证有3亩及以上的土地才能维持该户的口粮,多生一子,就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可在清代以前,是有人头税的,因此古代的农家最多能养活3-5个孩子。再多就因赋税压制而导致崩塌。同时女丁在开垦、抢夺土地时,没有男丁那么强的竞争力度。因此女丁只能在生出后被遗弃……

图片均来源网络

原创

宋仁宗赵祯是怎样的皇帝?

最近《清平乐》在网络播出,反响热烈。可惜我没有腾讯会员,所以我没看过。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奉旨填词”的一代词人大家柳永的问答,里面提到宋仁宗。他是怎样的皇帝?用他的谥号来回答,他是一个仁君,一位守成之君。

“仁”字解释有多种,这也是孔子创立的儒家的核心思想。什么是仁?什么样的人称的上“仁”了?什么样的君主才能算“仁君”呢。我们来看看孔子的解释。

从做人方面来说,《颜渊篇》中孔子第一次正面回答了“仁”字的定义,那就是“克己复礼”。《仁篇》中,说仁指是君子用正当手段获取财富,拥有富贵。而君子应该问心无愧、慎言、爱人。严肃认真对待事情即可为君子。君子做人最根本的就是《学而篇》中说的孝悌。

从为君主来讲,《司马法》讲用正义的方法治国,按照天时地利因地制宜,设立官职爵位,官员讲究德行,行事名正言顺。这样的仁君民众喜欢爱戴信任,才能消灭战争。而在战争中,仁君不杀降将,不追敌逃兵,庇护其伤员,抚慰民众。

《司马法》仁本篇讲: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那么我们从做人和为君两个方面来看宋仁宗到底是怎样的皇帝?

从做人来看,《宋史 仁宗篇》讲他从小就是仁孝宽裕。特别是对他的亲生母亲李氏宸妃和皇太后刘氏,处理非常得当。比如他登基称帝之后,皇太后刘氏并非他的亲生母亲,但他依然和她和谐相处,共同治理国家。刘氏死后,他又尊自己的亲生母亲李氏为皇太后。

对刘氏宋仁宗在生活上孝顺她,多次为她举办大型生辰宴。当她生病的时候,宋仁宗还为他大赦天下为她祈福。同时多次为她下诏称尊号,并且让天下人不要议论她垂帘听政的事情,让天下臣民都避讳她父亲的名讳。

而为帝王,他施行的是仁政。多次为各受灾地减免赋税,开仓放粮救济受灾百姓。然后他多次大赦天下,把犯死罪的人减刑,有期徒刑的人杖刑释放。减少犯罪,天下也出现难得的太平。

执政清明廉洁,任用贤才,比如范仲淹、王钦若、晏殊、狄青等大批有识之士。对朝廷财政用度也是精打细算,他还令三司节约浮费开支,于是设立计置司,减少铺张浪费。多次诏令裁造院女工和营妇配南北作坊者,一律释放。后来又释放宫女二百十四人。

尽量与民休息,还山还地给黎民百姓,而且亲身参与农事,为万民做表率。

祀先农于东郊,躬耕籍田。废西京采柴务,以山林赋民,官取十之一。

敢于面对自己的过错,向天下人认错。广纳忠言。比如在他执政期间,多次发布文书,以朝政得失、兵农要务、边防备豫、将帅能否、财赋利害、钱法是非与夫谗人害政、奸盗乱俗及防微杜渐之策等,让御史言官和臣民上书讨论,来纠正自己的言行和治国政策。

可以说宋仁宗一朝,为后世所向往。人们都说,从现代穿越到古代,最想去的朝代就是宋仁宗那一朝。也许这就是后人对宋仁宗最大的褒奖。

汉武帝母亲王娡是如何从一位离异的普通民女摇身变为皇后的?

醉过知酒浓,爱过知珍重,有过一段婚姻的人才更懂感情,这一点连古人也很了解。

所以汉唐时节的古人其实并没有处女情结,反而把已婚女子看作宝贝。

曹操专门建造了一个铜雀台收集已婚女人,关羽对秦宜禄的老婆情有独钟,唐朝的时候离婚也成为男女投奔自由的普遍现象。

在古代大人物那里,有过婚史的女人,往往更招人待见。

不过王娡嫁给汉武帝的时候,肯定是隐瞒了婚史。

通俗地说,王娡是个二婚女人,而且的的确确是农民的老婆,还生过孩子。

出身如此卑微的王娡,如何走上成功之路,逆袭成为皇后的?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每个成功的女人都有个好父亲或者好母亲。

吕雉嫁给刘邦,是因为她有个好父亲独具慧眼,看出当时是屌丝的刘邦日后有出息,将其嫁给了刘邦,夫贵妻荣成为皇后。

王娡能嫁给汉武帝,也多亏自己有个好母亲。

王娡父亲身份普通,是平民百姓,但是母亲臧儿是汉初的名门之后。

王娡曾外祖父、母亲的爷爷臧荼非常了得,曾经是楚霸王项羽手下的一个大将,被封为燕王。

臧荼后来跟着韩信跳槽投奔刘邦,结局也跟韩信一样,被刘邦卸磨杀驴。

王娡的母亲臧儿成年之时,臧家已经像曹雪芹家一样,成为破落户。

因此,出身名门的臧儿,只能嫁给一个老实巴交的平民。

臧儿和丈夫王仲生下一子两女,儿子名叫王信,长女王娡,次女王皃姁。

王仲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两子田蚡、田胜。

起初臧儿也没有觉得自己的长女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王娡刚刚成年时,就将女儿嫁给了一个叫金王孙的普通农民。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王娡这辈子就是一个村妇,围着锅台转,直到老死。

严格地说,是一个算命先生的到来,改变了王娡的命运。

有一天,王娡的母亲臧儿找一个算命先生为自己女儿相面,算命的一看,扑通一声给王娡跪下,连声喊“皇后娘娘”。

要换一般女人,一定会把算命的当成疯子赶出去,拍马屁也不会拍,说我女儿将来成为富婆兴许有可能,成为皇后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可是臧儿是个伟大母亲,她知道自己是名门之后,女儿身上有着贵族基因,为什么不能成为皇后?哪怕是万分之一希望,也要试试。

于是臧儿就不顾农民女婿金王孙的强烈反对,把女儿接回来,送到宫里。

可怜金王孙刚结婚两年就重新成为光棍,哭得跟泪人一样。

其实他也应该高兴,他睡的是皇帝老婆,有这样福气的人,恐怕只有几亿分之一。

王娡进宫之后马上用浑身手段,得到了太子刘启的青睐。

接着,王娡大公无私,向太子刘启推荐了自己的妹妹王儿姁。

于是王娡姐妹俩独占了太子的身心,成为后宫的主人。

王娡肚子非常争气,像下饺子一样生孩子,在生下了三个女儿之后,又生下了皇子刘彻。

不久汉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登基,即汉景帝。

但这并不等于王娡已经大功告成,因为皇后之位已经有了归属;而且刘彻之前,已经有了9个皇子,刘彻排名第10,成为太子的难度堪比登天。

但是王娡毫不气馁,她有的是办法给儿子加分。

别人生儿子的时候,都是哭着喊着说太疼,她在生儿子的时候惊呼:“一轮红日钻我怀里了!”而且喊得声音非常高,恨不能让全世界的人都听得见。

这一招非常高明,不动声色地告诉汉景帝刘启,我生的儿子可不一般,是当皇帝的命。既是对汉景帝的心理暗示,也是在大造舆论。

其实王娡情商非常高,正因为人家有经验,一进宫就紧紧抓住了刘启的心,除了王娡姐妹,再也没有喜欢过别的女人。

因为王娡进宫后,刘启的其他后妃就没有再生过孩子,从皇十子刘彻到皇十四子,都是王娡姐妹俩所生。

但是当时栗姬的儿子、皇长子刘荣已经被立为太子,按理说形势非常严峻,希望非常渺茫。

但是王娡并没有灰心,她经过反复观察,终于找到了成功的捷径。

立太子,皇帝当然说了也有分量,但是起到更关键作用的是窦太后。窦太后虽然没有武则天、吕后和慈禧权势那么大,但跟她们比也不逊色多少。

只要能抓住她的心,王娡来了个曲线救国,让四岁的儿子刘彻娶了太后的外孙女、自己的表妹,姑姑馆陶公主刘嫖的女儿陈阿娇。

如此一来,刘彻就离太子之位更近一步。馆陶公主肯定希望女婿成为未来皇帝,一定会在自己母亲、窦太后跟前施加影响。

王娡抓到了问题的要害,成功地战胜竞争对手,让汉景帝废了栗姬,也废了太子。

栗姬失败也是因为自己不懂政治,当时身为太子的刘荣18岁了还没有老婆,馆陶公主开始是看好刘荣的,想把女儿嫁给他,可是其母薄姬竟然无情拒绝,由此错过了政治联姻,巩固地位的机会。

常言道,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当机会到来时,栗姬没有好好把握,结果儿子被废,丢了性命,自己也郁郁而终。

栗姬倒台,没有儿子的薄皇后自然也没有好下场,很快被废,王娡如愿以偿被立为皇后,七岁的刘彻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娡被册封为皇后以后,哥哥王信被封为盖侯 。王皇后的三个女儿也风光无限,分别嫁给了权贵:长女平阳公主先后嫁给了汝阴侯夏侯颇,后又嫁给大将军卫青; 次女南宫公主先后嫁了南宫侯张坐和耏申 ;小女隆虑公主嫁给刘嫖的儿子隆虑侯陈蟜。

就这样,王娡做了九年皇后,直到汉景帝去世,儿子刘彻登基(汉武帝),熬成太后。

不久后,窦太后(太皇太后)去世,王娡成为宫中老大。

虽然汉武帝刘彻英明伟大,但对于母亲也不能不有所顾忌,以至于母后发怒的时候,连自己的好基友命都保不住。

汉武帝这个基友名叫韩嫣,也是个官二代。刘彻小时候当为胶东王的时候,两人就经常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刘彻成为皇帝之后,让韩嫣来到自己身边,大加宠爱,提拔为上大夫,出双入对、形影不离,甚至同床共枕。

有一次江都王刘非和一帮大臣跟随武帝去上林苑打猎,汉武帝有事走不开,竟然让韩嫣坐自己的车驾先去。

以至于江都王远远看见车驾,还以为是汉武帝到了,向其跪拜。

最可气的是,韩嫣竟然视而不见,驾车冲了过去。

江都王忍无可忍,去皇太后王娡那里告了一状,忿忿不平地说,我一个王爷还不如宫里一个奴才,我干脆和韩嫣换换位置算了。

王太后勃然大怒,开始整韩嫣的材料。

经过调查发现,这个韩嫣除了诱惑武帝,还利用出入宫中的便利,跟宫女乱来,把宫里搞得乌烟瘴气。如果不惩治他,恐怕后妃们也会沦陷。到时候宫里的婴儿满地跑,分不清哪个是汉武帝的,哪个是韩公子的,皇室血统就不纯正。

于是太后大怒,要将韩嫣斩首。汉武帝得知后乱了方寸,亲自出面求情,但王太后当机立断,杀了韩嫣。

由此可见,王太后不只是会权术,也不只是会抓住男人的心,而且还是个识大体的人。

武帝时,卫皇后的弟弟卫青为战胜匈奴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无上的荣誉,风头盖过了王太后的兄长盖侯 ,盖侯免不了去妹妹那里发牢骚,但是王太后却没有顺着哥哥说,反而对卫青大加赞赏,还赏赐卫青很多金银珠宝。

无论如何,王娡都是一个厉害的女人,从一个村妇,变成皇帝的独宠,老公开创了文景之治;儿子打造了汉武中兴,一个比一个牛气,能说没有王娡一点功劳?

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宋仁宗赵祯,作为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间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忧心百姓,善待他人,一生节俭,在位42年,让北宋经济得到最大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更是被后人称作“文人盛世”。在宋仁宗崩逝时,许多官员看到他房间里破旧的床单,都掩面哭泣,感叹仁宗一生的节俭勤勉。

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在《清平乐》中,宋仁宗每次主持会议,都能看到朝中大臣因为小事争吵的不亦说乎,有的让仁宗这样做,有的让仁宗那样做,而王凯所饰演的仁宗,就坐在上面,目瞪口呆的看着他们争吵,直到大臣们商讨完了,仁宗才结束朝会,足以见得仁宗的脾性之好。

而历史上的仁宗,更是善于纳谏,不管大臣们提出什么样的建议,他都会根据自己的思考,觉得可行就去做。

庆历三年,这一年从正月就一直没有下过雨,旱情严重。而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天一直不下雨,那就是君王的过错,于是宋仁宗就下罪己诏,要控制饮食,日夜祈祷,希望天赶快下雨。而谏官王素却觉得:

罪己诏不必下,但要远离女色。

仁宗辩解说自己并没有沉溺女生啊,但王素又说,听说有人给官家进献美女。

仁宗突然想起来:

最近确实有人给自己送了两位美女,自己很喜欢,就留在了宫中。

王素就说:

看看,就是因为官家最近沉溺女色,上天才不满意,以至于久旱不雨。

仁宗觉得王素的意见很牵强,更对这两位美女不舍,但又看这天旱的不行,就只好把这两位美女厚赏只好打发离开了,仁宗看着心爱的女人离开,自己却不能保护她们,竟觉得伤感许多。

历史上的仁宗,只要听到有关百姓的建议,都会接受,他对百姓的关切之心,配得上在他崩逝后,整个开封百姓为他送终。

善待他人,不忍责罚

《清平乐》中,仁宗的随从镣子,曾谈及过自己的名字,他说:

有一次官家上朝听大臣们讨论政事,觉得口渴,想问我要水喝,可扭头看到我在打盹儿,便没有惊醒我,他怕惊醒我之后,全朝人都知道我睡着了,没有给官家水喝,定会给我惩罚,所以官家真的待我们这些下人很好。

而在历史上,仁宗为了不让下人受责罚,也忍住口渴。

还是求雨的庆历三年,王素在建议美女出宫以后,官家第二日就冒着烈日去西太一宫祈雨,回到宫中之后,就赶紧去找曹皇后,问她要水喝,曹皇后纳闷地问:

官家带那么多随从,为什么不让他们伺候喝水?忍了一路,直到回宫才喝水?

仁宗回答说:

我一路屡屡回头观察,发现随从都没有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水喝,肯定会有人为此受处罚,我不忍心,所以一路忍着没有喝水。

仁宗在位43年,从未处罚过任何侍人,他常以同理心去理解别人,官家觉得:

但凡能抛弃一切入宫的人,定是由于家庭贫苦疾苦,或者孤苦伶仃一人,这本来就是我这当天下百姓君父的过错,若这些人再到宫里受罪,那我的罪过就更大了。

节俭朴素,不敢铺张浪费

仁宗在很小的时候,一次与刘娥太后一起吃饭,那天刘娥专门命人给官家准备了珍贵的螃蟹,觉得这罕见的食物应该给仁宗尝尝鲜,可仁宗刚坐下准备吃饭,就告诉太后:

今天吃的这顿饭,是多少平民百姓一年的收入,大娘娘以后不要再给我吃这个珍贵的食物了。

与大娘娘吃的这顿饭,仁宗真的没有没有吃一口螃蟹,大娘娘见这样的状况,以后再也不敢给仁宗吃这么珍贵的食物。

《清平乐》中,仁宗让张妼晗入宫做自己的贴身侍女,伺候自己吃饭。一次,张妼晗就为官家煮了小肥羊,并且告诉官家,这小肥羊刚满半年,要取这半年你的小肥羊,熬制十几个小时,再层层过滤,慢火再炖几个小时之类的繁琐工艺。

仁宗一听便很生气,他告诉张妼晗:

我吃这一顿都是多少百姓几年的收入,多浪费?

便让张妼晗撤掉,换做一碗素面条。

仁宗的节俭,不仅仅在吃的食物上,更在于穿的衣服,住的装饰上。

历史记载,仁宗平时穿的衣服都是普通材质,而且是一件衣服洗了又洗,旧了也舍不得扔掉,连宫里的人都觉得仁宗穿的太不像官家了,被人时常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为节省开支,他多次减少宫中冗员,在民间受灾时,还拿出物资拨给那些孤儿寡母无人照料的灾民,还下令给官府,要赡养他们,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吕夷简知道这件事后,就当面称赞仁宗是贤德圣明的君主,而仁宗却谦虚的说:

不要对外人宣扬,显得我在沽名钓誉。

宋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十四日,仁宗因病昏倒,被人搀扶到寝宫福宁殿,韩琦等人看到皇帝的寝宫竟然和平民百姓的房间没有区别,帷帘内暗淡的素色被褥,看上去已经很久没有替换了,一切摆设也是那样朴素,不禁让那些豪奢度日的大臣,心中生愧。

仁宗昏睡醒来,看见大臣们都在观察自己的寝宫,就打断他们说:

朕自居公众,自奉旨如此尔,此亦生民之膏血,可轻费哉?

数月后,仁宗崩逝,开封城内军民百姓罢市同悲,连续几日,都到皇宫门前烧纸钱,痛流泣。

宋仁宗的仁,是后代许多君王都不能匹及的,他一生勤勉节俭,圣贤明德,给了文人最大的发展空间,无愧于帝王的名称!

作者:蔡小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