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因的请求,清朝时期蒙古和清朝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明代末期,蒙古分裂为数十个部落,其中以察哈尔部最强。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继位后,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多个部落,实际上成为蒙古各部的盟主。而与女真人临近的科尔沁、喀尔喀等部,已时常卷入建州女真与其他各部女真的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科尔沁部台吉明安等人与女真叶赫、乌拉、辉发等部联合入侵建州,被努尔哈赤击败。次年,明安遣使与努尔哈赤通好。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娶明安之女为妃。之后,科尔沁、扎鲁特等部多次与努尔哈赤家族联姻。开启了近三百年的满蒙联姻。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使蒙古各部感到威胁。于是林丹汗与明朝结盟,联手遏制努尔哈赤的扩张。努尔哈赤则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间的矛盾,采取招抚、利诱、通婚、胁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在辽河大败喀尔喀蒙古军,俘获喀尔喀、扎鲁特的多位头领以及明安之子桑噶尔。次年,后金将扎鲁特部头领色本释放,并让色本立誓:“若不感恩图报,殃及臣身。”
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克明军驻守的沈阳,进而攻打辽阳。喀尔喀部乘机偷袭沈阳,试图营救被俘的斋桑诺颜,但被后金击败。于是喀尔喀部以人质、牲畜赎回斋桑。不久,喀尔喀部台吉古尔布什、莽古勒等率六百户投奔后金,努尔哈赤将其女松古图嫁予古尔布什。此后,对林丹汗心怀不满的一部分喀尔喀、扎鲁特台吉投靠努尔哈赤。
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向努尔哈赤称臣,首先归附后金。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
天聪元年(1627年),柰曼、敖汉二部归附后金。次年,喀喇沁部归附,皇太极发兵征察哈尔。之后,扎鲁特部归附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噜科尔沁部归附。天聪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归附。四月,皇太极再征察哈尔,令喀喇沁、扎鲁特、敖汉、柰曼、翁牛特、巴林、科尔沁等部前来会师。但蒙古各部多不愿与察哈尔交战,兵马“多寡不齐,迟速亦异”,有的“仅以一旅从征”。
五月,后金进军至归化城,林丹汗南渡黄河,逃往鄂尔多斯。后金俘获察哈尔数千人。次年,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归附。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察哈尔、克什克腾部众相继归降。次年(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献元代传国玺“制诰之宝”,察哈尔部灭亡,改置八旗察哈尔。鄂尔多斯部、归化城土默特一并归降。对于归附的漠南蒙古诸部,皇太极以建旗、划界等措施进行管理。至顺治时,蒙古诸部已编为旗,牧地边界固定。为防止蒙古诸旗联合,禁止越界互相往来。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来盛京朝觐,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置蒙古衙门统管蒙古事务,并派员前往归附的蒙古各部“查户口、编牛录、会外藩、审罪犯、颁法律、禁奸盗”。
经略漠北、青海蒙古天聪九年(1635年)察哈尔部灭亡,漠北、青海蒙古各部震动。漠北喀尔喀车臣汗硕垒及乌珠穆沁、苏尼特部落首先遣使入贡。崇德二年(1637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图鲁拜琥(顾实汗)遣使入贡。三年(1638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定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贡物为八匹白马与一匹白驼。次年,苏尼特部首领腾机思、阿巴噶部首领多尔济归附。
顺治九年(1652年),青海顾实汗导达赖喇嘛入觐。顺治十二年(1655年),居俄罗斯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之土尔扈特部首领书库尔岱青遣使入贡。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部噶尔丹入侵漠北,喀尔喀三部大败,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部举族南迁,归附清朝,被安置于漠南边内。
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领进兵至赤峰。清军在乌兰布通将其击退。噶尔丹退回漠北后,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拒于科布多。三十年(1691年)五月,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车臣汗乌默克、札萨克图汗成衮之子策旺札布、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赴多伦诺尔朝觐康熙皇帝,史称多伦诺尔会盟。
康熙皇帝封策旺札布为札萨克图汗。次年,理藩院将漠北喀尔喀三部编旗,授札萨克玺印。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路出击噶尔丹,康熙皇帝亲率中路军进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西退,在昭莫多被西路清军击溃。三十六年(1697年),漠北平定,喀尔喀三部迁回故地游牧。
平定准噶尔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领兵入西藏,次年攻占拉萨,杀死和硕特部拉藏汗。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将准噶尔军逐出西藏。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自号“达赖珲台吉”,举兵反清。
次年(1724年),清军平定叛乱,将青海蒙古各部编为二十九旗,授以札萨克,不久设置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偷袭科布多,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并进东至喀尔喀。十年(1732年),噶尔丹策零在光显寺之战中被清额驸策凌击败,退回准噶尔。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诸子争立,准噶尔陷入内乱。十八年(1753年),原臣属于准噶尔的杜尔伯特部 (绰罗斯氏)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率部归附清朝。次年(1754年),清军收复阿尔泰乌梁海。
同时,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被准噶尔汗达瓦齐击败,率部投奔清朝。乾隆皇帝认为消灭准噶尔时机已到。二十年(1755年),清军分两路出征准噶尔,进占伊犁,俘获达瓦齐,准噶尔汗国灭亡。
不久,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伊犁失陷,定北将军班第自尽。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再度调集大军平叛,收复伊犁。二十三年(1758年),阿睦尔撒纳逃奔俄罗斯,不久染天花病死。次年,清军剿除了阿睦尔撒纳残部及“玛哈沁”,天山北路底定。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由俄罗斯迁徙至伊犁,叩关内附。清廷以其部众为旧土尔扈特四路;以叛逃复归的土尔扈特台吉舍棱所属部众为新土尔扈特部。
那西辽灭亡后出现的后西辽是真的假的?
一、关于西辽的历史辽朝末年女真人崛起,辽国节节败退。1124年耶律阿保机八世孙耶律大石带领部众西迁到了中亚地区,在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建立根据地继续抗金。1134年他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号称“菊儿汗”,建元延庆,西辽正式建立。耶律大石称帝后,1134年春曾组织过一次东征金国,但是由于东征部队“行程万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此次东征引起金国的注意,1135年金熙宗命粘罕征西辽,但在西辽军和金军内的起义军的夹击下,金军大败而归。此后十年间,耶律大石积极向西扩展领土,十年间先后归并了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国,以及康里部,建成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耶律大石后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击败塞尔柱帝国,称霸中亚,威名远播至欧洲。以至于在俄语、阿拉伯语、拉丁语和古英语中中国的发音类似于“契丹”,而金、西夏、南宋等国家对西辽的后代君主皆称为“大石”。耶律大石在位10年,去世时由于儿子耶律夷列年幼,遗命皇后萧塔不烟权国,号称 “感天皇后”,七年后让位于儿子耶律夷列,此期间西辽帝国社会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在位13年的耶律夷列病逝后,由于儿子都年幼,就遗诏由其妹耶律普速完摄政,号称“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和夫弟萧朴古只沙里私通,杀死丈夫萧朵鲁不,后来公公萧斡里剌发动政变,杀死耶律普速完和萧朴古只沙里,拥立耶律夷列次子耶律直鲁古为皇帝。耶律普速完摄政的14年,西辽仍实行耶律大石的既定方针,对外派兵,对内生聚,西辽的国力达到极盛。不过耶律直鲁古继位后开始耽于田猎,朝政混乱,社会矛盾激烈,附属国也开始不听号令,花剌子模和撒马尔干等附属国进攻西辽,西辽帝国不敌就一步步走向没落。1211年西辽乃蛮部太阳汗子屈出律乘耶律真鲁古外出游猎篡位,其实屈出律是西辽皇帝耶律直鲁古的女婿,他是被成吉思汗打败后逃到西辽的。
此时成吉思汗之势由于秋风扫落叶,1218年西辽为成吉思汗所灭,历三世4帝2后,享国88年。
二、关于后西辽的历史1222年西辽将领巴拉克·哈吉布(即八剌黑·哈只卜)率领一部分西辽的臣民逃亡到了伊朗起尔曼地区(今伊朗克尔曼省),他以此地建立起一个完全伊斯兰化的“库图鲁厄汗”政权——“起儿漫王朝”,在国内史书中记载为后西辽或西契丹。八剌黑为了常保统治权就向蒙古称臣,窝阔台曾命他派兵帮助攻打锡斯坦,但被其拒绝,但是为了稳住窝阔台,就派自己的儿子鲁赫‧阿丁前往和林朝觐。此时八剌黑亡故,王位被其侄库特布‧阿丁所篡,后来引发鲁赫‧阿丁和库特布‧阿丁的王位之争,最终库特布‧阿丁胜出。起儿漫王朝还经历过与西辽同样的女主当国的时期,库特布‧阿丁统治7年后辞世,由于儿子沙吉年幼,在位由皇后图尔坎摄政,后来引发了母子政权,沙吉失败流亡印度。起儿漫王朝内乱不断,1309年被蒙古人的伊儿汗伊儿汗国灭亡,后西辽共历八帝二后,存在86年。三、后西辽之名是怎么来的?对于后西辽之名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西辽的延续呢?“后西辽”的名字见于历史教授王治来1983年的一篇论文《关于“后西辽”》,文章中写道:“特将克尔曼的哈拉契丹王朝作一简要叙述,我称之为‘后西辽’。”他又紧接着引用了多桑《蒙古史》里的话:“关于‘后西辽’,多桑《蒙古史》早已提及,他说:‘突厥斯坦与起儿漫有两个哈拉契丹王朝,后一王朝晚于前一王朝一百多年。’”可见“起儿漫王朝”被称为“后西辽”是由王治来所取的,似乎作为西辽的延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刚刚经过俄方的调和?
停火协议的墨迹还没干,纳卡又爆发了军事冲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一如既然地指责对方违反协议发动袭击。这下,俄罗斯尴尬了,土耳其开心了。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9月27日在纳卡地区爆发了军事冲突,由于土耳其出兵参战,升级为地区战争。作为在南高加索地区拥有最大影响力的俄罗斯坚持中立的立场,多次呼吁亚阿双方停火,并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卡打了十几天,双方都没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压倒性的胜利,有些筋疲力尽了,终于听了俄罗斯一回,到莫斯科举行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的三方谈判,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艰苦谈判,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于10月10日上午签署了停火协议,并于当天的12时正式生效。
然而,不到一天,纳卡的军事冲突再次爆发,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不约而同第指责对方对方违反停火协议,发动了袭击。10月11日,阿塞拜疆国防部通报,阿塞拜疆的第二大城市占贾市遭到了亚美尼亚军队的袭击,火箭弹摧毁了一栋住宅楼,造成5人死亡,17人受伤。
而不被国际社会承认,受到亚美尼亚保护的纳卡共和国总统阿鲁秋尼扬10月11日指责受到土耳其和国际恐怖主义支持的阿塞拜疆对纳卡实施种族灭绝政策,并且国际恐怖主义正在渗透该地区。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莫斯科签署的停火协议为什么不到一天就被破坏了,纳卡的军事冲突又爆发了呢?是谁率先违反停火协议发动袭击?目的是什么?
要厘清这些问题,得剖析是谁想要这份停火协议,谁对停火协议不满。最想要亚阿停火协议的自然是俄罗斯与亚美尼亚。俄罗斯不愿意看到在自己的南大门爆发战争,损害自己的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利益;俄罗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地缘政治对手土耳其利用纳卡战争在南高加索地区高歌猛进,蚕食、挤压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与战略空间;俄罗斯更害怕被阿塞拜疆、土耳其,及其背后的北约拖入新的地区火药桶,就像叙利亚、乌克兰的泥潭那样,想脱身却无法脱身,相当痛苦。
亚美尼亚在纳卡战争独自与更加强大的阿塞拜疆、土耳其对打,一直处于战场的劣势、下风,打得越久,国家的形势就越危急——轻则丢失纳卡地区,重则亡国,十分迫切在纳卡地区还没有被阿塞拜疆夺回之前实现停火。所以,亚美尼亚在停火协议墨迹未干的情形下,违反协议主动发起袭击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谁对亚阿的停火协议不满?当属阿塞拜疆、土耳其,以及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纳卡共和国。在纳卡战争中,纳卡地区是主战场,在阿塞拜疆、土耳其的联合打击下,纳卡的损失严重,并且被敌人抢走了一些地盘。纳卡人对停火协议的不满在情理之中。
作为签字方之一的阿塞拜疆对停火协议也非常不满!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10月11日接受俄罗斯商业资讯电视台(RBC)采访时,公开指责俄罗斯偏袒亚美尼亚,并誓言用战争手段夺回纳卡地区。
阿利耶夫在采访中坦言,调停纳卡冲突方面,俄罗斯的影响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说服亚美尼亚,撤出部队,离开纳卡,这是解决纳卡冲突的唯一的出路!
阿利耶夫如此说,实际上是在指责俄罗斯偏袒亚美尼亚——没有说服(逼迫)亚美尼亚从纳卡撤军,将纳卡移交给阿塞拜疆。阿塞拜疆在靠山土耳其出兵参战的有利条件,与亚美尼亚打了十几天,竟然没能把亚美尼亚军队赶出纳卡,夺回纳卡,却在俄罗斯的斡旋下签署了停火协议,阿塞拜疆内心的失落、不满可想而知!
所以,阿利耶夫在采访中对俄罗斯、亚美尼亚撂下狠话:“除了在战争取胜,将亚美尼亚军队驱逐出纳卡地区,阿塞拜疆已经别无选择!”
阿利耶夫的态度如此强硬,预示着在俄罗斯的撮合下亚阿的停火协议就是一张废纸,纳卡战争还将继续。阿塞拜疆态度强硬的底气来源于土耳其的鼎力支持。
土耳其偷偷摸摸第出兵纳卡(官方拒绝承认),帮助阿塞拜疆,共同打击弱小的亚美尼亚,打了十几天,竟然没有赶走亚美尼亚,夺回纳卡地区,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对于土耳其都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军事上,说明土阿两军作战不力,连亚美尼亚军队都无法击败;政治上,土耳其在南高加索地区高歌猛进,与俄罗斯平分影响力的计划遇挫。
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指出,只有土耳其“退场”(退出亚阿纳卡战争),纳卡地区才能实现停火。土耳其在纳卡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外界所了解的更深入更严重。
所以,土耳其对亚阿的停火协议的不满不会比阿塞拜疆少,并且按照土耳其这些年来东征西讨的德行,在黑暗处搞点小动作的可能性很大,阿塞拜疆借坡下驴,配合土耳其表演,扮演一下受害者的形象,顺理成章地与亚美尼亚再打下去,直到赶走亚美尼亚军队,夺回纳卡地区。
停火协议墨迹未干,纳卡战火重燃,作为在南高加索地区拥有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以及亚阿冲突的调解人的俄罗斯就相当尴尬了:自己明明是一只猛虎,却如此之快地被纳卡战争参与各方当作了病猫;自己明明是一个中立的调停人,却被阿塞拜疆指责偏袒亚美尼亚……
如何扑灭南高加索地区的这个新火药桶,成了俄罗斯棘手的难题。
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
瓦剌(又称卫拉特)本是活跃于草原西部的蒙古部落,在黄金家族衰落之后,迅速崛起于仁宣年间,甚至一度统一整个草原。正统年间,瓦剌太师也先制造了“土木堡之变”,即使明朝之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但瓦剌的损失其实并不算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瓦剌的迅速衰亡呢?事实上,瓦剌从崛起之日起,便已经埋下了祸根。
黄金家族的持续衰落,瓦剌于仁宣年间迅速崛起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面对明军的大规模北伐,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眼见无法抵御,连忙率领元朝残党撤往上都,为北元保留了最后一丝力量。朱元璋为了彻底消除北元威胁,多次派兵北伐的同时,积极收复云南、辽东等地,使得北元势力彻底退出中原,迁往漠北。
△明初形势图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统率十五万大军出大宁,于捕鱼儿海大败蒙古可汗脱古思帖木儿,北元残余主力遭遇到毁灭性打击,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途中,在土剌河一带和儿子天保奴一起被部将速迭儿缢杀。
捕鱼儿海之战后,黄金家族彻底丧失了在蒙古人心目中的至高无上地位,此后大多数蒙古部落纷纷脱离统治,蒙古草原就此正式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其中鞑靼奉黄金家族后裔孛儿只斤·本雅失里为汗,大权却掌握在太师阿鲁台手中;瓦剌则以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所部为最。为了争夺蒙古汗位,瓦剌和鞑靼部频繁争战,势力各有消长。
△鞑靼衰弱后瓦剌趁机崛起
明永乐八年(1409年),太师阿鲁台杀明朝使节郭骥,明成祖朱棣一怒之下派大将丘福率军10万北征,结果丘福轻敌冒进遭遇惨败。于是,从次年开始,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率军亲征蒙古,在朱棣的打击之下,鞑靼损失惨重,可汗本雅失里也被瓦剌袭杀。
明朝由于明成祖的连年征战国力损耗严重,因而在仁宣年间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而瓦剌则趁机开始强势崛起。宣德九年(1434年),瓦剌首领绰罗斯·脱欢袭杀鞑靼大汗孛儿只斤·阿岱和太师阿鲁台,之后又于正统初年杀死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他奉孛儿只斤·脱脱不花为汗,自为丞相。
△“土木堡之变”时天下形势
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去世,其子也先继位,称太师淮王。至此,瓦剌势力极盛。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大举攻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瓦剌的崛起之路隐患重重,为其最终的衰败埋下祸根瓦剌虽然崛起,但其在蒙元时期也仅仅是黄金家族的世代姻亲而已,并没有过于显赫的历史,无法像黄金家族那样拥有威望和号召力,只能通过武力来征服蒙古各部,不过这种血腥征服显然对于其统治极为不利。
△也先剧照
为了名正言顺的统治蒙古,瓦剌便向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发动了进攻,击败了东察合台汗国的卫思汗,并强娶了卫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由于卫思汗是黄金家族,所以这一政治联姻,使得瓦剌人有了足以号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统,不过瓦剌这种统治仍然极为脆弱。
此举虽然一定程度维持了瓦剌对蒙古各部的统治,但瓦剌内部却也存在着严重隐患。脱脱不花虽然是名义上的可汗,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也先手中,而也先则自恃势强,垂涎汗位,这令脱脱不花极为忌惮,这为后来瓦剌内部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也先在北京保卫战中战败之后,由于兵士厌战,内部矛盾重重,也先最终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迫与明朝议和,将明英宗朱祁镇送还明廷,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此举直接导致也先的声望遭到了损害。
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内部不满爆发瓦剌迅速衰败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希望脱脱不花立自己姐姐的儿子为太子,脱脱不花却想趁也先声望受损而脱离其掌控,因此予以拒绝,双方长久以来积聚的不满迅速爆发,双方发生激烈战争。
脱脱不花最初与弟弟阿噶多尔济联兵,倒也与也先打了个势均力敌,然而兄弟二人后来发生内讧,阿噶多尔济叛投也先,脱脱不花战败之后遁入兀良哈,不久被其前妻之父沙不丹擒杀。脱脱不花死后,也先又诱杀了阿噶多尔济,随后自立为“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
也先自立为汗,直接引起了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及其支持部落的不满,也先于是又转而希望争取到明廷的支持,便在景泰四年(1453年)向明廷通好,甚至不惜宣布自己是明的属臣,此举虽然成功争取到了明廷的支持,但也使得其声望遭受到了严重打击。
与此同时,也先的重臣阿剌知院在其称汗后求取太师之位,也先不仅没有准许,反而先后将其两个儿子鸩杀,阿剌知院一怒之下于景泰六年(1455年)举兵反叛,也先被暗杀身亡。也先死后,其子绰罗斯·阿马桑赤继承汗位。
景泰七年(1456年),绰罗斯·阿马桑赤入侵察合台汗国,在伊犁河附近大败羽奴思汗。而在这时,皇后哈尼木(卫思汗之妹)在后方制造混乱,她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对阿马桑赤发动叛乱,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卫拉特的实力却被严重削弱。
△瓦剌最终分裂为四部
就在瓦剌内乱的同时,黄金家族后裔却在内乱之中重新整合,随后趁机向西进攻,瓦剌部被迫退出蒙古中部。随着瓦剌绰罗斯氏的持续衰落,其部盟最终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绰罗斯氏瓦剌汗国正式分裂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亚美尼亚为什么要割地求和呢?
如果不投降,亚美尼亚将有20000名士兵被俘或战死,其中或许还有总理的美女妻子和儿子,而且将会失去整个纳卡地区,唯有接受阿塞拜疆提出的割让土地条件,才能够保住部分领土,保全战士们的生命。亚美尼亚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大败。
一、以土地换和平这是战败国的无奈选择,现今世界虽然不再有战胜国要求赔款,但是获取土地仍然是邻国争端的基本目的。这次战争后期,亚美尼亚完全处于劣势,被迫接受阿塞拜疆的领土要求。亚美尼亚总理说“这一决定是对军事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结果,并基于对该领域最优秀专家的评估”“我相信这是解决当前局势的最好办法”“我别无选择,只能签署协议“。
协议要求,亚美尼亚除了归还其在1994年纳卡战争中夺取的阿塞拜疆领土,还要交出克尔巴佳区、阿格达姆区和拉钦区这三个地区的土地。实际战况是,纳卡地区的大部分已被阿塞拜疆军队占领,并没有写入协议如何处理,估计阿塞拜疆是不会归还的。其中的纳卡地区战略城市舒沙位于山顶,只要战争需要,炮火可以覆盖整个纳卡首都斯捷帕纳克特。
亚美尼亚国内为此爆发了抗议,议会议长被打成重伤,总理吓得躲藏起来,后续其国内政局的发展变数将较大,一般情况下战败政府必须要下台负责的,会演变成何种局面, 是否会再次牵动地区局势,强硬派们会否再次挑起战事冲突,亚美尼亚乱了。
二、国力太弱了亚美尼亚战败的直接原因,据其总理述说,是由于士兵训练不足,战斗力太弱了;战争动员不力,后续兵员补充不够;应对无人机袭击没有办法,只能被动挨打。其实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阿塞拜疆在上次失利后一直在准备发动战争,经过了20多年的各方面准备,亚美尼亚这次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是在阿塞拜疆挑起战争后的被动应对,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亚美尼亚是典型的内陆小国,境内多山,森林覆盖率低,自然资源贫乏,可耕种面积少,能源燃料完全依赖进口。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企业,比较好的企业有糖果公司、白兰地酒公司、白兰地酒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全国300万左右人口,大多数亚美尼亚人生活在贫困的边缘,至少有1/3的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不到300元人民币。全国现有5.1万名现役军人、21万预备役军人。陆军装备有130辆坦克,空军装备50架飞机。
阿塞拜疆则是另一番景象,自然资源较好,濒临里海,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石油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国人口达到1000万左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全国现有6.6万名现役军人、30万预备役军人。陆军装备有250辆坦克,空军装备40架飞机,另还有海军少量潜艇和护卫舰。武器装备数量虽然和亚美尼亚不相上下,但是其在战争中引入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尤其是无人机,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正是因为资金充足,拥有强大的购买力,才得以实现。
三、大国成为旁观者小国在世界上生存必须依附于大国庇护之下,否则将难以生存发展。所以处理好和大国的关系需要足够的智慧。但是亚美尼亚现政府通过街头抗议夺取政权后,执政理念上选择了冷落传统盟友俄罗斯,极力向美国靠拢,在战争初期还梦想得到美国的援助,战略上出现了严重误判。
美国在这次冲突中仅仅做出了姿态,呼吁两国保持理智,协商解决领土问题。特朗普政府自身难保,哪有精力管亚美尼亚这个小国家的事情。随着战事吃紧,亚美尼亚又向俄罗斯请求援助,而俄罗斯则选择了战争初期进行冷处理,组织双方先后三次签订停火协议,并没有采取实质的军事行动,任由战争态势转向阿塞拜疆方面。
俄罗斯有着自己的盘算,那就是要将亚美尼亚重新收拢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亚美尼亚经历这次战争,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发生政权更迭是必然的选择。亲西方的政权在战争中失败,其国内的政治走向肯定会重新选择向俄罗斯靠拢,在亚美尼亚总理写信求救普京时,普京明确做出表态,在亚美尼亚本土受到进攻时才会派出军队,不是不管,而是在关键时刻救命,迫使亚美尼亚抛弃美国。
现在俄罗斯正式派出了维和部队,监督双方进行停火。俄罗斯的部队进入了纳卡,相当于进入了阿塞拜疆领土,俄罗斯又重新回到了外高加索地区,制衡土耳其,俯视里海,其战略影响将是巨大的。
结论这次血的教训,将会影响亚美尼亚未来政治走向,那就是选择美国还是依靠俄罗斯,两者之间必须选择其一,作为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过这次失败,相信亚美尼亚的政客们会头脑清醒过来,还是要依靠传统盟友的保护。否则,将面临亡国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