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舞学堂答题器,有哪些人和事对你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我一生中影响最深的人有三个,一位老师,一位战友,一位领导。
一位老师,他叫戴光礼,是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他在课堂上多次把我的作文当范文读,还鼓励我向广播电台投稿。提振了我学习的信心,激励了我闯世界的勇气。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初次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尽管我投出的稿件都石沉大海,只是在课堂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但是,它却让我意识到了自已的人生价值:只要努力,面包那是会有的。
一位是我部队的战友,班长张广山。他待人平和,不像其他老兵对新兵都是颐使气指和批评呵叱。地手把手地教我们军事技巧,心贴心地向你介绍部队的作风和与领导战友相处时需要的注意的事情。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并被作为干部培养对象,选拔到了团部集训队去学习,后来又单独去了尼勒克县执行支左任务。虽然由于文革中因我是一个初中肄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的原因,没有提成干,但在班长张广山的影响和帮助下,锻练了我应付各种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再一个就是我乡的大校长岳崇林。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退伍后没有门路被公家招工,无奈地当起了小学民办教师,从地上爬到了席上,免去了田间的劳作之苦。在部队吃苦敬业精神的作用下,教学中的认真负责被大校长岳崇林欣赏,不断地派我为乡教师代表,去外校参观学习,开阔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在教育上要有一番作为的信心,成了我后来半路出家又考上了大学的精神保障。
这三个人,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是我前进路上的明灯。他们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家庭,三个孩子都是大学学历,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家庭方向性的进程。
我终生感激这三位恩人,老天佑德,愿他们都健康长寿,幸福一生!
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
李鸿章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还是挺有象征和代表意义的,毕竟作为我国历史上鲜有的国际外交家。
的行事风格和他的一贯原则,在当时国际上有很好的口碑的,毕竟面对列强的欺凌,他为了顾全大局,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和牺牲。
对于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出访,还是在各国元首心中留下了不错的印象的,可能有些人并不知道,当时李鸿章也已经知道自己说不定哪天就离开这个世界了,也是提前准备好了自己的棺材,与之随行。
虽说他当时访问的国家众多,有俄国、荷兰还有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德国,当时很少有能承担此重任的合适人选。此次出国访问也是真正向世界诠释了什么叫做5000年的文化大国:以德服人,以礼待人!
德国方面,也是对于这位垂暮的老人格外尊敬,不仅安排了国家最高贵宾级别的待遇,也是对于李鸿章先生的兴趣爱好无一例外的,合理安排妥当。其实对于此次德国之行,表面上看起来李鸿章甚是风光春分得意,但是在内心深处他还是更多的是落寞与不甘。
当时李鸿章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见面时就深深表达了谢意,毕竟德国当时也花费了很大的代价,帮助中国训练军队不说,还提供了强有力的器械支援。
根据当时李鸿章拜访德国前首相俾斯麦的情况来看,足见当时李鸿章对于俾斯麦的仰慕之情,确实当时实力不济,李鸿章谦卑的态度也是赢得了俾斯麦的尊重与好感。
虽然两人的话题时有偏离,但是最终双方还是有彼此的利益共识的,当时清政府迫切需要解决军队和设备的问题,当然帝国也有德国想要的东西,能达成共识,互惠共赢也会是不错的选择。
当时德国的工业在国际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估计当时李鸿章看到德国工厂的盛况,内心的震撼也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也深深感受到双方的实力差距。
李鸿章参观德国兵工厂后,五味杂陈的心情,一句话足以包含所有的不甘于落寞:如果以前能给我这样先进的武器装备,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人连岸都上不来。当然原话不是这么说的,但是这一句话也道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说起当时的泱泱华夏,完全独立生产一颗子弹都很困难,面对如此完善庞大的兵器生产车间,也只能望洋兴叹了。虽说处于同一个世界,但是仿佛完全没有在一个平行空间。
德国每年四百多万吨的钢铁产量,大清也是望尘莫及的,生产力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说起来自己当年尽心尽力打造的江南制造总局,也是满满的辛酸。
仰天长叹也是情理之中,毕竟自己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深深的倍感无奈,要是以前可能还能折腾,现在内心无比震撼却无能为力,许多清朝官员还沉浸在大国幻想当中,丝毫没有认识到潜藏的危机。
难道德国仅仅只是武器先进生产力高吗?
当然,在参观德国军队的时候,李鸿章心里更加无法平静,再加上高科技领域的初现锋芒,才让李鸿章清醒的认识到,当时的国人是多么的无知,自己是多么的无奈!
此次访问之行,历时190多天,综合八个国家的考察结果,德国对于李鸿章内心造成的冲击力毫无疑问也是最大的。
当然不可否认,当时的德国也是出于卖出军火的目的,让李鸿章老先生参观的,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当时的实力差距就是最大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