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宫女,减轻了北京八国联军的罪行

莲辞网

汉唐宫女,减轻了北京八国联军的罪行?

赛金花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名气那么大,还和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扯上了联系,这个女人到底是怎样的一段传奇呢?

话说赛金花,生于1872年,是清朝著名的交际花 他的闺名赵灵飞,乳名叫做赵彩云,同治11年生于安徽徽州,谁父亲移居到苏州,在1886年苏州河上做清官人,也就是青楼女子。

由此改名为傅彩云,下海接客。

汉唐宫女,减轻了北京八国联军的罪行

如果仅仅如此,她也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粒微尘而已,在当时那个时代,幸福女子是合法的,所以即便他叫做傅彩云,即便他有几分夫之子,也不过是庸知俗色,也不过是庸碌之人,怎么可能会成为一代传奇呢?

所以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傅彩云或者叫赛金花的颇具传奇的故事了。

传奇的地方就在于身为青楼交际花,他却嫁给了多名的政治人物,他因为在这些政治人物身边辗转,因此反而更加成就了这个女人的名气,仿佛他每嫁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好像得到进修一般,又上了一个台阶和等级。

当然他能够连续嫁给多民政的人物,除了自己本身具有的姿色之外,但也说明这个赛金花有着玲珑的心窍和常人所不能及的机敏。

1886年前科状元洪均回苏州守孝与赛金花初见,竟被其美色所倾倒,堂堂状元竟不顾还在守孝期,1887年便纳15岁的赛金花为三姨太,改名为洪梦鸾。

赛金花也正是在成为状元的姨太太之后,才得以和洪均一起出使欧洲列国,并且是以公使夫人这样显赫的身份出使的,在此期间,他曾在柏林居住数年,受到过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奥古斯塔的接见。

他长期周旋于欧洲的上流社会,他曾在柏林居住数年,也到过圣彼得堡,日内瓦等地,更有意思的是,也更出名的是在德国柏林期间,他与后来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相识。

这也就是我们说为何这个青楼女子得以与瓦德西扯上关系的一个重要点,由于东方美人姿色出众,瓦德西当然也对他心生爱慕,但迫于公使夫人的身份,而不能有所逾越。

光绪十九年,状元洪均因病去世,赛金花被人算计净身出户,女人孤苦无依,此后只好在上海滩又开始了自己的旧业,为状元夫人和公使夫人的招牌,名扬上海滩,门庭若市。

光绪24年沦落到天津的一个戏班子里为生,在原来滨江北道的旧金花妓院原址租房挂牌赛金花书寓,继续重操旧业。

后来因故天津待不下去了,又回到上海,与李翠香,林绛雪,花翠琴,林黛玉,陆兰芳一起挂牌重操旧业。

宣统三年赛金花嫁给了卢宁铁路段稽查曹瑞忠作妾,不幸的是男人次年而亡,赛金花只好再次堕入青楼,1913年他和江西民政厅长魏斯炅相识,1918年两人结婚,可1921年魏思炅也因病去世。

她也因此有了这些传奇的经历,多次嫁给高官却多次丈夫先死,赛金花也因此而名声大振,成为了一代青楼名女。

而最为人所谈论的,还是她和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故事,有人说他和瓦德西有过一段关系,确实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当时的赛金花确实身处京津地区。

据传说当时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赛金花便找到了曾经相识的联军统帅瓦德西劝说起禁止联军士兵在北京城烧杀抢掠,而用自己换了瓦德西一个承诺,事后赛金花名震一时,甚至和慈禧齐名。

可是八国联军之后,她就进了监狱,如果此事是真的的话,这显得与她巾帼英雄的身份格格不入,如果他真的拯救了北京城的百姓,自己又怎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她送进监狱呢?

而且德军统帅瓦德西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虽然他确实和赛金花有过一段相识,但并不是说他就能约束德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部队,所以即便是他和赛金花有过一些承诺或者交易,他也根本无法履行诺言。

而且八国联军一点都没有手下留情啊,北京城大肆烧杀抢掠,还火烧了圆明园,所以很难证明赛金花真的做过这些事情。

大概率是有人借赛金花的名气来推销自己的文学作品而已,这些文人知道赛金花的这个名字分量很重,可以写出很多畅销书,说说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孽海花,其实就是为了这种观点而渲染在赛金花和瓦德西确有其事,还把亡国之辱归咎给赛金花。

说白了,只是这个热点比较好蹭而已,所谓真假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看,有市场这就够了,这就是畅销书的价值和目的。

从什么时期出现裹脚这种现象?

女人裹脚究竟始于什么朝代,网上一直持有不同说法,今天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先看看这些不同朝代的女尸足部特写,前四张图依次为西汉、南宋、(脚趾被压变形)明代、清代。按图片来看,明代往后的女性均没有裹脚的习俗。第一个西汉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她的脚掌又宽又大。第二个福建茶园出土南宋一位将军夫人,她的脚趾只是在棺内受压变形,也没有裹脚痕迹。第三个明代女尸,穿弓鞋,脚偏小,不能证实裹脚。

结合出土的明代弓鞋分析,有的较长,有的确实很小,小到只有十几公分,小是因为女性身材矮小,按人体比例,身材矮小,脚自然不会大,34码的脚现在大有人在。

再看下面两图,明代万历皇帝两位皇后的脚骨也都很正常,并没有改变人体生理形状。所以,结合考古判断,明代往后的女性都没有裹脚的习惯。

古代也有不少恋足癖诗人,如三国时期的曹植、唐代李白、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苏东坡等,他们诗句里都有赞美女人的脚柔美、肤白、纤细,但并没有谁提到女人的脚大小与形状。所以我认为,裹小脚真正的潮流只限于清代。明代往后如有缠足,应该也只是为了使脚变得修长秀气,或是为了性感,以绫罗绸缎充当现代丝袜。

然而清代也并非所有女子都会裹脚,裹脚最初只限于汉人贵族大户人家,清后期才普及到普通家庭对贵族时尚的追求与攀比。满人通常不会裹脚,满人的花盆底高跟鞋是最有力的证据。满人也不排除个别比较有个性的女子会缠足,所以凡事都没有绝对。

考古发现的物证,是对历史真相最强而有力的佐证,任何网络文章,任凭写的行云流水,在证据面前,也只是杜撰的作品。

如何评价汉唐的和亲政策?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每一个汉族男子都义愤填膺。的确,把尊贵的皇室公主嫁给蛮夷的胡人匈奴,看上去非常屈辱。但我想说:和亲不是慰安妇,恰恰反映了汉族高度文明的智慧。

第一,和亲情非得已,却是当时的最优策略。

不管是汉朝还是唐朝,如果打得过那帮蛮夷,谁都不想和亲。但是没有办法,蛮夷都是马背上的民族,战斗力非常彪悍。边防部队根本打不过,如果派大批重装部队去,到了边境可能连人影都找不着。

再加上中原内部矛盾比较突出,流民土匪很多,国力不够强盛,每一次远征都是劳民伤财。又花钱又激民愤又打不过,几个因素加在一起,谁当皇帝都不好受。

和亲虽然看上去示弱,但却也是里里外外都看得过去的好策略。面上蛮夷皇帝是汉唐皇帝的女婿,属于晚辈,想想还挺解恨。里子得到的实惠,是短暂的和平与休养生息,为下一次开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二,和亲后世看是屈辱,汉唐时却是非常高明的教化。

蛮夷武力强盛,但文明未开化;中原虽然武力稍弱,但文明很发达。硬碰硬打不过蛮夷,那就以柔制刚。丝绸瓷器送给你,棉麻耕种教给你,祭祀礼仪约束你,中华文化感染你。

十年不行,五十年后,你就和中原民族没什么区别。如果不信,请看看当年的蒙古铁骑和满清八旗,现在撒在人堆里,谁能看出来不是汉族?

和亲不仅仅是嫁过去一位公主,更重要的是送去文化。王昭君、文成公主都是最典型的代表。现在布达拉宫里还供奉着文成公主的塑像。

由此看出,和亲政策一定是当时最具智慧的大臣提出来的。并从眼前和平、长远同化两个角度说服了当时的皇帝。

第三,和亲的那一位中原女子,为民族忍辱负重,值得后世人景仰。

嫁到蛮荒之地的,有的是皇帝的女儿,也有的是冒充的宫女,还有被打入冷宫的嫔妃。但不管是怎么样的一位女性,都值得当时人和后世人景仰。

女人在中原,虽然没有多高的地位。但毕竟在自己的家乡,有父母兄弟,亲朋故旧,随时都有说的上话的人。

而远嫁蛮夷之地,地处偏僻,民众愚昧,风俗野蛮。一个负有使命的女子,身处虎狼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而且此生再也不能回到故土。那种心境,想起来都令人不寒而栗。

况且蛮夷皇帝,对待女人与中原十分不同,大多数把女人当作像牛马一样的私人财产。老皇帝死了,不管新皇帝是弟弟还是儿子,之前的妃子都通通嫁给新皇帝。

每一个嫁过去的中原女子,深受儒家礼教的洗礼。这一坎能过去,实属不易。

两国交好时,和亲的女子尚可受到礼遇,一旦两国关系紧张,和亲的女子必然遭到羞辱甚至暴打。每天生活在胆战心惊之中,而且这样的日子还没有头。与活在地狱又有什么区别?

每一个中原的男子都应该牢牢记住,是那一个和亲的柔软肩膀,换来了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

总结一句话:和亲虽然是个高明的策略,但牺牲的是一个个和亲女子的一生幸福,这些女人十分伟大,值得我们世代尊敬。

为什么汉唐需要公主和亲而不直接武力征服?

汉唐和亲不能单纯的说明那是屈辱,有些是权宜之计,这种情况在当时世界史上很是普遍!其实汉唐是中国的鼎盛时期,但是建国初期,国力不是那么的雄厚,汉刘邦曾经被凶奴包围,后用计谋脱围,因为当时汉朝连年战争,国力衰弱,加之凶奴都是骑兵,来的快,去的也快,汉朝大多是部兵,根本无力和凶奴争锋,为了争取时间,只有用和亲的办法,和一些国家结盟,共同对付敌人,例如用自己的宗族的女儿,命名细君公主,和亲乌孙国,希望得到乌孙的宝马,当时乌孙用一千皮宝马作为聘礼,娶细君公主。当然也希望连合乌孙一起打击凶奴。也有耻辱时候,如有名王昭君出塞就是被凶奴强迫,出于无奈把宫女嫁给了凶奴王。由于和亲政策,使汉朝争取了时间,积累了财富,一举将凶奴消灭。

至于唐朝,那更是强盛至极,嫁文成公主完全是出于民族团结,当年吐蕃也很强大,他为了依付唐朝,向唐王李世民求婚,希望嫁娶公主给吐蕃王松赞干布 ,可是李世民觉的是一种侮辱,拒绝吐蕃求婚,松赞干布也觉得下不了台,于是发兵进攻唐朝,大兵压境,唐将牛进吐击败吐蕃军,后候军集衰大军压境吐蕃,吐蕃方知唐朝的历害,赶快谢罪赔礼,唐王原谅了吐蕃,松赞干布又送五千两黄金,及众多珍贵财宝,向唐朝求婚,这样,李世民从宗室选一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这就是文成公主。以后大家都知道,文成公主在西藏很受欢迎,松赞干布也甘心做了唐朝的女婿,成就一段佳话!谢谢!

汉代四大才女?

汉朝的四大才女。

第一:班婕妤

汉成帝刚刚即位,班婕妤就进入的后宫,靠着他父亲的关系和自身的才能,很快就得到的汉成帝的宠幸,他的父亲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英勇作战,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

班婕妤的文学造诣也很高,熟读史书,每当汉成帝有什么困难,她都能引经据典助其化解。

由于有班婕妤的帮助和提醒,汉成帝前期还是治国有方,但是到了后期汉成帝觉得国家都运转正常,于是和大多数皇帝一样开始享乐,后来赵飞燕的姐妹入宫后,班婕妤就渐渐失宠了。

赵飞燕为了当皇后,不仅诬陷徐皇后,导致她的皇后之位被废,而且还借机打压班婕妤,然而班婕妤却很从容不迫地对皇帝说:“妾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岂有听信谗言之理;倘若鬼神无知,则谗言又有何益?”

汉成帝听到她的这番话觉得也很有道理,决定不予追究,并给以一百金作为赏赐。班婕妤自知再呆在皇帝身边已没有任何意义,请求长期侍奉太后,从此班婕妤盛年寡居,对她来说,最难熬的是一个个漫长的没有尽头的长夜,于是以一个怨妇的形象写了一首诗《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从此以后,班婕妤常常以写诗来打发时间,就这样为文坛留下了许多篇诗文。

第二:卓文君

相必大家都听说过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成了后世青年男女相爱后遇到父母反对时采取私奔这一方法的先驱。

卓文君不仅是一个富家子女,而且相貌俊美,精通琴棋书画,确实是一个才女,司马相如只是一个穷小伙子,但还算有才,不过也比较好色,听说卓文君是一个绝色美女,正好县令王吉邀请他一起去卓文君家赴宴。

在宴会上司马相如谈了一曲《凤求凰》深深地打动的卓文君的心,于是她们二人相约在夜晚幽会。在这次幽会中,她们定下了百年之好,怕卓文君的父亲不答应,最后他们两个人决定私奔。

虽然私奔很幸福,但没有钱,幸福也不会长久,后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开了一间酒馆,从此以后她们可以自力更生了。几年之后,汉武帝刘彻发现司马相如写的文章,觉得他很有才,于是就把他召入宫中做官,但卓文君没有跟随他一起去。

司马相如被重用后,顿时觉得自己的身价变高了,连卓文君的妻子也配不上自己的,但他又不想直言休妻,于是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

卓文君是天天在家想,夜夜盼,苦等五年之后才得到这封信,感觉非常开心,她拆开一看,信上只有十三个数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不是一般女子,当她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她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最后回了一封两百字的信。司马相如看到回信之后,就把卓文君接到长安,从此两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班昭

班昭出生在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她的家族里面不仅有学术很高的人,而且还有打仗很厉害的名将,班昭受到家族的感染,再加上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

非常不幸的是班昭十几岁就成了寡妇,皇宫中的人听说她的才能之后,就派她做后宫宫女们的老师,专门教她们各种礼仪。

班昭一生最大的成就,却是整理和续写完成了重要的是史学巨著《汉书》,班昭在书成之后,又花费大量的精力,亲自向学者们传授,使得《汉书》得到广泛传播。她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历史学家。

第四:蔡文姬

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女人,不仅在文学上有非常高的造诣,而且也非常精通音律。蔡文姬的一生是非常坎坷了,生前嫁过三次,第一任丈夫是卫仲道,但卫仲道却早死,后来她在自己的家中被匈奴人抓走。

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几年之中,虽然又再一次结婚,但她没有荒废自己的文学,凭着自己高操的语言功底,学会了北胡的语言,并创作了《胡笳十八拍》。

后来曹操花费重金把她从匈奴那里赎回,并嫁给的第三任丈夫董祀,但不幸的是,后来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不顾自身性命,敢于一搏,终于让曹操赦免董祀的死罪,最后蔡文姬在悲伤愤怒之下作《悲愤诗》两首。

总的来说,在汉朝四大才女中,班婕妤算是最有才的一个,但最后却成为了一个怨妇,实在是令人惋惜,蔡文姬算是最悲惨的一个,一生嫁过三次,最后一任丈夫也差点死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