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机三国诸葛钱庄,关羽是什么行业的祖师爷?
最早将关公敬奉为行业祖师爷的是物流运输业、车船业。
古代商人基本指的都是行商,商人主要是通过运输、贩运货物进行交换赚取差价利润。
发明了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对于记账非常详明清楚,所以后世有的财务及会计专员便奉关公为祖师爷。成为了我国古代会计核算的四柱清算法雏形。
票号作生意,讲究的就是“信义”二字。
山西票号也是现代银行业、金融业的雏形。
晋商经营的钱庄、当铺、票号、理财及金融等行业都敬奉关公为本行业祖师爷。
晋商在包头的“九行十六社”都有出色的经营者。“九行”是商业的行会组织,“十六社”是手工业的行会组织。
绸缎业。清代苏州绸缎商所建钱江会馆、七襄会馆都要供奉关公、文昌神。乾隆四十一年《吴县永禁宫占钱江会馆碑》:“浙杭绸商公建钱江会馆,为贮货公所。外供关帝、内奉文昌。”咸丰九年《吴县为七襄公所请官致祭给示碑》载:(绸缎商)设立七襄公所,供奉关圣帝君神像,毎逢春秋二祭,应请官为致祭。
南通绸布业的文件,《绸布业帝君会书序》云:“千秋大宦,黔黎大地,焚香一瓣,招我同行,襄成社会。”
典当业。北京典当业建有当业会馆,馆中建有火神殿和财神殿,内祀关帝。殿内又挂有崇祀关帝的清代牌匾,嘉庆七年匾:“昭灵锡祜”,宣统元年匾:“广福祈多”。民国年间,北平当业同业公会李澜谈到该会馆祀神活动,旧历三月十五日为祀财神之期,六月二十三日为祀关帝之期,届时演戏酬神。
北京的当铺平时都有祀神活动,当铺房屋的设置都有一定规则,柜房的照壁顶部要设一神龛,龛内供奉三位财神:关帝、赵公元帅、增福财神。
如理发业。《炳烛里谈》记南京诸业祭祖时谈到:“剃发匠祀关圣,以其用刀。”有理发师贴对联,上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下联: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理发用剃刀,关公也用刀,以小刀比附大刀,故奉关公为祖师。
如灯具业。灯具业供奉关公,除因关公是武财神和三教尊神以外,《三国演义》有桃园结义“焚香拜誓”的生动描写,关公被誉为“心则赵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又有“青史对青灯”的形象塑造,关帝庙和戏台上:关公左手理长髯,右手持《春秋》,桌上放着一支蜡烛,以及“秉烛达旦”、恪守叔嫂之礼的传说故亊,都成为灯具业供奉关公为祖师爷的理由。
富不涉淫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俗语:“穷不走水,富不涉淫。”这句俗语从表面上来看非常好理解,就是人要穷了不要去走水路,人要富了不要做淫欲之事。许多俗语都是老祖宗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即便是对现在人们的生活,或者为人处事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先说一下“穷不走水”,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有的走旱路,有的走水路,如果走水路,一来耗费金钱,二来很危险。走旱路,出门可以靠脚,不花一分钱,走水路,得坐船付船费,相对于穷人来说是一种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古人对于海洋都是很惧怕的,人类不通水性,到了海里将会无所适从,况且古代技术落后,建造的船一旦海里起了风浪,很多船就会刮翻。对于海的了解不多,不像现在社会很多商贸都是由海上经营的,古代更多依靠的是陆地,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丝绸之路了。人类的地理知识有限,导航技术落后,容易迷失方向,而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也总是充满迷茫和恐惧,所以有了“穷不走水”的说法。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处的“淫”,意思是过分、过度,做任何事情,都要以“适可而止”为原则,如此便能理解“富不涉淫”的含义,无论一个人多富有,都不能挥霍无度,一味贪图享乐,迟早坐吃山空,即使做不到不忘初心,也要克制坏习惯,尽量不结交酒肉朋友。
“富不涉淫”呢,古代觉得人不能淫,有句俗语“万恶淫为首”,如果一个人沾惹上淫的话就会名誉扫地,使家族蒙羞。淫乱不仅男的不能这样,女的在古代更是不能的。古代“通奸”是重罪,往往被施以“浸猪笼”等非刑。
在古代有钱谁能比得上皇上,整个国家的财富都是他的,可是一旦荒淫无度,等待他的必将是国破山河碎,反面教材的代表“宋徽宗”,没有做天子的能力,又生性风流,贪图美色。穷兵黩武,君臣失格,最后终于酿成了中华历史上少有的耻辱。在整个国家体制仍然运行正常,仍然拥有大量有战斗力的军队的情况下,被人占领了首都。致使国家蒙难,金瓯难全。留下了被称为“靖康耻”的惨痛历史,被永远的钉上历史的耻辱架。
西门庆自知有几个糟钱,乱耍,勾搭上潘金莲,最终被武松一刀结果了性命,阎婆惜、潘巧云之流也是因为“淫”字丢了性命,没有好的下场。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高官因为保养情妇落马,受到法律的严惩。
其实不仅仅是富人不能沾惹到淫,穷人更不能,穷人本身条件差,况且穷人沾惹到这,这一辈子可就毁了,妻离子散,没有钱就会偷抢干些犯法的事,可能还会落得千夫所指的下场。而淫不仅在古代不被认可,在现代也同样如此,一旦沾惹上淫,大多都会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还会被别人谩骂和轻视。
“穷不走水,富不涉淫。”这可都是老祖宗的劝世良言,包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三国志游戏s3前期开荒教程?
三国志游戏S3前期开荒教程如下:
1. 初期建筑规划:前期需要建造农田、木材工房、铁矿和钱庄,以满足城市发展的各种资源需求。
2. 科技研发:优先研发有关的科技,能够提升城市内部、资源的产出效率。
3. 内政措施:通过市政厅设施建造、委任官员、训练士兵等内政措施,提升城市的发展速度,增强内部稳定性。
4. 外交策略:维护和平与利益,和周围的国家交往出现冲突及时解决,加强外部合作与竞争能力,促进城市发展。
5. 商业发展:开辟商路,增加贸易机会和收益,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
6. 保障战力:通过招兵买马、加强兵种创新,提升城市的防御和进攻能力,以应对潜在的外部威胁。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前期开荒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个人喜好和策略思路定制,融合部分自己的想法,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游戏效果。
晚清有哪些有名的商人?
虽然封建社会大多重农轻商,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然而历朝历代仍然总会出现一些极富传奇色彩的行商富贾,有的甚至富可敌国。晚清时期,随着外来思想的不断冲击,商业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或为发财致富,或为实业救国,也曾诞生了大量的著名商人。
“江南药王”胡雪岩(1823年-1885年):最终被革职抄家,郁郁而终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移居浙江杭州。乃是中国近代的著名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因在杭州创立“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固有“江南药王”之美誉。
胡雪岩一生可以说有三个贵人,其一为阜康钱庄的于掌柜,胡雪岩本在杭州阜康钱庄做学徒,因掌柜没有后人,因而将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弥留之际将钱庄全数托付胡雪岩,这成为了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
其二则是晚清官员王有龄,两人关系极为密切,在王有龄署理湖州知府时,胡雪岩便开始代理湖州公库,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后,又鼎立相助胡氏的“阜康钱庄”。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而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不仅与军界搭上了钩,且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
其三则是左宗棠,太平军攻陷杭州后,王有龄自缢身亡,左宗棠率军进剿浙江,胡雪岩很快便通过关系和左宗棠搭上了关系。此后,双方你来我往、各取所需,凭借这种亦官亦商的身份,胡雪岩生意也越做越大。
后因资助收复新疆有功,经左宗棠推荐,胡雪岩被赏穿黄马褂、赐红顶戴,于是胡雪岩便成为了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不过,左宗棠的死对头李鸿章对胡雪岩很不喜欢,而得到李鸿章支持的另一位大官商盛宣怀便对胡雪岩大肆倾轧,设计挤兑搞垮胡雪岩的钱庄,又使他的生丝生意破产。破产后的胡雪岩被查抄革职,失去了红顶,很快忧愤而死。
“钱王”王炽(1836年-1903年):最终病逝王炽,弥勒县虹溪人,也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民间称为“钱王”。幼年丧夫的他因家境贫寒而被迫辍学,依靠母亲纺织为生,成年后因在斗殴中失手打死表兄姜庚而逃至四川重庆,用母亲卖掉陪嫁玉镯的10两银子做本钱,从赶马帮贩运开始步入商途。
王炽经历艰险,苦钻商道,以过人的胆识与诚信打破当地商贾设置的重重阻碍和官府的地方保护,开设并发展了著名的“天顺祥”商号,促进了川、黔、滇三地的商务往来和商品流通。后巡视川东的唐桐劝说王炽开汇号并代办盐运,王炽于是和席茂之分伙独营,在全国西南、东南各大要埠设分号,专营存放汇兑业务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王炽在昆明主持“同庆丰”商号,并设“兴文公当”兼营房地产,修建昆明同仁街,在弥勒、宜良等地广置田产,年收租息千余石。经20年经营“天顺祥”、“同庆丰”商号,资金雄厚,号称“南邦之雄”,驰名省内外。
后因在云南巡抚岑毓英抗法事提供军费资助,经其保奏赐与四品道员职称,恩赏荣禄大夫二品顶戴,封典三代一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炽病逝,归葬虹溪烟子寨。
“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1844年-1916年):病逝于上海盛宣怀,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江苏常州。秀才出身的他,先后帮助李鸿章、张之洞“佐理”洋务,因而成为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因深受李鸿章等人的信任,盛宣怀获实授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高级官衔,几乎总揽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多家洋务企业,被喻为“一只手捞十六颗明珠”。其可圈可点的业绩有: 有感于“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建立了官督商办的招商局;1879年成立中国第一个电报局;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1897年策划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通商银行;任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1911年,策划“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保路风潮,终致辛亥革命爆发。
光绪十二年(1886年)底, 盛宣怀在给李鸿章所上的禀帖中,向李鸿章明确表示,要“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如此,“百年之 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他认为,“职道每念及督抚姓名得传后世者有几人哉?遑论其下,是故做官不及做事多矣。”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盛宣怀是有志于当一个商人的,他认为即使官做到督抚,姓名得以流传后世者也没有几人,因而“做官不及做事”。
盛宣怀先遭清廷“著即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后遭新成立的国民政府抄没家产,一生写尽中国近世商人与政治力量相结合的无奈。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留下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
“亮财主”乔致庸(1818年-1907年):得以善终乔致庸,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清朝末年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出身商贾世家的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长大,本欲步入仕途,却在刚考中秀才之时兄长去世,只得弃文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
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乔致庸本人也被称为“亮财主”。
19世纪末,由于连年战乱,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大量白银外流。晚年的乔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传统,于同治初年(1862年)开始在家院附近购置地皮,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宅院,即著名的“乔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是山西民居的代表建筑。
乔致庸曾先后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育有六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其中三儿子乔景俨在乔致庸晚年时当家。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世界首富”伍秉鉴(1769年-1843年):病逝于广州伍秉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生于广州。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
伍秉鉴也算商贾世家,其先祖早在康熙年间便已经开始经商,而到其父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嘉庆六年(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伍秉鉴在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
“状元实业家”张謇(1853年-1926年):病逝张謇,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因曾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中状元,因而又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而在他的一生当中,更是创造了很多项第一。例如第一家股份制纺织企业—大生纱厂(1899年),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最早的民办师范—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3年),第一座现代化的长江码头—天生港码头(1904年),最早的公路—港闸公路(1905年),最早的新式托儿所—南通新育婴堂(1906年),第一所设完全科的女子师范—通州女子师范学校(1906年),第一所纺织专科大学—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3年),第一所水利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4年),第一所刺绣职业学校—南通县立女红传习所(1914年),第一所盲哑学校—南通盲哑学校(1916年),第一家气象台—军山气象台(1917年),第一所新型戏曲学校—伶工学社(1919年),第一家海外公司—南通绣品公司美国分公司(1920年),第一条铁路—大生三厂至青龙港铁路(1921年)等等。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毛主席曾给与其极高的评价,“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除了以上六位之外,近代的著名企业家还有很多,例如“五金大王”叶澄衷,伍秉鉴之子伍崇曜,“棉纱大王、面粉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等等。
如果在1980年用一万元人民币购买黄金?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其实从货币的角度来说,黄金一直是人类史上的第一大硬通货,一开始发行纸币的时候,是因为有黄金作保,才发行相应的纸币。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比如在古代的钱庄,你拿着100两黄金的银票,这张银票之所以值100两黄金,是因你拿着银票到钱庄能兑出100两黄金,所以这张银票值100两黄金,如果不能兑换,那么这张银票一文不值。
后来的纸币发行也是如此,央行是因为有资产做抵押物(黄金、美元、债券等)的情况下根据抵押物的情况发行的纸币,我们现在手上拿的人民币,从理论上来说你可以去央行兑换到央行的一套资产组合(美元、黄金、各种债券等)。
所以黄金其实是货币中的货币。
1980年的时候,黄金的价格大约在30元一克,如果那个时候你用10000元去买黄金,大约能买到333.33克黄金。现在的黄金价格大约在400元/克,拿到今天来说,大约相当于13.33万元,40年的时间升值了12.33倍左右。其实按照这个升值情况来说,并不算高,要知道,从1980年到现在,物价基本上涨了几十倍都不止,黄金实际上是跑输了通胀的。
那么黄金的升值与什么有关呢?其实与经济发展有关,当经济发展不好的时候,黄金价格上升,当经济发展好的时候,黄金会升的很慢,也就是说,黄金价格与经济发展情况成反比。
其实在历史上,黄金价格上涨的时期,就说20世纪以来,在美国大萧条的时期有过一次上涨的时期,是因为经济衰退。
二战之后,在7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了滞涨期,那个时期黄金有过一次较大幅度的上涨。之后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由于世界经济一直基本持续增长,黄金也没什么表现,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2012年期间黄金有过一次大幅度的上涨。
所以按照历史情况来说,通常在经济不好的时候,黄金是上涨的,经济好的时候黄金一般表现不佳。黄金走势与经济发展情况呈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