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集市,雷达和遥感区别是什么?
遥感卫星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 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
雷达卫星(radar sat)是由加拿大发射的装有多波束合成孔径雷达和散射计的遥感卫星。可应用于农业、地质等领域。SAR的全天候、全天时及能穿透一些地物的成像特点,显示出它与光学遥感器相比的优越性。雷达遥感数据也在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也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发射自行研制的L波段雷达卫星。国际上星载雷达正在向新的方向发展,它们将为数字地球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源
RS是什么键?
RS是右摇杆,对应键盘上的四个方向键。
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影像我们可通过遥感集市云服务平台免费下载或订购的方式获取。
遥感卫星是干什么?
遥感卫星,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
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
什么不是遥感卫星的应用领域?
“探测月球土壤成分”不是遥感卫星的应用领域。
遥感卫星,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
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
中国的光学卫星和遥感卫星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
感谢邀请,先来回顾一下我国的卫星发展过程: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66年,中国开始研制主要用于扫描照相侦察的返回式卫星。第1颗照相侦察卫星FSW一0于1974年11月5日从酒泉双城子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2A”运载火箭进行了发射,但未成功。
1975年11月26日,第2颗Fsw一0卫星被送人近地轨道。10天后,该星完成任务返回地面。虽然其回收舱由于材料质量欠佳而受损,但舱内照相设备和胶卷完好无损,因此这次飞行是完全成功的。1976-1987年,中国从酒泉使用“长征一2C”运载火箭共发射了9颗FSW一0系列卫星,这些卫星携带了包括地面遥感仪器、侦察相机在内的各类设备,其中1987年8月5日发射的9号星用于重力和生物研究。FSW一0系列卫星作为照相侦察卫星,性能还比较有限,主要原因:一是它只能携带1个装胶卷的返回密封舱;二是它在轨道上的运行周期较短,且不具备变轨机动能力(只装备了制动火箭发动机),只能按预定计划进行扫描式照相侦察。
第2代返回式卫星是FSW一1光学与光电照相侦察卫星,它比FSW-O更大更重,光学照相分辨率为10-15米,光电照相分辨率为50米。后者可近实时地向地面接收站传递图像。此外,它能确定不适于照相的区域(如云层覆盖区),从而避免胶卷的无谓消耗。根据公开资料获悉,FSW一1系列卫星轨道远地点的平均高度降至310公里,在对地球表面进行扫描时,其在赤道上空的航线间隔比FSW一0卫星更小(FSW-1为2.9-3.5度,FSW一0为4~5度),这样,可对同一地区进行多次扫描,从而提高了其对地球表面的照相能力。但同时,FSW一1也存在严重不足,即还不具备变轨机动能力(同时代的苏、美侦察卫星则具备),因而无法根据需要随时改变侦察目标。
1987~1993年,中国使用“长征-2C”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发射T5颗FSW一1系列卫星,除1989年外,每年发射一次,发射月份通常为8~10月。其中4号星于1992年lO月6日与瑞典“弗瑞亚”研究卫星共同发射入轨。而1993年10月8日发射的5号星携带了微重力研究仪器和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制造的镶有钻石的毛泽东浮雕像。但不幸的是,该星在返回时由于星载系统故障在穿过稠密大气层时烧毁。 FSW一2属于第3代返回式卫星。其在轨1-作时间增加到16天,并能进行有限地变轨机动,估计其照相分辨率为1米。此外,FSW一2有效载荷也有增加,但目前尚无有关其所携设备的的详细清单。所有FSW一2卫星均使用“长征一2D”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首颗于1992年8月9日发射,第2颗于1994年7月3日发射,第3颗于1996年10月20日发射。国产FSW1光学光电照侦察卫星
返回式卫星是中国目前发射次数最多的一种卫星。中国用返回式卫星进行卫星留轨试验是个创新。一般卫星在返回过程中,仪器舱在与返回舱分离后,继续留在原来的轨道上飞行,成为无用的太空垃圾。其轨道逐渐衰减,直至坠入稠密大气层焚毁。卫星留轨试验是指在仪器舱分离后,利用它本身的全姿态捕获功能,将仪器舱恢复正常的运行姿态,成为一颗新的技术试验卫星。这样即可在其上进行一系列科学技术试验,特别是那些不宜在卫星正常运行情况下进行的故障模式试验,从而变废为宝。1994年7月和1996年11月,在第二颗和第三颗返回式卫星2号上,先后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留轨试验。
遥感卫星是对地球和大气的各种特征和现象进行遥感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包括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观测卫星、环境监测卫星和侦察卫星等。遥感卫星在空间利用遥感器收集地球或大气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记录下来,由信启、传输设备发送回地面进行处理和加工,判读地球环境、资源和景物等信息。遥感卫星由卫星平台、遥感器、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传输设备组成。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 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
光学卫星的准确名称应该是“光学成像侦察卫星”,是成像侦察卫星的一种,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又叫照相侦察卫星,分辨率较高,但受天气影响较大,阴雨云雾天气和夜间都会“看”不清楚。光学卫星就是通过光学系统成像的卫星,应用比较窄,主要就是环境天气等。一般为了实现全天候、全天时侦察,都会与雷达成像(微波照相)卫星配合使用。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具有一定的穿透地表层、森林和冰层的能力,能够克服云雾雨雪和黑夜条件的限制。说起光学侦察卫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锁眼”系列卫星。以“锁眼”为代表的光学侦察卫星,为了保证成像效果尤其是分辨率,基本都运行在地球低轨道或是太阳同步轨道上,卫星的轨道高度普遍只有数百千米到一千千米左右,只有极少数光学侦察卫星为了追求幅宽的,才会运行在高度超过两千千米的轨道上。光学侦察卫星是人类拥有的前所未有的高效侦察手段,但现阶段光学侦察卫星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乏对时间敏感度目标的持续侦察跟踪能力。为了获得持续的天基侦察能力,以美国为首的航天大国先后开始了静止轨道光学侦察卫星的研究,静止轨道光学侦察卫星可以实现全时段的持续监视,把人类航天侦察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静止轨道光学侦察卫星的主要特点是持续监视能力。对比航空侦察等手段,光学侦察卫星虽然具有侦察范围大等特点,而且没有侵入他国领空的法律问题,但它却很难实现持续的侦察观测,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侦察卫星的轨道。 中低轨道卫星星下点在地面不断移动,它们不可能持续监视一个区域,这是目前航天侦察的一个重要不足 。目前光学侦察卫星一般在太阳同步轨道等低轨道上运行,虽然多数光学侦察卫星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能保证卫星每天都在特定的时刻经过特定地区,有利于在最好的光照条件下拍摄高质量的地面图像,但卫星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变化就就相当复杂了。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美军的“锁眼”系列,主要有KH-1、4、5、6、7、 8、9、11、12等九种型号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最新型的数字成像无线电传输卫星,它不用胶卷而是用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拍摄地物场景图象,然后把图象传送给地面,当今最先进的光学成像侦察卫星。
美国的光学成像侦察卫星称为“锁眼-12”(KH-12),是当今最先进的光学成像侦察卫星。[2]
性能特点(KH-12):
①可进行轨道机动,对重要目标详查时可降低高度。
②兼有普查和详查功能,遥感设备先进,分辨率高。
③可由航天飞机在轨道在补充燃料,工作寿命长。
基本数据(KH-12):发射载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或大力神- 4 火箭;工作寿命,小少于 6 年;地面分辨率0.1-0.3米;重量17吨;轨道近地点 315 千米;倾角57分;可下降到高度120千米。
锁眼-12增装了热红外成像仪,从而改善了红外观测能力,这意味着KH-12能够侦察导弹发射、识别利用树林和灌木丛进行的伪装;采取了防核效应加固手段和防激光武器保护手段,增装了防碰撞探测器,这3种手段是首次运用在照相侦察卫星上,其主要目的是使卫星能够对付可能出现的激光反卫星武器、高空核爆炸和动能反卫星武器等,提高卫星的生存能力;增装了约4t燃料,加强了机动变轨能力,以适应新的作战要求;工作寿命由3年增加到8年,但卫星重量已经达到17t以上,研制和发射费用高达15亿美元左右。 已经退役的KH9,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
航天飞机发射KH11时拍摄的照片,看成哈勃的请自觉面壁
判断卫星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分辨率,美国目前最新的卫星是KH-12,锁眼12至今已经发射了4颗。其光学系统的相机采用了当今最尖端的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分辨率达到能0.1米。第一颗KH-12运行在8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其它3颗都运行在270~1000公里的轨道上。
说完美国的,下面来说说咱们。中国对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兴趣一直很强烈,从1975年起中国用40年的努力,建成了一个规模仅次于美国,由多颗不同遥感手段组成的全球对地观测网。
1975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光学照相侦察卫星“尖兵一号”,至2000年共发射了25颗尖兵系列返回式照相侦察卫星。这些卫星分为四代,包括“尖兵一号”、“尖兵1A”、“尖兵1B”“尖兵二号”、“尖兵三号”、“尖兵四号”。尖兵系列侦察卫星共有三个系列,9个型号,其中返回式普查和详查卫星5型,CCD光电成像数据传输型侦察卫星2型,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侦察卫星2型。地面分辨率在2005年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安装的大口径光学侦察相机上首次实现1米以下的亚米级分别率,很巧的是神舟五号的飞行轨道会掠过台湾岛上空,估计一定拍摄了很多岛上的风景名胜。
从2006年开始,中国陆续发射资源一号01/02C、资源2号卫星,资源三号、环境一号ABC等卫星。数量高达二十余颗。目前在太空中服役的有“资源”、“高分”、“实践”、“遥感”等十几颗卫星,通过光学、红外、雷达成像进行对地普查和详查观测。其中高分系列新一代高分四号卫星已实现0.8米的民用分别率,据信军用卫星的分别率可达0.5米。
为了实现大范围的凝视观测。中国还即将发射高度3.6万公里的静止轨道凝视侦察卫星,从而实现全球静止轨道实时侦察,目前分辨率为50米,还不足以精确地获取目标信息。需要低轨道遥感卫星进一步详查,这样就同时带来低轨道高分辨率卫星的刷新率不足问题。
为了实现半小时甚至更短的卫星重访率和信息刷新率,中国又研制了分别率0.7米、10分钟刷新率的高时间分别率、灵巧 成像侦察卫星的星座群。目前这个星座群的名称为“吉林一号”,其首批四颗卫星于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发射升空。当然,“吉林一号”卫星显而易见的一个“民用”卫星,请世界人民不要做过多解读。
上面是吉林一号主星,下面是三颗小星(一颗实验,两颗视频)
长光卫星的吉林一号卫星组(不是单个卫星)由一颗450kg的光学主星,一颗65kg的灵巧实验星,以及两颗95kg的灵巧视频星组成,轨道为650km左右太阳同步轨道,其中光学主星分辨率为全色0.72米,多光谱2.88米,两颗视频星灵巧01和灵巧02分辨率为多光谱1.12米,视频观测范围 4.6 x 3.4 km,可拍摄4k彩色视频,最长拍摄时间不明,传输速率为600Mbps。
我国首个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发射升空后,已经于10月8日成功获取首幅0.72米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图,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
据报道,“吉林一号”首幅影像图拍摄时间为10月8日早6点,10月8日当晚影像数据回传到地面。在首幅影像打印图上,可以看到北京长安街、鸟巢、水立方等标志性建筑,主要街路上行驶的车辆也清晰可见。
从上面的信息可看出,0.1m与0.72m/0.5m【高分四号军用(推测)】,与美帝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不止与锁眼12,甚至与美国DigitalGlobe公司2014年8月中发射的第四代高解析度光学卫星WorldView-3(卫星影像分辨率为0.3米)相比也有一定距离。
不过,从2016年5月6日发表的对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第八研究室主任雷斌报道中,可以看到“0.3米光学成像卫星及0.3米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字样
当然,世界不是只有中美两国,在这方面欧洲、以色列、日本甚至被我们经常拿来开玩笑的韩国与印度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美国 KH-12(锁眼) 0.2m (由300公里0.1米折算,目前世界最高水平) 俄罗斯 PERSONA N1 0.3m 欧洲 太阳神-2B 0.35m欧洲最高水平) 以色列 地平线2 优于0.5m?(推测) 日本 光学四号0.5米?(推测)光学五号0.3m(推测) 韩国 阿里郎 0.4米(组装货,不过分系统渠道很坚挺,算进来还算合适) 印度 Cartosat 2B 0.8m(组装货,后继星因分系统问题迟迟不见动静)法国“太阳神-2A”侦察卫星本光学四号卫星升空2015年3月26日,日本南部鹿儿岛县种子岛,搭载“光学5号”情报收集卫星的H2A火箭发射升空
总体来说,中国遥感卫星的应用范围和知名度相比于欧空局,美国宇航局,日本的卫星要小很多。遥感界的中国人、华人非常多,但我们自己研发的卫星数据的应用却非常有限。汶川大地震暴露出了中国遥感行业的尴尬,卫星少,质量差,解读性低,不能获得实时的震后灾情资料。但中国遥感行业的前景是很乐观的,例如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装载的高光谱成像仪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也达到了国际同种卫星的水平。马航失联中国调用了海洋、风云、高分、遥感等4个型号近10颗卫星,也显示出我国卫星在短短10年时间里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提高。
阅读时,请自动在脑海里将“尖兵”、“侦察”等军事词汇替换成“遥感”等民用中性词。原因很明确,在理论上中国不存在军事侦察卫星,我们所有发射的卫星都是为了国计民生服务的,例如农业普查、水文调查、救灾减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