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地图决战围城,为何1954年迁到了西边的郑州市?
明清两代,河南省的省会一直在开封。1949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仍定开封为省会。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从此,郑州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开封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汴梁、汴京,是河南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旅游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4个县,总面积626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51平方千米。
开封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河南东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与郑州毗邻。开封自贸区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发源于此,拥有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8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开封市生产总值2371.83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增速高于全省(1.3%)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3位。
开封是什么时候做河南省会的?1938年日军占领开封,省会西迁,次年日伪在开封成立河南省政府。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恢复开封原来建置。
1948年开封解放,成立开封特别市。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开封改为省直辖市。1955年郑州专区驻地迁至开封,改称开封专区。1958年开封市委托开封专区管辖,1962年开封市恢复为省直辖市。
河南的省会在开封市,为何1954年迁到了西边的郑州市?其实,这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很多古都已经开始没落。开封只是其中之一。
(一)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中岳嵩山,东、南两面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前商王朝曾建都于此,后来历朝历代多在此设立州县。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比利时借款修筑由卢沟桥经郑州至汉口的卢汉铁路,以及由开封经郑州至洛阳的汴洛铁路。
1906年4月,由卢汉铁路改称的京汉铁路全线通车。
1908年底,汴洛铁路也全线通车。后汴洛铁路又向东西延伸,改称陇海铁路。这样,京汉、陇海铁路在郑州交会,使郑州由一个交通落后的中原小城一跃成为中国中部地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位置适中和交通便利不仅为郑州的崛起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成为河南省在选择省会新址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开封在宋朝时期是首都,宋朝南迁以后,又是金国的首都。元朝一统天下之后,建立了行省制度。从这个时候开始,开封就是河南的省会。后来,历经明朝和清朝,开封一直都是省会。那么当时郑州在哪呢?那会还没有郑州,只有郑县。开封为何一直保持自己的省会地位呢?除了自身基础好以外,还有就是依靠水路运输。说来大家可能不行,当年的开封是可以走水运的。
转折点出现在清朝末期,这是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碰撞的结构。清朝决定铺设从京师到武汉的铁路,也就是京汉铁路。起初是从开封过周口到信阳,袁世凯出于保护自己老家的考虑,把铁路线向西迁移。结果变成了从郑县过漯河到信阳,就这样,把开封也顺带掩盖了。依靠铁路的带动,郑州的地位迅速提高,很快就从郑县变成了郑州。
不过省会依旧是开封,毕竟开封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抗战期间,先是战争的严重破坏,随后又是黄河决口引发了改道。就这样,开封的经济开始衰落,原来的水路运输业不复存在。与此同时,郑州在继续发展。就这样,建国以后,开始考虑改变省会的问题。经过几年时间的研究,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了西边的郑州。
经济及政治因素郑州周围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铝土、耐火粘土、石灰岩等,其蕴藏量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以后,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是一座拥有50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并成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点建设城市。
“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9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工业化的动力成为省会迁郑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当时,国家对郑州建设的投资是巨大的,仅1953年一年的投资就比解放4年来用于恢复、改建和新建工业的投资总和还要大3倍;1954年的投资又比1953年多55.5%,工业建设大规模展开。尤其是郑州的纺织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国家在经济恢复时期就计划发展郑州的纺织工业,1951年建立了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1952年建立起国营第二棉纺织厂;1954年国营第一棉纺织厂正式投产;同时又在兴建国营第三棉纺织厂。当时的郑州已成为中南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城市。
而开封境内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主,当时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加上黄河水患的严重威胁,所以,“一五”计划时期开封并未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城市。
此外,当时在选择省会的时候,中央和河南省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就是要选一个最有利于省领导机关有效地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城市。从各方面条件来看郑州最适宜作为省会,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使郑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广大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但开封至今仍保留了一些省城才有的特殊称呼,例如老省政府、省府西街等等。这一系列的称呼,见证着开封昔日的风采。如果问小编为什么写开封,因为小编在河大读的大学。海军当年命名舰艇时,整个河南省只有一艘开封号,至今仍服役于北海。随后才有了郑州号、许昌号、三门峡号等舰艇,所以说,当年的开封确实地位不低。
结语:
失去省会地位的开封,经济发展慢慢落后于郑州、洛阳了。2019年开封的经济总量是2364亿元,落后于很多个城市,排名河南城市第12位,已经是没落了。开封离郑州太近了,开封的工业没有发展起来,人才和资源都被郑州吸走了,开封成了“郑州的后花园”。当繁华落尽,开封城变成了寻常人家,一部《东京梦华录》让人禁不住感叹昔日的开封盛景。开封现在的优势是旅游业了,清明上河园是开封5A级景区,以宋朝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来建设,再现了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值得来看看。
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有什么异同点?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战争的性质上。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目的在于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并且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具有封建兼并的性质,它导致了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
相同点则在于两个时期的战争都是大吞小、强凌弱的战争,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同时,这些战争也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另外,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战争,都促使各民族逐步融合,使得人民渴望统一,从而推动了历史的统一趋势。
为何能够成为古代军事重镇?
襄阳位于南北交界处,长江以北,秦岭东南,淮河源头以西,你知道襄阳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城池,南船北马,铁打的襄阳吗?因为重要才是兵家必争之地,
远的先不说,先来一个最近的预热一下你的兴趣。亮剑李云龙原型王疯子王近山1948年7月15日中午,进攻襄阳城,于7月16日下午俘虏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襄阳解放,上了年纪的都应该看过这部电影《战襄阳》。小时候是看的真过瘾,活捉康泽成为口头语。
大的方面来看,襄阳地处汉江中游,西控川陕秦巴、东瞰江汉吴越、南通湘粤湖广、北达汝洛中原,清代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名言:“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何言乎重在襄阳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腰膂腰背也,要冲之地乎。
襄阳,正好处于盆地的十字路口。从这里向东南,用现在的话叫近可以到武汉,远可往江浙。向南,沿荆山(西)、大洪山(东)之间的狭长通道,可以进入广袤的江汉平原,直抵长江。向西北,沿伏牛山和秦岭南麓之间的狭窄通道,便是大名鼎鼎的武关、商洛,再继续前行,就到蓝田、关中了,长安在望。向北,经伏牛山和桐柏山的丘陵隘口,直趋南阳盆地,进入中原,穿鲁阳关,沿“趋洛之捷径”三鸦道,可抵洛阳,即进入了真正的中原地带。此道在军事上视为“出奇之道”。据《左传》记载,楚庄王出兵南襄隘道,示威周室,成就了“问鼎中原”的典故。
清嘉靖地方志丛书《湖广图经志书》认为:襄阳“挟大江以为池,而崇山以为固……南极湖湘,北控关洛,独霸汉上。西有秦岭、武当山、荆山,东北有大别山、桐柏山、东有大洪山,随枣走廊,襄阳恰好处在这条通道的咽喉,同时又处在秦岭大巴山脉的缺口,成为连通四方的水陆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鉴于此,“扼天下之要”的襄阳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你争我抢,发生过200多次大小不等的战争,其中有详细文献介绍的有170多次。
小的方面来看,襄阳三面环水,一面环山。襄阳护城河,长5060米,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面积91万平方米,为亚洲最宽护城河。古代战斗,攻与防,护城河那是必不可少的重中之重,城门,城墙,一起统称三件套得益于此,襄阳城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
见下图,了解护城河示意图
元朝为得到襄阳,先后调动数十万大军南下,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咸淳九年1273年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蒙将进城后,曾得意洋洋地说:“荆襄自古用武地,汉水上流,已为吾有,顺流长驱,宋必可平。”
喜欢看金庸老先生的小说就知道,在其经典著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 260 多次提到襄阳,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襄阳城、襄阳保卫战,其中的男、女主角郭靖和黄蓉坚守襄阳数十载,最终喋血襄阳城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说说你看过这些小说影视剧吗?
历史就是这么无情,轮回,元与宋襄阳大战6年,元胜利,改朝换代的明朱元璋同样与元朝在襄阳发生了战役,下图连环画描写元军围困襄阳,朱元璋守城,胡大海搬兵,群雄大聚会,襄阳城解围,赵世雍撤军,项文忠倒戈等故事。
在过去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水路就尤为重要,收放自如,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之称,向北取道汉江支流唐白河,便可泛舟南阳,向南顺汉江,进江汉,下长江,上控巴蜀,下达江南。早在春秋,楚国灭邓,在襄阳建立了“北津”码头。晋代史学家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称:“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也。”
《三国演义》120回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水淹七军,马跃檀溪,三顾茅庐,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元宋在此6年拉锯战;单田芳明英烈中的朱元璋在襄阳城卖乌梅,襄阳之战等等
斗转星移,唐朝,借助便利的水陆交通网络,南来北往的船只从汉江和长江云集襄阳,一时间“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盛唐诗人张九龄坦言:“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家,今则一都之会。”杜甫有诗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居易亦云:“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万里茶道,粮草运输襄阳是中间重要节点,由此奠定了襄阳“南船北马”繁荣盛况。
有鉴于此,襄阳地形地貌,山水交通暨方便,又能扼守,南北节点,东西之中,水运发达,这些都是冷兵器时代的优势。
我的老家,襄阳,欢迎你来旅游探访这些故事的点点滴滴
秦两汉隋唐宋明七朝开国第一将都是谁?
秦、两汉、隋、唐、宋、明都是历史上强大的王朝,这些王朝从乱世中崛起,都是有着大批的文臣武将的。在乱世征战,最少不了的就是统兵作战的名将,正是靠着这些大将的冲锋陷阵,才能统一天下。
秦朝——王翦
战国年间,最强大的就是战国七雄,这几个国家纷争不断,各国也是众多的名将。最出名的名将有吴起、白起、孙膑、李牧、廉颇、王翦、匡章、乐毅、田单、赵奢等等。
秦国最有名的名将就是武安君白起了,白起属于秦昭王时期的名将,为秦国攻城略地,为之后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始皇雄才大略,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在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有着众多的名将,王翦、王贲、蒙恬、内史腾、李信、蒙骜、蒙武、杨端和、麃公、桓齮、羌瘣、王龁、辛胜、张唐等等。正是这些人带领大秦的军队,为秦始皇灭了六国。六国中除了韩国是内史腾灭的,其余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二人为主将灭的。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征战无数,在灭六国中,王翦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攻取燕国都城蓟都,又统率六十万大军败楚军,杀项燕,攻灭强大的楚国。所以,王翦是秦朝开国第一大将。
西汉——韩信
在秦末的纷争中,最主要的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最后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汉朝。
刘邦自身能力不行,但是身边的名将可是不少,武庙配享的张良,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还有曹参、樊哙、周勃、灌婴、夏侯婴等等。这些大将中功劳最大的还是韩信。
韩信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当时的人评价他“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后世尊他为“兵仙”、“神帅”。自从萧何追回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韩信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率军出陈仓平定三秦之地;俘虏魏王豹,平定魏国;北击代王陈馀,破代;东进灭赵,活捉赵王歇;遣辩士去游说燕国,降服燕国;东进击齐,灭亡齐国,击灭前来救援的龙且军队;垓下决战由韩信指挥,全歼十万楚军,项羽自刎而死。这一列的战役为刘邦打了一多半的天下,刘邦后来评价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等等都显示了韩信用兵已至神境,无人能出其右者,韩信也是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东汉——耿弇
王莽篡汉后,天下剧烈动荡,赤眉和绿林起义,天下纷争不断,最后光武帝刘秀平定了这些纷争,建立了东汉。
东汉的建立者刘秀就是极其出色的统帅,昆阳之战大败王莽主力军队,新莽政权覆灭,其后也是一直征战四方。刘秀手下也是有着众多的名将,不过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些人。东汉最出名的名将就是云台二十八将,还有一个就是伏波将军马援。云台二十八将中都是跟随刘秀征战天下的大将,其中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也是较为出名的。邓禹虽然位列第一位,但是战绩不行,多次被赤眉大败最后全军覆没。战绩比较强的有吴汉、耿弇、岑彭、冯异,这些人中战功显赫的还是要数耿弇。
耿弇跟随刘秀后,平定河北,横扫齐鲁、征讨陇右,《后汉书耿弇列传》记载“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就是耿弇平定四十六郡,攻取城池三百余座,没有一次败仗。在战役中,耿弇采用了心理战、攻坚战、围城打援、声东击西、避强击弱等一系列战术,为东汉的建立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隋朝——杨素
东汉末年分三国,其后晋朝短暂的统一,又是几百年的动荡,十六国、南北朝,直到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又平定南北,一统天下。
在隋唐演义中有开隋九老(伍建章、高颎、杨林、贺若弼、鱼俱罗、邱瑞、韩擒虎、定彦平、杨素),是隋朝开国的九位功臣。这九位中有虚构的,也有真实的历史人物,隋朝的开国名将有杨素、韩擒虎、贺若弼、高颎、史万岁等。
隋朝是建立在北周的基础上,周武帝宇文邕已经灭亡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取代了北周的胜利果实,其后主要战争是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要说隋朝开国第一将那应该是越国公杨素。
杨素投靠杨坚后,率军讨伐反对杨坚的相州总管尉迟迥叛乱,随后斩杀响应尉迟迥的荥州刺史宇文胄。灭亡陈朝时,杨素数次献伐陈之策,又统领水军大举进攻陈朝,大破敌军。隋朝统一后,江南士族叛乱,杨素又领兵平叛。其后杨素还曾大破突厥,突厥遥遥远遁,打出了隋朝的威风。
虽然杨素功勋卓越,但是为人奢华,为杨坚建立豪华宫殿,民夫死伤数万。杨素为人睚眦必报,只要与他有过节的人,肯定会百般为难,陷害名将史万岁,致使史万岁惨死。杨广能够成功当上皇帝,也是杨素谋划,假传圣旨让杨广的士兵守护病重的杨坚,随后杨坚去世,杨广登基。所以,杨素在演义小说,影视中都是以反派形象出现,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差。不过,在隋朝建立统一的过程中,杨素确实功勋卓越。
唐朝——李靖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占领长安,建立唐朝。这时候,内部有窦建德、梁师都、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外部有空前强大的东突厥的虎视眈眈。
唐朝虽然李渊是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声却更大。李世民也是一个优秀的统帅,唐朝的天下基本都是他打下来的。唐朝建立后,李世民领兵平定薛仁杲、宋金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唐朝建立初,平灭各地势力和外敌的主要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云台二十八将要出名,李靖、徐世勣、尉迟敬德、秦琼、侯君集、程知节等这些将领都为人所熟知。开国第一将要数卫国公李靖,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
李靖投靠李渊后,平灭萧铣,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安抚岭南,连下九十六州,得到民户六十余万,平定了岭南;辅公祏反唐,李靖率兵平叛,擒获辅公祏,平定江南。南方平定后,北方东突厥又进兵侵扰,李靖又去北方抵御突厥。后来,李靖又领兵灭东突厥,大破吐谷浑。
李靖文武全才,军事才能为后世推崇,被列为武庙十哲之一。
宋朝——曹彬
唐朝末年,战争不断,又经黄巢起义,唐朝已名存实亡,其后进入五代十国。后周在郭威、柴荣的统治下,强盛起来,与南北朝的北周一样,柴荣死后,后周被赵匡胤篡夺,建立了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一个猛将,在历代皇帝中,赵匡胤的武力也是在前几的存在,凭一把盘龙棍纵横沙场少有敌手,在北周就屡建战功。北宋初年的开国名将主要有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曹彬、张令铎、潘美等。这些人要数曹彬的战绩比较显赫。
曹彬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领兵平灭后蜀,征伐北汉斩首两千,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克金陵。曹彬为人仁厚,平数国不妄杀一人,立有大功也从不炫耀,是难得的名将。
明朝——徐达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频繁,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军起义,还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起义军,最后却是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夺得了天下。朱元璋可谓是开局一无所有,最后硬生生夺取天下,建立明朝。
朱元璋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但是这些经历也让他有着极强的能力。虽然朱元璋出身贫苦,手下的猛将可是有着不少,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冯胜、邓愈、蓝玉、傅友德、朱文正、胡大海等等,都是能征善战的名将。这些人中,最出名还是要数徐达、常遇春,徐达更是开国第一名将。
徐达和朱元璋是老乡,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朱元璋为红巾军回乡招募兵员时,徐达就跟随了朱元璋。随后,徐达就开始征战天下,经常冲锋陷阵,立下了无数战功。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攻灭张士诚,挥师北伐攻入大都灭亡元朝,随后又多次讨伐北元,远征边疆,徐达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徐达为明朝征战一生,有勇有谋,兵锋所指无不克敌制胜,由于他显赫的功劳,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明初另一位名将常遇春,经常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因此被称为常十万。常遇春一生对敌未曾败过,对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只是在北伐中原途中就去世了。
明朝初年还是有着很多的名将的,只是后来被朱元璋基本杀干净了,以致朱元璋死后才被朱棣攻克南京。不过开国第一将,还是要数徐达。
清朝时期李秀成见城墙下青草颜色异常?
“借尸还魂”,攻破天京城!
天京城的“七个回合”的攻防战,精彩之至。
曾国荃的“铁通阵”,大战李秀成的“铁布衫”!
曾国荃:别提了,我老曾的“铁桶阵”在李秀成这里,不管用了呀!
一、第一回合:李秀成用“铁布衫”,对抗曾国荃的“铁桶阵”。曾国荃打仗,绰号“曾铁桶”。
因为他攻打城池,就喜欢“挖深壕、长围困”的呆笨战术。
他率领的吉字营,攻取九江、安庆,都采取这一战法,耗时都长达一年以上。
1862年,曾国荃开始围攻天京城,又祭出了“铁桶阵”战法。
他陆续占领周边据点,成功合围天京城。
但他没有想到,李秀成闭门不出,练起了“铁布衫”。
由于天京城城墙很厚,又很坚固,攻城难度要大得多。
同时,城内的粮草准备的也很充分,李秀成坚守不出,令曾国荃黔驴技穷。
围困了2年时间,期间,曾国荃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攻坚战、攻心战、夜袭战、间谍战统统都用了一遍,湘军没有任何进展,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曾国荃一筹莫展,精疲力尽,急的头发都白了一半。
曾国荃的“铁桶阵”,将天京城团团围住。
二、第二回合:曾国荃用“地道战”,对抗李秀成的“铁布衫”。到了1864年,曾国荃开始使用绝招儿,“地道战”。
1861年,就是利用地道,将炸药填埋在安庆城墙之下,轰开一个口子,才拿下安庆的。
于是,曾国荃故伎重演,开始布置人马,选取几个位置,同时开挖多条地道。
当年湘军开挖的地道遗址
三、第三回合:李秀成用“大瓦缸”,对抗曾国荃的“地道战”一连几天,湘军都没有动静。
事出反常必有妖!
李秀成觉得有问题,便巡视城防。
远远望去,似乎湘军影影绰绰的,显得忙忙碌碌的,但就是不见攻城。
明白了!
李秀成在广西就参加了太平军,他想起来太平军原来如日中天之时,曾经屡屡用的破敌战术:地道战!
于是,李秀成让人在湘军攻击的重点位置,靠近城墙,各埋一个大瓦缸,招募多个盲人,依靠他们异于常人的听力,让他们每人坐在一个瓦缸中,监听挖地道的声音。
一旦听到有异样声音,便仔细判定方向,然后令太平军也对向开挖地道,待挖通后,出其不意,攻击湘军,使他们仓皇溃逃,前功尽弃。
嘘!别出声,那边好像又声音......
四、第四回合:曾国荃用“大炮轰”,对抗李秀成的“大瓦缸”。连续几个地道都快挖到城墙下了,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不想一个接一个地被李秀成给“端了”。
不仅损兵折将,而且使得锐气尽失,这使得曾国荃大为光火。
他与爱将李臣典多次会商,才搞懂了里面的原因:
八九不离十,太平军是用了“大瓦缸”战术了,不然,为什么能够准确侦知我方的地道开挖方向呢?
于是,曾国藩让湘军利用大炮,轰击天京城城防。
一是制造恐怖气氛,使得太平军不得安生;
二是制造巨大响动,掩盖湘军开挖地道的声音。
同时,他还命令部队击鼓,让太平军紧张不安,也能够混淆视听,让太平军的“大瓦缸”战术彻底失效。
曾国荃:开炮,开炮,开炮!
五、第五回合:李秀成用“辨草色”,对抗曾国荃的“大炮轰”。眼看大瓦缸中的盲人们,被湘军的大炮声音震成“聋子了”,“大瓦缸”战术真的失效了。
怎么办?
李秀成又亲自去巡视城防。
他站在最高处,仔细看了半天,突然下令:
命令工兵,迎着城墙外,草色发黄的方向开挖地道。
工兵们不知所以然,只得依命而行。
嘿,神了!
真的挖通了湘军的地道!
于是,要么用开水浇灌,要么用毒烟熏入,将湘军要么被烫伤,要么被毒死。
曾国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工兵们,一个个哭爹喊娘,狼奔豕突,气的简直要吐血。
为什么“辨草色”可以识别地道开挖位置呢?
原因很简单:当地道开挖到城墙底下之时,必须向地面开挖,不然炸药不容易将城墙炸塌。这样一来,草根被毁,草色发黄,便容易被人识破了。
李秀成:那边草色黄黄,恐有地道开挖......
六、曾国荃用“燎原火”,对抗李秀成的“辨草色”。曾国荃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李秀成是用什么办法探明湘军的地道位置的。
他骑马巡视前沿阵地,似乎若有所思。
还是李臣典眼尖:九帅,你看,那边是一条一个多月前开挖的地道,被长毛发现后,已经废弃多日了,现在看去,别说是长毛了,就是我们,也能看的清清楚楚哇,那里有一条地道呀!
嗯,是的!
曾国荃一眼望去,不住地点头,所言极是!
原来,那一条废弃的地道上面,地面上的青草和小树,全部都枯萎发黄了。
嘿嘿!
曾国荃气的差一点扇自己一耳光。
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我知道李秀成是如何破我的地道战了!
于是,曾国荃命令湘军利用夜间,展开一轮佯攻。
东边呐喊之时,西边湘军拎着油桶,泼到前沿阵地延伸到城墙的地面上;
如法炮制,待四周全部浇上油之后,然后一把火,把天京城外的前沿阵地上的青草和小树付之一炬。
曾国藩得意地看着这眼前一片片的“草色黑黑”,冷笑道:哼!看你李秀成还如何“辨识草色”?
野火燎原
七、曾国荃用“还魂术”,撕破李秀成的“铁布衫”。站在城墙上,李秀成有些茫然了。
湘军大炮不停地轰击,“大瓦缸”战术失效了;
湘军把城墙外的青草全部烧焦了,“辨草色”战术失效了。
怎么办?
李秀成只能是命令守城官兵,盯着原来没有开挖过地道的地方,严阵以待。
他想,原来湘军已经开挖过地道的位置,已经暴露,他们一定会换地方重新开挖的。
谁知道,这一次,曾国荃技高一筹。
那一次,李臣典指着让他看的那条废弃的地道,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那条地道太明显了,双方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于是,一条“还魂术”的毒计,开始在曾国荃的心中筹划。
他一方面命令工兵,在其他没有开挖过的地方,有模有样的开挖地道,既装作隐蔽作业,有装作紧张施工,将太平军的注意力引到这里。
同时,他命令李臣典带领优秀工兵,利用夜间,神不知鬼不觉地,继续开挖那条已经废弃多日的地道。
由于原来那条地道就已经很接近城墙了,李臣典利用15天时间,就开挖到了城墙之下。
于是,又利用了一天的时间,在城墙下填埋了三万斤的炸药。
然后,又利用一天的时间,将炸药引信,穿到竹筒中,一直引到地道出口,然后,再将地道用土封堵,浇灌食醋,加固封堵效果。
1864年7月19日午后,李臣典引燃炸药,只听得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天京城墙垣被炸开二十余丈,湘军蜂拥而入,一时间,喊杀声冲天。
天京城破。
曾国荃屠城。
李秀成携幼主洪天贵福出逃,后纷纷被捕,分别被斩杀。
历时14年,席卷18省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覆灭。
湘军从城墙炸塌处,蜂拥而入。
六福雅士评曰:虽然天京城的攻防战,双方你来我往,妙招叠出,但:
李秀成只是困兽犹斗,苟延残喘而已,
而曾国荃,则是胸有成竹,掌控全局。
为什么?
昔日全盛时期,太平天国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
昔日围魏救赵,打破江南大营的战例,何其辉煌。
然而此时,军心已疲,民心已失,30万太平军,轮番攻击,拿不下2万湘军守卫的雨花台。
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退守天京城后,让人家曾国荃来了一个“铁桶围城”,最后身死城破。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天京城破,大事去矣......
关注我,六福雅士。幽默读史,风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