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创燃烧军团,二战时期的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舰炮威力如何

莲辞网

重创燃烧军团,二战时期的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舰炮威力如何?

既然题主问的是舰炮,大和级也算是一代名舰,那小编就不在对大和级的介绍上费(cou)笔(zi)墨(shu)了。这篇文章,咱们就来专注地聊一聊大和级战列舰的460mm舰炮。

简介与概况

大和级的94式45倍径40cm炮是有史以来安装在战舰上的最大口径主炮,也是最强大的主炮。

重创燃烧军团,二战时期的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舰炮威力如何

没错,在设计早期,为了保密以及回避海军限武条约,大和级的主炮口径对外一律宣称为400mm,即40cm,而其实际口径为460mm。

在远距离射击时,大和级的460mm炮与衣阿华的406mm炮(发射加重穿甲弹)有着相近的侵彻力。但是在近距离射击时,由于口径更大,460mm炮在穿甲能力上对美帝406mm炮又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现存于日本吴市(也就是当年大和号的驻地和建造地吴港)大和博物馆的三枚大和级460mm主炮炮弹(图中最靠左的三枚)。从左往右分别是一枚91式被帽风帽穿甲弹,一枚3式烧夷弹和一枚摘去风帽的91式穿甲弹。再往右分别是长门级的410mm91式穿甲弹和金刚级的356mm91式穿甲弹。很明显大和级的460mm炮弹是要比本子的其他其他战列舰炮弹大上一圈的,对比一旁的游客也不难看出其弹体之大之粗。

↑这是一张非常著名也是非常经典的照片,摄于1941年9月的吴港,此时的大和号还没有完全竣工,三号炮塔高扬的一门主炮应当是在做调试工作。与甲板上的棚屋、人员对比之下,足见大和级三联装460mm炮塔之巨。

值得留意的是,图片右侧有一艘船露出了其舰尾——凤翔号航空母舰,她是日本自产的第一条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按照航空母舰标准建造的航母(早期航母多由其他船只的舰体改造而成)

弹药概况

大和级的460mm炮最常采用的弹药有以下三种:1460 kg重的91式被帽风帽穿甲弹,1360 kg重的零式高爆弹,以及同为1360 kg重的三式烧夷弹(也就是俗称的三式弹)。其中穿甲弹内装炸药33.85kg,高爆弹内装炸药61.7kg。

看到这些数据,可能有的读者朋友会产生疑问了——近一吨半重的炮弹,怎么只装了几十公斤的炸药?(零式高爆弹中炸药重量仅占总重的4.54%,91式穿甲弹的这一比例更是只有2.32%)

↑稍懂火器原理的人都知道,炮弹实际上是被发射药“炸”出炮膛的。由于要承受火炮发射时巨大的膛压以及极高的温度,(以大和级460mm主炮的工作膛压为例,平均每1cm²面积的弹壁要承受高达3.1吨的压力)大口径舰炮炮弹的弹壁一般都做得很厚。如果是穿甲弹,还要安装厚重的实心穿甲弹头。换言之,留给炸药的空间就被大大压缩了。如上图所示的91式穿甲弹结构图,偌大的炮弹中仅有"13号"区域里面是真正装了炸药的。

零式高爆弹

↑但是大和级460mm高爆弹几十公斤的炸药量并不意味着其威力小。小编在之前写的文章里就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上图是2016年5月12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附近一处军事哨所发生的一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车上载有约50kg土制爆炸物,尚能造成如此规模的破坏。大和级460mm高爆弹中超过60kg的可是实打实的高能炸药,虽与1吨多重的弹体相比凤毛麟角,但也足能予一般的软目标,如部队集结地、机场、建筑物等以毁灭性的打击。

九一式被帽风帽穿甲弹

↑大和号战列舰,摄于1943年的特鲁克岛。

而对于战列舰装备的穿甲弹来说,装药是否足够其实并不是重点,能不能够在足够的距离上击穿敌方战列舰厚重的装甲才是关键。

在发射91式穿甲弹时,大和级460mm炮拥有42030m的理论最大射程。

理论上,在5000m的交战距离上,大和级的460mm被帽风帽穿甲弹能够击穿813mm厚的垂直钢装甲。这足以击穿有史以来任何一款战舰上任何部位的装甲。

而在远距离交战时,460mm穿甲弹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在20000m的交战距离上,九一式穿甲弹能够以522m/s的速度、16.5°的落角,击穿566mm厚的舷侧垂直装甲或者是167mm厚的甲板水平装甲。 在30000m的交战距离上,九一式穿甲弹也能以475m/s的弹着速度和31.4°的落角,击穿416mm厚的垂直装甲和230mm厚的水平装甲。

↑而美帝手里防护水平最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即便是装甲布置最为密集的司令塔和主炮塔,最厚处也分别只有445mm(司令塔正面)和422mm(主炮塔正面),二者的顶部装甲更是都只有184mm。也就是说,如果被91式穿甲弹直接命中,在大多数交战距离上,连衣阿华级的装甲都只能算是“勉强够用”而已。

三式烧夷弹

↑三式弹可以说是大和级上三种常用弹药中最富争议的一款了——它的作用竟然是防空!

好吧,小编在这里要辟一波谣了:三式弹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三式通常弹(又叫三式烧霰弹),另一种是三式对空弹。

三式通常弹其实是一种燃烧子母弹,它能在目标上空炸开弹体,释放内含的470枚小型燃烧弹,可令目标发生严重的火灾。这种炮弹很适合攻击机场、建筑物、部队集结地等面状软目标。故此在1942年瓜达卡纳尔战役中,“东京快车”炮击瓜岛亨德森机场采用的就是这款炮弹。(虽然是金刚级的356mm三式弹)

而三式对空弹,其攻击效果也就是上两幅图所呈现的样子。三式对空弹采用延时引信,爆炸后,其内部的小型破片弹和小型烧夷弹就会在空中炸开,用以攻击敌方密集编队的战机。这种烧夷子母弹兼具有燃烧弹和破片弹的特点,其炮弹破片可以使一定范围内的战机机身受创。且烧夷弹的材料具有黏性,一旦飞散到敌机上,可以使金属蒙皮变形或融化,即使对自封式油箱的橡胶外壳也具有一定的破坏能力。

但是由于大和级战列舰主炮的旋转、俯仰速度实在是令人捉急,对空中目标的射击精度和反应速度也无从谈起。且发射三式对空弹时主炮需要用全装药射击,对炮管的烧蚀非常严重,对炮管寿命也是很不友好的消耗。且三式弹内装的燃烧子弹头存在火灾隐患。可以说三式对空弹在实际使用中,颇为鸡肋。

↑这是衣阿华级406mm主炮的全装药发射状态演示,炮弹后面白花花的一大摞都是发射药包。如此大装药量,对炮管寿命的消耗也是很大的。

炮塔性能

大和级的一座460mm三联装主炮塔重达2774吨。要知道,同时期的一艘秋月级驱逐舰也只有2701吨的标准排水量。

但是如此庞然大物,其反应速度也十分迟缓。 每座炮塔由一台500马力的电动机驱动,旋转速度却只有约2°/秒。也就是说,当大和级需要将指向正前/后方的一座主炮塔转到90°位置的舷侧时,需要至少长达45秒时间,而且这还是在采用全功率电力驱动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人工操作,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耗时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

大和级的460mm炮采用3°定角装填,即在射击后主炮需复位到3°的俯仰角进行装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炮的射速,不过好在,大和级的主炮俯仰速度达到了10°/秒。

在用3°仰角持续射击时,大和级的主炮单炮射速能够达到30秒/发,但是此时主炮的射程仅有6000m左右。在对舰作战15-20km的通常交战距离中,大和级一般采用20°左右的仰角发射,持续射速也可以达到35秒/发左右。在遂行对陆打击时,则往往采用40°左右的仰角(此时的射程在40km左右),这时的持续射速在41秒/发左右。从射速来看,大和级的460mm舰炮还是相当出色的。

实战经历

↑这是一张非常罕见的照片,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号战列舰在1942年的一次炮术演习中发射其460mm前主炮。事实上,大和级460mm主炮发射时的超高压和巨响足以对周围的人员产生致命伤害,因此大和级战列舰在主炮开火之前要在舰上拉响两次警报:第一次警报时甲板上的所有无防护人员须远离炮口并找掩体隐蔽,卧倒并捂住耳朵;第二次警报时,主炮开火。

↑对比一下衣阿华级的炮口火焰,就可以发现,大和级460mm的炮口火焰要比衣阿华的406mm威猛得多。这张图片摄于1952年的朝鲜,美军的维斯康星号战列舰。在这里,小编向当年顶着巨大的装备劣势仍英勇奋战的人民志愿军致敬。

大和、武藏二舰的实战经历不多,主炮在实战中的可证实的命中实例更是稀有,因此对于其主炮的实际威力,可参考的实例少之又少。

大和号只有一次在实战中的开火记录:于1944年10月25日,在菲律宾东部发生的萨马岛海战中,大和号向美军Taffy1、Taffy3护航航母战斗群开火,其炮弹疑似击中了美军甘比尔湾号护航航空母舰(USS Gambier Bay, CVE-73),但是该战果没有得到确认。

武藏号战列舰唯一的一次实战开火记录是在1944年10月24日的锡布延海战中,向来袭的美军机群发射三式对空弹。据称在战斗过程中武藏号的一座主炮在发射三式弹时发生了炸膛事故,但由于该舰在随后的战斗中被美军击沉,所以可以说这次炸膛事故无证可考。

结语

毫无疑问,大和级的460mm舰炮是有史以来威力最为强大的舰炮之一。但是如此强大拉风的超级舰炮和战舰,却成为了邪恶帝国的侵略工具、军国主义的罪恶帮凶,用来进行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或许,冰冷的海底才是大和、武藏二舰最好的归宿。

↑而近年来,旧日本海军的“金刚”、“爱宕”、“出云”等舰名一一在其新造舰船上复活。从建造宙斯盾舰到直升机母舰,从挑起领土争端到引进F35五代机,日本也一再地挑战与试探着周边国家的态度和底线。这种现象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保持正常经贸合作、积极推动中日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对这位并不“安分”、“劣迹累累”的东方邻居,抱有一丝最起码的警惕和谨慎?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大步迈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多管齐下,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我国军队的现代化改革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055下水、国产航母出炉、驱护舰“下饺子”入役、国产五代机“大象漫步”,或许也让国人有了这样的底气和自信:2019年的中国,绝非是1931年的中国可以比拟的了。

二战中波兰军队骑兵砍坦克事件是真的吗?

第一张图片是二战前 波兰骑兵照片、第二张就是 波兰骑兵用长矛和马刀“怼”坦克的油画、第三张是 二战前 波兰骑兵的装备,包括:李恩菲尔德骑兵步枪、刺刀、马刀…可以看出波兰作为半工业化国家给骑兵的装备好于 日寇侵华时候的骑兵装备。

其实,这个事情已经考证清楚了,是德国侵略波兰期间,波兰骑兵一个团袭击的一个德军正在休息的一个营,正在围歼的时候,几辆正在休整的德军2号坦克(一说的3号坦克)闻讯杀了过来,部分波兰骑兵见状没办法 只能是 孤注一掷的去冲击坦克,掩护主力撤退…骑兵当然打不过坦克死伤惨重,当时跟随德军采访的一个意大利记者,看见了波兰骑兵,人、马的尸体,然后就编造谎言…!

那么,波兰为什么到了二战前,特别是欧洲这样工业发达的大洲待着,并且一战期间,骑兵的作为波兰也清楚,为啥还在用骑兵?这还是波兰国家弱、穷、工业化水平不高,并且装备坦克要花太多的钱,没办法的事情,有坦克谁还用骑兵?

其实,二战期间欧洲战场装备骑兵或者说继续使用 役马的军队很多,包括苏联的草原方面军骑兵有都是!甚至 德军这样讲求机械化闪电战的军队里也有大批的 役马服役,往前线运输物质…。二战期间欧洲各国有骑兵和大量役马并不稀奇。

但是,使用骑兵去主动攻打坦克这样 “很二”的事情在确实发生过,就是发生在 中蒙边境上的诺门坎战役。图一就是诺门坎战役时候的日寇骑兵部队,图二图三是这次战役中 苏军的主要坦克。

日寇骑兵“很二”的进攻坦克这个事情,发生在诺门坎战役初期,一个叫 东八百藏的日寇骑兵支队(相当于营)利用拂晓渡过了中蒙边境的“哈拉哈河” 企图偷袭当时的 苏蒙联军,由于 哈拉哈河蒙古一侧地势比较高,日寇骑兵并不知晓苏蒙联军具体什么情况,等他们登上 西岸的时候发现了几辆苏军坦克,就人喊马嘶的冲了过来,由于苏军仅几辆坦克势单力孤,只能边打边撤,双方对打的枪炮声引来的苏军的大量坦克!资料记载有一百多辆苏军坦克参加了围歼 日寇骑兵,而日寇骑兵登岸以后 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河上的浮桥被冲垮了,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日寇的武士道精神大发,不顾伤亡的冲击 苏军的坦克集群(猪突进攻),但是 肉体与钢铁的撞击,不多一会 几百匹战马和几百人的骑兵就伤亡殆尽,渡河游回去的日寇骑兵也就十几个人,骑兵队长 东八百藏 企图逃窜也被蒙古战士 掐死…。

这是包括波兰骑兵抗击德军坦克在内 坦克诞生以来作为陆军主要突击武器,两个比较出名的 骑兵怼坦克的战例。

骑兵这个兵种进入战争以来,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了,虽然目前现代化履带式、轮式车辆,层出不穷但是骑兵这个古老的兵种仍然没有淘汰,目前我军在部分车辆难以通行的边防地段仍然又几个 骑兵营,而目前世界上唯一完全机械化的军队,德国陆军仍然有 役马(骡)在使用。图片一,上是我军骑兵战士正在使用03式步枪进行射击训练。

图二是德军山地部队使用骡马进行运输。

所以骑兵和役马还得继续服役一段时间,军队根据实际需要使用装备是亘古不变的!

二战时期日军也有狙击手?

感谢悟空邀请!

狙击手,自从步枪发明以来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特种作战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躲在暗中狙杀关键人物,就好像古代的刺客一样,狙击手在很多战争中都有着决定性因素。

在漫长的战争历史中,许多国家都诞生出著名的狙击手,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和苏联都有众多王牌狙击手,例如狙杀至少242名敌军的苏联瓦西里·扎伊采夫、击杀345人的德军头号王牌马豪斯·海茨瑙亚等等。

那为什么日本还是没有王牌狙击手?

狙击手,自从步枪发明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特种作战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躲在暗中狙杀关键人物,如同古代的刺客一样,狙击手在很多战争中都有着决定性因素。

在漫长的战争历史中,许多国家都诞生出著名的狙击手,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和苏联都有众多王牌狙击手,例如狙杀至少242名敌军的苏联瓦西里·扎伊采夫、击杀345人的德军头号王牌马豪斯·海茨瑙亚等等。

中国神枪手张桃芳至少击杀214人

“白羽毛”卡罗斯·海斯卡克击杀93人以上,他曾用装瞄准镜的M2重机枪击杀2286米的敌人

美国在越战中也出现了诸如“白羽毛”等著名狙击手,即使是轻武器较为落后的中国,也在朝鲜战争中出现了张桃芳这种击毙200多人的神枪手。而日本兵一直以枪法精准著称,但为什么却没有出现王牌狙击手?

右上为日本狙击手形象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需要几个基本素质,首先要枪法好,日军在二战中射击水平普遍较高,因为日军在射击训练上对精度有着近乎变态的要求,以关东军为例,他们要求对300米外的伏靶(只有人头和双肩),不仅5发子弹要全部击中,而且还至少要有三发是集中在一个拳头大小的面积上。

日本新兵训练

达到这个程度后,就是限秒射击。最初是限在4秒以内击中300米外不知从哪里露出来的靶子,其次是限2秒。这也做到后,就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米,接着进入限秒射击。如果完不成就会遭到老兵的殴打和训斥,并且打不中就不准吃饭!按照这个标准训练出来的日本士兵,几乎人人都是狙击手。

那为什么日本还是没有王牌狙击手?

二战中的日本狙击手

狙击手的第二个要素是头脑灵活,能有效的隐藏和伪装自己,被发现后能够安全的撤出阵地。一个成功的狙击手在射击敌人之前,一定会提前规划好自己的撤退路线。在很多狙击手册中,都不提倡狙击手爬上树或者高塔这种虽然视野好,但不容易撤离的狙击点。(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那位左撇子狙击手就是这么死的)

正在爬树的日本狙击手,这有违狙击手的常识

但是日本在二战中后期的不断溃败,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普遍开始和神风特攻队一样采取一种“绝望战术”,他们的狙击手把自己绑在茂密丛林中高高的大树上,专门狙杀中国远征军和美军,这些日本狙击手把自己绑在树上是为了保证即使中弹受伤也不会从树上掉下来,仍然可以继续战斗直到死亡。根本没想过要逃走,也无法逃走。

上树视野确实很好,当年曾狙杀了大量远征军

但是一旦被发现就死路一条,电影《风语者》截图

他们把大树当成固定狙击点,接班的狙击手会爬上树替前一位松绑,然后让对方再把自己绑起来才会离开,这种战术非常疯狂,中国驻印远征军称之为“自杀式火力点”。后来发现日军这一规律后,在战斗和行军中只要发现前方有高大的树木,我军和美军都会先用机枪扫射一遍。有时便会从树上掉下来一个日军,然后被绳子悬在半空中。

蹲在树上的日本狙击手

日军狙击手还有一种战术叫“敌后堡垒”,就是挖一个简单的单兵坑,日本兵一到两人躲在里面,上面放上伪装盖,当中国远征军或者美军进攻时并不开枪,而是等到军队经过后,再从背后突然开枪,使军队前后受挫被迫撤退。但军队撤退时,肯定会先解决掉这些背后的“敌后堡垒”。所以基本上也是一种“自杀战术”。美军经常会用手雷或喷火器一锅端。

日本虽然有很多枪法出色的狙击手,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没能活过几场战斗便会阵亡,珍贵的狙击手在日军手里就像抽纸一样被当作一次性用品消耗掉,也正是因为如此,狙杀大量敌人的日本狙击手无法将实战中总结的狙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新兵,所以整个二战下来,日本基本没有出现什么王牌狙击手,即使有,也没等他们发挥出来就死了。

有没有像死寂林中小屋寂静岭那种气氛超棒看了根本停不下来的恐怖片?

日本的《咒怨》系列,在电影院吓死过人哦。我一个人看过,这感觉倍爽。

美国的《电锯惊魂》系列,很恶心,把人的肠子什么的都搞出来了,《断魂小丑》也是。

可能你都看过,中国的《笔仙》系列,很好看。

韩国的《昆池岩》很恐怖,和贞子差不多。

泰国的《连体阴》也很吓人,结局的转折超级大。

中国《笔仙》

美国《电锯》

韩国《昆池岩》

日本《咒怨》

泰国《连体阴》

恐怖片推荐『相似者』

高级的恐怖

没有血腥残忍,灵异变态,一惊一乍,瘆人音效

真人版的《凉宫春日的忧郁》,不过凉宫更显得人畜无害。

1968年10月2日晚,墨西哥发生了“特拉特洛尔科事件”。简单来说就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由民众发起的抗议游行,最终被政府以屠杀逮捕的形式镇压。

该事件也称“特拉特洛尔科大屠杀”。

最后强力推荐一部恐怖喜剧片

日本近两年的僵尸片都挺反套路的,有喜剧的部分,很多日式笑点(有解剖癖的药店员啦手指头伸到僵尸嘴边看会不会被咬到啦之类的),更多是在讲人性的贪婪,僵尸覆灭后的稀有程度使之(黑)市价飙升(顺便黑了我朝的爆买), 各怀歹意的几个人试图将意外发现的僵尸据为己有,结果当然是自作孽不可活。

被击中的人都是怎么死的?

这个问题的好处,在于知道自己以后可能会是怎么死的吗?!

感叹!

读过多本关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书籍,每读一次,其实都感觉挺可怕的。核武器确实是大杀器,现在人类依靠它来维持着脆弱的和平,可是这始终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随时可能发生局势升级,甚至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是有人说“三战”其实已经爆发了吗,就像我们也是回头看,才说什么时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但是当时怎么知道呢?

二战的三巨头

而爱因斯坦老人家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人类用的武器会是石头和木棒。

让我们看看当年在广岛发生的事情。

1945年8月6日早上,美军一架B-2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盖伊号”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原子弹“小男孩”,原子弹成功爆炸。

爆心最高温度达到了6000万摄氏度,释放出大量的电磁波,向四周辐射光和热能,0.1毫秒内形成了半径15米,30万摄氏度的巨大火球。

想象一下这么高温度的火球,爆心附近800米内的2万多广岛市民,大部分都被当场气化……很多人都只是留下一个影子。

包括距离爆心1公里的军区司令部大操场及附近军营操场上操练的2万多陆军士兵,顷刻化为乌有。

那些距离远一些的,盯着看从空中投掷下来的原子弹的人,眼睛多被烧了,只剩下两个窟窿。

据当时幸存的一个记者中村哲描述,原来是晴天的广岛,变为被诡异的黑灰色云层遮盖。街道和建筑物都消失了,只有翻滚的火焰和浓烟。

路上他碰到的伤员,有人步履蹒跚,有人直接躺在地上抽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眼睛肿胀,嘴巴外翻张开,身上焦黑的究竟是衣服被烧焦的残片还是皮肤,分不清楚……

很多的伤员,很多的尸体,更有很多人只是留下一个印记,而人在爆炸的瞬间已经被气化了。

11点多的时候,天空还下了一阵40分钟的雨,黑色的雨!很多伤员口渴难耐,就直接张开嘴巴接天上的雨水来解渴,殊不知,这黑色的雨,带着强烈的核辐射污染,他们这样做是饮鸩止渴!

总的来说,距离爆心近的人,很多瞬间被气化了,高温足以把很多东西化为灰烬;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又烧坏了很多人的眼睛;冲击波形成的狂风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至于一些幸存者,他们在核辐射的阵雨后,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也要饱受病痛的折磨,并走向死亡。

要知道的一点是,广岛原子弹才一点几万吨TNT当量,现在的核弹头普遍是几十万吨TNT当量,前苏联1961年试爆的“沙皇炸弹”,当量达到了惊人的5000万吨TNT。

“沙皇炸弹”在前苏联位于北极的新地岛试验,爆炸产生的火球半径达4600米,蘑菇云宽近40千米,高约64千米,相当于珠穆朗玛峰海拔的7倍多。该氢弹爆炸当量相当于二战中使用的爆炸物总和的10倍,还包含在日本投下的两枚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扩散达1000千米,连芬兰都有明显震感。

沙皇炸弹

看到一些书上说,在核爆炸来临的时候,怎么找有水源的地方,怎么找掩护所,以及趴下,掩住耳朵,张开嘴巴等等。

可是,在这样大杀伤力的武器面前,这些小技巧有用吗,或者就用“降维打击”这个词简单明了。

在核战来临时,大城市面临的核弹头是一枚、两枚、三枚、四枚,陆续有来,那时候,还是挑个好的姿势躺下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