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兵工厂,抚顺6409工厂怎么样

莲辞网

坦克世界兵工厂,抚顺6409工厂怎么样?

抚顺6409工厂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四零九工厂抚顺电缆厂。是电子工业部所属大型综合性电线电缆国有企业。企业是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先进企业。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是抚顺市最受尊敬企业。军用特种电缆已在我国新型装甲装备和航空装备上得以应用。

民用产品在石化、电力、冶金、矿山、建筑、铁路等系统都有涉足。并出口到东南亚和俄罗斯蒙古等地。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亿元以上。是抚顺市明星企业。

坦克世界兵工厂,抚顺6409工厂怎么样

二战时期的蒙古军队主要装备什么主战坦克?

坦克的历史,主战坦克的概念提出的较晚,大致是1960年代左右才提出,而距离世界上第一辆坦克(1915年)的诞生已经过去四十五年。坦克是英语TANK的音译词,原本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大水柜的意思。英国在发明坦克后,为了军事战略目的,所以进行了保密,对外宣传是他们制造的运送食物、水等后勤物资的,并在坦克上贴上TANK的单词,这才使得坦克(TANK)一直延用到现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坦克的设想其实不是由专业军事专家或兵工厂提出的,其实是著名画家列奥那多达芬奇提出的设想,没错就是那个画鸡蛋的大神。不能否认的是达芬奇在军事领域的天赋,他曾经是担任过军事工程师的,他的笔记中还有关于机关枪、子母弹、降落伞、潜水艇等概念,或许如果抛开画家的名气,他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工程师。

话归正题,坦克在早期是依据车体重量来划分的,小坦克10吨以下、轻型坦克20吨以下、中型坦克20吨至40吨、重型坦克40至70吨、超重型坦克70吨以上,另外就是早期其实坦克和战车的概念区分是比较模糊的,所以主力坦克在一些地方也叫主力战车,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技术的突飞一些中型坦克的火力、防护级别甚至超过了原来定义的重型坦克,而且因为重量的差别这类中型坦克拥有更高的机动性,自此坦克的分类归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主战坦克顾名思义就是单一的主攻作战型坦克,这个概念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被通用,甚至苏联很久没用主战坦克的称呼,仍然是归类于中型坦克。特种坦克即应对战场特殊需求拥有特殊功能的坦克,如水陆两栖坦克、扫雷坦克、装甲架桥坦克等。根据这样的分类,那么这样算的话只能把之前那些以主攻作战型坦克论为主战坦克了。

蒙古国1924年在苏联的扶持下独立,它可是世界上第二个马列型国家,号称独立实际上相当于苏俄的附属国,当时的蒙古国没有军工业也没有钱买装备。1930年苏联就给了一批战车,其中英国造的Ricardo(里卡多、32辆)、Taylor(泰勒、5辆)、Renault(雷诺、7辆)及苏联造的雷诺(11辆),因为都是一些老式的装备,苏联放仓库都生锈的装备,所以还真只能算是战车。直到1932年蒙古国正式成立第一支坦克部队,装备了10辆Taylor(泰勒)坦克.,估计和苏联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苏联派了专家去帮蒙古国维护培训,蒙古国可以确定二战前夕就装备了坦克。蒙古国的装备的首批坦克具体参数没有查到,不过有两点就是蒙古国既没钱也没技术,主要是依靠苏联,可以看一看苏联的坦克是什么情况,蒙古国肯定是要比苏联落后一大截的。

别看现在的俄罗斯武器卖给这个卖给那个的,尽管现在的俄罗斯不等于苏联,但其实早先他们的坦克技术是落后的,也曾经靠进口英国的军武来增强军事。1929年5月28日苏联和英国的维克斯公司进口了15辆六吨的坦克,第二年苏联照着这批坦克仿造了20辆TMM1\2坦克,经过对比测试最终苏联采用了TMM2方案并正式定名为T-26轻型坦克(重量8.5吨)。由此可见,蒙古国的坦克再好也是T-26以下的层级,而且t-26是苏联当时畅销的军武之一,不可能就那么早白送给蒙古国。除了T-26之外二战期间苏联使用的还有T-34、T-35、KV-1、KV-2、BT-7坦克及IS系列坦克,除了T-26以外其他的主要是用于中国以外的战场,当时的苏联也是战争的参与国,他自己也需要巨大的军费来支撑军武,尤其他面对的还有德国、日本这样的军事强国,完全无暇顾及蒙古国,也就是给点淘汰的生锈吃灰的老装备,直到现在蒙古国的主力坦克依旧是上世纪的T-55、T-55、T-62、T-72A,其中T54/55占有量近总数的一半。还有一点就是苏联与蒙古国是接壤的,如果蒙古国遭到攻击,苏联直接从国内把军事武器调过去也完全来得及,要真放一批先进的武器在蒙古国,还担心它反咬一口呢,1939年发生的诺门罕战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当时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和苏联扶持的蒙古国就杠起来了,苏联和日本分别就派了自己的军队(包括坦克部队)跑到蒙古国边境上打了一架。因此可以想象,至少二战那一段时间里,蒙古国没有什么先进的坦克,很长一段时间应该都是使用苏联淘汰的那批旧坦克。

捷克的军事工业怎么样?

在二战期间,小国出名枪是不争的事实,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其中之一。

二战前夕,希特勒强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英法妥协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二战开始后,捷克斯洛伐克百万精兵不战自败,不仅给了希特勒大量兵员,还将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兵工厂奉送德国,源源不断的为德军供应先进武器,成为了希特勒最大的帮凶。

这是一个工业实力可以跟当时德国持平的国家,地理位置也是相当有利于德国的工业发展。德国有克虏伯,捷克斯洛伐克也有和这个差不多的斯柯达,同时捷克布鲁诺的枪械也是相当先进的。捷克斯柯达和布鲁诺两家兵工厂的巅峰时期产量是英法两国的总和,元首看到后都笑了。

其中,布鲁诺兵工厂和中国也渊源颇深。1920年,布鲁诺兵工厂应中国东北军的要求,为其独家设计了一支传奇步枪——ZH-29半自动步枪。

ZH-29半自动步枪按照当时主流的毛瑟步枪进行设计,口径7.92毫米,全枪长1156毫米,全枪重4.54千克,弹匣容弹量20发。可以说这支步枪把半自动步枪和卡宾枪的部分优点全部吸收了进去,然而也凸显出了一个缺点,那就是贵。

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于1920年开始设计研发,1930年正式进行量产。在量产后的第一批里,中国东北军直接购买了150支,全部装备到了张学良的警卫队中。后来又陆续购买了10000多支,装备到国军班长级别以上的军官手中。

于此同时,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也向全球范围进行出口销售,像南美、欧洲、东亚地区,到了最后没有一个国家掏腰包购买,除了我们。二战结束后,零星卖给过埃塞俄比亚和泰国。可以说,我们曾经是捷克ZH-29全球范围内的最大雇主。

该枪在1929到1938年间低速生产,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就停产。该枪制作精良,但是生产成本高且在恶劣环境下不可靠,并且应用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是较为新潮的设计(比如双动扳机),要求使用者有较高的素质,因此并不受欢迎。

二战爆发捷克战败,ZH-29半自动步枪改进的步伐在捷克停止了。中国东北军便开始对此枪进行研究,尴尬的是后来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仿制的事又暂时停止了。

当时的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东北地区的军工厂尽归日本关东军所有,因此ZH-29改进的使命又落到了日本人的手里。日本东京电气工业曾仿制过此枪,改为发射日式6.5毫米口径子弹,但由于命中率未如理想而作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驻日美军找到了这支样枪。

后来美军有没有对其进行改进呢?二战结束后,美军的军事工业如日中天,连日本都看不起的ZH-29又怎么会得到美军的青睐呢?何况美军的春田步枪已经闻名世界并接受了战火的考验。

美国货肯定优于捷克货,不管是加兰德还是约翰逊,完虐ZH-29。因为ZH-29成本高,可靠性不强,所以对付38大盖等还可以,但是遇到G43、M1等,简直是垃圾。

虽然实际性能不怎么样,但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的枪机设计和经历足够传奇,也算是世界枪械史上的一段佳话了。

59式坦克也可以用69式坦克用的100mm滑膛炮破甲弹吗?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

当然不行,69式用的是我国自行研发的73式100mm滑膛炮,100mm破甲弹是专门给69式这门滑膛炮用的,而59用的是源自苏联的D-10 100mm线膛炮,当然用不了。

69式的100mm滑膛炮(上)和59式100mm线膛炮对比(下),外观看炮管抽烟器就能分辨出来。

这主要是和破甲弹本身的工作原理有关,破甲弹靠的是通过门罗效应产生高温的液态金属射流来杀伤敌人。而线膛炮打出的炮弹会产生每分钟高达2万转的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会大大削弱金属射流的威力,只有当自转降到2000转以下时才能保证破甲弹的威力。所以破甲弹在二战诞生一直到战后,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炮射破甲弹穿深都不到100mm。

破甲弹是靠高温液态的金属射流击穿装甲的,高速自旋产生的离心力会极大削弱它的威力

到了60年代出现了两个技术路线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采用滑膛炮。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滑膛炮的坦克就是苏联的T-62,珍宝岛冲突后我国通过缴获的T-62对尚在研制的WZ121进行了11项重大改进,其中就包括研制100mm滑膛炮。另外一个是线膛炮打微旋破甲弹,比如法国AMX40上用的破甲弹是在炮弹和炮管内壁间安装滚珠轴承削弱角动量的传递,英国则是采用滑动弹带;我国则给T-34和62式的85mm线膛炮研制了我国独创的气缸微旋破甲弹。实际上100mm破甲弹也可以做成气缸微旋破甲弹,但我国并没有研制相关型号。

我国给85mm线膛炮研制的气缸微旋破甲弹

这里再说明一下,69式坦克的型号其实很多,但只有69式基本型也就是型号后面不带罗马数字的用的才是73式100mm滑膛炮。因为这炮性能很不理想所以69式基本型的产量不多,到了69-I和69-II又重新用回了59式坦克的100mm线膛炮。69-II/M——也就是后来的79式坦克的前身,则用上了英国舶来品L7 105mm线膛炮。

伊拉克装备的69-II,已经换回了100mm线膛炮

出口到孟加拉国的69-IIM,采用105mm线膛炮

为什么还要发起冬季春醒行动?

俗话说:西线阿登,东线春醒,与1944年底发生在比利时阿登山区的“阿登反击战”一样,1945年3月的“冬季春醒”(Operation Spring Awakening)是德国人在东线的最后挣扎,他们集结了自库尔斯克以后最强大的精锐力量,进攻被视为“鱼腩”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防御的巴拉顿湖区,结果撞上了铁板,赌输了最后的底裤。

上图.1945年“春醒”行动中行军的装甲掷弹兵

从最终目的上来说,“冬季春醒”主要以扭转1945年以来不利的态势,取得对东线的战略维持为目的。甚至希特勒还幻想能直接击溃苏军,重新夺回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油田;这是个绝对疯狂的计划,但为了给第三帝国续命,德国人没法不去执行。

上图.歪倒在路边的豹式坦克,1944年底的“阿登反击战”已经耗空了德军最后的元气

春醒行动与与阿登反击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谋划“阿登反击战”,德军从东线调集了大量部队到西线,给盟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战线都被撼动。因此,盟军动用了政治力量,恳求苏联帮助,提前8天发动了奥得河战役,迫使德军又将6个师拖往东线,让出了阿登地区。

上图.奥得河战役中茫然的德军,此战成为苏军柏林战役的敲门砖

然而奥得河战役德军依然没有挡住进击的苏联,1945年1月,乌克兰第1方面军两路推进,一边连克多城,解放了全部西里西亚地区,一边强渡奥得河,冲到尼斯河畔,直接杀到了德国和波兰边境。

上图.东线泥地里挣扎的豹式坦克,旁边是翻掉的马车与陷入淤泥的马匹

1945年初,恐怕是第三帝国最难过的一个冬季,20天内,德国人在东线损失了35个师,丢掉了波兰,退却了500公里。西线策划豪赌的反击战也宣告战败,伤亡10万多人,损失了近千辆坦克和飞机。

两线作战的倒霉结局让第三帝国前景一片晦暗,也让希特勒恼怒于这种捉襟见肘的战斗态势。所以,他们希望再次豪赌一把,既然西线失败了,那么就选择东线开刀,给苏联人一个狠狠的教训,短期内解决这个危险因素,再转过头全力应对盟军。

上图.匈牙利士兵的葬礼。德国的仆从国匈牙利在苏军解放之时又成为苏联的仆从国

说白了,此时的第三帝国已经日薄西山,再也没有多少本钱,但他们又不愿接受战争的失败,所以本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度,去硬着头皮抵敌对手。西线试过了,打不赢盟军,那就换东线开刀。

上图.1944年10月,布达佩斯街头的德军“虎王”

这里还要提提“布达佩斯攻防战”,这也是二战东线有名的血战,1944年,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10月份对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发动总攻,随后又与乌克兰第3方面军共同鏖战,战役一直打到1945年2月,双方阵地几经易手,最后苏军以损失32万人的代价解放了匈牙利。

上图.1945年解放布达佩斯的苏军,布达佩斯被称为多瑙河的明珠

战局糜烂至此,东线的仗其实已经打到底了,德国人丧失了中东欧的全部资源产地,连柏林都危在旦夕,他们唯一的做法就是夺回布达佩斯。

上图.南风行动中向着赫龙河桥头堡进军的德军

因此,德国人在东线预先搞了个“南风行动”,这是一场高度近似“春醒”的军事攻略,或者我们也可以看做是“春醒”的先头试探。“南风行动”以南方集团军群为主体,德军精锐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从阿登被秘密拖到匈牙利。

上图.迪特里希能力平平,但人缘很好,又深得希特勒的信任

“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这支部队虽然众星云集,但它是1944年9月快速组建的,集团军指挥官是大名鼎鼎的塞普·迪特里希。希特勒组建这支部队,完全是为了1944年底的“阿登反击战”,但迪特里希和第6装甲集团军在阿登地区的表现堪称拙劣。所以当东线急着救火时,迪特里希自然而然又上岗了“消防队员”的角色。

上图.SS第四装甲军的3秃子,他们刚结束布达佩斯的“康德拉3号行动”,便被派往巴拉顿湖执行“春醒”

“南风行动”开始后,武装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师、“希特勒警卫旗队”师、44、46掷弹兵师,以及211国民掷弹兵师,部分“统帅堂重装甲营”(注:德军在1945年1月把503重坦克营整编为为“统帅堂”)一起发动了进攻,5师1营没付出多少代价,就打跑了赫龙河(Hron River 多瑙河支流)桥头堡内的苏军近卫第7集团军。

上图.行军的苏军,布达佩斯之战后士气异常高昂

这就给了德军不少错觉,一来觉得苏军乌克兰方面军确实就是软柿子,只要肯下本钱去打,就能把他们击溃。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赫龙河桥头堡让苏军构筑了一个月的防御,最后仍然轻易被德军拿下。

上图.村庄边开过的豹式坦克,旁边是被打烂的T34坦克,地上遗下了许多空弹壳

二来德国人认为进攻是对的,虽然迪特里希极力反对过度的进攻,认为要做就做个大的,要啃就一口把苏联人啃死,所以在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前,不宜搞“南风”这样的小把戏打草惊蛇。可惜“南风”以后,连迪特里希都因为顺畅的战局而动摇了。

最后很不幸,迪特里希的担忧成了事实,苏军不仅因为“南风”调整了部署,还摆出了靠防御战消灭德军的阵型,但这是后话了。

上图.“冬日春醒”的态势图,德军的胃口做得非常大

“南风行动”的巨大成功,以及德国人被逼到墙角的局势,彻底促成了“冬日春醒”计划被搬上桌子。

而且德国人有不得不打的理由,之所以苏德双方之前在布达佩斯付出那么多的鲜血,除了匈牙利的地理因素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匈牙利西部的瑙吉考尼饶油田非常重要,德国人丢失了这里,便再也没有第二块能抽出石油的土地了。

(注:瑙吉考尼饶 ‘nagykanizsa’,匈牙利古城,距克罗地亚仅15公里,拥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机械工业)

甚至他们的算盘打的比这更精,如果能通过“冬日春醒”打垮匈牙利的苏联人,那么一来缓解了局势,二来可顺势冲进罗马尼亚,那里是第二块石油产区。只要有资源,德国人就可以继续战斗,而不必像可怜兮兮的阿登反击战部队那样,靠路上缴获的汽油过日子。

(注:罗马尼亚的普罗耶斯蒂油田,为二战德国最依赖的原油产地,第三帝国58%的石油进口自这里)

如此,实际形成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有人后世称“冬日春醒”为“希特勒的赌博”,然而希特勒已经快输光了,如果他不砸掉手中全部的筹码搏命,等待他的会是更不甘心的局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