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突袭前线,为何实权在握还要惹恼洪秀全?
杨秀清是广西桂平紫荆山平在村人,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他由伯父抚养成人后,以烧炭为业,生活异常艰辛。正在紫荆山一带宣扬拜上帝教的广东花县人冯云山注意到了他,在频繁的接触后,认为敢作敢当的他是可造之材。在冯云山的撺掇鼓动下,杨秀清信奉并加入了拜上帝会,而且四出活动,积极串联,带动许多人加入了拜上帝教。
杨秀清本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不知何故,他却有天赋军事、组织才能,在太平天国起事早期,他谋勇兼具,指挥有方,屡立战功,逐渐坐上了太平天国第二把交椅,成了仅次于天王洪秀权的天国二号人物。
洪秀全永安封王时,规定东王杨秀清以下诸王都要受其节制。到清咸丰六年(1856年)时,太平天国早已不是五年前金田暴动时四处流窜的“游匪“了,不仅人数由最初起事时的几千人发展至百余万,而且在繁华富庶的六朝古都南京(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建立了真正的农民政权,有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领导机构。在军事上,太平军屡挫清军,已经牢固的掌控着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区域,并且先后摧毁了清军在天京周围构筑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基本解除了清军集结重兵围困天京长达三年之久的严重军事威胁。
正当太平天国度过了艰难的创业阶段,事业如日中天,开始逐步实现自己当初制定的宏伟蓝图时,天王洪秀全却显得异常烦躁、寝食不安。
太平天国近期屡获大胜,但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给这位天国缔造者带来更多的喜悦与欣慰,相反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却时不时困扰着他。
洪秀全已经清楚地看出,随着天国事业一步步做强做大,表面看似鲜花著锦、烈火烹油,其实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随着天国由弱变强,自己昔日毋庸置疑的尊严与威权也开始一点点丧失。不少将领已经不像以往那样把自己当作上帝的化身,无条件的听从自己的号令了。而东王杨秀清自恃有功,开始擅权跋扈。当初在紫荆山传教时,狡黠的杨秀清借冯云山被官府抓捕之机窃取代天父传言的特殊地位 。这权力本是天王独享的特权。当时冯云山突然被逮捕,洪本人远在广东老家,杨企图以宣称天父下凡、附身等鬼把戏传言来安定人心,以团聚因群龙无首而惶恐不安的拜上帝会众,先稳住人心,再想法营救冯云山,这本无可厚非,也算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
后来,杨秀清被封东王,权力越来越大,竟开始觊觎天王尊位,还屡屡借天父传言侵逼天王。
史载,就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那年冬天,天王因事责罚女官,不知为何触怒了杨秀清。他再次装神弄鬼,假借天父下凡附体,不仅狠狠地责骂了洪天王,还要狠打其四十大棍。以天王为杖责对象,还假以天父下凡的名义,这是自金田起义以来的首次。 当时在场的还有北王韦昌辉、顶天侯秦日纲等天国要人。洪秀全好歹也是天国第一人,却当众受此奇耻大辱,羞愧、尴尬、恼怒、仇恨之情可想而知。杨秀清不依不饶,洪天王只得忍辱接受了责罚。
虽然事后杨秀清主动找天王道歉,请求天王原谅,但看得出他仍旧居心叵测,想取代天王。
这事过去还不到三年,杨秀清又假借天父下凡,把洪天王召到东王府。
杨秀清借天父之口诘问道 :“东王与你皆为我子,东王有大功,何止称九千岁”?
洪答:“东王打江山,也当是万岁”。
杨问:“东王世子(杨秀清之子)岂止是千岁”?
洪答:“东王既为万岁,世子也是万岁,世世代代皆是万岁”。
杨秀清闻言大喜,装模作样道:“好,我回天矣”。
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附体,以天父名义逼天王封其为“万岁”,洪秀全自诩天父赤子,又怎敢忤逆“天意”,只得违心答应。
杨秀清屡次催逼,洪秀全敷衍说下个月即1856年9月23日庆祝东王寿辰时正式举行封典大礼,但是可忍孰不可忍?!假如真的封东王为“万岁”,俺洪天王的权力、威望、颜面何在?大约就在那段时间,洪秀全已经在策划除杨了。
说杨秀清野心勃勃、专权跋扈,其实一点也没冤枉他。
在太平天国多如牛毛的诸王中,东王杨秀清的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其职责是协助天王管理天国的军政大事。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耽于享乐,开始深居在天王宫中,足不出户,轻易不与人见面,朝政大事都委决于东王。因为天王不管事,杨秀清的权力地位迅速扩大,掌握了天国绝大部分的军政实权,遂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所谓“东府集团”。
东王府实际上已经成为天国的国务管理机关,府内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管理六部的尚书,俨然已经成为分管天国各个部门的主官。中央、地方各级官员除奏谢恩赏须直达天王外,其余的军政大事都必须先呈报东王,由东王裁决,然后才上达天王。
杨秀清虽然有军事才干,也取得过许多胜利,立过赫赫战功,对天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但这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杨却过分夸大了自己所起的作用,随着身边阿谀奉承的赞歌此起彼伏,他个人的权力欲望开始恶性膨胀,不仅骄傲自大,而且专横跋扈一日甚似一日。他和天王貌合神离,渐行渐远,并处心积虑地架空洪,企图取而代之,夺取天国的最高权位。洪秀全岂甘坐以待毙,他也在暗中积极策划,调兵遣将,最终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天京之变”,北王韦昌辉举起屠刀,将东王杨秀清和东府数万精锐被屠戮一空,翼王石达开含恨率数十万大军走向了分裂之路,在达到巅峰后,太平天国因最高领导层内讧无可挽回的走向了彻底衰亡之路......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李世民为什么要攻打洛阳并烧毁宫殿呢?
李世民为何要攻打洛阳?
617年,陇西薛举、薛仁杲父子,拥兵13万,薛举以金城(现在兰州)为首都称帝,国号为“秦”,自称西秦霸王。当时李渊占据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薛举、薛仁杲父子争夺关中未果。(李世民剧照)
618年7月,李世民病,薛举率军击败唐军,不过好景不长,薛举在8月就病故了。李世民病好后,分化陇西的薛仁杲和李轨,先击败薛仁杲的主力部队,然后联合吐谷浑击败李轨。
619年,另一个割据势力刘武周攻破李元吉把守的太原,又击败裴寂,威胁唐建立的政权。李世民率军进攻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收服宋金刚的大将尉迟敬德,迫使刘武周、宋金刚逃跑到突厥,没过多久两人被杀。(刘武周像)
619年时,唐政权已经拥有南到巴蜀、关中、陇右、河东(山西等地),各地割据反对势力都被消灭,有了稳固的大后方。
此时,中原有王世充建立的“郑”,王世充因击败瓦岗军自我膨胀,废隋而自立;河北窦建德建立的“夏”,俨然有三国鼎立的局势,唐王朝派李世民攻打洛阳就是为了统一全国而做出的政治军事决策。
李世民为何要烧洛阳?在打败薛仁杲、李轨、刘武周后,李世民心高气傲,出兵攻打王世充在洛阳建立的“郑”,他当时认为这是一面倒的战争,王世充应该会很快被打败,拿下洛阳城指日可待。(王世充剧照)
史书对于李世民攻打洛阳记载的非常详细:
一、620年7月,李世民、李元吉率军出潼关进攻洛阳地区;
二、620年8月,李世民派军切断洛阳对外联系的一切要道;
三、620年9月,李世民观察洛阳敌情,单雄信率领一万人马突袭李世民,差点活捉李世民。幸亏尉迟敬德等人及时赶到,他才脱险。
四、620年10月,唐军和王世充的军队在洛阳对阵,连续攻击8个月,洛阳城稳如泰山,唐军损兵折将。
五、620年4-5月,李元吉继续围攻洛阳,李世民率军在虎牢关阻击窦建德大夏的援军,以少胜多,击溃窦建德的十万军队,并俘获窦建德。
六、620年5月。王世充在洛阳的粮草用尽,开城投降,洛阳战役结束。(窦建德像)
洛阳城是隋朝的东都,隋炀帝在这里建立皇宫,修建的城墙高大,坚不可摧,使得唐军攻打洛阳屡屡受挫,损兵折将。李世民进攻洛阳没有取得速胜,十个月才因王世充投降夺取洛阳城,期间差点还被单雄信活捉,心里非常窝火。
年轻气盛的李世民在占据洛阳后,心中的怒火开始爆发,谁也挡不住。对待投降的单雄信坚决要杀,因为他差点生擒李世民。徐世绩为单雄信开脱也不行,就这样单雄信成了李世民发泄怒火的第一个牺牲品。
据《资治通鉴》记载:
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及阙。
李世民下令拆毁端门,焚烧乾阳殿、拆毁则天门以及周边的门楼建筑,史书记载说李世民认为这些宫殿太过奢华,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发泄心中的怒火。一场李世民认为非常轻松的战役,整个过程却是跌宕起伏,他还差点丢了性命,击败窦建德也是险中取胜。大事已定,李世民就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倒霉的却是洛阳的宫殿和单雄信。
其实李世民并没有完全摧毁洛阳城,只是对隋朝洛阳的皇宫进行焚毁。(洛阳古城)
后话。630年,李世民想要重修自己年轻气盛焚毁的洛阳宫殿,却遭到大臣张玄素的反对,当时的财政状况不如隋朝,不是当时的政务所必须的。李世民听从劝谏说:
朕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当时的洛阳是京杭运河的起始点,在这里可以省去很多劳役,方便各地民众,都城长安有点偏离的唐帝国的中心,运输耗费钱财,洛阳更方便对全国的管理。
李世民想迁都洛阳一事最后让武则天实现了,洛阳作为首都是优于长安的。
这个人在北宋末年起到了什么作用?
靖康元年,就在金兵大举南下之时,在岭南之地,一个监察御史却奉上意追捕一名宦官。那名宦官本是一介王侯、一名枢密使,在他主政西北期间,宋军拿下了少有的几次胜仗。就在两年之前,经由他手,北宋终于收回了期待百余年的燕云故地。
但在金军起兵之时,他弃城而去。那时候,人们才发现他不过是一介没有担当的弄臣。而在逃亡路上的他本以为贬谪岭南,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当听到那份历数罪状谕旨之后,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终究逃不过最严厉地制裁。当铡刀落下的那一刻,他或许不知道自己最终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名宦官,便是北宋末期权倾朝野的童贯。
▲影视剧中的童贯
一、 宦官领兵,征讨西夏
童贯生于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为北宋都城开封府人。或许因为生活在当时的大都市中,身材魁梧的他却习得了一身谄媚巧言的本领。至于他缘何净身入宫,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年少时便委身在同为宦官的李宪门下。有着前辈的指点,童贯很快掌握了揣摩皇上心意的技巧。也因这位多次领兵出入西夏的前辈,童贯得以出使西北一地十余次,借此熟悉了当地的兵将风土。徽宗即位初年,童贯因在金明局收集珍奇字画,得以与后来官拜尚书左丞蔡京的相识。以上种种经历与人脉,都成为了童贯日后发家的资本。
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童贯开始执掌西北一地的兵权。那年,在蔡京的极力劝说下,徽宗决定发兵西北。童贯也经由蔡京的推荐,被任命为洮西军一地的监军。那时北宋合兵十万由王厚为统帅、童贯为监军,准备收回神宗一朝故地。当大军行至湟川时,恰巧汴梁城中的皇宫失火。徽宗赶忙派人联络童贯,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命他不要发动进攻。
▲宋徽宗画像
拿到徽宗的手书后,童贯看了一眼便收入了靴中。王厚问他上意如何,他轻快地答道:"皇上希望我们能大获成功。"由此这般,童贯竟无视上意直接发兵。不过,宋军后来也获得了喜人的战绩:连克惶城﹑宗哥城﹑都州﹑廓州﹑洮州等地。因成功收复西北四州故地,徽宗居然既往不咎,还将他提拔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赵宋一朝,内侍(宫中宦官)凭战功资历获得两使任职的,便是从童贯这里开始。
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童贯又率军征讨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今贵德西)、洮州(今甘肃临潭)。经由数年战功,童贯已履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并最终官至武康军节度使。童贯也成为了北宋一朝,第一个领有节度使的宦官。不过,他也开始变得恃功自傲:选拔西北一地的将领都不经过朝廷,而是直接奏报皇上。这也渐渐引起朝中要员的不满,但因徽宗对他青睐有加,大臣们也便无可奈何。
二、 出使辽国,萌发臆想
童贯在西北一地的战绩,不单使徽宗对他赞赏有加,也让北边的契丹略有耳闻。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童贯被升为检校太尉,奉命出使辽国。临行前,大臣纷纷表示让一介宦官作为使臣,不得不令人怀疑大宋的人才还有多少。但是徽宗却说是契丹人听闻童贯的战绩,便很想见一见这位将军;而且他也希望童贯能在前往辽国的途中搜集情报。事实也却是如此,在出访的时候童贯真的谋划出了任何收复燕云之地。但这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引着北宋迈向了不复深渊。
实际上辽国此次邀请童贯出访,一开始就抱着嘲讽的目的。当他来到辽国之后,辽国的君主和大臣们相聚而笑,指着童贯说:"南朝人才如此。"这让一向自傲的童贯很是恼怒,便心生攻辽的计划。此时,一名叫马植的辽国南院大臣偷偷献上一计:联金攻辽。归国之后,童贯、蔡京与马植等人向徽宗力主联金灭辽的计划,这也渐渐促成了之后的"海上之盟"。当时,距离正式缔约还有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种师道等人向童贯阐述了此计的弊端。但是如日中天的童贯毫不在意,他只想将收复燕云一地作为自己的另一个功名。无论用何种方法,他都要达到这一目的。而这,也进一步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燕云十六州的州名,其中幽州又称燕京、即现在的北京
且说回出使辽国归来的童贯,彼时的他再是一名上奏了《平燕策》的使臣,而是执掌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出使回来不久,他便请求出兵进驻西夏的横山一地。为此,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领陕西、河东、河北三地宣抚使。在那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他便入主枢密院,获得了北宋最高级别的掌兵之权。童贯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职位最高的宦官。
三、 再征西夏,累迁太师
获得如此地位后,童贯没有贸然对辽国采取行动,而是继续经营西北。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童贯率秦、晋等地的精锐部队深入河、陇两地,派少数兵马驻守萧关古骨龙。这一次,他乐观的认为可以彻底让西北边境再无战事。与此同时,他命西北名将刘法出兵攻打统安城(今青海互助)。
刘法认为这一次贸然行动不可取,童贯却近乎逼迫的问他:"在京城领命时你说定能成功,而如今却认为难以做到,为何?"不得已,刘法领兵出塞,未几便遭到西夏人伏击进而兵败身亡。此事一出,震动全军。童贯却隐瞒不报,而是在四月再次领兵攻打西夏,此役他平灭三座城池而归。在庆功宴上,百官无不对他隐瞒刘法一事咬牙切齿。但这并不影响他加官进爵。
同年征讨西夏回朝后,童贯被授予一品官职——太傅。次年方腊起义,童贯受命与王渊、韩世忠一道领兵平定此事。事后,童贯因功被封为太师。古代最高一级的虚衔"三公",童贯一人已占其二。可以收,就北宋的官职而言,他已是封无可封了。在这之后,徽宗要想给他更多的头衔,就要给他封爵了。
▲上图中的西辽即为辽国宗室西逃后所建立的政权
四、 封官进爵,脱逃被斩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兵南下,辽天祚帝遁入西北荒漠。基于此,宋廷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时机,便命童贯为宣抚使领兵北上收复燕云故地。但腐朽宋军没能把握好这个时机,他们先后被石林牙、萧干等人击溃。眼见着辽国已是风中残烛,但没想到宋军更加腐朽。金人便趁势,一举将燕京等地拿下。
童贯见此,不由得想起了旁门左道。上文说到,为了"收复燕云"这一功名,童贯可以用上任何方法。这时候,面对难以逾越的辽军残部和强势的金人,他决定"赎买"故地。于是他与金军商议,能否以缴纳岁币作为交换,取回故地。一番谈判后,宋廷以每年万两的"岁币"和万贯"燕京代税钱"为代价,请求金军攻取燕京后将其交还给北宋。于是这般,北宋终于在宣和五年(1123年)如愿取回故地。但此时,这些地方已是空城,所有东西都被金军掳掠一空。
而达成这一宏愿的童贯,也于两年后被册封为了广阳郡王。不过,此时距离他的末日也不远了。封王后,童贯受命驻守太原。不过就在同年,金军以收纳张觉一事,起兵南下。听闻此事后,童贯对金人来使礼遇甚重。不过当金国使臣提出要割让两河之地的时候童贯非常气愤却又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弃城而逃,临走前还说"我只是宣抚使,不是守卫疆土的"。
当他逃回京城的时候,徽宗已经让位给钦宗。刚即位的钦宗命他为东京留守,但他没有领命而是追着徽宗一同南逃。在逃亡的路上,他命亲军滥杀无辜。这就给了积怨已久的朝野百官们,弹劾他的口实。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连贬他左卫上将军、昭化军节度副使,发配英州、吉阳军。还未到任,钦宗又下诏历数他的罪状,命监察御史张澄沿发配路线追捕童贯。最终,在南雄(今广东南雄)一地,曾经权倾朝野的童贯遇见了自己的终点。被斩后,他的首级被带回京城示众。
▲影视剧中的宋钦宗
不过童贯的死,没有改变北宋腐朽不堪的事实。在他被枭首示众的同年,北宋都城遭金军攻破。回顾这位宦官的一生,从其功绩来看,他在北宋末年创造了少有的、对西夏作战的胜利。而从宏观来说,他一心报复辽国的怨念,却将北宋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是非功过,都是后人评说。史书评述说,将他剁成肉泥都难以报复他的所作所为。但是将一个朝代的腐朽与堕落归结于一人之上,未免有失偏颇。纵观北宋160余年,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但经由童贯之手,才得以将燕云之地暂且收回,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北宋官军的冗兵、战力低下等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童贯一人。因此,童贯不过是一介弄臣,一个缺乏战略意识,缺乏责任与担当的弄臣。他的存在与诸多因素交织一起,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参考资料:
1、《宋史·卷二十二 ·本纪第二十二》
2、《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
3、《大宋宣和遗事》
4、《历代经典文丛》
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都战死沙场?
蜀国的灭亡虽然是诸葛亮去世后约30年的事,但他对此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致他的儿子诸葛瞻也不得不文官上阵。至于诸葛瞻让人把士兵的腿埋在土里打仗,则纯粹是以讹传讹。
一、诸葛亮三兄弟分事三主对于诸葛兄弟,我们熟知的有诸葛亮及其兄诸葛瑾,其实他还有一位堂弟诸葛诞,此人在曹魏一方,他在宦海几经沉浮,曾任扬州刺史,后因好兄弟夏侯玄被杀,于是起兵造反,终被司马昭所杀。
一家三兄弟分事魏、蜀、吴三国,也算史上一段佳话。
有意思的是,在魏国与吴国之间的东兴之战中,镇东将军诸葛诞与征东将军胡遵率水军七万进攻东吴,而吴军首领却是自己的侄子、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叔侄大战中,最终东吴大败魏军,诸葛诞也因此降职。
二、诸葛亮老来得子,诸葛瞻幼年丧父野史传言,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聪明贤惠却相貌丑陋,故有“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谚语流传。
夫妻二人虽然恩爱,但婚后却久不生育,于是其兄诸葛瑾将自己的二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在蜀国领兵打仗。
历史上有一件趣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有一件经典作品《远涉帖》,据说是临摹诸葛亮的一封书信。
原来,诸葛乔到蜀国后,诸葛亮每隔一段时间要写信给兄长,述说诸葛乔的情况。而《远涉帖》所写内容,正是诸葛乔在参加一次战斗后,诸葛亮向兄长报平安的信。由《远涉帖》可知,诸葛亮的书法一定也是非常之好,否则书圣怎么会临摹他的字?
有意思的是,在诸葛亮46岁,诸葛夫人终于产下一子,这就是诸葛瞻。
但是,公元234年,诸葛瞻8岁时,诸葛亮就病逝于五丈原,诸葛瞻承袭了其父的武乡侯。而诸葛乔更是在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三、诸葛亮对蜀国的衰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三国的了解,我们多是依据《三国演义》,但这样一本小说有很多演绎的成分,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倾向性,作者更加同情刘蜀,故对蜀国渲染美化较多。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至少有两大错误:
一是逆势而为地穷兵黩武。
偏安于西南的蜀国属小国,本应休养生息,但诸葛亮却一味地主动用强,曾六出祁山,而他的继承人姜维更是十一次北伐!
打仗是要花钱了!国家好不容易攒了点钱,一场仗打下来沒了;于是停下来,攒点钱再打……如此反复,国家怎么能富强?
二是后备人才培养不力。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我们都知道,蜀国在五虎将及魏延、王平等人之后,已无可用的武将,而文官方面,也无更多人才。
而这都得归咎于诸葛亮,他个人能力太强,事事要亲历亲为,不放心、不放手让手下人去干,以至于他操劳过度、累死五丈原后,蜀国人才凋零,衰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也造成后来邓艾千里夺袭江油时,文官诸葛瞻也不得不披挂上阵,从无带兵打仗经验的他,哪是身经百战的邓艾的对手?
四、埋腿而战是以讹传讹《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诸葛瞻)进屯绵竹,埋人脚步而战,父子死焉。 ”有人据此而说诸葛瞻让士兵埋腿而战。
这完全是不懂古文字而产生的误解。如果真是埋腿而战,那应该记作“埋人脚”而战,而不是“脚步”。
日本歌手千百惠有一首歌《走过咖啡屋》,其中有一句: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可见,“脚”与“脚步”是有很大区别的。
所谓“埋人脚步而战”,意思是让大家勇往直前、宁死勿退。
绵竹一战,诸葛瞻及其长子诸葛尚皆战死,其次子诸葛京后入魏,魏国念诸葛亮之忠勇厚待之,诸葛京曾任江州刺史。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甚至感觉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
中国历史上的24个王朝,完成全国性统一的王朝有11个,存活过百年的只有6个。
其中有四个朝代,都有至少一个在位超40年的皇帝。
人们熟悉的是:西汉:汉武帝,唐:唐玄宗、清:康熙和乾隆。
其共同特点是:存在感非常强,在其治下,王朝走到强悍之巅。
北宋同样拥有一位在位超40年的皇帝。
是“一根棍棒打下四百军州”的宋太祖赵匡胤?是“烛影斧声、弑兄夺位”的宋太宗赵光义?还是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徽钦二宗?
都不是。
这个人叫赵祯,庙号“宋仁宗”。
宋仁宗,既没有历史上的“存在感”,也没有世人口中的“丰功伟绩”。似乎“庸庸碌碌”度过一生,甚至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
说到宋仁宗,都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比较注重休养生息,一个老好人,很有人情味,好像还有点儿傻......尽管,他是中国第一个“仁宗”。
国人崇拜雄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开疆裂土的强人,是国人心目中最好的皇帝。
提起这些皇帝,人们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但是,谁也无法否定: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现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张纸币诞生在仁宗一朝;四大发明有三项或出现或开始应用于仁宗一朝......
人文、科技、金融,这三项现代人最重视的软实力,竟然如此钟情宋仁宗,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汇集于他在位的四十年,使那个看起来缺乏大事件的朝代,竟也有令人向往的成就。
被历史选择性埋没的宋仁宗,因何成就了两千年的最高峰?
宽厚:倘使没有仁宗的泱泱大度,又何来包拯的千古盛名?
嘉佑六年(1057),苏辙参加制举科殿试,在试卷里愤然写道:“我听人说,宫中美女数以千计,只以饮酒作乐为生;皇上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国安邦大计。”
用这些道听途说的虚妄之言。“恶毒攻击”他将要效力的皇帝,简直“大逆不道”。
考官们自然共同撇嘴。
仁宗却认为人:“朕设立科举,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只是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
最终,苏辙与兄长苏轼同登制举科。宋仁宗甚至还为兄弟俩的策论断言:“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欣喜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某次,包拯联合其他谏官,合力弹劾三司使张尧佐,指责他平庸无能,言辞十分激烈,并要求罢免他。
张尧佐是依着张贵妃恩宠任此要职,包拯一闹,仁宗难办。
见拗不过包拯等人,仁宗答应免除张尧佐的现任职务,放外去当节度使。
谁料众谏官的态度更加激烈,包拯更是词壮声高。
仁宗气得干瞪眼,外放的事只得作罢。
口含天宪的皇上被大臣逼得如此狼狈,千古无有!
反过来说,倘使没有仁宗的泱泱大度,又何来包拯的千古盛名?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告诫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连坐支属”。
奠定了大宋朝厚待知识分子、宽恕异己人士的基础。仁宗一朝,将这一理念推行到令人称羡的高度。
审慎 :战争是为了拯救,而不是为了带来灾难,
仁宗朝,三冗问题已积重难返,宰相文彦博提出裁兵6万。仁宗犹豫不决:他担心,裁兵一时爽,兵变火葬场,多出来的6万人如何处置?
相比较,明末崇祯帝精简驿站时,一次裁掉8万员工,为朝廷省下大量白银。
但稍具历史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他裁掉的8万员工中,有一位叫做李自成。
宋仁宗反复与文彦博探讨,直到文彦博详细给他列出裁员条例和后续措施,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不会发生兵变,仁宗才最终拍板。
何况,宋仁宗清楚,之前王则起义(仁宗朝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就是文彦博轻松平掉的,这是宋仁宗拍板的底气之一。
最终,裁员任务顺利完成。
宋夏战争之初,西夏联辽攻宋,但满腹小算盘的辽国把军队开到宋辽边境,意欲先敲诈一笔。
与此同时,半自治的广西壮族百姓不堪交趾国的压迫,希望归顺宋朝以图大宋的庇护。
这本是好事,但此时答应,无异于宣布同交趾为敌。
若换成国人所膜拜的秦皇汉武,那肯定就是西夏、辽、交趾三线开战,先开打再说。
宋仁宗不敢冒险。他第一时间派富弼去和大辽谈判,自愿被敲诈。意想不到的是,大辽被争取到自己这边,辽主甚至御驾亲征帮助宋朝攻打西夏。
西南这边,暂且放弃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撑不下去,投降了交趾,并帮助交趾攻宋,这就是所谓的侬智高起义。
仁宗让西军将领狄青去平侬智高,很快顺利解决。三个威胁全部解除。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这是宋仁宗常说的话。
在宋仁宗眼里,战争是什么?“将以利物,不以害物;将以救之,非以危之。”
战争是为了拯救,而不是为了带来灾难,“总而言之,帝王兴师,必本仁义。”
一个封建帝王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属可贵,但“岁币”一直被视为宋仁宗妥协大辽的屈辱。
民间有俗语,爷们汉唐娘们宋,意即大宋阉割了民族的血性。
然而,如果所谓的血性,是让更多老百姓成为无谓的炮灰,究竟有多少人会力挺这种血性呢?
克制:王权大不过制度。做不到不私发手诏,却明言其手诏“毋辄行”,这便是君权的自我克制。
某日早朝,一大臣发现仁宗脸色难看,问何故。
仁宗道:昨晚饿的。本来想吃口烧羊肉,但没现成的,就忍了一宿。
大臣们众口一词:何不传御膳房
仁宗道:唉,我当时考虑,老祖宗的法度中,也没有夜供烧羊的先例啊!
要是开了这个头,后世子孙就有可能一辈一辈传下去,这今后不知夜里要杀多少只羊啊!
不要以为仁宗真的简单是因为“祖制”而节欲。
仁宗清楚,放纵自己的欲望,便意味着朝廷权力的扩张,同时意味着民间权利的退缩与失守。
某日深夜,仁宗在宫中听到丝竹之声,问何处在作乐?宫人说:这是民间那些酒楼在玩耍。
仁宗哦了一声不再过问,宫人却忍不住道:庶民都如此快活,咱这皇宫却如此冷落,这哪成啊!
这时,宋仁宗说出一句很牛X的话:正因为咱这里冷落,他们才有了这种快活;我要是想那么快活,冷落的就是他们了!
宋仁宗有一些妃嫔,服侍多年一直未晋升,提出升名位,仁宗说:“无此先例,恐行不通。”
众妃嫔都不信:“皇上所言即为圣旨,谁敢违抗圣旨呢?”
仁宗道:“你们不信?我现在就为你们写一道圣旨。”结果,朝廷中枢果真否决了圣旨。
不久,又有妃嫔要求给她们晋升封官。仁宗不废话取来彩笺,上书某人某官,众妃嫔称谢而去。
管理部门却不认这个帐,将御书全部退回。
妃嫔们来告御状,看到仁宗“为难”的样子,当着仁宗面撕了御书,边撕边说:“原来这个真不管用的。”
事实上,历代帝王揽权,常用方法便是绕过宰相领导的政府(明清更是不置宰相,皇帝自任政府首脑),直接下手诏。
仁宗并非没下过手诏,但都不是出于揽权。“帝性宽仁,宗戚近幸有求内降者,或不能违故也”:他性子软,有些近臣跑官,他不好意思拒绝,只好下一道手诏,请宰相给予破格提拔。
“雷人”之处在于,仁宗知道这是破坏法制的事,总是事先给宰相打好招呼:
凡我所下手诏,你们不必遵行,退回来就行了。
王权大不过制度。做不到不私发手诏,却明言其手诏“毋辄行”,这便是君权的自我克制。
缺乏野心、霸气和手腕,宋仁宗的确谈不上雄才大略,在国人的传统认知中,根本算不得杰出。
但他节俭、谨慎、宽容,他有私德、不折腾。
仁宗时期的中国或许不是“大国”,彼时的宋朝人却最接近“大国公民”的表征,这也许才是文明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