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助手,秦始皇是如何处理李信的

莲辞网

七雄争霸助手,秦始皇是如何处理李信的?

李信的名气其实是沾了西汉名将李广的光,他是李广的先祖,但他确实是陇西李氏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七雄争霸助手,秦始皇是如何处理李信的

李信生平在史书上记载得并不详细,其祖父李崇曾任陇西太守,其父曾任南郡太守。由此可见,李信有可能出生在陇西。

李信没有走祖辈的文官之路,而是成了武将。《史记》记载,李信“年少壮勇”,正赶上秦国鼓励靠“军功爵”发家致富的好时机,于是参军入伍了。

果然,凭借“壮勇”,李信开始崭露头角,与蒙氏兄弟、王贲等齐名,成为秦始皇最器重的少壮派代表人物。

李信第一次独立率军出征发生在秦王政十九年,那年秦国对赵国发动了灭国战争,王翦奉命从南边进攻邯郸,李信则出兵云中,从北面夹击邯郸。

这一战,邯郸被攻破,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第二年,荆轲刺秦,秦始皇大怒,王翦和李信再次搭班进军燕国。秦王政二十一年,李信率先抵达易水河边,并击败太子丹的燕军。

王翦抵达后,率军包围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弃城逃往辽东,李信率数千轻骑一路追击,迫使燕王喜杀了太子丹请罪。

得到太子丹的人头,秦始皇大喜,夸赞李信“贤勇”。这个“贤”,是指值得信赖的意思。

两战建功,李信的威望陡增,声势压过了出身于世家大族的蒙恬、蒙毅、王贲等青年才俊,俨然是王翦的接班人。

秦始皇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他甚至认为,李信的“勇”远在王翦之上,如果给他机会,他的前景应该在王翦之上。

所以,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即将对楚国发动战争前,秦始皇动了用李信取代王翦的念头。

这也不难理解,任何一位帝王都不希望军功太过集中,尾大不掉后患无穷,培养新人遏制老军头才是正道。

于是秦始皇问王翦:“灭楚战争你需要多少人马?”王翦答曰:“少于六十万干不了。”

六十万大军,几乎是秦国全部家当了,如果你是秦始皇估计也会肝疼心颤。

于是秦始皇又问李信:“如果让你来率军,灭楚要多少人马?”李信答曰:“二十万绰绰有余。”

秦始皇大喜:“王翦老了,胆小了,还是李将军威武,灭楚之战就交给你了,蒙毅给你打下手。”

战争一开始非常顺利,李信亲率大军攻克平舆,又回师向北拿下鄢陵。与他同步,蒙恬攻克了寝丘。

完成第一步战事目标,李信与蒙恬同时向父城进军,并在这里汇合,准备向楚国国都寿春发动进攻,完成灭楚的最后一击。

其实到这一步,大局基本就算定了。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收官阶段越容易出幺蛾子,秦国便是如此。

就在李信准备向南进军时,郢陈出事了,那里的楚人在秦国相邦昌平君的率领下叛秦了。

昌平君叫芈启,楚国人,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也是秦昭襄王的外孙。既然是楚国人,他怎么跑到秦国了呢?

也不奇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相互通婚,公室子弟到敌国任职的情况屡见不鲜。

当年芈八子嫁给秦惠文王后,楚国就出现贵族子弟批量入秦的场景。昌平君和另外一位族兄弟昌文君都在秦国混得风生水起,因为平定嫪毐之乱中立下战功,二人先后担任了相邦。

李信、蒙恬拿下平舆、鄢陵、寝丘后,秦始皇派昌平君到郢陈,利用他是楚国人的身份,安定当地的百姓。

也不知道昌平君咋想的,眼见母国就要灭亡之际,他突然对秦国翻脸了。

这一来李信就麻烦了。

郢陈是秦军的大后方,补给线的必经之路,此地失守意味着秦军的身后被插了一把刀。

李信无奈,只好调转枪口向西回师,准备先干掉昌平君。

这个选择本没有错,但在战术安排上显然考虑不周,他没想到对面的楚军也是个厉害角色。

此人就是项羽的祖父项燕,楚国最后一根栋梁。

项燕受命后不是一味防守,而是一直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李信显然有点麻癖大意了,光是把目光盯在了郢陈,完全没在意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楚军。

结果,李信在前面走,项燕在后面尾随,半路上楚军发动了攻击。

李信在措不及防的情况下大败,被楚军连杀七位都尉。所谓兵败如山倒,李信再也回天无力,只好率领残兵败将退回关中,灭楚之战失败了。

李信的失败让秦始皇大惊失色,他只好亲自登门,请求王翦出山,并答应他所有的条件。

王翦不愧是老将,人家大军抵达平舆后关门睡大觉,就跟楚军耗。这回轮到楚军头疼了,战线太长,补给不便,求战不得,项燕耗了一年终于支撑不住了,他下令撤军。

王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追!结果在蕲县这个地方秦军抓住战机,一举击溃楚军,并斩杀了项燕,灭楚之战再无悬念。

姜还是老的辣,王翦的完胜映衬了李信的稚嫩。那么,折了秦军二十万股本的李信,有没有因为吹牛皮被秦始皇“征税”呢?

应该没有,即便有,也没有伤筋动骨。

三年后的嬴政二十五年,李信再度出山,这一次他面对的是“老朋友”燕王喜。不过他不是主将了,而是给王贲打下手。此战“疗效”颇佳,二人轻松地俘虏了燕王喜。

嬴政二十六年,李信再度搭档王贲伐齐。这是秦兼并六国的最后一战。这一战实在没啥技术含量,齐国早就人心惶惶,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临淄,齐王建干脆主动举手投降了。

随着秦国统一天下,李信就消失在了史书中。

史书中没有李信封侯的记录,民间传言他被封了“陇西侯”,这就是陇西李氏这一支的源头。

民间传说未必不可靠,按李信功绩,在灭楚之前他很可能就被封侯了。灭楚失败,他极有可能被剥夺了侯爵。但此后在灭燕和灭齐的战争中再次立功,很有可能因此被复封。

从秦始皇对李信的态度看,虽然灭楚之战失败了,但秦始皇并没有把所有的责任推给李信,毕竟昌平君的反叛是个意外事件。

能在灭楚失败后,秦始皇还能再次给李信机会,这份信任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寻秦记这部剧怎么样?

这部戏是穿越剧的鼻祖,实在太好看了。

本身小说就写得好,改编的也不错。

香港电视台那边的服装道具都属上乘。

看新闻报道报道,古天乐做了很多的善事,他捐钱给内地,迄今为止在内地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00多所希望小学。 有人问古天乐,为什么学校要用他的名字命名呢?

古天乐给出了回应,表示:“用我的名字命名,以后出了问题可以来找我”

他演过的角色有很多,像杨过就深受观众喜爱。

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他演过的《寻秦记》里面的项少龙。

这部戏是TVB的经典之作之一。

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穿越剧,很多题材是穿越的连续剧,穿越的主角都是女的,像《步步惊心》,《上错花轿嫁对郎》等等。

而这部《寻秦记》的穿越主角是男的,由古天乐扮演,所以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新意。

写这部小说的作者是香港的很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黄易。

他写过一本最多字数的,上百万字的应该是也是翻拍成电视剧的《大唐双龙传》。

说回《寻秦记》这部剧,里面跟古天乐搭档的是萱萱。她演里面的一个女主角乌廷芳。

那个时候萱萱的颜值还挺高,很年轻,而且她在里面的扮相是很有异域风情的,非常漂亮。

另一位女主角是郭羡妮扮演的琴清。

里面有一个梗,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很好笑,就是说到项少龙后来娶了乌廷芳也娶了琴清这两位美女,两者互相欣赏,还成了好闺蜜,嫁进项家之后和谐相处。

后来,不知是哪一个女主就生了一个男孩,也就是项少龙的儿子,项少龙好疼爱他,就给他起名字,叫他项宝儿。

他们过着非常惬意的生活,平时就骑马、打猎、游山玩水,他的孩子就跟他爹抱怨说,我不要叫宝儿,我是男子汉。

项少龙心里想,宝儿这个名字在我们那个年代挺流行的,他说的那个年代就是现代的香港。

结果他的孩子说,反正我不喜欢,我要给自己起个名字叫项羽。 项羽大家应该都知道是谁,在此就不多说了。

By the way,里面演秦始皇的就是TVB帅哥之一的林峯,他已不演戏了,真有点遗憾。

希望大家有空多去看看这部戏,怀旧一下,虽然才40集,没有拍出小说里面的那种感觉。而且情节也被编剧改编了一些,但还是一部精良的良心之作。

还有哪些重要的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剧烈动荡与重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针对现实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张。儒家的“以仁治国,克己复礼”,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除了韩非之外,还有如下重要的代表人物:

法家先驱管仲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管仲为齐国相,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他说:“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法治的信心。他凭借“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使齐国大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仅强调“以法治国”,同时也注意建设道德体系,使法治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他以“礼义廉耻”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且上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地位,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管仲起,到韩非综合法家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历时已数百年。在这期间,法家的思想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成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学。

法家思想的三派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法家思想又分为三派。在历史大剧《大秦帝国》中就有这三派的大佬级代表人物聚首的片段,他们就是以慎到为首的势治派;以申不害为首的术治派;以商鞅为首的法治派。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虽然法家思想分为 “势”、“术”、“法”三派,但其实三派都是相辅相成,基础都是法治,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1.重“势”的慎到,最哲学的法家人物,被历史淹没的伟大思想家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史称慎子,诸子之一。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为道法家创始人之一。

慎到于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之贡献,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时必须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官吏只要“以死守法”,百姓则要“以力役法”。

其二,慎到的法治思想重“势”和君主的“无为而治”。 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慎到提出了“势”的观点,势就是权势、权威。他认为“法”与“势”是相辅相成。势是前提,法是手段。慎到认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

其三,一君之忠臣不若一国之能臣。慎到把法治条件下的君主驭人之术总结为两条:一曰“尚法不尚贤”,二曰“君无事臣有事”。慎到反对“尚贤”而提倡“任能”。慎到坚持“不用忠臣”,不相信那种“空言忠心”的臣子。

著有《慎子》,而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很大一部分都失传了。主张“势”和“无为而治”,“势”就是权势,作为统治者必须要大权在握,能震慑朝野!权力在手,即使昏庸,大臣百姓也不得不顺从;权力旁落,即使圣明,大臣百姓也很有可能不听话。“无为而治”是从道家思想传承而来,法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就是说,国君负责权势,掌控大局,不必事事亲力亲为,具体的工作得下面的大臣去做,以此也能充分调动群臣的积极性以及发挥他们的能力。

势治派的核心其实就是,集大权于一身,通过掌握“势”以达到变法和强国的目的。 反复研读慎到思想,深深认为,慎到为中华此后之历史所忽略,实中华民族之一大损失,亦是中华文明此后落入“集权人治”政治窠臼的主要原因。慎到的“法治”与“人治”之论,“国君应无为而治”之说,“忠臣”与“能臣”之辩,实基于其对春秋战国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并建立在对儒的批评和对法、道的融合基础之上,是中华历史中至为伟大之思想建树。

2.重“术”的申不害,最有心机的法家人物,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政治哲学家

申不害,郑国京邑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之一,以“术”著称,是“术治派”。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遂成为韩人。

此时,各国变法运动风起云涌,百家争鸣,不变法就代表落后于别国,有被别国吞并的风险。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改革变法,其实也是以慎到的“势治”为基础。相韩15年,也使得韩国的势力确实大幅提升。

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健全法制。申不害汲取道家“君人南面之术”,即驾驭大臣的权术;提出“修术行道”“内修政教”的“术”治方略。

申不害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申不害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就是收回韩国三大强族特权,摧毁城堡,让财产充其国库,这样所有权利都在君主手上,也就不存在什么国家动荡了。

其次,整肃官吏。“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整顿官吏队伍,加强对军队的考核与监督。然后整肃军兵,将贵族私有军队收编为国家军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韩国军队的战斗力。最后,土地问题。申不害曾说:“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他鼓励百姓多种粮食,开垦土地,他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兵器铸造。《战国策·韩策一》中就写到:“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经过申不害的改革,韩国果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韩国虽处于列强的包围之中,但是能够相安无事也是申不害的变法产生的结果。

申不害的“术”对于国君的能力要求就比较高,君主英明有才,国家就会兴旺,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则很有可能天下大乱。所以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就衰落了。

3.重“法”的商鞅, 法家思想的实践者李斯

熟悉春秋战国历史人都知道,秦国以法家为统治思想,在秦国法家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是商鞅和李斯。他们两个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而且他们的不同点更为重要,也是决定了他们各自的人生命运。

他们都属于权臣,是臣子中的翘楚,君王一人之下,百臣万民之上。有言听计从之君王宠爱,有一呼百应之属下奔走,手握权柄,决断大政;他们都为秦国的富强立下汗马功劳,都受到君王无比的信任和宠爱,都在新君即位后以谋反罪被清算,一个被车裂,一个被腰斩,惨不忍睹。

商鞅与李斯的不同点也有很多:商鞅决定了秦国的崛起。而李斯见证了秦国的一统六国,为天下统一作出了贡献。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强大。没有李斯秦国照样可以统一六国。他们两个的性格和志向不同。李斯原本只是一个在看守仓库的小官。李斯看到这个粮仓的老鼠,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境遇,便决心改变自己的境遇,从而便有了他以后的各种各样的人生境遇发生。商鞅则不同。,商鞅立志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并没有从个人的一个利益去考虑。这也就能够理解商鞅最终以身殉法。而李斯就是更多是为了个人的一个利益而篡改秦始皇的遗嘱,进而导致秦国的灭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李斯,这是一个为个人利益活着的人。看起来似乎李斯是更像是一个小人,一个投机者,不能成为国士。

1.商鞅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时期的权臣。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保甲制度的推行强化了基层地方的治安联保,不仅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使秦国的赋税、徭役、兵役政策落到了实处;以奖励耕战为核心的激励制度打通了平民通向贵族的通道,取消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以推行县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强化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为之后郡县制在中国的推行特别是对于国家的统一奠定重要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讨论先秦法家思想,建议以两部书入手:《韩非子》和《商君书》。《韩非子》的作者是韩非,没有太大疑问;《商君书》的争议比较大,但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朝年间,虽说未必为商鞅原著,但确实反映了商鞅及其信徒的思想观念。韩非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前者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后者是法家思想最重要的一个实践者。

2. 李斯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要谋划者,同时又是统一后各种制度的倡导和制定者,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居功至伟。

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主张,最早是李斯提出来的。秦王还听取了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诸侯名士可以财下者(接受其贿赂),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秦朝统一天下后的重要举措,也几乎都是由李斯建议并完成的。统一天下后,他反对丞相王绾、博士淳于越等人提出的分封制,而赞同实施郡县制,奠定了日后各朝地方制度的基础。他向秦始皇建议“书同文字”,以小篆为统一的官方文字;他上奏皇帝统一度量衡,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奏折统一货币。这一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同时,还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

李斯是个患得患失、自私的人。正因为其自私的性格特点,所以其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总是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未能以一个真正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做出最有利于秦国稳定发展的选择。

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后,在如何对待儒生和儒家学说问题上,李斯与扶苏产生了很深的政治歧见。李斯主张赞同始皇帝主张,“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一手促成了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文化浩劫事件之一——“焚书坑儒”,而为秦国继承人的扶苏却从政权稳固的角度考虑,主张宽刑缓赋,与民生息,并同李斯产生了庙堂廷争,从而导致始皇帝震怒,名义上废掉了扶苏继承人资格,发配九原蒙恬军中历练。

法家其他代表人物——李悝与吴起

1.李悝,中国战国时代例行法家操作和法家理论建设的第一人,中华第一次成功变法

李悝重农刑法、奖励耕战,导致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所有国家中最雄强的一国。李悝在魏国最早变法,著作有《法经》,是第一部以著作形式,有理论框架和详细条目的法论著作。这个《法经》后来遗散,我们现在对《法经》的了解,只能通过《商君书》和韩非子的法论文章略有了解。

李悝最早在魏国变法,他实行了这样一些政策,首先叫“尽地利,善平籴”。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力推动农业发展,采取重农主义政策,鼓励开垦荒地,鼓励精耕细作,这叫“尽地利”。

所谓“善平籴”,中国古代有两个词,一个叫“籴”,一个叫“粜”。什么叫“籴粜”?就是法家实行保护农业的政策,在丰年粮食价格下降,以平价购入谓之“籴”,在歉收年节粮食价格暴涨,以平价售出谓之“粜”。最早建立这种平抑农业生产波动的政策,就是李悝。有效的保护了农业生产体系。然后他建立赏罚分明的制度、法律:废世卿世禄制而选贤任能。我前面讲过,人类早年都是世袭制,只有贵族能够参与社会管理,能够做官。

李悝最早在魏国,就废掉世袭制,选贤任能,按能力选用人才。这使得魏国骤然强大,李悝当年采取了相当多的具体办法,我们在这里没有时间做详细介绍。我只举一个例子,大家看看他做到何等的细节。

他有这样一个奇怪的规定,凡是在诉讼场上,被告原告的官司纠缠不清,怎么办?双方举行射箭比赛,谁箭射赢了,官司谁赢。他在干什么?鼓励民间训练兵战。由于这个原因,因此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整个中原各诸侯国,尤其是所谓七雄之中,其实是最强大的国家。

2.吴起,三晋第一战神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与改革家。师承儒家代表曾子、子夏,同时又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部千古传奇,是神一样地存在。

知道他的人不少,但了解他的人不多。

他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

在鲁国,他率军打败了齐国。

在魏国,他率军打败了秦国。

在楚国,他率军打败了魏国。

他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

作为兵家,他“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无一败例,且有《吴子兵法》传世,与《孙子兵法》齐名,但孙子却没有他辉煌的战绩。

作为法家,他在楚国主持“吴起变法”,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是商鞅变法学习的榜样。

作为儒家,他时刻提醒魏武侯以德立国,当魏武侯赞叹“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时,他答道:“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他渴望功业,一生追求,一生奋斗,然而却悲剧一生。

吴起一生为名利所扰,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为将。他既有“杀妻求将”的恶名,也有“强魏扶楚”的功绩。可以说是一个有着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据记载,吴起一生组织的大型战役有72次,小型战役无数,竟无败绩;而且在魏国和楚国都主持过改革活动,其政治才干也颇引人瞩目。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改革,使他成为楚国贵族的众矢之的,最终惨死于乱箭之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变法而亡的法家人物。

法家思想在事功上也不断有重要的传承者,“后此者惟诸葛亮专任法律,与商君为同类。故先主遗诏,令其子读《商君书》,知其君臣相合也。其后周之苏绰、唐之宋璟,庶几承其风烈”。应该说,诸葛亮身上儒家、纵横家、阴阳家的色彩也很浓厚,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人物,不能全以法家视之。

千年之后可堪比肩者,还有北宋的王安石。他虽然号称儒家,但骨子里却是个十足的法家。他有着法家人物强烈的自信,在《答孙正之书》,他说:“当下流行什么就认为什么是对的,这种人是普通人;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这种人是君子。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不是自私自负的表现,是因为圣人之道在里面。”他以一己之力推行变法,完全不理睬舆论、民主、老百姓的意见等等,只相信自己的主张。

一点感慨

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的,他们反对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从重势、重术、重法到三派结合,法家思想也逐步完善。法家作为春秋战国的主要派系,他们现在的一些思想对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中国法律的制定也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统治有着很强的约束力,是一个国家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但与此形成鲜明而深刻的矛盾对比的是,一些著名的法家的代表人物却都死于非命。

他们最大的悲剧在于他们倡行“法治”却又最终“为法所治”。他们主张的“法治”缺乏了法治应有之义,法家“法治”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但最直接的目的是维护帝王之治。他们主张的“法”是君主之下的法,将法异化为最高统治者手中的工具,这种“法治”实为帝王一人而左右,“法治”与帝王的贤愚紧紧相连,是帝王之法,于是貌似“法治”实则是“人治”。“人治”的随意性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由此可见,所有不以百姓福祉为出发点的政策思想,不仅对人民严苛,最终是伤身害己,为政者还是要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让人民为我服务”为宗旨,才是大道。

庞涓和孙膑同为鬼谷子门生?

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庞涓和孙膑同时学习兵法,学成后庞涓在魏国当将军,而当时庞涓自以为比不上孙膑所以私下派人把他接到魏国。庞涓嫉妒孙膑,担心威胁到他的地位,因此设立陷害,让他致残,偷偷把他藏起来。后来被齐国偷偷接走保护起来。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十八年,魏国攻伐赵国,赵国求救于齐,齐国派田忌、孙膑救援赵国,结果在桂陵打败魏国。魏惠王三十年,魏国再次攻伐韩国、赵国,齐国再次救援,这时候魏军将领是太子申和庞涓。最后齐国再次在马陵打败魏国,而俘虏太子申,杀死庞涓战死。

我们可以看到庞涓身死马陵,而孙膑死里逃生,在齐国建立战功,还为后世留下了《孙膑兵法》。两者命运大相径庭。我们心里有个问号,为什么?

我们大家都会首先想到的是性格使然。 我们第一个印象就是庞涓嫉贤妒能,又喜欢轻视对手。你看他身为魏国将军,不是举荐自己的师兄弟给魏王,而是私下偷偷请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样记载: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曰:“遂成竖子之名”。我们可以看到,庞涓临死前,还在骂他的那位师兄弟为“竖子”。“竖子”在古代很多文章中出现,它的意思小孩子或者小人,充满鄙视的意味。

孙膑这个人,我们不知道怎样。根据正史描述来推测,他是一个充满智慧而又低调的人才,能灵活运用自己所学习的兵法知识,军事才能显著。我们还可以看出,孙膑为人善良,不屑于官场斗争,至少他无害人之心。他重视同门情意,行事光明磊落。对于一起读书的庞涓,他没有怀疑,信任自己的师兄弟。

庞涓和孙膑之争,这是当时各诸侯国朝堂官僚斗争的必然。不知道何时起,我们把一句话奉为经典,那就是“一山不能容二虎”。我们知道孙膑和庞涓同时修习兵家,学习领兵打仗、运筹帷幄的本领。所以两个人对各自的才学应该一清二楚。所以如果同侍一个庙堂的话,就不可能都安然无恙。

这种事情我们见的太多,同样的一幕幕不停地在历史上发生。就说魏文侯时期吴起,他为魏国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为魏国拓展了国土面积,功劳无可比拟。可以是吴起的下场,是黯然离开。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魏国公叔争权夺利,结果陷害吴起。这就是魏国朝堂。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虽然田忌和孙膑一起两次打败魏国,因为公孙阅和驺忌的谗言,陷害田忌和孙膑。只是孙膑还在没有权力的时候遭到身为魏国将军的同门师兄弟庞涓的陷害。

庞涓的失败注定。经历了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君主的努力,魏国国力已经达到顶峰。所谓盛极必衰。那时候在位的魏惠王就是“外宽内忌”。面对他祖、父两代努力造就的强大魏国,已经自信心爆棚,对于人才已经失去了信心,以为自己是天下霸主,战无不胜。而且我们通揽史书,庞涓很少出现,他为将带兵的征战记录很少。可以推测,庞涓在魏国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用。

孙膑虽然不幸,但他又是幸运。战国初期的齐国,经历田氏代齐后,诸侯国先后攻伐齐国,齐国战事从没停歇,国家没办法发展。经历了齐威王的努力,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候正需要人才为国效力,帮助国家强大,而孙膑很幸运能够得到齐国的重用,能够施展自己才华,齐国也因此成为了当时天下强国。

不过我们唯一欣慰的是,庞涓还有做人的最后一丝底线。对待孙膑,只是将他致残,而没有谋害他的性命或者赶尽杀绝。虽然这一点让人很费解,但也能说明一点优柔寡断。

庞涓只是害怕孙膑威胁他的地位。他以为孙膑残废后,他就不会被魏国君王重用给与将军的位置,这样无法再带兵打仗。后来孙膑在齐国的时候,齐威王看他懂兵法,拜他为师,还想让他带兵。这是孙膑知道自己不能和别人抢军权,毅然决然退居幕后,甘当军师为齐国大将田忌出谋划策,双方配合良好,取得了对魏国战争的胜利。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是左撇子?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是左撇子(左利手),在这里谈古论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三位:

1、亚历山大大帝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是左撇子。有意思的是,无独有偶,他的老师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也是左撇子。文献记载和传说中,亚历山大大帝左手挥剑,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伙伴和下属的尊敬和爱戴。

我们可以想见亚历山大大帝斩断“戈迪亚斯之结”(传说解开此结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亚历山大大帝挥剑一剑斩断)、率领马其顿方阵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作战等等作为之中,双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左手,但是有关亚历山大大帝的壁画、雕塑和影视作品,并没有强调这一点。

(伊尔汗国手抄本上的亚历山大大帝画像)

2、恺撒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2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也被后人称为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同时也是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恺撒是左撇子还引申出一个段子,那就是本来用右手握手只是一种风俗习惯,其缘起是因为右手通常是持武器的那只手,腾出右手握手,意味着没有武器,自然也就意味着没有敌意,是和平和友好的一种象征,到恺撒时代,恺撒把右手握手定为一种罗马官方的规定,对于他这个个体来说,使用武器更为方便的左手能够保护自己或打击敌人——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关于恺撒的相关视觉资料,倒是有不少反映出其是左撇子的迹象。

3、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19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和皇帝。拿破仑是左撇子还带来了一个行人交通工具靠哪边行走行驶的变化,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贵族的骑马驾车的玩法和英国等其实是一样的,都是靠道路左侧,大革命之后,为了彰显与波旁王室和贵族的决裂,法国改成靠道路右侧行进,拿破仑一世本人的左撇子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一点,并且将这种方式扩展到很多被拿破仑战争波及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恺撒和拿破仑一世都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忠实粉丝,或许,和爱豆一样的左撇子,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有癫痫的恺撒和个子矮矮的波拿巴,对抗和战胜着自己的自卑和困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