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读书心得,就不愿写阅读心得之类

莲辞网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就不愿写阅读心得之类?

家长必须要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不愿意写阅读心得,并不代表读书没有思考。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就不愿写阅读心得之类

读一本书,如同走一条路,阅一路风景。至于路是蜿蜒曲径,还是崎岖不平;沿途是风景秀丽,还是凄凉压抑,这有关于读者的悟性和阅历。

一部《金瓶梅》,你看到的是蝇营狗苟,TA看到的是女性的悲惨命运,TA看到的是大明朝的市井小民。

孩子读完一本书,必定有所领悟。可能做不到对整本书条分缕析,但是书中一定有某个人或者某个情节在打动着TA。你说TA没有思考?可能只是不愿告诉你而已!

第二,孩子可以接受阅读,家长应该因势利导,不要因为机械地写心得体会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不管是自愿还是被动,如果孩子能坐下来静静地看书,就说明TA至少没有强烈反感,没有对阅读毫无兴趣。我们不妨先让孩子挑选一些TA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第三,搞清楚书写阅读心得是家长的需要,还是锻炼孩子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必要?

家长觉得我给你买了书,既然学校有要求,你就必须认真读,用心写。这种方式背离了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初衷,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孩子不写心得,要么是不知道怎么入手,要么是不能完成要求的字数。

针对孩子无从入手,家长可以就读过的书和孩子进行讨论,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的感受,再加以润色,落笔到纸上;

从写短文开始,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量和写作技巧上去了,篇幅自然上去了!

希望能帮到你。

图片来自网络

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扎实的功底源于平时的积累,厚积薄发,就是这个理儿,作为教师更重视培养学生平时积累,日常写作的习惯。

一.有效的阅读,在阅读频率、阅读效率、阅读的效果都是有要求的。

1.日日读,养习惯。

教师将阅读溶于课堂,可以是每节课前五分钟一篇精美小文章,或者同时期小组共读一本书,或者师生全班共读一本名著,真正做到每日有书读,时时同读书,并非仅仅布置阅读作业,闲散随意读。学生回家可以根据自己爱好自由读书。

2.读经典,做笔记。

好书才有好的文笔,好的构思,好的立意,好的主题。教师引导孩子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摘美文,写随感,创新作,周周开展一次学生阅读展示课:说说自己读到的好书,读书的心得并向大家推荐好书。展示课内容可以丰富,目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达到彼此有话谈,谈话就谈经典书。

二.有目的,有规律的写作训练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1.节节有写作,写作常态化。

根据所学课程,安排学生写作训练,初中三年教材会根据学生特点,安排不同体裁文章的学习,初一重记叙文,初二学习说明文,初三接触议论文,但三年记叙文的阅读写作都是重点,教师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学段学习目标,有目的进行不同文体,不同文体中的各个部分的写作训练,练习题型全面,写作内容精彩,天天有小作,五天一大作。(小作写100字--300字)

2.篇篇有评比,天天有进步。

学生的作品多评比,选优秀作品小到班内传读,大到出去参赛,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越想创作越愿意看书,书自然读多了,写作也就提高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读书笔记怎么写?

1.摘录好词好句。

2.概括书籍(或者所读部分)主要内容。

3.写读后心得,最好成为专门文章。

4.做读书卡片。

5.可以绘思维导图。

6.可以改写创作。

窦昕大语文怎么学?

第一,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多看一些书,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小品文阅读等等。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要培养自己对知识和书籍的渴望。学会对文章进行速读、细读、研读等,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学习,逐渐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从而占有大量的语言资料,为写作准备好一个丰富的资料库。 第二,多背。背诵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里的“熟”,即指能背诵下来。语文教材里,有的精彩段落要求背诵,这远远不够,因此,国家教育部又提出新的要求,出版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中学生必背古诗文200篇》等读本。这充分说明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必须完成。另外,还得多背诵一些现代文。目前很多刊物适合学生阅读,比如《读者》、《中华文摘》、《散文》等。这些刊物的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能写出小说并得以发表的,或者通过写小说而成名成家的,不是没有,如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就当过15年的中学教师。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1977年发表)获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等。

但是写小说的老师确实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文老师的职责是教学生怎么写,而不是自己写

语文老师大多是大中专学校文科生,或爱好语文的毕业生。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是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和初步实践,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汉语言文字的构成、发展演变和组词造句的规律;二是文艺理论及文学艺术鉴赏;三是写作实践,重点是锻炼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应用文艺理论赏析文学作品。其中,师范类文科还要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课程,以适应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可见,语文老师掌握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指导方法,擅长的是文章的鉴赏、评论和修改。也就是说,语文老师更多地是教学生怎么写,而不是自己去写。文字功底深厚而严谨的语文老师,还适合做文字校对和编辑工作。

其次,语文老师重理性思维,小说则重形象思维

小说讲求人物和故事情节,虽然也讲究语言的修饰和表达,讲究篇章结构,但更多的是通过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塑造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以此感染人、教育人。

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却能写出惊世骇俗的长篇巨著,是有深刻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有着艰难困苦的经历、切肤痛心的体验、独到的观察思考和不写不快的澎湃激情。所谓胸中有人物,大脑有灵感,下笔如有神。文学编辑最初发现这些重大题材的原始小说,并不是看重它的语言有多华丽、遣词造句有多标准,而往往是被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感动,发现了它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因为语言文字可以修改润色,篇章结构可以剪裁调整。事实上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多是在编辑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完成的。

小说是文学创作,它的特点也决定了多数语文老师不适合写小说、或写不出好小说。

最后,小说区别于文章,语文老师大多写不出好小说,但不等于写不出好文章

写文章讲究逻辑和套路,反映客观事实;写小说可以联想发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主要是日常应用文、记叙文和议论文,如观察日记、书信、记人记事和读后感等。他们让学生读范文、背范文,给学生讲范文,自己却很少写范文(下水文)。老师们写得最多的是教学计划总结和学习心得笔记,有的写点通讯报道、典型事迹介绍或领导讲话之类的,多属于记叙和议论的范畴。

语文老师有一定文字基础且爱好写作的,过去经常被党政机关借调写材料或从事文秘工作,由此步入仕途的不乏其人。至于个别爱好文学创作、习惯练笔的语文老师,也只能写点小豆腐块见诸报端、过把文学创作瘾。想写小说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除了经历、灵感、形象思维和社会责任之外,甚至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如鲁迅、路遥等。

因此,可以说语文老师多数写不了小说,小说家也不一定能有耐心教学生,因为他们一旦成名成家,也就脱离了教师岗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