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之网的时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语境中,"织牢织密治理之网"已成为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概念表述,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社会治理体系应当具备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细性特征,所谓"织牢",强调的是治理体系的稳固性和韧性;"织密"则突出了治理网络的覆盖面和细致程度,两者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社会治理的理想形态。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治理环境的复杂化,传统粗放型、单一化的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从疫情防控到基层矛盾化解,从城市管理到乡村振兴,无不考验着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织牢织密治理之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文将从理论内涵、实践路径、技术支撑和未来展望四个维度,系统探讨如何构建一张更加牢固、更加精密的现代化治理之网,为社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治理之网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取向
"织牢织密治理之网"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从系统论视角看,治理之网是一个由多元主体、多重机制和多维空间构成的复杂系统。"织牢"体现为制度体系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织密"则表现为治理触角的灵敏性与全覆盖特征,两者辩证统一,共同确保治理系统既能抵御外部冲击,又能精准回应内部需求。
这一治理理念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性,强调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二是协同性,打破条块分割,促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协同共治;三是预防性,推动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防控转变,从事中干预向事前预警延伸,正如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所展示的,当治理网络足够精密时,基层的"哨声"能够迅速触发整个系统的响应,实现问题的及时发现和高效解决。
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转型过程中,"织牢织密"理念代表着治理思维的深刻变革,它超越了简单的管控逻辑,转向更具包容性、参与性和适应性的治理范式,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上海"一网通办"等创新实践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转变——治理不再是被动应对问题的过程,而是主动创造公共价值的过程。
制度之维:织牢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
制度是治理之网的经纬线,织牢治理之网首先需要夯实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制度构成了治理体系的核心支柱,近年来,从《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一系列制度安排不断强化着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
纵向维度上,我国建立了从中央到社区的五级治理架构,每一层级都有明确的权责定位,中央负责顶层设计和全局统筹,省级强化区域协调,市县抓好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履行属地责任,村(社区)发挥基础作用,这种层级分明的制度设计,既保证了政令畅通,又为基层创新留出了空间,广东"数字政府"改革通过省级统筹、市县协同,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和流程再造,便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典型案例。
横向维度上,党政机构改革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更加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整合了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生态环境部的成立统合了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这些结构性改革使治理网络更加紧密衔接,北京市"接诉即办"机制通过整合12345热线、网格化管理和大数据平台,构建了群众诉求全响应体系,2022年共受理群众反映问题1100余万件,响应率始终保持100%。
法治是制度之网的重要纽结,随着《民法典》《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治理的法治基础不断夯实,上海浦东新区依托立法授权,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制度创新,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法治保障,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行政复议案件纠错率达14.2%,表明法治对治理权力的规范作用日益凸显。
技术之维:智能化为治理之网赋能
在数字化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织密治理之网提供了强大支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治理的方式和效能,杭州"城市大脑"通过接入全市16万个摄像头和各类物联网设备,实现了交通、环保、应急等领域的实时感知和智能调度,使城市治理的"神经元系统"更加灵敏。
数据共享是技术赋能的关键环节,过去,数据孤岛是制约治理精密化的重要因素,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联通31个省(区、市)和46个国务院部门,政务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8%,广东省通过建设"粤治慧"平台,归集了78个省级部门、1600多类数据资源,支撑了疫情防控、经济运行等重大决策,数据显示,数据共享使基层报表负担平均减少60%,证明技术减负的显著效果。
智能化应用正在向治理末梢延伸,在深圳,5G+AI摄像头可自动识别占道经营、乱堆物料等11类市容问题,准确率达90%以上;在成都,"天府市民云"APP整合了社保查询、公积金提取等600多项服务,用户突破1100万,这些应用使治理网络既能"眼观六路",又能"触手可及",极大提升了响应速度和便利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赋能必须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浙江"基层治理四平台"通过统一信息系统整合了综治、市场监管等七大模块,但更重要的是配套建立了"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运行机制,2022年,该省基层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2.8天,群众满意率达96.7%,体现了技术与制度融合的倍增效应。
基层之维:让治理之网扎根现实土壤
基层是治理之网的根基所在,只有扎根基层,治理网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使基层既有责任也有能力抓好治理,北京市通过"赋权、下沉、增效"专项行动,向街道下放了431项行政执法权,使基层"看得见也管得着";财政投入方面,全市街道年均财力从改革前的2000万元增至5000万元。
网格化管理是织密基层治理网眼的重要抓手,全国已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2000余个,划分网格450多万个,配备网格员510余万名,上海将全市划分为约2.5万个网格,整合了党建、治安、城管等职能,实现"多网合一",疫情期间,这套体系在人员排查、物资配送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证明精细化管理的价值。
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节点,截至2022年底,全国登记社会组织近90万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超过250万家,成都"小牛哥"快递小哥志愿服务队、武汉"银发调解队"等草根组织,在矛盾调解、邻里互助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数据显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使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提升30%以上,丰富了治理网络的社会资本。
群众参与是基层治理的活力源泉。"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品牌已从治安领域扩展到环境监督、文明劝导等多个方面,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北京"小巷管家"等实践表明,当群众成为治理主角时,治理网络才能真正扎根,一项调查显示,居民参与度高的社区,物业投诉量平均下降45%,验证了参与式治理的有效性。
治理之网的未来图景
尽管我国社会治理取得显著进展,但织牢织密治理之网仍面临诸多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治理能力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数字化治理已进入深水区,而西部部分地区还在补基础设施短板,部门协同虽有好转,但条块分割的惯性依然存在,某省调研显示,基层反映的"表格抗疫""多头检查"等问题仍有发生,技术应用的伦理风险、数据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面向未来,治理之网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更加智能化,随着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治理场景将大量涌现;二是更加人性化,治理将超越技术理性,更加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和文化价值认同;三是更加韧性化,治理体系将具备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以应对不确定性风险,预计到2025年,全国将建成100个左右"智慧治理示范区",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国际经验与本土创新的结合将开辟新路径,新加坡"智慧国"战略强调数据驱动,德国"工业4.0"注重标准引领,这些经验都可借鉴,中国的"枫桥经验"、新时代"网格化管理"等本土智慧也将继续发展,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可能出现"治理即服务"(GaaS)新模式,将治理转化为可定制、可组合的公共服务产品。
共同编织美好生活之网
织牢织密治理之网,本质上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这张网,既要能兜住民生底线,解决急难愁盼;又要能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共建共享,当制度之维、技术之维、基层之维有机统一时,治理之网就能既有宏观视野又能微观洞察,既保持稳定又充满弹性。
治理现代化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实践深入,"织牢织密"的内涵还将不断丰富,但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的基本方法,每个人都是治理之网的编织者和受益者,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织就一张保障长治久安、促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治理之网,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