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点亮时代梦想——2019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019年9月1日晚,伴随着熟悉的开场音乐,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这一年,节目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通过讲述国旗背后的故事,为全国中小学生献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看完节目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关于信仰、奋斗与传承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我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景仰,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节目开篇,95岁高龄的郭德贤老人含泪讲述了1949年重庆白公馆监狱中“绣红旗”的故事,当革命先烈们在狱中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用被面、黄纸和饭粒制作了一面“不够标准”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没有五颗金星,却凝聚着他们对新中国的全部期待。“我们绣的不仅是红旗,更是信仰。”郭奶奶的话让我泪目,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正是无数像江姐一样的革命者,用鲜血染红了旗帜,用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和平。
这一幕让我联想到天安门广场上每天升起的国旗,原来,每一寸鲜红的底色里,都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或许无法体会枪林弹雨的残酷,但我们可以铭记:国旗的尊严,就是国家的尊严;守护国旗,就是守护先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
攀登者的足迹:从珠峰到月球
节目中,夏伯渝老人的讲述将我的思绪带向了世界之巅,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架设“中国梯”,让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珠峰之巅,而夏伯渝因将睡袋让给队友导致双腿冻伤截肢,却依然在43年后凭借假肢登顶成功。“山再高,高不过人的信念。”这句话让我震撼不已。
更令人振奋的是,嫦娥四号团队展示了月球背面的五星红旗影像,当科学家们揭秘这面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国旗如何抵御月球极端环境时,我看到了中国航天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从珠峰到月球,五星红旗标注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代代中国人挑战极限、探索未知的精神高度。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登山者一样脚踏实地,像航天人一样仰望星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领域的“攀登者”,用奋斗为国旗增色。
平凡中的伟大:守护国旗的每一天
节目中,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讲述了他们70年如一日在校园升国旗的故事,1949年10月1日,杜岚校长顶着殖民政府的压力,带领师生在澳门率先升起五星红旗;这所学校的升旗手已传承到第25届,一位学生说:“每次拉紧旗绳时,都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同样动人的还有严冬叔叔一家,作为海军护航编队成员,他曾在亚丁湾护卫商船,让五星红旗在远洋猎猎飘扬;而他的女儿严芷澄,则每天坚持在学校担任护旗手,父女俩隔空对话:“你在海上护旗,我在校园护旗,我们都是国旗的守护者。”
这些平凡人的坚持让我深思:爱国不必惊天动地,它可以是一次庄严的敬礼、一次认真的升旗,甚至是捡起地上被风吹落的国旗贴纸,正如节目中所说:“对国旗最好的守护,就是让它永远飘扬在人民心中。”
我们的答卷:让红色基因永续流淌
节目尾声,当孩子们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时,我握紧了手中的笔,作为“00后”,我们未曾经历战火纷飞,但我们必须知道“红旗为什么这样红”;我们或许不用“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要在科技、文化、体育的赛场上为国争光。
看完《开学第一课》,我在日记本上画了一面五星红旗,并写下誓言:“我以国旗为荣;明日,国旗因我而荣。”从革命先烈的信仰之红,到攀登者的奋斗之红,再到平凡人的坚守之红,红色基因需要我们用行动去传承。
这堂课教会我的,不仅是国旗的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升起,当“中国天眼”望向宇宙深处,当“复兴号”驰骋大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面旗帜的编织者,新学期伊始,让我们以红旗为帆,以奋斗为桨,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新一代的中国故事!
(全文共1280字)
文章亮点:
- 结构清晰:以“历史回响—攀登者足迹—平凡守护—青年担当”为逻辑线,层层递进。
- 情感真挚:结合个人感悟与节目细节,避免空泛说教。
- 时代呼应:关联新中国成立70周年背景,突出“红色基因”的传承意义。
- 行动号召:结尾落脚于青少年责任,体现观后感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