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会战,东线战场的战略转折点

莲辞网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全面入侵苏联,战争初期,德军凭借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和空中优势,迅速突破苏军防线,占领大片领土,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广袤的国土使得德军的进攻速度逐渐放缓,到8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逼近斯摩棱斯克,而南方集团军群则在乌克兰地区与苏军激战。

希特勒与德军总参谋部在战略方向上产生了分歧,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主张集中兵力进攻莫斯科,认为占领苏联首都将迅速瓦解苏联的抵抗意志,希特勒坚持认为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资源对德国战争经济至关重要,同时南翼的苏军威胁必须清除,希特勒下令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南下,与南方集团军群协同作战,围歼基辅附近的苏军。

基辅会战,东线战场的战略转折点


战役进程

德军的合围计划

德军指挥官冯·龙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和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指挥官)负责执行基辅合围战,德军计划以第1装甲集群(克莱斯特)从南向北推进,第2装甲集群(古德里安)从北向南突击,形成钳形攻势,切断基辅苏军的退路,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从正面施压,迫使苏军无法突围。

苏军的防御部署

苏联西南方面军由布琼尼元帅指挥,下辖第5、第21、第26、第37、第38集团军,总兵力约85万人,斯大林最初拒绝放弃基辅,命令苏军死守,导致西南方面军陷入被动,尽管布琼尼和后来的铁木辛哥元帅多次请求撤退,但斯大林坚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基辅”,最终使苏军陷入德军的包围圈。

包围与歼灭

9月16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在基辅以东的洛赫维察会师,完成了对西南方面军的合围,被围苏军顽强抵抗,但由于缺乏补给和空中支援,最终在9月26日被彻底歼灭,据德军战报,此役俘虏苏军66.5万人,击毁或缴获坦克884辆、火炮3718门,苏联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在突围时阵亡。


战役影响

德军的战术胜利

基辅会战是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辉煌的战术胜利之一,德军以较小的代价(约15万人伤亡)歼灭了苏军主力,占领了乌克兰大片领土,并控制了重要的经济资源,希特勒的战略目标——夺取乌克兰的粮食和工业基地——部分实现。

战略争议

基辅会战也引发了长期的战略争议,由于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南下,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被推迟了近两个月,当德军最终在10月发动“台风行动”进攻莫斯科时,苏联已调集了更多预备队,并迎来了严酷的冬季,许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如果德军在8月直接进攻莫斯科,可能有机会在冬季前占领苏联首都,从而改变战争进程。

苏联的教训与调整

基辅会战的惨败使苏联高层意识到,盲目坚守阵地只会导致更大的损失,此后,斯大林开始允许部队在必要时撤退,并更加重视机动防御和战略预备队的运用,这一调整在随后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评价

基辅会战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包围战之一,也是德军在东线最后的重大胜利之一,这场战役也暴露了德军战略上的局限性——过分追求战术胜利而忽视了战略目标,希特勒对资源的执着和对莫斯科进攻的延误,最终使德军在东线陷入长期消耗战,为苏联的反攻埋下伏笔。

从苏联的角度来看,基辅会战虽然损失惨重,但也为后续的战争积累了经验,苏军在1941年的溃败促使苏联加速军事改革,并在1942年后逐步扭转战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