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泪的秘密,你共享过什么秘密

莲辞网

红色之泪的秘密,你共享过什么秘密?

几年前在县城的时候,一个工友因为工伤住进了医院,我平时和她关系不错,领导指派我在医院陪床,工友的伤没有大碍,只是伤口不易愈合,所以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

病房里有两张病床,除了工友,另一张一直空着,直到一天夜里,突然转来一个重伤员,是棉纺厂的一个女孩,十八九岁的样子,上班的时候头发缠进了机器,为了扯头发,一条胳膊又缠了进去,幸亏有人发现的早,及时断掉了电闸,否则整个人就没了。

红色之泪的秘密,你共享过什么秘密

即使这样人伤的也不轻,满头的秀发被机器生生的拽掉,头皮血乎乎的看着十分吓人。一条胳膊齐着肩膀断掉,骨头和肉都没有了,只剩下紫色的青筋,不停的颤抖。

那女孩刚来时是昏迷的,醒来以后就一直抽泣,只要有人来看她,就会嚎啕大哭,不知是不是错觉,那女孩流出来的眼泪都是红色的。

女孩挺坚强的,从来没有因为伤痛呻吟过。她只是哭述一件事:我现在都这样了,小峰是不是以后不要我了。别人就只能劝她,小峰不是那样的人,他出差了,马上就回来。

果然过了两天,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孩出现在病房里,他就是小峰,他并没有因为女孩儿受伤后浮肿有半点的嫌弃,而是坐到病床上,流着泪安慰受伤的女孩。说女孩就是受再重的伤,他也不会嫌弃。在他心目中,女孩儿永远是快乐,美丽、活泼的样子。

两个人真情流露,哭得死去活来。我和闺蜜在一块也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那些天女孩心情很好。伤势恢复的很快,头上又长出浓密的黑发,脸上浮肿也消退了,果然清秀异常,是个非常漂亮女孩。医生说她胳膊在做两次手术就可以出院了。

可从这以后,小峰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女孩问他,他总是说工作忙,后来终于再也不来了。

女孩的情绪又低落下去,后来她的父亲送来医疗费,进门就破口大骂小峰不是东西。

原来女孩和小峰的妹妹干同一个工序,女孩上了一个夜班,又替他妹妹一个上了一个班,因为过度疲劳,才出的事故。

可小峰还有他妹妹,都拒绝承认他们应负有连带责任。最让女孩父亲火冒三丈的是,女孩住院时是工厂垫付的医药费,每个礼拜到财务室报一次账,支取下个礼拜的医药费。

小峰以女孩儿男朋友的名义,支取了65,000块钱的医药费后失踪了,医院通知女孩的父亲,因为欠费要给她停止治疗。女孩儿的父亲不得已东拼西凑,弄了7万块钱送到医院,才保证了治疗没有中断。

女孩的父亲找到小峰的家里,才知道就在女孩受伤的第2天,小峰的家人就断定这是个填不满的黑窟窿,于是以给女孩治病为名,张罗着卖房子。房子头些天已经卖掉,居家搬走了。

得知真相后的女孩儿当时就崩溃了,几次寻短见,幸好都被及时的发现了。

后来我们在一起又住了将近一个月,女孩变得有些神经质,不再积极的配合治疗,后来伤口生了痈疽,听医生说很危险,闺蜜伤愈出院,就再也没有听到过关于那个女孩的消息。

后来我到省城工作,半年前楼下搬来一个新住户,一对夫妇带一个小女孩,那个男的就是小峰。

他也认出我了,私下里一直哀求我,看在他女儿的份上,不要把这件事讲给他夫人听,否则他这辈子就完了。

他的女儿确实又漂亮,又懂事,可看到她,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个断了胳膊的女孩儿。

历史上有哪些搞笑的打油诗?

(文章有点长,不仅仅展现的是众多有趣的打油诗,主要还附加了打油诗的生动故事!)

趣谈打油诗,不能忘记打油诗的开山鼻祖张打油。其《咏雪》:“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通俗易懂、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打油诗是一种俚俗诗体。其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和通俗性,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打油诗深受大众喜爱。反映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生活;语言大都运用俚俗口语,用明白如话的语言来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至饱学之士,下至黎民百姓均无阅读障碍,都能明白诗中蕴含的思想,并且人人均可“打油”。因此,千百年来它经久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

第一、开山鼻祖张打油的趣闻

众所周知,所谓“打油诗”就是张打油的诗。张打油到底写了多少诗,没有诗集留传,散见也很少。但他虽存诗不多,却因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影响不少,后代不论雅人、俗人皆有仿作。

张打油谓谁?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张 打油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中唐时有一年的冬天,一位家居南阳的高官祭奠宗祠,见宗祠内大殿的墙壁上有这 样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 的使锹。

高官读罢,顿时大怒:“谁敢在我宗祠内写下如此这般拙劣的诗? 这岂不是侮辱我祖宗?”即下令缉拿写诗之人。属下通过查寻,遂将不远处张家村平日喜作这类诗的穷秀才张打油抓了来,问:“这诗是你写的吗?” 张打油回答:“是!”高官心想,既然是秀才,缘何写出这等歪诗? 心中存疑。为了判断确否为他所写,即以眼前安禄山兵困南阳事为题, 令他再作一首。张打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贼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

有朝一 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一听,哄堂大笑。这位高官 不禁笑了起来,心想:确然为他所写!罢了,这或许也是一种诗体!便未给张打油治罪。 于是,张打油远近有名。这打油诗开始风行 起来,成为一种独立诗体,为他人和后人所摹写!

张打油和他的诗,民间流传很盛,很有影响,只因不受正统文人青睐,过去的文学史不曾提及。

第二、历史上搞笑、有趣的打油趣诗及其故事

(1)当年苏东坡得了个儿子,一时得意忘形,高兴之余写诗打趣: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儿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另外,诗人苏东坡的《静坐》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 四十。

民间流传苏东坡和 儿媳之间的丑闻,有一首诗:

(苏)红罗帐中一琵琶, 想去弹它理由差;

(媳)公公想弹是情义,肥水未淌外 人家。

对苏东坡丝毫不留情面地揭老底,同时又多有回护,偏责其儿媳,其实读者对这种低俗的玩笑是不必当真的,看看一笑了之。

(2)大才子唐伯虎因生活困顿不堪.到了除夕年货还没置办齐全。为此他作诗以咏:

《开门七件事》

唐寅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

(3)明代县令徐九经.为官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惩恶肃贪。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以示他的为官宗旨,诗云::

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

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

(4)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安徽桐城人。其老家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姓为邻。一次.吴家修房越界.张家与吴家为界墙争执不休。张家遂驰书赴京,要张英出面干涉。可是,张英并未干预,只是寄回一首打油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见诗明理,撤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让三尺。互让之地,后人称为六尺巷。

(5)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自幼目睹鸦片之害.遂在25岁那年写下一首劝人们戒毒的打油诗:

烟枪即炮枪.自打自受伤;

多少英雄汉.弹死在高床。

此诗语言明白如话.比喻生动形象.读来幽默风趣.发人深省。

(6)1927年.鲁迅写了一首打油诗嘲笑蒋介石的要员:

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们谒陵是假.排挤他人是真。

(7)1937年2月1日.是革命老人徐特立的60寿辰.延安根据地为徐老祝寿。作家丁玲即席赋打油诗一首.活跃了现场气氛。诗云:

长征二万五,衣服自己补。马儿跟着跑,生活最艰苦。

闲暇爱读书,年老心不古。遵纪是模范,谦逊与人处。

革命主义真,名利当粪土。大家贺徐老,共撰英雄谱。

几句话,把徐老的风范情操.描绘得惟妙惟肖。

(8)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激动万分,兴奋不已。吟了一首《咏原子弹》的打油诗:

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

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

这首诗寓庄于谐.风趣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9)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经历坎坷,性情旷达。幽默潇洒。66岁时.他曾自吟《墓志铭》一首: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

谦慎的性格.豁达的胸怀.让人一目了然。

(10)还有一则趣事,是毛泽东主席为乔冠华写打油诗。

1972年尼可松访华后中美决定互设联络处,中方由韩叙赴美建联络处,下榻于美国五月花旅馆,美方由詹金斯来华筹建,由乔冠华负责与之商谈。乔冠华与詹金斯谈判很顺利,高兴之中写了三句打油诗,征求第四句。当时毛泽东同志闻知,欣然续道:“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

欢欢喜喜詹金斯。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如此续诗呢?原来,1967年外交系统造反派要打倒乔冠华,让他到大街上卖小报,而小报的内容就是打倒乔本人。乔每次都把小报收起来不卖,然后用自己的钱换成小额钞票到造反派那里去交账,说报卖完了,还赚钱。后来毛泽东同志也知道此事。毛泽东同志之所以如此续诗,显出对乔的肯定,堪称打油诗史上的一段佳话。

(11)冯玉祥驻扎徐州时,下令禁伐林木,贴告示如下: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12)北宋状元吕蒙正发迹前写过一首打油诗:

一碗清酒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

真可谓牢骚满腹,怨气冲天呢。不过此人后来青云得路,成为一代名臣,可见牢骚一下,说不定灶君真的上达天庭。玉皇才发现了他的才能也未可知。

(13)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14)传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见路边坟墓旁翁仲(坟前石人),不识,问随行翰林学士,孰料此公亦拿不准,说是“仲翁”,皇帝明白以后,作诗一首对误答皇帝问话的翰林做了这样的处置:

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

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作判通。

此诗故意将每句最后两字颠倒,嘲此翰林学士之不学,而能朗朗上口,颇见文思之机敏。

(15)鲁迅曾仿崔颢《黄鹤楼》一诗描绘了日军逼近时达官贵人们借口保护文化,只顾抢运文物,不顾百姓及学生的丑态。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同“迫”)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另外,1924年,鲁迅与徐志摩同在北大任教(鲁迅教小说史,徐教英文),此时徐志摩热追“多才美女”林徽因而不得,就整天哭丧着脸,见了谁都“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装出一副病态。林与他本是朋友,平时相互来往并常有 礼品、果品、诗文之类的馈赠,并不存在爱情,他是剃头担子一头热。鲁迅对徐志摩这一作态很反感,加之徐志摩平日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在一起,同属“新月派”,政见不同,鲁迅就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写下了这首诗。诗为: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 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 去罢!

鲁迅说它“拟古”是 “新打油诗”,是指它模仿东汉张衡《四愁诗》 的旧格式,用现在的大白话写出来的。

(16)如宋代诗人陆诗伯的《咏雪》: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

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17)诗人高敖曹的《杂 诗》:

坟冢地瘤肿,星宿天围棋。

开门屋张口,卷席床剥皮。

(18)清人钱咏《履园 丛话》载,浙人陈斗泉收到朋友赠送的金华火腿一块,因存放日久,煮不烂、咬不动、吃不 成,但又不得不表示感谢。故作打油诗云:

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

柴烧三担尽,水 煮一桶干。

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

牙关 三十六,个个不平安。

心藏怒火,不便发作,不吐不快,故语多讽,以求心头慰藉。

(19)北京寿安山南坡的卧佛寺,有尊长 5米、重量50余吨的铜质卧佛。道光年间, 陕甘总督杨玉春游览到此,见到这卧佛,有所感,即吟诗四句:

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

我若像你样,江山谁人保?

批评语言风趣,但思想主旨严肃,是一首典型的打油诗!

(20)从前有个叫郑广的海寇,被朝廷招安后因同僚不甚礼遇,于是当众作诗曰:

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都一般;

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快人快语,直斥道貌岸然的假正经之流。

(21)极为有趣的打油诗不能不提。一首是明代解缙写的《解嘲诗》: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

据说是诗人四五岁时,雨天路滑不慎跌倒,惹得周围人大笑,于是“打油”一首,回击众人以解其尴尬处境。

(22)这也是一首极其有趣的打油诗,是新嫁娘写的《逐客诗》:

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新婚之夜,闹洞房的宾客不肯散去,坚持让文才出众的新娘子赋诗。夜阑更深,新娘无奈,遂以诗代逐客之令,巧用双关之语,含蓄委婉,众人听罢乐不可支,哄然而散。

(23)广西三江县长宴请本县一位进士,席间众人只是向进士敬酒,受冷落的老师出于气愤,就对众人趋炎附势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讽 刺: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敝乡;

敝 乡文章数进士,进士跟我学文章。

(24)古代官府公文往往使用“该”字 , 有时流于冗滥 ,或所指不明,或官腔十足 ,于是有人 作诗讽刺:

一纸公文九个该,一该该出是非来;

尔后 该员该注意,不该该处不该该 。

(25)在我国古代,数字入诗屡见不鲜。一些文思敏捷 的诗人,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数字融入诗中.读来别 有一番情趣。如纪晓岚的一首咏舟诗 :

一蓑一笠一 渔舟 ,一丈长竿一寸钩。

一上一下一来往 ,一人独钓 一 江秋。

全诗用了十个“一”字 .写出了渔 人的悠闲自在。

(26)讽刺昏官的一首诗 :

老爷坐大堂 ,衙役站两旁 。

为官清似水,——米汤!

诗先用三 句渲染 ,然后用两个字实现全然相反的转折,取得了强烈的嘲讽了效果 。

(27)倒是晚唐诗人崔护的书僮兴儿的一首“打油 诗”,很有点儿味道。去年,崔护在城外途经一座农 家小院,因为悦恋一位美女,叫书僮兴儿三次上前讨 水喝,以耽延时间。今年再来,不见了那位美女,十 分失落,遂题诗一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 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兴儿也 很有感慨,于是依葫芦画瓢吟了一首:

去年今日此 门里,人与桃花相映美;

今年若有佳人在,兴儿还喝 三碗水。

(28)元代文化“沙漠化”,杂剧和南戏中 的许多诗词曲白之外,大量无名氏的散曲中就有许多绝妙的打油诗。《[正宫]塞鸿秋·村夫饮》:

宾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会舞一会笑一会,

管什么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

无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红轮日西坠,

打得那盘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29)清代乾隆也有一首类 似的打油诗,题为《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四片五 片六七片,

八片九片千万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30)传说朱元璋 打败陈友谅之后,来到一座庙前要进去,看门僧问他姓名,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在墙上题诗一首:

杀尽江 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妄自哓哓问姓名。

那口气,果然像,非同一般。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提出要来看当年题诗,既是为了重 温光辉历史,恐怕也不无向山僧报复寻仇的用意;其时题诗早被铲去,这可如何是好?山僧灵机一动,作 了一首阿谀皇上的打油诗: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斗牛。

这才幸免了杀身之祸。

(31)才子解缙也会拍马。 有一次,解缙陪朱元璋钓鱼,朱元璋久钓不获,很扫 兴;解缙说:“皇上,别看鱼儿小,却懂礼节呢。何以见得?有诗为证:

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 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 一笑,总算摆脱了尴尬的局面。

(32)明代流传下来的打油诗,其内容涉及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作者涵盖了官民工商僧俗 人等。徐文长的一首祝寿诗,如今许多人依然耳熟 能详: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 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

(33)从前.有个考生,在考场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上写了四句打油诗: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采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

考官批阅试卷时,看到这首打油涛,觉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每句诗后面分别写了“不必”、“未必”、“势必”和“何必”个字这样,整首诗就成: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

(33)早年有个不孝之子,其父年老体衰后,便被其关锁在破屋之内,且只让老父吞糠咽菜,他却和自己的儿子遍吃珍肴。这事被老人看到后,他感伤无限,就吟出了《明日他儿饿我儿》的打油诗:

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

今日我儿来饿我,明日他儿饿我儿。

这首打油诗看似平淡无奇,但为后世起着警世策人的作用。

清代诗人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里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有一箍桶匠对儿子十分疼爱,怎奈年老体弱不能自食其力后,其子经常让他饿肚子,而把好饭留给自己的儿子吃。箍桶匠触景生情,感慨之余哼出打油诗:

曾记当年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

我儿饿我凭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结论:

由于打油诗的首创者或曰首倡者张打油是个穷秀才,来自社会底层,故它反映的多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或普通人的所见所闻,在内容上接地气。但流行了一千几百年,后 来这种形式亦为达官贵人或上层文人所利 用,故在内容上也有所扩张,社会政治、社会 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在打油诗中也有所反映,与通常传统诗歌的内容有所靠近。

事实也证明,打油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

古代对眼泪的称呼有哪些?

古代对眼泪的称呼有涕泪,泪泉,泪球(泪珠、泪滴),泪晶,泪珠,泪滴,泪波(泪水如波,目中含露等。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表示眼泪,与“涕”同义并用

其他称呼

一、红泪

典出《拾遗记》,大致讲述薛灵芸被选入宫,离别父母,悲伤之至,泪凝如血。

泛指美女的眼泪或悲伤的眼泪。

二、鲛珠

典出《博物志》,大致讲述鲛人流的泪变成珍珠。

泛指:美女的眼泪。

扩展资料

出现在诗词中的眼泪

1、青衫湿。(泪湿透了青色衣衫)

——唐,白居易《琵琶行》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枝上流莺和泪闻(耳畔突然响起黄莺的啼鸣,梦中惊醒的我泪流满面)

——宋,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4、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唐,李商隐《泪·永巷长年怨罗绮》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红蝎子2郭春丽第几集?

红蝎子之带泪梨花第八集郭春丽和麦梓伦走到了一起。出入成双成对,王建设再次来找郭春丽并要请她去吃麦当劳,有了钱的郭春丽把王建设带进高级咖啡厅,被价格吓坏的王建设起身劝郭春丽离开,非常生气的郭春丽甩走王建设。

你见到有哪些暧昧到极致的句子?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语出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原词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本属于民间歌谣,俚俗而浅白。“晴”在此处是双关语,看似吟唱“日出”的“晴”,其实是歌咏“爱情”的“情”。说话听声,唱歌听音,意韵是诗词歌赋的本真。东边日出,西边下雨,唱到无晴,却还是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千古名词唱千古,爱情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境,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这一千古绝唱,常被用来形容恋爱中的男女,爱意的若有若无,一方是捉摸不定,一方是若浅若深,像是无情,其实又是有情——情在云中漫游,情在雨中漫步,情在心灵感应。

之所以对这句歌词记忆深刻,还因为这是当年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同窗,毕业之前,娟笔写给我的。一云一泥,差异太大,城里娇女的高冷,还是吓退了当时爱穿布鞋的我……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人生若梦,梦随风去……青春不再,两鬓挂霜,一杯清茶对明月,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安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