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战车,有没有震撼人心的纯音乐?
我推荐的你不会后悔[酷拽]
Rock house jail 电影勇闯夺命岛中配乐,不仅各种视频使用较多,更是在央视很多频道背景音乐中用到。电影火爆,音乐劲爆。开头让人觉得很紧张,那种停顿后接的高音加上打击乐,有种心灵触动的感觉。随着大几段的不停往后推,然后来个低沉轻柔的衔接,再衔接上高昂的旋律,整个音乐听起来跌宕起伏,已经不能用完美来形容了。顺便说一下主角尼古拉斯凯奇,我曾经心目中最完美影帝,现在确实不行了,但是那些经典的电影百看不厌。推荐空中监狱、变脸、战争之王、国家宝藏两部、风语者。
Star sky 这首歌曲,是自己曾经有段时间特别喜欢这种激昂乐曲时搜到的。而且最初搜到是网上比较火的视频,《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电影片段配上这个音乐,既有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又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画面冲击感和女生吟唱没有一点违和感,节奏越来越快,反而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内心滋生。这是跑高速必听曲目之一,超级棒!
Victory 这首歌曲也是提升荷尔蒙的音乐,前面的打击乐稳和厚重,就像和心脏跳动的节拍同步,音调逐渐升高,就像打了肾上腺激素,变得激昂。到了中期,女生部的吟唱出来就有一种空灵,升华的感觉,有灵动、灵云、甚至还有生命力。整个曲子衔接非常的紧,不容你有任何停顿。就算的缓和期音乐也是在逐步升高,继续拉快节奏,而且女神般的吟唱再次响起,像是战争动员令,柔和但是很外扩。这首歌和Star sky听起来有的地方容易产生错觉,都是开车必备神曲。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评价这个音乐的,听着它,感觉自己能骑着哈士奇冲向战场。
Empire of angels 这首音乐和前面两首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听起来就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大型史诗画面。感觉像驰骋在历史的长河,那种召唤,那种力量,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中间夹的那种风笛的声音和吟唱的感觉虽然有一定地域特征,但是在全局音乐中显得更加突出。
Chevaliers de sangreal 这是《达芬奇密码》电影片尾曲,和Rock house jail一样,出自汉斯·季默。这首音乐重复同一旋律较多,但音调和节奏都伴随着旋律逐渐升高的,伴随急促的背景弦音,配合着宗教电影,历史的厚重感相当的重。影片结束时当罗伯特在玻璃金字塔单膝跪下的那一刻,让观影人感情升华,心灵也有深层次的震撼与感动,甚至思考。找这个音乐,纯属当时看完电影以后可以去搜的,汉斯·季默真的是大师!
El condor Pasa 山鹰之歌,也叫老鹰之歌。这首音乐听起来让人很安静宁静,心境明澈。虽然音乐最初原创有着很深的背景意义。但是个人理解,如果不想太多历史的话,在经历了喧闹、带着一颗疲惫的心来听会有很好的情绪缓解作用。音乐里有着向往追求,但是柔和的旋律会让人走的很从容。
The last of zhe mohicans 最后的莫西干人,这个曲子网上有个街头艺人的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神曲不好评论,仔细听就好。用我收藏的一个经典评来描述吧:一首曲子,道尽一个文明的诞生、崛起、衰亡。每一次的放下乐器,代表着文明的选择,而拿起乐器,继续吹响这首曲子,象征着文明的发展、前进,与不屈不挠,一声声呐喊,一次次吹奏,表现出一个文明前进的挫折、苦难,最后却慢慢的消亡,犹如人生,我们的出生,慢慢长大,我们懂得了选择,但也肩负着家人的期望,当我们踏入社会,因为生活,我们磨灭了自身棱角,因为家庭,我们放下了当初的梦想,慢慢的我们的生命也由高潮走向尽头,由当初的雄心壮志,也变成了,英雄暮年,坐看夕阳,等待生命的消亡。
人民海军为何用072型登陆舰来试验电磁炮?
▼先上图,这就是我国电磁炮在072III型936舰“海洋山”号两栖坦克登陆舰上进行测试的照片。之所以会选择这么一款在我国海军序列中默默无闻的军舰来进行电磁炮测试,是因为看中了坦克登陆舰宽阔的前甲板和前甲板巨大的船坞。072III型坦克登陆舰是一种两栖舰艇,主要用于运送坦克和两栖装甲车进行登陆作战,排水量4000多吨,上层建筑全部靠后设置,前甲板巨大,且甲板下内部空间较大,可以给电磁炮试验提供足够大的场地和空间。那为什么电磁炮试验要这么大场地和空间呢?因为电磁炮有大量配套设备,需要较大的场地和空间来放置。▼放一张全景图就可以发现,936舰在进行测试时,甲板上放置了几个40英尺的集装箱。这几个集装箱就是电磁炮的配套设备,根据相关标准可以查到,40英尺的集装箱一般尺寸为:12m×2.35m×2.4m,三个放下来,连072III型这么大的军舰甲板都基本上放满了,要是驱逐舰护卫舰,这种上层建筑多的军舰肯定就放不下了。而用空间更大,甲板面积更大的两栖攻击舰,航母或者是两栖船坞登陆舰又有点大材小用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电磁炮会有这么多配套设备呢?▼这是一张来自网络的图前,指出了三个集装箱中分别装了些啥。从前到后分别是电气设备,操控设备和发电机组设备,几乎全是和电有关的设备。这是因为,和传统的火药燃气动力火炮不同,电磁炮弹丸的动力来自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从结构上来说,电磁炮非常简单,只需要电流产生一个磁场,然后利用磁场中的洛伦兹力作用在炮弹上,给炮弹加一个轨道,炮弹就可以顺着轨道发射出去了。但是,要让炮弹拥有足够的初速度,就是个难度很大的技术活了。炮弹的初速度越大,需要的洛伦兹力也就越大,需要的磁场也就越强,需要的电流也就越大,需要的蓄电池容量就要越大,需要的电气设备和发电机组就越多。这么一来,电磁炮的配套设施就装了整整三大集装箱。
如果说这样子太笼统了的话,可以再对电磁炮的组成进一步解剖。按照用途,电磁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提供炮弹发射动能的能源,将炮弹发射出去的加速器和将能源引入加速器转变为动能的控制器,也就是电磁炮的发射开关。
能源电磁炮发射的能源就是电能,而电能需要发电机运转发电。普通军舰发电一般和动力系统一起,由额外的柴油机或者燃气轮机负责发电,供全舰使用。电磁炮的发射需要大量的电能,耗电量是非常恐怖的,如果直接使用军舰供电发电机来为电磁炮供电的话,更有可能出现几发炮弹出去,军舰直接停电的尴尬情况。所以,要使用或者测试电磁炮,必须使用一套单独的发电设备,而且是发电效率极高的发电设备,一般使用单极发电机。除了发电之外,电能的储存与释放也属于电磁炮能源模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电磁炮的配套设备中,通常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叫做强迫蓄能装置,也就是一套充电放电效率极高的蓄电池。强迫蓄能装置的容量和充电放电的效率,相当于电磁炮炮弹的装药量。强迫蓄能装置性能越好,效率越高,电磁炮的威力越大,射程越远,火力持续性越强。发电机和强迫蓄能装置的体积都非常大,所以几台发电机和强迫蓄能装置一放下来,就占去了甲板一半的空间。
控制器电磁炮的控制器也就是开关,或者可以理解为一个闸门。我们将强迫蓄能装置看作一个海拔落差巨大的水库,而控制器则是这个水库的水坝和闸门。控制器首先要控制强迫蓄能装置充电,保证强迫蓄能装置中电能时刻处于最优量。如果强迫蓄能装置中电能不足,会导致电磁炮发射性能下降,炮弹初速度降低,射程和威力都会大打折扣。如果电能过多,超过蓄能装置极限,则可能出现超过负载,甚至是出现炮弹还没打,就先着火的尴尬情况。其次,控制器还要控制强迫蓄能装置放电。要能在几毫秒之内将兆安培级的电流放出,同时还要迅速将闸门关闭,再一次调节强迫蓄能装置充能。除此之外,最好是还可以做到控制每次放出电能的量。普通火炮炮弹发射时需要根据目标距离调节炮口发射角度和炮弹装药量,而电磁炮发射就是利用控制器调节从强迫蓄能装置中放出电流的大小。不过这一点技术难度太大,控制器接通时间太短,每次其实基本都是将强迫蓄能装置清空,根本做不到控制电能接通时进入加速器的量。但是也不用担心这样会影响射击精度,因为可以用炮弹制导来从另一个角度解决这个问题。
加速器加速器就是炮塔部分,主要部件就是炮管,也就是炮弹发射加速的轨道。这一部分主要由一些线圈和炮管组成,大小和普通火炮炮塔差不多,占用空间并不是特别大,一般的军舰甲板都可以容纳。
但是,加上能源部分和控制器,体积就大起来了。如果使用普通的驱逐舰作为测试平台,以那三个集装箱的体积,就算是进行优化之后,肯定也要拆掉前甲板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才能放得下。但仅用于测试就大动干戈,明显没有必要。了解了电磁炮的组成,就非常清楚了。总得来说,主要原因就是726III型坦克登陆舰有宽大的前甲板,有足够的内部空间,可以放得下那三个集装箱装的一堆发电机,线圈,蓄电池,控制器。除此之外,072III型坦克登陆舰吨位够大,有足够的舱室和远洋航行能力,可以供随行人员居住;不用对甲板和内部空间进行大规模改造,成本较低,而且测试完直接将集装箱吊走,炮塔拆除072III型登陆舰又是一条好汉,可以迅速重新加入战备值班和训练,不会占用部队军舰的训练和战备资源。所以说,072型用于电磁炮测试再好不过了,简直是电磁炮测试的天然海上平台。
库尔斯克会战究竟有多惨烈?
从库尔斯克会战的伤亡看,对苏德双方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不过苏军依靠其家大业大很快就恢复元气。而德军在这时已经经不起摔这么大的跟头,即使是在有效的杀伤上与苏军相比不落下风,但是德军在苏军的“兑子”战术中丧失了战略的主动权。
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让垂死病中的德军又可以了。在曼施坦因的反击战后形成了一个正面长约400千米,而底部却不到110千米的突出部,就像一个“凸”字形从苏军的战线延伸出来。德军统帅部认为这是的千载难逢的进攻机会,他们可以在这里包围和歼灭进行防御的苏军。如果顺利,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的机动性大大增加。德军还希望,可以在战役中俘虏大量的苏联战俘,作为德国军火工业的劳动力,以增加德军的实力。
然而在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站后,除了苏联的春季春雪融化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疲软外,希特勒希望等待虎式和豹式坦克等德军新式武器,尽可能多地进行生产后,再发起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4月至6月,德国共生产了281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56辆是虎式,484辆是黑豹。在库尔斯克,总共使用了259辆黑豹坦克,大约211只虎式坦克和90辆费迪南德坦克狙击车,而这使得德军丧失了战机以及突发性,让苏军获得了111天的喘息机会。
而且在战前几个月前,苏军对德军的意图有先见之明,依靠其在瑞士等北欧国家的间谍网,以及由英国情报局提供的情报,苏军判断德军的攻击将落在库尔斯克突出物的颈部,因此建立了一个纵深防御工事,旨在摧毁德军的装甲部队。库尔斯克会战就如同中途岛战役一般,让德军的筹划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无法利用其机动的战术优势突破苏军的防御,势必是针尖对麦芒的正面对决。
(战前惆怅的古德里安)
德军集中了50个精锐师,其中有1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约占东线德军装甲部队的70%。而被称为德军之花的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师,骷髅坦克师,帝国坦克师,大日耳曼摩托化师都在列。德军动用了90万兵员,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2700辆坦克和火炮,还有重达56吨的虎式和45吨的豹式坦克,费迪南德坦克狙击车等。
苏军采纳了朱可夫等人先保持防御,然后利用坚强的防御工事抵挡并消灭德军的先头部队后,再发动进攻。为此苏军共投入133.6万人,1.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2200架飞机。这相当于苏军总兵力的26%,26%的迫击炮和火炮,35%的飞机和46%的坦克。
从双方的战斗投入上看,苏军的兵力和武器略高于德军,但是德军的重型坦克在火力和装甲上比较有优势。
1943年7月4日,突出部的南面战斗开始,德军步兵在主攻前发动进攻,占领了炮兵观察站的高地。在这些攻击中,沿着第一道主防御带的一些指挥和观察哨所被占领。到了16:00,装甲掷弹兵师,第3和第11装甲师占领了苏军的前沿阵地。在22:30左右,瓦图京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的600门大炮、迫击炮和卡秋莎火箭筒,轰炸德军前沿阵地,尤其是党卫队第二装甲军的装甲部队。
7月5日清晨,苏联空军对德国机场发动了大规模突袭,希望在地面摧毁德国空军。这一努力失败了,苏军空军部队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与德国空军损失的26架飞机相比,苏联空军在7月5日损失了176架飞机。在北面作战的苏军第16空军的损失比第二空军的损失要轻。直到7月10日至11日,苏军才开始获得南面的制空权。在北面制空权也是势均力敌的竞争,直到7月7日苏军开始获得制空权,并在余下的行动中保持下去。
在堡垒行动期间,德国空军共出动27221架次支援作战,损失193架次(每次架次损失率为0.709%)。7月5日至8日,苏联部队共出动11235架次,战斗损失556架飞机(4.95%)。尽管德国部队表现出色,但德国国防军现在缺乏战略储备。1943年秋季,由于英国和美国对意大利和德国的空袭,只有25%的德国空军战机在东线作战。
德军选择使用步兵师进行最初的攻击,并由火炮和德国空军支援。这样做是为了最大程度保存装甲师的实力,一旦苏军的防御工事被攻破,就可以将其装甲部队使用在刀刃上,迅速穿过防线并向库尔斯克挺进。
但是苏军雷区处于其炮火覆盖范围,这使得德军扫清穿过战场的道路既困难又昂贵。直到7月5日早上8点,穿过雷区的安全通道才被扫除。德军的45辆费迪南德坦克狙击车,12辆被地雷摧毁。这些大多数战车的后来被修理并重新投入使用,但是非常大的车辆很难回收,就只能扔在战场上了。
苏军用大约90辆T-34坦克进行反击,在3小时的战斗中,苏军装甲部队损失了42辆坦克,德军损失了2辆虎式坦克,另有5辆因履带损坏而无法动弹。战斗迟滞德军非常长的时间,让苏军第13军第29步枪兵团(最初部署在第一条安全带后面)向前推进并封锁突破口。
进攻第一天,德军第四十七装甲军就停滞不前,到了第二天也只推进了约9.7公里。德军到达了第二道防线上戒备森严的小镇波尼里,该镇控制了通往库尔斯克的公路和铁路。为此德军付出了1287人死亡和失踪,另有5921人受伤的代价。
罗科索夫斯基命令苏军在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支援下,于7月6日反击德军第九集团军。但由于配合不力,7月6日凌晨,在预备炮击之后,苏军只有第二坦克军第16坦克团开始反击。第16坦克兵团出动了大约200辆坦克,攻击了德军第505重型坦克营的虎式坦克,迫使其余坦克撤退到第二防御带奥尔霍瓦特卡村周围。德军伤亡惨重,但它未能突破苏军在奥尔霍瓦特卡的防御带。由苏军第29步枪兵团第307步兵师保卫的波尼里,也在7月6日受到德国第292和86步兵团的协同攻击,德军第78突击步兵师和第9装甲师也加入战斗,但德军仍无法将波里尼的苏军赶走。
在7月7日至10日的三天里,德军将力量集中在双方都认为至关重要的波里尼和普罗霍罗夫卡。作为回应,罗科索夫斯基从前线的其他部分抽调部队进入这些地区。德军在7月7日袭击了波尼里,经过激烈的巷战,占领了半个城镇。第二天早上,苏联的一次反击迫使德军撤退,随后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反击,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多次交换了对该镇的控制权。到7月10日,德军已经占领了该镇的大部分地区,但苏联的反击仍在继续。
波尼里和附近的253.5高地的来回争夺战中,双方都有严重伤亡,它被双方军队称为“迷你斯大林格勒”。在7月10日,德军在奥尔霍瓦特卡和附近的特普洛村,莫德尔动用了约300辆德军坦克发动了强有力的协同攻击,并且出动了德国空军在北面突出部的所有可用空中力量支援,但未能穿透苏军的防御工事。7月12日,苏军发动库图佐夫行动,对奥廖尔的突出部进行了反攻,这威胁到了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
在突出部南面,曼斯坦因的将主攻任务交给霍斯的第四装甲军,他的对手是第四装甲军的是苏军第六集团军。苏军建造了三条坚固的防御带,以减缓和削弱进攻的装甲部队。尽管他们得到了德军将于7月5日凌晨3点发起进攻的情报,但沃罗涅日方面军前线司令部仍然无法确定德军的具体的主攻方向。为了扰乱德军的进攻节奏,朱可夫于7月5日凌晨2时20分下令,向德军阵地实施炮火反准备。
苏军的炮击轰炸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造成德军坦克装备和人员的大量伤亡。虽然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小时,但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仍然按计划发起了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德军艰难的越过了苏军的反坦克雷区,猛攻苏联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面对德军3个师的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难以抵挡被迫后退,瓦图京于是把方面军预备队调了过来,以期能把德军挡在第二道防线外。
但是德军还是于6日在苏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并强渡了佩纳河。由于德军的进攻比预计的要猛烈的多,瓦图京被迫取消了原定于7月6日的反攻,而将计划用于反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线后方以支援步兵进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侧翼打击德军。这一天,德国空军出击了超过1000架次,完全压制住了苏联空军。经过一天激战,双方都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6日傍晚,瓦图京向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增援,后者在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后,立即把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和第10坦克军353辆坦克调往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时瓦图京接到斯大林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别尔哥罗德方向的突破。在7日的战斗中,德军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未能达成突破苏军防线的任务。第二天,德军仍然顽强地继续他们的进攻,而瓦图京也在计划反攻,为此他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把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他指挥,他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这些部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
7月9日是库尔斯克会战关键的一天,瓦图京指挥部队继续在正面抵挡德军向奥博扬推进,同时在两翼连续发动反击,虽然这些反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但却使德军无法全力以赴的攻击他们的主要目标。德意志国防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斯将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奥博扬,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党卫装甲军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村庄。接下来的两天,德军的进攻还比较顺利,他们攻到了普罗霍罗夫卡村庄,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上演了。
战后很长时间,史学家们一直认为在1943年7月12日苏德双方共有12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也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随着大量资料的解密,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于1993年的苏联档案资料公布,使得研究者们发现这次坦克大战的规模要比原先认为的小得多,双方直接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只有约600辆。其中德军不到200辆,苏军约400辆。7月12日晨,经过一天的战斗,伤亡惨重的两军各自退出了战场。战后苏联第一代的战史宣称尽管代价惨重,他们击毁了德军400辆坦克。经过修正后的数字发现苏军战术上失败了,而且不完全是因为德军,他们的很多坦克掉进了自己的反坦克壕。
在这天的坦克大战中德军虽然宣称以3辆坦克左右的被击毁的代价 ,摧毁了苏军约100多辆坦克,实际上他们却没能守住普罗霍罗夫卡村庄,而随后源源赶到的苏军援兵使他们的防线将更加坚固,而且苏军的大部分受伤坦克因为坚守的成功导致有很多会被修复。
在“堡垒行动”中,德军252至323辆坦克和突击炮被摧毁。到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开始时,只有184辆现役黑豹坦克。在两天之内,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0辆。在希特勒下令停止堡垒行动之后,古德里安在1943年7月17日对黑豹进行了以下初步评估:
由于苏军的进攻和德军的机械故障,德军战斗力在最初的几天里迅速下降。到7月10日晚上,前线只有10辆现役黑豹坦克。25辆黑豹坦克损失,其中23辆被击中并烧毁,2辆在行军接近时起火。100辆黑豹坦克需要修理,其中56辆因撞击和地雷受损,44辆因机械故障受损。60%的机械故障可以很容易地修复。大约有40辆黑豹已经修好,正在前往前线的路上,大约有25辆还没有被修理部门找到。7月11日晚,38辆黑豹坦克在前线,31辆报销,131辆需要修理。大量损失的一天是7月10日有81辆黑豹坦克被击中,证明战斗激烈。
7月10日西线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盟军有进一步在意大利或法国南部登陆的威胁,使希特勒认为必须停止进攻,把部队从库尔斯克转移到意大利,堡垒行动停止。根据德国军事医学数据统计,德军在堡垒行动期间,共有54182人伤亡。其中,9036人死亡,1960人失踪,43159人受伤。第九集团军伤亡23345人,南方集团军伤亡30837人。
克鲁格对这一消息表示欢迎,因为他知道苏军正在对他的部队发起大规模反攻,但曼斯坦因并不那么赞同。曼斯坦因的部队刚刚在迷宫般的防御工事中战斗了一个星期,他相信他们即将突破到更开阔的地形上,这将使他能够在机动战斗中摧毁苏军装甲部队。希特勒暂时同意允许在突出部分的南部继续进攻,但第二天,他命令曼斯坦的后备部队第二十四装甲军南下支援第一装甲军。
随着7月14日“罗兰行动”的启动,攻势在南部继续进行。三天后,即7月17日,党卫队第二装甲团奉命结束进攻行动,开始撤退,标志着罗兰行动的结束。一个师被调到意大利,另两个师被派往南方去迎接新的苏联进攻。德国情报部门严重低估了苏联后备部队的力量,苏军很快就开始进攻了。在曼斯泰因战后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他对希特勒在战术战最高潮时取消行动的决定持高度批评态度。然而,由于苏联后备力量的数量远远大于他所意识到的,曼施泰因宣称的险胜的真实性值得商榷。这些预备役被用来重新装备遭受重创的苏军第五近卫集团坦克军,他们在几周后发起了别尔哥罗德-卡尔可夫攻势。结果是曼施泰因的部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几乎没有获胜的机会。
苏军的反攻计划是在德军在库尔斯克进攻达到强弩之末后开始的。随着德国在北方的势头放缓,苏军于7月12日,对库尔斯克凸起正北面的位于奥廖尔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了库图索夫行动。布良斯克方面军在马基安·波波夫的指挥下,攻击了奥廖尔凸起的东面,而由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指挥的西方方面军则从北部进攻。苏联的先头部队伤亡惨重,但在一些地区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突击危及了德国的补给线,并让第九集团军有被包围的威胁,第九集团军被迫完全转入防御状态。莫德尔向希特勒请求放弃奥廖尔,并后撤至哈根防线,最终在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后,意大利退出战争的迹象十分明显,希特勒不得不放弃奥廖尔,将第二党卫装甲军调去稳定意大利的局势。
7月31日德军向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线撤退,撤退途中,德军实行了焦土政策以期望能阻止苏军的快速进攻推进。8月5日苏军攻克了奥廖尔,并继续追击退却中的德军,10日解放了霍特涅茨,15日进入卡拉切夫,至16日苏军的进攻基本结束,战线逐步稳定了下来。
“库图佐夫行动”减少了奥雷尔凸起的面积,向西推进了150千米,为解放斯摩棱斯克铺平了道路。在37天的战斗中,苏军击溃德军15个师,歼敌20万,坦克1044辆火炮2402门。同时苏军的伤亡429890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辆。这次反攻使苏联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将其保留到战争的剩余时间。
苏军在突出部南部的鲁缅采夫行动计划目的是摧毁德军第四装甲军和陆军分遣队,并切断南方集团军群的南部延伸部分。在“堡垒行动”期间,沃罗涅日方面军遭受重大损失后,苏军需要时间重新集结和整编,将进攻推迟到8月3日。两周前,苏军通过顿涅茨河和米乌斯河向顿巴斯发起了转移注意力的进攻,吸引了德国预备役部队的注意,并削弱了将面临主要打击的防御力量。这次进攻是由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发起的,目的是对抗南方集团军群的北方翼。苏军穿过德军阵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突袭。到8月5日,苏联解放了别尔哥罗德。
到8月12日,已到达哈尔科夫郊区。苏军的前进最终被德军党卫军第二和第三装甲师的反击所阻止。在随后的坦克战斗中,苏军在装甲方面遭受了严重损失。经过激战,该市于8月23日获得解放。在鲁缅采夫行动中,苏军歼敌约20万人,自身伤亡255566人,损失坦克1864辆,火炮423门,飞机153架。苏军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的胜利,标志着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束。
库尔斯克会战期间总共有239名苏军士兵因英勇无畏而被授予苏联最高荣誉称号“苏联英雄”。1943年7月和8月,德军在东线的弹药消耗量最大,7月消耗236915吨,8月消耗254648吨,很多都是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使用的,上一次的峰值是1942年9月的160645吨。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库尔斯克会战的惨烈。
而根据德国军事医学数据统计在“库图佐夫行动”中,德军有14215人死亡,11300人失踪(假定死亡或被俘),60549人受伤。在鲁缅采夫行动中,共造成25068人伤亡,其中8933人死亡和失踪。
到7月16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声称损失161辆坦克和14门突击炮。截至7月14日,第九集团军报告称,他们总共损失了41辆坦克和17门突击炮。这些损失为109辆IV型装甲车、42辆豹式坦克、38辆II型装甲车、31门突击炮、19辆费迪南德坦克狙击车、10辆虎式和3辆火焰坦克。在德军结束对库尔斯克的进攻之前,苏联开始了反攻,成功地将德军重挫。因此,1943年8月11日的一份报告显示,黑豹坦克的总减记数量增加到156辆,只有9辆可操作。德军被迫撤退,在战斗中失去的坦克越来越多,同时也放弃和摧毁受损车辆。7月和8月,整个东线损失了50辆虎式坦克,约240辆受损。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他们对库尔斯克的进攻中。在7月5日至18日期间,600辆到1612辆坦克和突击炮受到损坏。
在7月和8月期间,整个东线被摧毁的德军坦克和突击炮总数达1331辆,其中760辆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毁。苏军每摧毁一辆德军装甲车,苏军就损失5辆装甲车。然而,苏联大量的装备储备和快速的坦克生产速度使苏联坦克军能够很快更换丢失的装备并保持战斗力。苏军修复了许多损坏的坦克,许多苏军坦克为了让它们继续战斗,他们曾一辆坦克修复了四次。到8月3日,苏军坦克的兵力恢复到2750辆。而德军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生产周期过长,也不易修复,在坦克数量和战斗力上无法快速恢复。
根据历史学家克里斯特·伯格斯特伦的说法,苏联空军在整个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北面损失了677架飞机,在南面损失了439架飞机,伤亡人数尚不确定。柏格斯特伦的研究表明,在7月12日至8月18日期间,在德国的进攻和库图佐夫的反攻行动中,苏联的空中损失总计为1104架次。
根据历史学家弗里泽报告说,德国空军损失524架飞机,其中159架在德军进攻中损失,218架在库图佐夫行动中被毁,另外147架在波尔科沃德茨-鲁米扬采夫行动中损失。在审查德国空军军需官的报告时,伯格斯特伦给出了不同的数字。7月5日至31日,德军报告681架飞机丢失或损坏,其中德国第八航空军为335架,第六航空舰队为346架,共注销420架,其中第八航空军为192架,第六航空舰队为229架。
由于若干因素,双方战斗人员的伤亡情况难以确定。由于德军下定决心回收和修理坦克,装备损失的统计更加复杂。德军一天失效的坦克,往往在一两天后就被修复了。而且由于无法获得在二战结束时被没收或可能已经销毁的德军单位记录而无法具体掌握伤亡数据。其中许多被转移到美国国家档案馆,直到1978年才公开,而其他的则被苏联拿走,但苏联拒绝证实它们的存在。不过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库尔斯克会战使得法西斯处于覆灭的边缘,德军大量的人员和坦克的损失使得胜利的天平开始偏向了苏军。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过最先进的武器是什么?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过最先进武器,应该分两个阶段来讲述,抗战前期(1937年-1942年)、抗战后期(1942年-1945年)。
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我们以1942年中国驻印军建立为划分点,前期主要以国产轻武器,苏联、德国等进口装备为主;后期以中国驻印军获得的美制武器为主。
抗战前期(1937年-1942年)1、中正式步枪(二四式),引进并仿制自德国Kar98毛瑟步枪(二战德军制式装备),使用7.92口径尖头弹,初期主要装备德械师,如88师。与日本三八式步枪相比,杀伤力大,但射程不足;枪身短在白刃战中比较吃亏。
2、手枪
抗战电视剧多看一点,大家都很熟悉的一款手枪经常出现,那就是驳壳枪,又称盒子炮、二十响。来源于德国,官方名称“毛瑟军用手枪”,口径7.63毫米,是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弹匣容弹20发。威力大、使用方便、可靠。性能全面超越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自杀都嫌不靠谱)。
中国战场严重缺乏重武器,常用于火力压制,装上包装盒子,变成步枪使用。
3、捷克式轻机枪
ZB-26捷克式轻枪,7.92毫米口径,弹匣容弹20发,枪管可快速更换,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完虐日本歪把子。中国购买及仿制超过10万挺。
4、SFH18式150毫米榴弹炮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专为中国打制,32倍口径150毫米榴弹炮,射程15公里,分两批共进口48门,分别组建炮兵第十团、炮兵第十四团。在抗战前期,这是唯一能对日军形成火力压制的火炮。
抗战后期(1942年-1945年)进入美援阶段,这期间美制武器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军队,特别是驻印军,火力装备明显超越日本。
1、M1卡宾枪、汤姆逊冲锋枪
M1卡宾枪,美制1942年投入使用,口径7.62毫米,有15、30发两种弹匣,用于替代制式手枪,是一款有效的步兵近战武器。
汤姆逊冲锋枪,中国大量装备M1A1汤姆逊冲锋枪,有20、30发弹匣,也有50、100发弹鼓。火力持续,是近战利器。
2、勃朗宁重机枪
M2式勃朗宁重机枪,使用12.7毫米口径枪弹,弹链供弹。
3、M1型火焰喷射器
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经常被喷火的就是这款产品。
4、巴祖卡火箭筒
步兵大炮,攻坚、打坦克利器。
5、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
这对中国军队来说,绝对是大杀器,打打日本的豆式小坦克毫无压力,可以撵着日本人到处跑。
先供献部分资料,相对日本而言,特别是后期美援武器的进入,中国部分装备部队整体战力明显超越日本。缅北反攻开始,双方交战伤亡比,日军直线上升。
能否给高原的战车配上氧气供应系统或研发高原特种用油?
首先高原上车辆动力不足与燃油没有关系,不单是军用车辆,民用的也一样。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与燃烧产生的能量成正比。现代车辆都有氧传感器,监测燃烧后废气中的的氧气含量,如果没有检测到氧气,就会减少喷油量,直到出现了氧气,再增加喷油量,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平衡,最终目的是保证燃油的充分燃烧。由于高原氧含量低,喷油量就少,燃烧的物质少了,产生的能量自然就少,动力就比平原差。无论什么燃油都这样。
如果能够有车载富氧技术当然好,能够提高喷油量,但是面前还没有可行的技术。如果背个氧气储瓶,更不可能,额外增重不说,后勤补给也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