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古命运符,红楼梦中护官符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大好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张护官符揭示了四大家族的权势,富贵,以及他们依靠姻亲关系建立起的一张牢不可破的关系网。
实则,作者的深意并不在于此,护官符揭示了在盘根错节,密不透风的关系网的笼罩之下,像贾雨村之流的官员被腐蚀,蜕变堕落是必然结果。
小说第4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节中,借贾雨村断案来写护官符,体现了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贾雨村的人生,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懂做人但不懂做官的阶段
关于贾雨村,作者是这样介绍的:
出身:生于没落的诗书世宦之家,现穷困潦倒,寄居在葫芦庙中靠卖文为生。容貌:她(娇杏)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穷贫,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头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贾雨村的长相俊伟,完全符合传统文化中大丈夫的形象。此时的他,就是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形象。再看看他的诗: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从诗中不难看出他有不凡的抱负,过人的才华,志向高远,胸怀远大。
甄士隐赠他五十两银子,并两套冬衣,助他赶考。他此时的表现是: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旧吃酒谈笑。乍一看,觉得这人没良心,他不是应该感激涕零吗,实际上这恰恰是中国文人的骨气,骨子里骄傲,清高,不在金钱面前摧眉折腰。
此时的贾雨村,在作者笔下,是读书人中响当当的正面形象,长得帅,有抱负,有才学,重事业,重感情。很快,贾雨村中了进士,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做成一本,参他“生性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皆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仔细品读曹雪芹的这段文字,我们会发现,大有深意,既然“贪酷”,为何不以此参他,反参“沽清正之名”,只怕是因清正而被参吧!结合前面,所谓的“擅篡礼仪”恐怕是他恃才侮上,不会在上司面前做小服低,做出一副奴才相吧!在此处,曹雪芹采用春秋笔法,寥寥数语,却力重千斤。“革职文书一道,本府官员无不喜悦,”说明他在官场上不同流合污,受到众人排挤。此时的贾雨村,清正,耿直,不会阿谀奉承,不懂官场潜规则。贾雨村这样优秀的读书人,在官场的黑暗中,他难以适应。这时的贾雨村,他还是一名好官,没有被腐蚀,没有被拉拢,没有走向堕落。二,懂做官不懂做人的阶段。后来,在林如海和贾政的帮助下,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轻轻”二字,真是耐人寻味。贾雨村或许就是在此时看到,自己费劲心力也难以办到的事,别人轻轻松松就办到了。或许就是这次经历让贾雨村认识到,有靠山有背景就是为官的“护身符”。到应天府上任后,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薛蟠打死人的案子。这时,门子拿出的那张“护官符”,也正是贾雨村急于寻找的东西。以往的经历让他知道这张护官符织就的关系网的厉害,“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搭上贾府这条船,相当于攀上了四大家族。有他们为自己保驾护航,何愁不能飞黄腾达!这时的贾雨村已经接受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在官场的黑暗,污浊中,他已完成了人性蜕变。一个才华出众,胸怀大志,颇有骨气,本来完全可以,为社会为百姓做一些事情的大丈夫,在肮脏的官场当中逐渐被腐蚀,终于成了一个社会的祸害,成为了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大坏蛋。曹雪芹并不是简单的批判个人的品质,而是指向那个末世社会,指向官场潜规则,它腐蚀了本来非常优秀的读书人,使他们成为腐败土壤中的一部分。这才是护官符的厉害之处!玉帝的敕旨和元始天尊的符召?
吴承恩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稳坐凌霄殿的玉帝是三界主宰,仙与佛与神圣的共主,他的号令就具有“圣旨”的无上权威,即是敕旨。从对付美猴王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天庭的直属团队,托塔天王和哪吒父子率领的大罗天诸神,还是地方势力二郎显圣真君杨戬,以致西天佛祖如来,不管是“宣”还是“调”,他们都要受到玉帝的不同程度的节制,临危受命,八百里快马加鞭,火速“勤王”。
太上老君作为三清的代表,也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权力,西天取经计划就是他出面跟燃灯古佛协调一致的结果。取经路上的各种磨难,主要是观音菩萨和太上老君互相配合的一种安排。其中我们可以大致揣测,太上老君和玉帝的关系也比较微妙,他们的意见并不总是一致的。玉帝有自己的主意,道祖有他的想法,各行其事,又顾全大局。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三清之首的元始天尊如果发挥一下,也表达个意思,会是什么结果呢?玉帝的敕命和元始天尊的符召,对神仙们来说,哪个更有效,更具有权威性,他们会更愿意听从谁的吩咐呢?
纵观《西游记》整部小说,调兵遣将,发号施令最多的,就是玉帝,他的信号强度十分明显,神人仙佛为他是从;太上老君露面也不少,虽然行事低调,但其能力和手段也非常突出,可谓是招招见血,立竿见影。元始天尊则是个逍遥的传说,除了礼宾性出场,安天大会来打了个招呼,其他时间全部在躲清闲。只闻其声,难见其人。
长公子扶小苏认为,玉帝的敕旨和元始的符召很难直接做比较,前者属于普遍适用的“圣旨”,普天之下皆王土,它的效果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神人仙佛唯命是从;而后者则属于特定范围内的号令,针对的对象等级非常高。换言之,两者其实是相向而行,并行不悖的,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一定的“把脉”意义——普通事情玉帝可以自行斟酌独断,关系三界重大命运的大事,则由元始把关。
具体怎么说?我们一起来做个详细解析——当玉帝的敕旨遇上元始的符召。
第一、玉帝的敕旨:事无巨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作为三界主宰,玉帝敕旨的权威毋庸置疑,他所针对的对象非常多,可谓是事无巨细,乾坤独断。
(一)大罗天。
孙悟空大闹天宫事件,玉帝接二连三发号施令,下旨擒拿一代妖猴孙悟空。先后出动的有:
以李天王和哪吒父子为代表的诸天神宰,包括四大天王、二十八宿、天罡地煞等满天星斗,以及四大天师、各种灵官,乃至北极四圣。
其中还有露面的观音菩萨和惠岸行者木吒,以及太上老君本人。
(二)人间地面。
花果山美猴王横空出世,玉帝立马派遣千里眼和顺风耳前去看个究竟,妖气冲天,他得管。
凤仙郡求雨事件,惩戒凤仙郡太守,“罚俸三年”,必要时候直接干预人间治理。
人曹官魏征的设定,说明玉帝还暗中布控,助力唐王李世民人间天子。
灌江口二郎神杨戬,也得听从玉帝的“调令”。
天庭还在各种山头地界安排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山神土地。
(三)海洋水族。
东海龙王敖广被孙悟空抢了定海神针铁如意金箍棒,告玉状,玉帝降至擒拿。
泾河龙王克扣降雨点数,私自篡改时间,被玉帝安插的人曹官魏征“梦斩”。
西海龙王敖闰三太子失手烧了玉赐龙珠,被拖上剐龙台。然后观音菩萨求情,把小白龙送上取经路,将功赎罪。
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被孙悟空一锅端,因为他们是“野人”,是孽龙,是自封的,活该倒霉,得不到玉帝的庇护。
整个降雨的程序,乃至水族王者的命运,都牢牢掌控在玉帝手里。
(四)森罗殿。
同理,孙悟空闯完龙宫,闹九幽,拳打十代阎罗,勾生死簿,秦广王请求玉帝解决。
三界六道轮回,也都攥在玉帝手里。
(五)西天。
如来佛祖所在的天竺国,西牛贺洲,西天极乐世界,虽然是一块独立性比较强的地盘,也要名义上受到玉帝的管束。如来镇压孙悟空到五行山下,就是玉帝的指令,如来口称“救驾”,称玉帝为“大天尊”,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说明了至少两个特点:一个是,玉帝的敕旨具有三界至高权威性,一个是,玉帝敕旨所指向的目标非常多,事无巨细,一箩筐全装了。
从这一点上看,还真没有哪个神仙会推诿,必须照做。
第二、元始天尊的符召:宏观全局,讲究的是“果证混元”。作为三清之首,元始天尊也被称作是“大天尊”。他这个“大天尊”不得了,属于妥妥的神仙界最高修为标志,也是神仙界顶级精英大佬们一致认可的至高存在。
《西游记》中,元始天尊基本就是个传说般的存在,如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达摩祖师、独孤求败,神龙见首不见尾,成了一个逍遥的传说。
元始天尊都有哪些亮相,或是传闻呢?
(一)安天大会。
如来出手,制服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孙悟空,玉帝出面,王母搭手,安排了一场神仙界的大聚会,就是安天大会。
这个时候,玉帝也请到了三清,包括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有说三清拜如来,这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元始天尊出面,是因为降服孙悟空这个事件,关系到三界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这是个大布局,大事件。倒不是说,他真的是也会“拜”西天佛祖。换言之,元始天尊看的是这个事件的性质,而不是具体的某个人。就是取经计划,太上老君先出面就应该可以了。
(二)逍遥传说与混元道果。
孙悟空和唐僧一行能够吃到万寿山五庄观的神奇宝贝人参果,那都是因为镇元子大仙接到元始天尊的请帖,被“大天尊”邀请到大罗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不然,想都别想。号称与世同君的地仙之祖,镇元大仙的袖里乾坤可不是吃素的。
福禄寿三星和观音菩萨,哪里看的是孙猴子的面子呀?分明是元始天尊的面子。镇元大仙去弥罗宫走了一遭,就出了这样的事情,孙猴子推到了人参果树,这事儿蹊跷,大家伙赶紧帮忙,给镇元子,更给元始天尊做扫尾工作。镇元子为啥要跟猴哥结拜呀?他看中的是元始天尊这个关系。
小雷音寺黄眉老佛一节,弥勒佛也说了类似镇元子的那句话——他去赴“元始会”,才不小心叫敲罄童子拿了金铙和人种袋溜出来作怪。
镇元子是与世同君的地仙之祖,弥勒佛是世人皆知的东来佛祖,如来佛的接班人,西天的明日之星。元始天尊符召对接的,正是这样为数不多,屈指可数的神仙大佬。元始天尊讲道,说混元道果,也有栽培、加持二位的意思。
地仙之祖,有统领各种地界散仙,特别是没有进入天庭班组的小仙们的意思,这一点,对于三界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东来佛祖,弥勒佛身负使命,要给三界未来一个朗朗乾坤,海晏河清,意义不言而喻。所以,元始天尊才会召集他们,一起来继续修炼,精进,参悟“混元道果”这样的至高修为。
如此,玉帝的敕旨和元始的符召,侧重点是不同,受众范围也是不一样的。前者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处理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情;后者则更侧重于宏观全局的把控,对象只有顶级的神仙大佬才能匹配,宗师级别的才能“享受”这个待遇。根本的宗旨是一致的,大方向是相同的,就是维护天道或道统的正常运行。
第三、当玉帝的敕旨遇上元始天尊的符召:两者的微妙与神奇操作。玉帝的敕旨和元始天尊的符召有没有同时用过的具体案例呢?有,还真有。就是真武大帝出场的一段说白。
(一)真武大帝的名号与出身。
真武大帝出生于净乐国皇室,他舍弃王位,玄门修真,在武当山修成正果,龟蛇合体,修为高深。
.他出生于开皇元年。这个“开皇”就很有意思了。根据神话传说的设定,天地之数有“五劫”:
东方起自子,曰龙汉,为始劫。南方起自寅,曰赤明,为成劫。中央起自卯,曰上皇,北方起自午,曰开皇,俱为住劫。西方起自酉终於戌,曰延康,为坏劫。
真武大帝的出身和时间,足以证明,他是个了不得的神圣。
他的名号先后主要有怎么几个:玉虚师相,上帝祖师,真武大帝,九天荡魔祖师,荡魔天尊,混元教主等。他的职责主要是降妖除魔,同时有镇压北俱芦洲的重任。
(二)敕旨与符召双重加持:真武大帝和混元教主之名与玉帝和元始的敕封。
祖师道:“我当年威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剪伐天下妖邪,乃奉玉帝敕旨。后又披发跣足,踏腾蛇神龟,领五雷神将、巨虬狮子、猛兽毒龙,收降东北方黑气妖氛,乃奉元始天尊符召。——《西游记》
孙悟空搬救兵,降服黄眉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以降妖伏魔著称的第一高人真武大帝。当时,真武大帝就对孙悟空说了上面那一段话。
1、真武大帝的名号是玉帝敕旨赐封的。
真武大帝出身久远,修为高深,降妖伏魔,威震北方,功勋卓著,表现卓越。玉帝爱惜人才,因此,敕旨天降,亲封他为“真武大帝”。
2、九天荡魔祖师的名号则来源于元始天尊的符召。
真武大帝率领龟蛇二将和五大神龙等扫荡北俱芦洲各种妖魔鬼怪,奉的是元始天尊的符召。对于当时的其他三大部洲,和整个神人仙佛三界来说,北俱芦洲是个致命的威胁。这就关乎到整个神仙界的命运和前途了。因此,元始天尊才亲自出面,“符召”真武大帝,叫他去做这个事情。
事成之后,真武大帝又得到个名号——九天荡魔祖师。这个封号,与元始天尊有着莫大的关系。
3、荡魔天尊与混元教主。
九天荡魔祖师,或荡魔天尊,表示真武大帝已经跻身神仙界第一流的顶级行列,甚至已经甩开北极四圣其他三人,以致脱离紫薇大帝而自成一家了。天蓬元帅猪八戒说“不怕”真武大帝,老相识,曾经是一个团队的主管,如此而已,实际已经远不如真武大帝了。
从他跟猴哥的对话来看,真武大帝已经统领四方,是镇压四方妖魔的第一大佬了。
真武大帝不上天庭,修养武当山。于是就又有了个“混元教主”的名号。“混元”是什么意思?大家很清楚了。元始天尊讲的就是“混元道果”,镇元子和东来佛祖也要来凑热闹,听讲。也就是说,混元教主这个名号,就等于是元始天尊给颁发的一个毕业证书,正式承认真武大帝达到了神仙的最高段位。
好,敕旨和符召的奇妙关系就出来了。玉帝敕旨,任命真武大帝,真武大帝进入天庭编制,成为大罗天的正式成员。给编制,给官职,玉帝发号施令。然后,元始天尊根据需要,再在玉帝任命的这个圈子中遴选人员,委以重任,负责关系到三界整体大格局和前途命运的大事情。
当然,对真武大帝的任命,可能也会是玉帝和元始天尊都认可的,是他们一致考察的结果。玉帝敕旨认可的是一种身份,一种官职,存在君臣与上下级之间的明显特征。而元始天尊的符召,所给予的称号,更侧重于一种修炼,一种境界,一种证书。两者似乎有点职业与做学问读书的关系。如果玉帝是领导,元始天尊就是一位教授,而且,玉帝也是元始的学生。
真武大帝不亲自出马,帮助猴哥,理由就是两条:既没有原始的符召,也没有玉帝的敕旨。
由此可见,玉帝的敕旨和元始的符召,从根本上说,两者是具有一致性的,是并行不悖的,元始传授混元道果,玉帝拿来当做人才使用。
一般的神仙当然听的是玉帝的敕旨,理由很简单,元始天尊作为三清之首,是当时神仙界的天花板般存在,他要考虑的,不是玉帝管辖的那种具体事务,而是纵观全局的三界大事情。这样,能够被元始符召召唤的神仙是屈指可数的,都是级别极高的人,比如镇元子,比如弥勒佛。
话说回来,比如某个小仙,元始天尊心血来潮,要召他,临时用一用,虽然他是玉帝任命的,他会不去吗?给元始面子,就是给玉帝面子。能够被元始天尊看上,那是他的福分。
由此可见,玉帝的敕旨和元始的符召,两者发令人不同,针对的事务和对象也不同。玉帝敕旨权威至高,毋庸置疑,适用的对象则包罗万象,无所不能,三界共主的名号不是虚的。而元始天尊的符召则不轻易使用,对象都是祖师级别的神仙大佬,能够共参混元道果的顶级神圣,做的都是关乎三界大格局大命运的重大事情。因此,敕旨适用于所有神仙,符召只适用于定格的神圣,一般人是不会受到元始符召召唤的。而且,两者目的一致,并行不悖,在大事情上,不会出现分歧。能够坐到如此高位,玉帝和元始天尊都是绝顶聪慧的高人,大格局,大视野,必须有。但是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是真实的?
那天半夜,我突然醒来,一件件事情竟然发生在了我的身上,简直让人胆战心惊!
平时我的瞌睡比较大,基本上都是一觉睡到天亮,中间很少醒来!
可是那天晚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凌晨2:00的时候我竟然醒了!就在我醒的那一刻,我突然听到了有人用吸管喝牛奶的声音,越听越感觉害怕!我捂着头尽量让自己沉睡,可越是这样越是睡不着。
接着又是一阵阵喝牛奶的声音,让人的心跳加速。
就在我全神贯注这个声音的时候,我突然看见我们家的窗帘动了一下,紧接着再动一下,窗帘有一种被下扯的感觉。
这个更让我害怕了,我的心早就提到心眼上了,可事情并没有完,紧接着有脚步声,那一刻我的头发都炸开了。
我在这种恐惧,心慌的情况下来,喊醒了睡在旁边的老公,老公一脸懵懂地打开灯,什么也没有!
之后,又关上灯,模模糊糊地看着老公的脸,我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我给老公说我这一夜离奇的事情,老公却不以为然!
他告诉我,用吸管喝牛奶的声音,就是隔壁家发出来的,由于我们在店里住,隔壁是卖观赏鱼的,水池子里面插一些氧气管,半夜的时候就能听到用吸管喝牛奶的声音!
至于拉窗帘的声音,是因为店里睡的位置比较小,床挨着窗帘放的,老公睡在里面,晚上翻身的时候会拉扯窗帘。
最让人无语的是晚上的脚步声,那是因为这段时间总有小猫跑到我家,跑来跑去,我老公有一天夜里醒来,就因为听到了脚步声,发现家里有一只猫!
说实话,一下遇到这三种情况真的把我吓到了,简直让我不敢相信,原来这都是一些巧合!
圯和圮的区别?
圮与圯读音不同、意思不同。且圮从人己之己,圯上从巳矣之巳,二字有别。
读音上的区别:圯读yi(二声);圮:pi(三声)
释义上的区别:圯:桥 ;圮:塌坏。
分别组词:(圮)组词:坍圮(tan pi)词意是山坡、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塌;通圮(tong pi)词意犹否泰, 指命运好坏。
(圯)组词:圯下(yi xia)词意是桥下;进履圯桥(jin lv yi qiao)《史记·留侯世家》载:秦末一老父,在下邳桥上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命张良为他取鞋、穿鞋,张良见他年老,忍怒取鞋,跪着为他穿上。
扩展资料
(圮) 毁也。广韵。岸毁。又覆也。从土。己声。符鄙切。古音在一部。虞书曰。虞当作唐。说在禾部。方命圮族。尧典文。 (䤏) 圮或从手、配省。非声。
《说文》东楚谓桥为圯。《前汉·张良传》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圯上遇一老父,授以书。○按《汉书》注,应劭从水,详里切,汜水之上也。张泌攺从土,作颐音。
宋祁云:旧本从水,泌说非也。今胡旦作圯桥赞,字亦从水,若从土,则应从《说文》谓桥为圯之训。李白诗:我来圯桥上。是谓我来桥桥上矣。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残忍的杀人犯?
要说起古代历史上的杀人犯,那可就多了。杀人犯不仅古代有,现在也有。否则,就不会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样的说法了。
题主既然把这个问题这么隆重地推出来,那肯定不是指普通的杀人犯。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杀人犯,肯定不在题主说的范围之内;杀一个或杀少量的人肯定也不在题主说的范围之内;必须是成批量地杀人,才符合这个要求。按照这个思路,我说几个古代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杀人犯。
第一个:白起说起战国时代这个白起,那可了不起。他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他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对于秦国统一六国,那是一个战功赫赫的人物。
伊阙之战,他率领秦军大破魏、韩联军24万人马,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军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我们之所以认为他是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在战争中消灭了多少对方的军队,而是指对待已经放下武器、投降了的军卒。
1,第一次杀人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与赵将贾偃战,沈(沉)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2,第二次杀人
这件事,发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之后。
秦赵两军在长平决战,赵军由于粮食补给不够,急于结束战争,赵王用喜欢进攻但又喜欢“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擅于坚守的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被围投降。
白起担心赵军降兵反复无常,把赵国降兵40万全部坑杀了。只有240个赵军俘虏被放回赵国,让其回赵国报信,意图摧毁赵国人的意志。
这件事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详细描述: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这十哲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李勣、诸葛亮、李靖 。
到北宋建立以后,白起因坑杀赵卒四十万,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他军事能力尽管超强,但人品有亏,不值得后人供奉,便把白起清出了武庙。
第二个:李广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
关于李广成为本文所列举的杀人犯的原因,本人本来不愿意。因为他毕竟是民族英雄,不应该在这个名单中出现。不过,这是李广自述的,而且他对此非常懊悔。
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后自杀。司马迁评说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李广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
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
这就是李广自己说的,杀了羌人降兵800多人。
第三个:项羽项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于世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
项羽被称为战神,一生杀人无数,无法确切统计。说起他的大规模杀人事迹,史书上至少记载过三次。
第一次,项羽派英布等人领兵趁夜袭击,并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
第二次,彭城之战带领众兵杀害30多万人。
另外,还有巨鹿、荥阳会战等重大战役,每场重大战役死伤人数都超过十万人,还有其他小规模战役、私下杀人等,其杀人数无法统计。
因为私下杀人数无法统计,暂且可以不提。战争嘛,总是要死人。
但是,第一次“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都是投降的军卒。第二次彭城之战杀害30多万人。既然称作是“杀害”,那就说明他们本不该死。这两项加起来,就超过了五十万人。
第四个:曹操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他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也杀了不少人。
在三国群雄中,他杀人之多,恐怕是为人所不及的。有些是政治原因,有些是出于猜忌。
1,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王服、种辑等受献帝密诏谋诛曹操,计划泄露,这些人都被杀,夷三族。董承的女儿是贵妃,当时已经有了身孕,献帝多次求曹操放过她,曹操也没答应。
2,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说曹操残逼之状。到建安十九年事发,曹操派华歆当着献帝的面,把藏在夹层壁中的伏皇后揪出来,活活打死。这次还杀了两个皇子和伏皇后的兄弟宗族一百多人。
3,建安二十三年,金德祎、耿纪、韦晃、吉本、吉邈、吉穆等谋反,二十四年,魏讽纠结徒党谋反。这两次谋反者都无一例外,全部被杀。
另外,只要是有损他的利益或者不能为他所用,曹操也毫不手软。包括荀彧那样的功臣也不能幸免。
4,徐州大屠杀
这件事《三国志.魏书.武帝传》、《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都有记载。只是年代稍有差异,所杀害的人数相差较大。
《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太祖从徐州返回兖州。当初,太祖的父亲曹嵩解职归隐到谯县,因发生董卓之乱,到琅笽(láng mǐn)避难,结果被陶谦部下杀害,所以太祖立志讨伐陶谦,以报父仇。这年夏天,太祖派自己领军征讨陶谦,接连攻克五座城池,夺取了直至东海郡的大片地盘,收兵经过郯县时,陶谦的部将曹豹和刘备截击太祖,被太祖击败,太祖又乘胜攻下襄贲县,所经之处,大多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载:徐州大屠杀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一。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93年,是魏武帝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害,产生了报复的行为。在攻下徐州之后,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
根据后汉书记载,曹操攻打陶谦,攻下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区),陶谦退守郯城,曹操也再攻打郯城(今山东郯城县),暂时攻不下,然后,曹操一连攻下了取虑(今安徽灵璧县)、雎陵(今江苏徐州睢宁县)、夏丘(今安徽泗县)。开始了大规模对百姓的屠杀。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而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得太多,都流不动了。”
对于徐州大屠杀,《三国志》只有:“所过多所残戮”六个字。
另外,《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
三国志里说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只有几万人,而《后汉书》说的是几十万人。
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是多少?究竟是几万人,还是几十万人?《三国志》和《后汉书》有很大差异。究竟是《三国志》可靠,还是《后汉书》正确,一直以来争议较大。
5,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五月,曹军毁去土山和地道,绕邺城挖了一圈大壕沟,挖开漳水河淹灌邺城;城中的人饿死了一大半。
另外,曹操杀人的记录还有: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10月,征吕布,屠彭城。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攻袁尚,屠邺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征乌丸,屠柳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这些屠杀行为,尽管不全是曹操亲自领兵干的,但如果没有曹操下令或者默许,那些部将应该不会杀那么多人,至少不会屠城。
第五个:张献忠张献忠,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曾经跟着父亲做过小生意、做过捕快、当过边兵。他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攻克武昌后,自称大西王。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局势越来越紧张,而张献忠却自命不凡,不以为然。10月20日,部队到达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坡时,张献忠中箭身亡。
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张献忠义军号称60万大军。因为看到李自成兵败,清兵气势如虹,张献忠自感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了空前的烧杀破坏。
他以开科取士为名,杀知识分子于青羊宫,又坑成都民众,杀各卫军98万;遣四将军分屠各县,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决水放流,自谓“无为后人有也”,残忍变态至极。
据记载,张献忠以杀人为游戏,方法也是花样百出。一次,他已积起了一大堆的妇女的小脚,带着他的爱妾去观赏。看了一阵,觉得那山一般的小脚堆上还缺少两只出色的小脚做顶尖,就把他爱妾的脚割下来放上去了。
每到一处,张献忠照例杀一大批人以后,还要把这些人的人头、手、脚分别堆积起来,清点数目,然后刻石碑记载。
一天晚上,他把他自己的老婆和儿子杀了。第二天起来很懊悔,问从人为什么不劝阻他。从人回答说不敢劝。他一怒之下,把身边这些从人都杀了。
张献忠很尊重一个中了状元的读书人,只是因为钦佩至极,他想弄明白这个状元为什么能够如此多才多艺,就把那状元的肚子剖开来看。
据《蜀碧》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川出现了“千里无烟,空如大漠”《荒书》的惨状,有些地方出现大规模人吃人的事件。
当然,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剧减,也不能全都赖在张献忠一人身上。这是许多军事集团连年混战,再加上天灾、瘟疫、饥饿等各种因素的汇合,使得原先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变成了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故此,到了清朝初年,朝廷只能执行“湖广填四川”的方法,从全国各地大规模移民四川。
这些事实,大多出自《清史稿》的记载。
不过,也有人认为《清史稿》大多数所述是事实,也可能有夸大之嫌疑。但是,不管怎么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很多人,这肯定是事实。
第六个:李鸿章李鸿章,晚清名臣。在晚清时期,无论是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还是和洋人卑躬屈膝也好,据理力争也罢,都和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脱不了干系。
公元1863年,太平军起内讧,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所杀,洪秀全不满意北王韦昌辉杀人太多,又命令翼王石达开除灭了北王韦昌辉,但又猜忌石达开,逼走石达开。以至于太平军实力锐减,李鸿章带着他的淮军接连拿下太仓、常熟、昆山、吴江、江阴等地,然后集中兵力进攻苏州。
太平军苏州守军主将谭绍光,尽管处境艰难,但仍然带领部队打退了李鸿章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但让谭绍光没有料到的是,内讧又一次在苏州城内上演了。
原来,苏州城内当时的四大王(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天将(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早就被清军吓破了胆。在纳王郜永宽带领下,这八个人背着苏州主将谭绍光,私下和清军谈判、讲和。为了清除谈判障碍,他们杀害了谭绍光,打开城门,迎接清军进城。
李鸿章高高兴兴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然后设下鸿门宴,杀了这八个人,又杀害了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太平军士兵20000多人。
第七个:曾国藩曾国藩,晚清名臣。
现在的网络上,提到曾国藩,似乎一片叫好声。好像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完人。诚然,对于清王朝来说,曾国藩毫无疑问是大功臣,但在历史上,他就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好人了。
那么,历史上的曾国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有一个历史数据,或许可以证明曾国藩的为人。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最高峰时,据说南京城人口有一百多万人。到了光绪皇帝转正上位后,有人专门对南京城人口做过统计,结论是,南京人口不到50万。
也就是说,不算太平军军队人数,光是南京城人口,就消失了至少五十万人以上。而造成南京城人口大锐减的原因,就是这位被现在很多人公认的“完人”曾国藩造成的。
近些年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公开资料对曾国藩不利的信息统统消失了。但根据我过去看过一些史料的记忆,曾国藩这个人不仅是除灭太平军的主力军,而且也是剿灭捻军、义和团的主力干将。
好不容易查到一条消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
至于说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究竟杀害了多少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详细数据了。只能以“非常多”来说明。别的暂且不说,就以他对待南京无辜市民来说,无论是太平军、捻军,还是义和团,不管是对待战场上的“敌人”,还是放下武器投降的普通士兵,他采取的政策就是一个字:杀。
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撰文考证,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就是一个屠夫。
第八个:骆秉章骆秉章(1793年—1867年),广东广州府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 。晚清的中兴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书法家,湘军的统帅之一 。他和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李鸿章并称为“晚清八大名臣”。同时也是一位清官。
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达开兵分三路,从云贵边界攻入四川,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公历5月14日),三四万太平军经冕宁小路进抵紫打地,准备横跨大渡河,直取成都。
但是由骆秉章策划,由川军、湘军和土司的“夷兵”组成的大网正撒在大渡河两岸。农历四月四日,石达开太平军乘筏渡河,骆秉章率大军等待石达开大军渡河一半的时候,用枪炮连环袭击太平军,石达开损失惨重。
农历四月十二日(公历5月29日),清军劫取马鞍山,太平军粮道尽失,陷入死地。最后激战至农历六月十三到二十七日,骆秉章命人竖起投诚免死的大旗。
为了保全部下,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表示愿意以个人生死来换取部下的生命安全。骆秉章乘机派杨应刚赴紫打地石达开大营游说,力劝石达开解甲归田。
石达开与骆秉章订盟。不料骆秉璋却中途变卦,将石达开抓住。石达开的部下缴械投诚后,骆秉章发路票遣散四千多人,尚有二千人安置在大树堡寺庙,骆秉章把他们全部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