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2k13王朝模式,雍正王朝雍正写忍字送给乔引娣

莲辞网

nba2k13王朝模式,雍正王朝雍正写忍字送给乔引娣?

懂书法的朋友会说,打乱笔画是毛笔书法常见的形式,其主要目的是 为了让字显得更好看。但是打乱笔画并非针对所有的字,比如雍正写给乔引娣的这个“忍”字,自古常理,还是应该先写刃,然后再写心字,这可以在书法网上查询笔顺次序。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从古至今“忍”字的笔顺都是这样,在《雍正王朝》里面,雍正送给乔引娣的那个“忍”字,他为什么要先写心,然后再写头上的刃,有什么讲究和寓意吗?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要知道这个答案,还得从当时的大环境说起。这要说到雍正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都在平稳进行中,但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却推行十分缓慢,来自于各方的阻力重重。尤其是断了天下读书人的福利,触动了读书人和清流集团的利益,而让旗人耕田,自力更生也触动了满清旗人的利益。

nba2k13王朝模式,雍正王朝雍正写忍字送给乔引娣

可以说,雍正的新政触及到了统治基础的利益,更让雍正担心的是,清流集团如果为八爷党所利用,那么,他面对的将是整个朝野势力。皇权再大,也是靠士绅阶级和满八旗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了他们的支持,雍正的皇权也就会被覆灭。

雍正的改革有很强的前瞻性,但是他脱离不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属性,也就注定只是在步履维艰中蹒跚而进。他的改革会带来吏治的清新,会带来国库的充盈,会带来百姓的福利,但是正如老八所说,失去人心,就会很危险,因为他的统治不是建立在百姓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大地主大官僚基础上的。这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清流与科甲朋党产生的力量,远比诺敏案,科场舞弊案,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来的更为猛烈和强势,更有八爷党虎视眈眈,这两股势力要是搅在一起,那么,雍正座下的皇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而此时,雍正的心乱如麻,多年的新政不可能就此打住,坚持不住就会前功尽弃。雍正为什么此时要十三爷查证科甲朋党是否与八爷党有关,就是担心他们搅在一起带来的阻碍会让新政一败涂地,这可能只是其一。其二,也就是最重要的,是形成推翻自己统治的一股势力,让自己难以进退。

这些名义上打着扳倒田文镜的清流士绅,实际上是反对雍正的新政,名义上是因为田文镜的苛责罢考,实则是要打击雍正的信心和决心,让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

他们要摧毁雍正的信心和决心,对雍正来说,这才是他最难的地方。所以,首先要定心,心定了,才有法子对付这些反对新政的清流们。

幸好老八他们没有参与,如果他们参与,会不会如同老八所说,反而不会闹了呢,实际很难说。但是在雍正眼里,如果老八他们参与了,就是另外一个性质的事儿了,就不再单纯的是因为新政的问题了,那就是皇权之争,政治统治之争了。

雍正突然打乱这个“忍”字的笔顺,我想应该就是此意:定下心来,再出刀整治,这是忍的至高境界,也是不忍的最高境界。送给乔引娣,无非就是让她理解和明白,一个国家,一个君王,一个兄弟,一个情人,一个皇子,一项政策......所有的尺度,都把握在忍与不忍之间,而心定心静才是忍之要义。

也就是这个细节,彰显出《雍正王朝》为何成为永久经典的魅力。

躲在田文静处的邬思道为何用计逃的无影无踪?

有一种忠诚叫做不必相见,有一种理解叫做不必再追!

雍正继位之后,对于潜邸谋士邬思道,很多人用了隐和逃这两个字,一是说明邬思道有先见之明,为了明哲保身,不贪功不居傲,用“半隐”解除了雍正的疑心;二是提前知道雍正要到河南,用“逃”字免除了相见的尴尬。

海宸觉得,“半隐”一词归纳得相当到位,但“逃”字却用得太勉强。

雍正继位当天,在张五哥等人的护卫下来到了自己的潜邸,问了高勿庸一句话:邬先生在哪?

雍正听到高勿庸的答复后,便径直来到了邬先生住的偏院中。一番对话之后,

一切礼节结束之后,雍正对邬思道说: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邬思道说到:皇上误解臣的意思了,臣根本就不是为官之人。

然后说了最为经典的“三不可用”:臣是个残疾之人,哪有个瘸子立于庙堂之上的,这是一不可用;臣原是先帝朝的犯罪之人,如今皇上克承大统,倘若起用了臣,那么是先帝错了,还是皇上错了呢?这是而不可用;臣虽然小有才气,却是阴谋为体,皇上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行的当然是光明正大之臣,这就是三不可用。

这 “三不可用”说的都非常在理,也情真义切,处处都是在替雍正着想。有的人理解为邬思道在贬低自己,是向雍正皇帝求饶,自己如同熬干的药渣,没有什么作用了,潜在意思就是在说:皇帝看在我为你效劳多年的份上就饶了我吧!

海宸以为:这种理解是帝王之术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怪,低估了雍正的情,也错怪了思道的义。海宸一直觉得:雍正非无情,思道真有义。

邬思道所说的三不可用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第一条和第二条,没有一条可以让邬思道顺顺利利进入皇宫,否则,雍正便会被他的对手们的唾沫淹死,可能到后来为了平息众怒,还得杀了邬思道。而这个问题,邬思道想到了,雍正不可能没有想到。

邬思道一身本领,倘若弃之不用,又觉得太浪费,尤其是当下清王朝刚刚完成新老更替,内忧外患,急需用人。邬思道如果想全隐,雍正也不会不允许,只是会觉得太伤心。

在皇宫之内,有十三阿哥的全力支持,雍正的帝位无忧。雍正与八王党真正的角逐,是在皇宫之外。邬思道的半隐,其实就是替雍正解决皇宫之外的棘手问题。

正因为这样,当十三阿哥胤祥给邬思道送行时,还送给他一个女仆如月,邬思道想都不想就笑纳了。雍正与邬思道之间不便直接联系,需要有一个人担当联络官,这个人就是如月。包括后来在河南,说邬思道神算到雍正要到河南,于是连夜潜逃,其实这就是个大乌龙,应该是如月预先得到了雍正微服私访的消息,但她只负责传递消息,不作任何决定,邬思道走得急或有其他原因,当然,邬思道从此消失在剧情里,实际上也就意味着雍正皇宫之外的角逐已经结束。下一步的重点是皇宫里面,而这方面,邬思道没有办法帮助雍正出谋划策,皇宫斗争无论结局如何,参与的臣子都难有好下场。

言归正传:

雍正第一个不放心的就是李卫,不是担心他的忠诚,而是担心他的能力,他原先只是个奴才,而且不识字,很容易被八王党的人当刀使。因此,邬思道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调教李卫。这一点从后来李卫的处事风格就可以看得出,尤其是在江苏当巡府推行摊丁入亩时,其做法深得邬思道的真传。倘若只是为了活命,只是为了“隐”,邬思道不做任何事情,相信李卫也会养着他。邬思道不但会做事,而且还是处理非常棘手的事情,说明他不是在“隐”。

李卫从陕甘赴江苏任职,原本是不需要经过山西,但田文镜在山西处理诺敏案遇到了麻烦。李卫去当然也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李卫身边有邬思道啊,邬思道说出了诺敏案的关键所在,一下子引出了山西官场的地震。若非雍正授意,李卫根本没有必要去趟这滩浑水。

田文镜是个过于急躁的酷吏,做事情下手狠,不留情面,雍正既要用田文镜,又要防止他搞过了头,局面不好收拾,所以便有了李卫将邬思道以年薪八千两银子的价格转给了田文镜,为什么是年薪八千两之多?这也是为了以后激怒田文镜而做的伏笔,田文镜是个清官,这八千两银子够他喝一壶的。

还有个更狠的,西北大将军年羹尧。因为耽误了一天行程,且是因为恶劣极端天气的原因,年羹尧就将河南押粮官直接斩了。这次河南由于遭了灾,两万石粮食的任务只完成了五千石,谁当押粮官就意味着有去无回,倘若没有人去押粮,年羹尧直接上折子参田文镜,八爷党的人必然会以田文镜没有大局观为主将其免职甚至杀头,这样雍正在河南的布局就彻底失败。官场之争,从来都是一环扣一环,没有什么独立侥幸事件。

这时候,邬思道必须站出来。一是为了解河南之难,缺了那么多粮食,也没有能力补得上,只有剑走偏锋,另谋其道,解了河南之难,实际上就是保了田文镜;二是解雍正之难,年羹尧在西北已有拥兵自重之嫌,一直不与叛军决战,是真找不到叛军,还是另有所图,这事只有年羹尧自己知道,派出去的侦察兵倘若找不到叛军,回来便被杀,与其说是年羹尧急火攻心失去理智,更大的可能是他在演戏给朝廷看,给雍正看——万一这些侦察兵说漏了嘴怎么办?杀掉这些人对年羹尧来说是最理想的方案;三是解年羹尧之难,年羹尧没有意识到这么拖下去,朝廷将会因为无钱无粮而陷入困境,八爷党肯定会趁机作乱,雍正皇位可能不保,这样他的大将军之位肯定也保不住,下场会很惨,这一层估计年羹尧没有想到,他只想以此得到更大的权力,“年选”之说便是例证。

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思考,西北二十万大军已经如铁桶般将青海围住,却没有截断叛军的粮道——年羹尧作为大将军,不可能犯那么低级的错误,极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叛军在,年羹尧的大将军之位就稳;叛军亡,年羹尧的大将军位就进入倒计时。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年羹尧不想重蹈覆辙。

所有问题的解决便是找到叛军,尽快决战!并且,还要让年羹尧既不好拒绝又不至于难堪,很多时候,人内心的那点小九九、意识里的那点小伎俩,旁边人只能意会,不能道破。意会了就还是朋友,还是合作伙伴,倘若道破,朋友就没得做了,甚至会成为仇人。

当邬思道作出深思熟虑的样子指出叛军就在法轮寺时,年羹尧也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立即下令二十万大军向法轮寺合围,发动总攻。各位亲,海宸是干什么的?研究兵法的啊?!各位亲跟着海宸也是学兵法啊——年羹尧的戏也太假了吧?邬思道只是分析出叛军所在,并没有任何情报信息佐证,作为带兵打仗的大将军,至少应该派出侦察兵再去侦察摸清实情吧,然后派出一支轻骑兵卡住重要关口以防叛军转移,最后才是二十万大军合围。

年羹尧想都没有想,直接下令,倘若不是早就得到了准确情报,年羹尧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心里的小久久被邬思道说破了,年羹尧拿捏不准的是,这是邬思道自己的意思,还是雍正的意思?细思极恐!但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再拖下去了。然后,西北大捷!倘若是海宸编剧,必定会写此役年羹尧二十万大军捕了个空,叛军主力仍然不知去向,这样的话,年羹尧的形象估计就是高大上了,他是真不知道叛军在哪里,邬思道也不知道——也就意味着雍正也不清楚,谁也别怪谁,年羹尧的大将军还得继续当着,粮草军晌问题,雍正继续想办法解决吧。没准故事将会更加精彩!

邬思道用其半隐,调教出了李卫——看看李卫当江苏巡抚之后的老道就看得出来,要不然怎么斗得过江苏那帮官僚,要知道,李卫可是一个人在和一群人斗,里面还有八爷党和“年选”党,稍有失手,便会粉身碎骨。在对待年羹尧的问题上,也应该是得到了邬思道的指点,否则,没有谁会相信,没有文化的李卫可以说出: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这样的话,雍正在听到后勃然大怒,对年羹尧起了杀心。同时李卫也借此保护了自己,他的命虽然是年羹尧救的,但他已经和年羹尧划清了界线,只时的他只忠于雍正一人。否则,李卫就算是有十颗脑袋也得搬家。

调教出了李卫、解决了田文镜之困、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西北之困,雍正的几个皇宫之外的心病去除了,从剧情发展的需要去分析,邬思道也就应该退出剧情了,否则不好维护雍正高大上的形象,邬思道一不能当官,二不差钱,雍正会很为难。邬思道心里非常明白,他只做事,只辅佐雍正,什么棘手的事情他都会去做,只是不需要再与雍正见面——他可以为主子效劳乃至付出生命,但却不能不辱皇帝清誉,堂堂皇帝、一国之尊,怎么能够接见先帝朝罪人呢?难道要推翻先帝的圣断吗?这会让雍正落个不孝的骂名,邬思道绝对不能这样做。雍正从感情上讲,他特别想见邬思道一面,曾经共事那么久,帮着自己出谋划策那么多,继位之后,邬思道又帮自己解决那么多棘手的问题,见个面聊聊天也好啊。可是,既然邬思道不想见,必定有他不想见的道理,绝对不是不尊重自己。雍正心里清楚,在他身边,真正绝对忠诚于他而无一点私心杂念的,恐怕只有邬思道了!所以,他先叫田文镜派人去找邬思道,后来又说不必追了。雍正心里更清楚,只要邬思道还活着,一旦哪里有非常棘手的事情需要他出手,他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是故海宸说:有一种忠诚叫做不必相见,有一种理解叫做不必再追!

最后再说几句,为什么不能说邬思道是在逃,其他人可能不清楚,邬思道自己不可能不明白,以雍正的手段,如果真要抓住邬思道兴师问罪,根本就不需要费什么周折,邬思道根本不可能逃到哪里去。一个逃字,道出的是雍正的无情,邬思道的不义。倘若雍正真无情,当初在潜邸,雍正就可以轻而易举杀了邬思道,根本就不会留下任何把柄给对手。倘若邬思道真不义,他绝对不会替田文镜去当押粮官,更不会给年羹尧指出叛军所在,雍正越是忙得焦头烂额,邬思道就会越安全。要知道,邬思道根本就不差钱,断不然会为了八千两银子去抛头露面,去冒要杀头的风险。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前通古训今晓形势的谋士邬思道,自然不会犯那些低级错误。他的所有所作所为,只有是因为他对雍正的绝对忠诚才解释得清楚。

当然,这是《雍正王朝》这部剧中的邬思道,真实的邬思道其实刚开始先是在田文镜任河南巡抚时当幕僚,后来被雍正召入宫中,辅佐雍正巩固政权振兴朝纲,是雍正身边最为忠诚也是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正因为如此,海宸认为在河南,邬思道带着如月不是匆匆逃去,而是去了一个更需要他的地方。只不过是剧情发展,没有让邬思道和如月再出现罢了。

雍正王朝里十三爷的出身高贵却又无缘储位?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曾对十三爷说:“别听小人嚼舌根,你母亲人品贵重!”,康熙这句话中的“贵重”二字,就是指的家世背景出身高贵吧。

十三爷的母亲到底是谁呢?在《雍正王朝》中四爷身边的邬思道曾给出了答案。在四爷准备力荐十三爷为大将军王时,邬思道提醒四爷道:“喀尔喀蒙古大汗是十三阿哥的外公”。

这句话也就从侧面说明,十三爷的母亲是喀尔喀蒙古大汗的公主,所以从出身上来讲,十三爷与其他诛皇子相比,确实要略占优势。

侠王老十三

在皇位的争夺中,十三爷不仅在身份上多了一张王牌,在他身上的能力也是不可小觑,诗书骑射,样样精通,能带兵上战场打仗,也能在朝堂中指点江山。在性格上他侠肝义胆,疾恶如仇。

在《雍正王朝》中是出了名的侠王,在康熙眼中他是最讲孝义,最顾兄弟情义的好儿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十三爷,却与储位无缘,这又是为何呢?

十三爷

一、十三爷为人准则:重情大过谋权,志不在储位

在“九子夺嫡”中,十三爷的名字虽在其列,但是他的争夺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忠心,从来不是为了自己,也不计较利害。

尽管在争夺大战中,兄弟们之间对皇位个个都是虎视眈眈,明着抢,暗着杀。可在十三爷心中,兄弟情义却大过了天。

不管是敌对关系,还是同盟关系,如果哪个兄弟遇到什么危难,十三爷胤祥一定会是第一个站出来舍身相替的。我认为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中,十三爷是最珍惜兄弟情义的一个儿子。

老大怀不轨之心

太子胤礽被胤祀一党密谋陷害,调兵造反,老大胤见缝插针,火上浇油,想借此机会整垮太子,此时只有老十三不怕惹祸上身,敢替太子仗义执言:

大阿哥:现在的事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一切顺从皇阿玛的意思,谁也不能拗着来。胤礽之罪获咎于天。任谁也保不过的,谁要敢保他,那就是同皇阿玛过不去,同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过不去,同我大清江山社稷过不去,你们呐,只要你们听我这句话,一切都由我大哥维持着,谁都不会受诛连的。

兄弟相残

十三爷:大哥,你的意思,是我们不保太子都来保你?

老大:十三,你这话什么意思?

十三爷:什么意思?大哥,你刚才在里面逼太子的话我们这几个阿哥都听到了。就算是二哥有罪,可他毕竟也是当了四十年的太子。份属君臣,情联手足,你都能这样落井下石,火上烧油的,要是我们几个阿哥犯了什么事,落到你手里的话那还有活路吗?冲着这一条,我告诉你,你想要整倒了太子取而代之,我胤祥是第一个就不答应的。

大阿可露出狐狸尾巴

老大:十三我知道你是太子一党,就冲着你今晚和太子单独勾结在一起,凌普率兵进行宫的事,就少不了你的嫌疑。

老十三:那你就到皇阿玛那儿去,告我一个起兵谋反的罪吧,难怪人家说,无情最是帝王家。

老四:十三弟,不得乱说。

老十三:怕什么,我大不了就是一死,就是这样的话我也不能看着咱亲生骨肉自相残杀。

老十三受到波及

十三爷在争储早期,他的确是站在太子一党支持太子。但是他这次仗义执言反驳大阿哥并不是在储位上替太子争辩,而是见不得老大对老二的落井下石,此等伤害兄弟情义的举动是十三他所不屑的。

所以在老十三心中,他的志向根本不在皇位,他更加看重的是那份骨肉亲情,他最终的归宿也是把好兄弟演绎到了极致,做了兄弟的一把好帮手,这是他心甘情愿的,对皇位也从没有觊觎之心。

老大想做储君

二、十三爷的格局之大,大到江山社稷,大到黎民百姓

在古代,皇位也不是谁想坐就能坐的,也不是出身高贵就能预定皇位。身份和地位虽有些影响关系,但不是绝对的。

在帝王之家,对于继承皇位虽然有着礼制上的一套规矩,清朝的立储规矩是当“朝之君不立太子”,在此之前的一些王朝大多是选立嫡长子。

只是这一些规矩有时也仅仅只能管住那些守规矩的皇子,对于不守规矩的皇子而言那就形同虚设了。历史上的李世明,连老子都敢逼退,更别说兄弟了。

所以无论是套规矩也好,还是身份也好,最终还是能者为王吧!毕竟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做的,没有金钢钻,就别揽瓷器活。

十三爷性可格不适合做皇帝

那么十三爷有没有那个能力呢?十三爷作为带兵的领头他是一位好将军,作为亲人,他是一位好兄弟,但如果要去做皇帝,在个性上还是少了一点权谋,个性太直,侠肝义胆,适合做一个好人,但却不适合做天子。

十三爷自己也就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争这个储位,在他的心中,只要谁能做好这个皇帝,能有利于江山社稷和黎明百姓的他举双手投赞成票。

所以在太子彻底失势与皇位绝缘之后,老十三转身投入了老四的怀抱。为什么是老四?正是因为老四身上具有天子之威,储君之气概,并且人家在政治上也向康熙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他支持老四,也是看到老四的心里装着大清的江山社稷。

十三爷心里装的是江山社稷

三、十三爷真的出身高贵吗?

在《雍正王朝》中,十三爷确实算得上出身高贵,后台也足够硬气。有母亲蒙古公主的这个身份护着,对于皇位而言,确实要多几份胜算。

但历史事实到底如何呢?在真正的历史上,十三爷的母亲出身低微,她就是历史上的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章佳氏在入宫之初只是一个宫女,在康熙朝时也没有册封,只是一个庶妃。

她为康熙生下了二女一子,这一子就是皇十三子胤祥。并且章佳氏年寿不长,在生下三个孩子的几年之后,便撒手人寰。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上,胤祥的母亲不仅在身份上不能给他带来帮助,并且还缺席了他的成长。

他的母亲之所以在死后能被封妃,那也是母凭子贵,之后再越级晋为皇贵妃,依然还是母凭子贵,老十三在康熙时期,虽文武双全,样样精通,作为皇子他十分优秀,但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器重。

并且因为太子一事受到波及和连累,他被康熙整整关了十年。直到四哥坐上皇位,老十三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拥戴四哥上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之后,他也成为了四哥最倚重的兄弟。他的身份和地位也随着步步高升。

同时他已经逝去的母亲也得到了雍正的重视,追封为敬敏皇贵妃。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上,十三爷的母亲是沾了儿子的光,儿子为她长脸了,争气了。

历史上的老十三出身并不高

写在最后

在真实的历史上,十三爷虽然无缘储位,但他最终却成功地摘得“铁帽子王”,并且为大清的江山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在众多的皇子中,他没有自己去参与争储,从结局来看,不失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参与争宠的老八、老大、老十四的人生结局又是如何呢?

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反倒是老十三,自己不去参与争储,倒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做一个好臣子,好弟弟,如果去做君王,或许他做不到一个好君王的标准。

老十三选择做了一个好臣子,好弟弟

而臣子和弟弟要演绎好这两个角色,十三爷那是手到擒来啊!他的性格也确实不适合做皇帝,这一点康熙早就看明白了,然而让人更佩服的一点是,十三爷自己也心知肚明。

一个人如果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那就能够避免踩坑啊!否则十爷的结局或许就是另外一番惨象了,或许也就是老八、老十四、和老大的那般结局了。无缘储位倒让十三爷成为了一个幸运儿呢!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为什么大多数开国皇帝的太子都无法正常继位?

太子是一国储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放到现代就是顶级富二代。开国皇帝的太子虽享受无上的尊荣,也因此处在万人瞩目当中,一言一行都要接受臣子们的观察考评批判等等,谨言慎行在皇帝手下讨生活,太子算得上是最不自由的人之一!

开国皇帝的太子没能即位有以下几个典型:

1、秦始皇长子扶苏。虽没有太子之名,却有储君之才,公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在民间声望极高,因为焚书坑儒与始皇政见不合被派去守边历练。赵高扶二世继位刺死扶苏,后来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时还借用了公子扶苏的大旗。

2、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杨勇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性格宽厚直爽,却在成为太子后开始骄傲奢侈,沉迷享乐,喜欢上民间女子而致太子妃于不顾,丝毫没有储君的担当。而小儿子杨广少年为质子,饱受欺凌工于心计善谋划,又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杨坚改立太子也很正常。

李渊的太子李建成的光芒完全被李世民遮住了,心中充满嫉妒想要出手,却被人先下手为墙,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被杀。事实上在大唐尚未开国时李世民已有赫赫战功,李建成能得太子之位纯粹是李渊的宠爱,最后导致兄弟阋墙。

3、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孛儿只斤·真金。这是忽必烈最宠爱的嫡长子,真金太子自幼深受汉文化影响,与中央蒙古族党派对立,因为朝中汉族官员上疏忽必烈禅位于太子,吓得不知所措,听从建议先下手为强揭露了对立的党派各种恶行,因此引发争斗受到忽必烈的呵斥,忧思成疾,病死了。

4、清圣祖康熙的太子胤礽。清朝有三祖,入关前后,一统中国,康熙大帝应该也能算开国皇帝,太子是元后所生,从小悉心培养,是大清完美的继承人。奈何康熙在位61年,太子就算耐心去等,也不免在一众优秀的弟弟中忍受煎熬,还有皇父的猜忌,最终疯狂地做下了些许错事,导致两次被废。

5、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标。从小熟读儒学经典,性格宽厚仁慈,与几位弟弟们相处融洽,威信极高,却因为风寒病逝。其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世称为建文帝。

无法正常继位的原因

1、被至高地位所迷惑,没有胜任一国储君的能力。

2、兄弟太过才华横溢、战功赫赫,被打击到尘埃

3、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身体健康问题

4、因为做了几十年的太子,兄弟环伺,承受压力过重做错事

小记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没有天生的好命,古来成大事者必经过一番披荆斩棘,有承受生命之重,方能承担天下大任。身居高位必得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才华,如若没有即便勉强添居高位,与傀儡何异?

故圣贤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何况是主宰天下的皇帝,大浪淘沙,烈火练真金,无论何时都是上位者的准则!

这个回答你们满意吗?喜欢加关注点赞哦~分享文学诗词历史,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不同见解,谢谢~

为何看见一位道人的身影?

有人说是张明德,也有人说是贾士芳,到底是谁呢?《雍正王朝》的原著剧本给了明确的答案,他是贾士芳。他为什么混到十三爷府上来了?是雍正带来的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弘昼搀着他出去,他俩为何如此亲密?

为什么是贾士芳呢,因为张明德那次真栽了,被凌迟处死了。莫说康熙在世的时候,老十胤䄉找个张明德来,在命运上为老八造势,雍正也不是个省油的灯。雍正对命运的迷信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便有了贾士芳的舞台。

还有人说贾士芳是雍正的密探,在柏伦楼上给新科前三甲相命的就是他,正是因为他的暗探,所以才产生了雍正开元的三甲。这么说只怕太牵强附会了,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是不敢苟同的。雍正并非昏君,所有的事物不会依赖一个道士来掌控,从他建立密折制度开始就充分说明,仅仅靠迷信,是管理不好一个国家的。

女真少数民族,汉族古代都爱好迷信,上至皇室宗亲下至黎民百姓,这是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过的,所以,雍正相信迷信并不为怪,请个道人念经是再正常不过了。

更重要的是,雍正皇帝还想长身不老,而道家自从出了个张三丰后,长生不老的传说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也算形成了一个文化或传统吧,有史载,雍正在巩固他的统治之后,就开始迷恋上了这事儿,而据说,贾士芳就是炼制长生不老丹的专家,他不仅自己给雍正炼丹,还教授雍正亲自炼丹。

据说人吃了这玩意儿后,龙精虎猛,精神高涨,状态十分了得,因此,雍正常常将这种致命的长生不老丹赏给他的宠臣吃。比如田文镜,李卫,允祥,隆科多,年羹尧等都获得过雍正的赏赐。据传,田文镜不敢吃,雍正还鼓励他说:我经常吃,吃了之后感觉很好,你不要怕,我都能吃,你怕什么。幸好他们吃得少,中毒不深。

回过头来,贾士芳在十三爷府上出现就不足为怪了,应该是雍正请他来给十三爷治病的,不知道这次给了他长生不老丹没有。

原著剧本却是这样描述的(大意):十三爷已经说不开话了,胤禛喊道:十三弟,十三弟。。。。。。回头喊道:弘昼,弘昼,那个道士呢?他来了没有?允祥突然睁开眼:来了来了。。。。。。他来了。室内的众人不禁毛骨悚然。室外传来弘昼的声音:道长,快,快,这边走。贾士芳登场,他好像认识雍正,道:化外山人朝见真命天子。胤禛道:你能救活十三爷吗?贾士芳:十三爷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穷通寿数皆定于天。贫道尽力施为便是。便向允祥点点头说:适才已经和十三爷神会。允祥吃力笑笑:是的,刚才在梦里我见过道长了。贾士芳以仿佛是招魂的口气说:十三爷,你慢点走。。。我在守着你。。。允祥的脸慢慢泛出血色。允祥:道长,我还能坚持一个时辰吗?贾士芳:儒者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孔子比老子看得透。允祥:一个时辰就够了。

然后允祥用蒙古语让其他人退出去,他要和雍正临终遗言。

到这里,就接上了电视剧。这段被省去了,不知何故。从以上的剧本来看,道长与雍正并不熟,与后来乔引娣说贾道士的丹好是好,就是得慢慢调养似乎接不上趟,后者的意思是贾士芳已经和雍正很熟了,而这里他们是头一遭见面。难道是雍正在隐瞒什么?这也从侧面证实了那些说贾士芳是雍正的密探到柏伦楼来寻觅三甲的人完全是瞎说。

看起来,贾士芳是弘昼引荐的,为什么弘昼认识贾士芳呢?这就是弘昼这个“城会玩儿”的本事了,雍正曾批评他不要经常和那些和尚道士玩在一起,这和尚道士里面,定有贾士芳。且能玩出后来的“活出丧”花样,估计也是拜贾士芳所赐了。

弘昼和贾士芳搞在一起,一来是明哲保身。二来,按照雍正托贾士芳炼丹这事的史实,可以证明,弘昼也是监视贾士芳的一颗棋子,说是弘昼没有争取皇位的心思,只怕也难。只是,雍正已经心许弘历为继承人,他有些自知之明,免遭屠戮罢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