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英雄装备大全,刘备五虎上将的武器都是什么

莲辞网

300英雄装备大全,刘备五虎上将的武器都是什么?

五虎上将分别是: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300英雄装备大全,刘备五虎上将的武器都是什么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氏,手持一柄青龙偃月大刀,重八十二斤,后世尊奉为“关公”!

技能 : 武圣

任意一张红色手牌,均可当做杀打出

武器:青龙偃月刀

特效 : 对方出闪,你可以继续打出一张杀

攻击范围 : +3

张飞

张飞,字翼德,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大吼长坂坡,喝退曹军!

技能 : 咆哮

每回合出杀无上限

武器:丈八蛇矛

特效:两张牌可做一张杀打出

赵云

赵云,子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雄伟壮阔,曾于长坂坡七进七出,被称为“常胜将军”

技能:龙胆

杀当闪,闪当杀

武器:银月枪

特效:回合外,每打出一张黑色手牌,都可以对攻击范围内的人,使用一张杀

马超

马超,字孟起,西凉马腾后人,武功高强,有“锦马超”之称

技能:

马术:攻击范围+1

铁骑:每使用一张杀,可以判定,若为红色,不可闪避

武器:白银狮子

特效:伤害-1

黄忠

黄忠,字汉升,南阳郡南阳人,东汉末年蜀国名将,百步穿杨,例无虚发

技能:

烈弓:对方手牌数大于你体力值,对方距离小于你的攻击范围,杀不可闪避

武器:麒麟弓

特效:出杀掉血后,可以拆掉对方一匹马

希望答案可以帮得到你!!!

穿越火线不充钱最多能获得哪些英雄级武器?

第一部分 飞行棋

身为一个氪金游戏,抽奖是必须要有的。这样可以让玩家冲钱。我是不建议抽奖的,不过飞行棋还好。如果天天抽的话,如果我没记错可以凑到9把英雄级武器。

他们分别是四个终极奖励,其中3个不需要充钱的。雷神。极光。无影。然后就是开到的宝箱了。可以搞到地狱火。毁灭。然后就是在飞行过程中的英雄级。死神,修罗,堡垒,天使,马来剑毁灭这个好像也会定期做调整。

第二部分 钻石夺宝

我是不建议去抽钻石夺宝的,因为你压根抽不到什么好东西,我个人认为。我只能抽到碎片,当然我是一个非酋。不过钻石夺宝如果运气好的话,也是可以抽到很多好东西的,比如说下面这几把英雄级。因为钻石夺宝经常会刷新一些奖品,所以说这里只一小部分。盘龙。烈龙。屠龙。黑骑士等等。

第三部分 良心大发

这个就是看运气了,这个是真的需要欧皇,(这种欧鳇寿命极短)穿越火线经常会不定时上一些临时的抽奖活动。可以让玩家免费抽一次。也就有一些欧皇玩家可能会抽到王者之心,王者之影,王者之翼之类的。不过那只是极少数玩家。大部分玩家还是想想吧。

第四部分 假英雄级

如果你是一名零氪金,但是又想有英雄级的话,不如买一些假的英雄级吧。比如说旭凤。这个盒子在道具城里可以让零氪党买家购买。只要你的钻石够多,就可以搞到一把英雄级。不过并不好用。

第五部分 其他英雄级

这一类英雄级比较难搞。你必须要有几个肝才可以,比如说龙啸。如果一次刷的话是很难刷到龙啸碎片的。建议大家去全金卡刷。反正我是一次都出了

二战时期有哪些惨无人道的实验案例?

“人和狗一样都有谱系,有人在实验室中培养出良种犬,我也能在里面培养出良种人。”

约瑟夫.门格勒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医生,酷爱人体实验,曾试图将一对双胞胎缝在一起制造连体人。据统计,死在门格勒手中的囚徒足有40万人,遂其有个绰号叫“死亡天使”。只是不知这个顶着“医生”头衔却做行恶事的人,为何会被称为“天使”?

1944年,伊娃与家人在罗马尼亚的一处犹太人街区被捕,而后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当伊娃一家人下了运输车被赶着走向集中营时,突然一个纳粹军官如发现新大陆般,兴奋地向另一位军官喊道:“双胞胎,那儿有一对双胞胎。”

伊娃不知道双胞胎在奥斯维辛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与双胞胎姐姐一起被拖到队伍的另一端,任凭伊娃的母亲如何哭喊都于事无补。伊娃姐妹从此再也未见过家人,那一年她们只有10岁。

紧接着伊娃姐妹见到了许多对双胞胎,她们一起被迫剪掉头发,同时在手臂上标注好记号,然后被赶到一间简陋的大房子中一起居住。每天早晨,伊娃姐妹与其他双胞胎一样,都在5点钟起床,6点钟点名吃完早餐后,就开始接受各种人体实验。

令伊娃姐妹记忆犹新的是,每周一、三、五这三天,她们会在长达8个小时的时间内,被迫站在一个房间中央,接受一位医生仔细比对她们身体的每一部分,并记录下详细数据。据说那位医生是想更多地了解双胞胎之间的不同之处。

而每周二、四、六这三天,伊娃姐妹要进行血液检查。她们会被紧紧绑住手臂,然后从左臂抽取大量血液。因为长时间抽血,以致伊娃失血太多而多次昏厥过去。而那位医生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研究一下人类失去多大剂量的血液后还能继续生存。

每周唯有周日那天,伊娃姐妹会得到一块肥皂,可以进入淋浴间洗澡。那是伊娃姐妹在奥斯维辛少有的短暂快乐时光,但她们却不知道那块肥皂,竟是用人体的脂肪制成的。而那位给伊娃姐妹做实验的德国医生就是门格勒。

1911年,门格勒出生于德国冈兹堡,父亲原是国家人民党的元老,后来成为纳粹主义的忠实拥趸。门格勒是家族中的长子,因为弟弟颇具商业天赋,所以他需要学习另外一门学科,于是就选择了医学。

1938年,门格勒已在慕尼黑大学连续获得两个博士学位,而在此期间,门格勒曾在莱比锡大学附属医院的儿科实习4个月时间。也许就是这段实习经历,让门格勒养成了对儿童的“偏爱”,以及经常面带微笑的习惯。

当时希特勒的目标除了众所周知的军事行动外,就是实现德国的种族优化。希特勒为实现自己的这个最大目标,不仅将人类种族大致划为7个等级,而且还实施了专门繁衍纯种雅利安人的“生命之泉”计划,甚至还实施了各种人种改良的人体实验。

而门格勒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对于四种种族人类的前下颚部分的种族形态学研究》,就是关于人类学的课题。所以门格勒就成为德国党卫军急于笼络的优秀人才,以助力希特勒证明雅利安人是最优秀人种的理念。

门格勒参军之初还怀揣报国之心,参加了1941年的苏德战争,因身负重伤成为无法参加战斗的人员,自此远离了战场。也许这对于门格勒来说是一种远离死亡的幸运,可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几十万囚徒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悲剧。因为门格勒虽是医生,但其对救死扶伤并不感兴趣,却将所有精力都用在那些变态残忍的人体实验上。

1943年,门格勒因为奥斯维辛的吉普赛人营的医生退役,遂顶缺替补进入奥斯维辛,很快就凭借短时间内消灭了整个吉卜赛人营的功绩,而被晋升为奥斯维辛主治医官之一。

其实在奥斯维辛决定一个囚犯生死时,往往只需要让其出列,然后将其赶到毒气室的几秒钟时间就足够了。但是门格勒却喜欢穿着整齐地带着白手套,脚踩擦得锃亮的皮鞋,一边听着音乐,一边面带微笑温和地与自己的“猎物”交谈。

等到门格勒详细了解了“猎物”的情况后,才开始决定“猎物”的命运。凡是那些带有伤疤或小斑点,或是身高不在门格勒划定身高区间的囚犯,一律被送入毒气室。

门格勒这种看似思想“洁癖”的行为,也许就是为了挑选出“不适合劳动的人”直接消灭掉,而剩下的那些“适合劳动的人”就进行人体实验。1944年7月22日,曾有150名囚犯被送进奥斯维辛,只有21个男人与12个女人被挑出劳动外,其余人等都被直接赶进毒气室。

门格勒等人为测试飞行员穿怎样的飞行服才能耐寒,于是就让被实验的人穿着飞行员服装浸泡在冰冷的水池中,以便对他们的身体变化进行反复测量。甚至有时被实验者还要脱光衣物,然后在零下6℃的室外持续呆上几个小时。如此恶劣的低温实验环境,许多人都被直接冻死,即便有幸存下来的人,也多已处于低温休克状态。

还有一种高海拔研究实验为了测试飞行员在高空承受压强的能力,竟将囚犯赶进真空负压室,然后通过不断升高压力,直至囚犯的肺部炸裂,或是看着囚犯们以头撞墙,以便记录人类承压力数据。

如此种种都让我们想到了日本的731部队,但这还不是门格勒最令人发指的行为。有人曾说门格勒之所以获得“死亡天使”的绰号,是因其对集中营的孩子们毫无怜悯之心,残害了太多的天使。而他为了让孩子们变得温顺听话地躺上手术台,居然送给孩子们蛋糕与糖果,并让孩子们喊他“好叔叔”。

门格勒在虚假伪装之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种改良目标,让一个接一个的孩子躺上手术台,然后在没有丝毫麻醉的情况下切除孩子们的器官以供研究,或是为孩子注射各种病毒或细菌做实验。

伊娃记得门格勒经常给其右臂注射一种未知药物,每次注射都是一连5针。有一次注射完后,伊娃突发高烧,四肢浮肿,甚至身上都出现了巨大的红色斑块。门格勒带着一群医生来看伊娃,给伊娃量了量体温,遂断定伊娃可能活不过两周时间。

于是伊娃被遗弃在病房内再也无人问津,幸得伊娃凭借顽强意志力,强撑着爬到房间另一角的水管处喝水,才得以活下来。两周后,伊娃退烧了,各种病症也逐渐消失,于是她又被送回门格勒实验室。可当伊娃看到姐姐玛丽亚时,惊讶地发现玛丽亚已变得目光呆滞,木讷寡言。

门格勒最擅长的研究领域就是双胞胎,所以门格勒在奥斯维辛除了伊娃姐妹外,还做了许多有关双胞胎的实验。这些无辜的孩子不是被门格勒杀害,就是被门格勒肢解,甚至还被当作“人造连体双胞胎,实验品。

有一次,门格勒没有亲自执刀,而是站在旁边指挥其他纳粹医生,将两名吉普赛儿童的身体皮肤割开,然后将两个孩子的身体像缝拼布一样缝在一起,试图让他们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自动组合成连体人。结果两个孩子因伤口严重感染,在非人的痛苦中慢慢死去。

还有比这个实验更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门格勒的“眼球实验”。门格勒为了实现通过药物注射控制虹膜颜色,以达到人为改变眼球颜色的目的,竟在孩子们躺在手术台上毫不知情,甚至未打麻药的情况下,直接向孩子的眼球中注射燃料或化学药剂。

门格勒的“眼球实验”从来没有成功过,而那些孩子们在撕心裂肺的痛楚中大多永久失明。战后,据一位集中营纳粹医生回忆,1943年9月,当他来到奥斯维辛吉普赛人营时,看到门格勒实验室的木桌上摆满了各种颜色的眼球。这些眼球都被标注着特定标签,并被按序编号。眼球的颜色有紫罗兰色、绿色、淡蓝色以及淡黄色等多种颜色。

尽管门格勒如此残忍,但因其善于伪装的小伎俩,使其在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们眼中,不像其他纳粹士兵那样粗鲁,竟被当成和蔼可亲的“好叔叔”。

可就是这位“好叔叔”从各地集中营寻找来1500多对双胞胎儿童,而这3000多个孩子大多数都死在了门格勒实验中,只有不足200人活了下来。其中伊娃姐妹幸运地熬到了1945年,等到了苏联军队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那一天。

还有一位幸存者在奥斯维辛,永远失去了双胞胎弟弟奥列斯基。据那位幸存者回忆,当时门格勒为奥列斯基一连做了4次手术,其中一项有关脊椎的手术致使奥列斯基下肢瘫痪,再也无法站立。后来门格勒又切除了奥列斯基的生殖器官,等到第4次手术后,奥列斯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相比而言,伊娃姐妹能一起活下来是何等幸运。

伊娃姐妹得救了,可门格勒却凭借假身份证逃离了德国。1946年,23位纳粹医生在德国纽伦堡市的国际军事法庭上,以参与T-4行动并在战俘或集中营囚犯上做医学实验的罪名,接受了审判。只有门格勒成为唯一一个缺席审判的纳粹医生。

后来经过证据倒推,门格勒成功躲过了美、苏两国的搜捕,先回到老家冈兹堡,后又靠假护照偷渡到了南美洲。1985年,苏、美、德三国加大了通缉门格勒的力度,并通过一系列线索的挖掘推断,门格勒先后去过阿根廷、巴拉圭,最终有可能在巴西小镇坎迪杜定居过。

坎迪杜之所以被高度怀疑,是因为镇上80余户人家中竟有38对双胞胎,不仅是这里的双胞胎出生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倍以上,甚至这些双胞胎几乎都是雅利安人种。当然巴西原本就有不少德国人定居,而坎迪杜也多以德裔为主,也许这也是坎迪杜的双胞胎多为雅利安人种的原因之一。

后来根据坎迪杜居民回忆,上世纪60年代,坎迪杜突然来了一名兽医,声称不仅能让母牛多多产崽,而且还能治疗妇科疾病。于是就有人因坎迪杜多双胞胎现象,认定那位兽医就是门格勒,而晚年的门格勒也真的实现了“人为制造雅利安人种”的梦想。

门格勒的逃亡经历迄今没有定论,但无论怎样,门格勒逍遥法外,躲过法律惩罚,都是不争的事实。其实早在1979年,门格勒就在巴西一处度假圣地游泳时,因突发心脏病猝死,享年68岁。

曾有人感觉门格勒的死亡方式颇有些被特工暗杀的意味,以色列的摩萨德也确实一直在满世界,追杀这个沾满犹太人鲜血的刽子手,但除了利用DNA检测确认死者是门格勒外,其他有关门格勒是否死于特工追杀的传闻,并没有实锤证据佐证。

2005年,一座门格勒的雕塑在其故乡冈兹堡的一家小学校园中落成。当然这座雕塑不是为了纪念门格勒,而是为了缅怀在其手中枉送生命的数十万冤魂。

雕塑上的铭文写道:“没有人可以将他自己与其民族的历史切割。一个人不该也不能让历史睡去,否则历史会再次重演,并且成为现实的一部分。”铭文的四周则雕塑着许多哭泣和受到惊吓的眼睛。

其实门格勒的罪恶只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冰山一角。据说按照奥斯维辛当时的规定,所有囚犯都可供德国所有纳粹医生共享使用。

简单说就是奥斯维辛之外的医生,只需要支付几个马克,就能随意对一名健康的囚徒进行医学实验,甚至还有些制药厂也可以通过付费方式,委托奥斯维辛的纳粹医生在集中营中进行人体药物实验。

也许有人感觉奥斯维辛集中营距离我们太远,德国纳粹施加在犹太人身上的灾难,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其实日本731部队的罪恶相较奥斯维辛集中营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们要了解并铭记二战历史,才能更好的避免历史重演。

沧州出过哪些名人?

为了回答你这个问题,为了给你个靠谱的不是闹着玩的真诚点的回答,我特地开着我的爱玛专门为你跑了趟沧州名人植物园,下面就跟着我这800W像素36级实时美颜后置摄像头儿一个一个的跟你说说沧州都出过哪些个名人儿。

尹吉甫(?~前780年),即兮伯吉父,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尹吉甫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扁鹊(约前407年~约前310年),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切脉诊病,历史悠久。扁鹊老先生正在“免费”切脉,何不找他号号脉?毛亨、毛苌(生卒不详),西汉著名学者,两人是叔侄关系。古文诗学“毛诗”的开创者及传授者。毛亨与毛苌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作注,世称《毛诗》。由于“毛诗之义,最得其精”,成为唯一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后人尊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刘德(前171年~前130年),汉景帝刘启第三子,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被册封为河间王,国都乐城,足溢曰献,史称河间献王。史书称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为西汉时期儒家学派重要倡导者。展子虔(约550~618年),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高适(700~765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是出自高适之手。刘长卿(709~约780年),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与诗仙李白交往甚密,他的诗作以五七言为主,尤工于五言、五律,自称“五言长城”。他的名句能想得起来的有:“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记忆有误,上网核对了一遍)。张知白(956~1028年),北宋大臣。张知白官至宰相,历事三朝(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皆有惠政。特别是张知白位高权重,仍一生清正俭朴,清约如寒士,是古代廉吏的著名代表。更是如今官员的学习榜样。刘完素(约1110~1200年),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医家,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创始人。马致远(1250年~1321年),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刘焘(1512~1598年),明代抗倭将领,杰出军事家。刘焘精骑射,通韬略,明代中叶长期带领军队抗击倭寇,屡立战功,打的小日本儿哭爹喊娘(戚继光曾任刘涛麾下参将),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死后赠太子少保。纪昀,即纪晓岚,纪大烟袋。走的是人间的道~扛的是顶风的旗~铁齿铜牙两片嘴~百姓心中有了你~~~别的不多说了,这位都知道。张之洞(1837~1909),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纲领,兴办新式教育,倡导实业,训练新军,抵御外辱。冯国璋(1859~1919年),直系军阀首领。曾任民国代总统。也是笑星冯巩的亲老太爷。冯国璋的名气够大的了,而如今冯巩的名气比他还大。“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哈哈哈哈!”

别的还有大刀王五,燕子李三,霍元甲,佟忠义,李书文,李莲英,安德海,三德子……咳咳,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闲着没事了来沧州玩玩,题主要是美女呢来沧州可以联系我,我给你当导游,开着我那小爱玛带你转悠转悠看看(限重60KG),沧州不仅名人多,美女帅哥也多,好人更多,比如答主我。大美沧州欢迎全国各地的美女来沧州玩耍、工作、结婚、生娃。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过最先进的武器是什么?

就中国军队拿到手的武器装备来说,其实最先进的应该是火箭筒,因为其他枪械火炮甚至包括火焰喷射器,日本鬼子该有的也都有,而唯独火箭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是个稀罕玩意,军界公认投入实战的只有德国人的“铁拳”(更贴进无座力炮)和美国人的“巴祖卡”。当中国远征军之“驻印军”在缅北反攻中初次使用火箭筒时,日本人几乎还没有弄清楚咋回事,歪把子和九二重机的阵地就被敲掉了。

诞生于1942年的美制M1火箭筒,可称为等口径火箭筒的鼻祖,在二战和二战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M1火箭筒和它的系列改进型都是美军装备的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甚至有军事专家认为,如果M1火箭筒能够在30年代问世,那么德国的闪电战能否成功都是个未知数,因为这款武器让步兵在敌人坦克面前再不用惊慌失措,扛起来干它就是了。

为什么称呼M1火箭筒为“巴祖卡”呢?因为早期型的M1火箭筒还没有正式的俗名,但是酷似一位美国喜剧明星彭斯所使用的粗管乐器,那个东西就叫巴祖卡。M1火箭筒1942年5月得到了第一笔5000支的订单,然后就赶上了当年11月的北非战役,实战效果颇佳,被轰得晕头转向的德军,最初将其称之为“肩射炮”,美国大兵们则戏称它为 “花花公子乔治炮”。第二个名字有点色情,所以最终“巴祖卡”的名字被叫开了。

这样先进的武器当然要可着美军先装备,所以从1942年到1943年初的产能,都优先拨给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直到1943年的晚些时候,才给在印度蓝姆伽受训的新一军分配了一些。“巴祖卡”的战场作用有多大呢?欧洲战区美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曾经宣称,二战美军的四大胜利工具分别是:核蛋蛋、吉普车、C47运输机和巴祖卡!

当然,这种在二战末期还比较先进的武器,是不可能大批量装备中国军队的,只有中国远征军的X部队(新一军)和Y部队(滇西反攻部队)有条件首先获得。新一军的每个步兵营都编有一个火箭筒排,全军装备数量达到了324具。而卫立煌的20万远征军,前前后后也只分配到524具,直到日本投降以后,美国人没什么用处了,蒋军美械部队才得以大面积装备。

(火箭筒装弹)

在解决完初期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改进型的M1A1火箭筒威力非常强大,在太平洋战场上,成为一种美军攻击日军坦克装甲车辆和永备或临时火力点的利器,摧毁混凝土掩体和碉堡那就是个玩。同样,新一军在缅北反攻中,也用巴祖卡来对付日军的坦克和工事,在反坦克和攻坚作战中效果非常良好。说句题外话,如果华北八路军也有这家伙,鬼子的炮楼那就是棺材。

使用最广泛的M1A1型火箭筒定型于1943年7月,主体是一根长137厘米的无缝钢管,重量为5800克,口径为60毫米,有效射程约140米,最大射程370米,钢管左侧焊接有机械瞄准具,使用火箭破甲弹或者火箭榴弹(看对付什么目标了)。在有效射程内可以击透约130毫米厚的钢板,这就厉害了,M1A1型火箭筒甚至有击毁德军虎式坦克的记录,那么日军的九七式和豆战车等薄皮大馅的东西,遇见火箭筒是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美国教官训练中国远征军)

火箭筒在发射时需要射手与装填手同时操作,大概方式是射手肩扛火箭筒对准目标,装填手把火箭弹保险销抽出装填进膛,然后还要从火箭弹尾部取出导线并连接好,射手完成瞄准后扣动扳机产生电流,点燃火箭弹发动机将其射出。不过由于射程较近,再加上需要至少蹲姿正面瞄准,射手是需要暴露在敌方火力控制范围内的,所以巴祖卡射手和副射手在实战中挺危险的。

有个抗战剧《生死线》大家不知道看过没有,攻打日军机场时鬼子军官开着坦克反扑,然后国军团长下令使用“巴祖卡”揍它,两下子就打瘫了,所以M1系列火箭筒作为第一代实战用的单兵反坦克装备,战场实用性非常之强。德国人在欧洲战场缴获以后立即进行了仿制,而日本人已经没有了这个心气和能力,直到投降也没有这方面的武器问世。

(中国远征军Y部队训练)

并且M1系列火箭筒操作起来简单易懂,它第一次在北非投入实战时,不少美国兵未经什么训练就扛起来打坦克了,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而中国远征军X部队里面好多都是从国内运来的青年学生,所以一学就会,在打击日军坦克和攻克密支那的城市作战中,运用的相当不错。Y部队整体素质差了点,是由美军教官手把手教会了一批射手,在龙陵和腾冲战役中表现不俗。

解放战争期间,蒋军美械部队也有不少这东西,比如整编第74师就装备了36具火箭筒,在涟水攻城作战中还是很有杀伤力的,我军则在朝鲜战场上也曾经使用缴获的蒋军火箭筒打击美军装甲目标。再后来又在战场上缴获了美军最新式的88.9毫米口径M20“超级巴祖卡”,然后仿制,然后就有了我们自己的51式火箭筒,为研发闻名天下的“40火”奠定了基础。

(巴祖卡的由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