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漂传世,文采意境都要有的?
卜算子 ● 我住长江头 —— (北宋)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由北宋词人李之仪所写,被选入《宋词三百首》的一首作品。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简洁,句式复叠回环,情感真挚。构思新巧,意味隽永,借江水写出男女双方的空间阻隔和相思之切,思念之情呼之欲出。于朴实中见深刻,实在是一首表达情感思念上的佳作。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太平州。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与他相端以沫40年的夫人胡淑修承受不了这样的种种打击,也撒手人寰。李之仪的人生,跌落到了谷底。这时,年轻貌美的当地绝色歌妓杨姝进入了他的生活。杨姝是个正义感满满的奇女子,早年间黄庭坚被贬当途做太守时,她只有13岁,就以一曲《履霜操》为黄庭坚的遭遇打抱不平。两人偶遇时,杨姝又为李之仪弹起了这有曲子,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引为知己,写下了很多与她有关的诗词。
又是一个秋天,李之仪和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奔流不息,滚滚东去的浩浩长江,携手为之心仪的红艳知己,李之仪心中百感交集,柔情万般地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展子虔游春图带出了怎样一段历史迷案?
《游春图》是展子虔的绘画作品,展子虔是隋朝时期绘画名家,他曾经东魏、北齐、北周然后到隋朝。同时展子虔也是仅有的绘画作品可考迹的隋朝绘画名家。他擅长绘画,比如人物、宫苑、楼阁等,尤其精通于山水之画,而他的传世著名绘画作品《游春图》,则是我国存世颇为古老的山水画。
展子虔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很高,同时他也创立山水画“青绿山水”的绘画方式,就以已知的山水绘画作品而言,展子虔也可谓是青绿山水绘画形式的重要、首要人物。这说明展子虔在绘画方面有承上启下的作为和地位,所以他在绘画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有很大意义的。
展子虔的《游春图》,可谓是脱离了山水、人物画为背景,也可以说是独立成幅。《游春图》的存世,对如今的绘画、艺术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这也说明那时山水画将要进入一个成熟期的阶段。
不过因为《游春图》对后世绘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其地位非常高,其也是一个传世珍宝,所以后世很多人对《游春图》非常钟爱,以至于后来《游春图》遭遇多次经手。
那展子虔的《游春图》带来怎样的历史迷案呢?
《游春图》画的是天、水相连的情景,有青山绿水,有人骑马,有人在湖边停留,也有人泛舟于湖上,湖的案上花朵盛开。《游春图》经过隋唐时期,又到了宋朝宋徽宗时期,画上还有宋徽宗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字。
后来北宋灭亡,《游春图》则就流出,不过后来《游春图》又落入贾似道的手中。到元朝时期,元成宗的妹妹则得到了《游春图》。
《游春图》经历了元朝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明朝建立后,《游春图》存于明朝内府中,但是后来明朝的权臣严嵩得到了此图。到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叫韩世能得到了《游春图》。
而在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有人带着《游春图》就归顺了清朝,此图也就归清朝内府所有了。
清朝灭亡后,清皇室被迫离开紫禁城,溥仪就带着大量的宝物去了天津,之后又去了长春。
因为那时是动乱的年代,所以后来这些宝物中有不少就流落于民间。而这些流失宝物中就有展子虔的《游春图》。还好的是,后来《游春图》又在北京出现了。如今此图则存于故宫博物院内。
回流瓷传世瓷区别?
回流瓷是海外回流的瓷器,主要分以下几种:
1、之前战争时期流落到海外的,这部分很多是精品,甚至国宝,大都在博物馆或者私人藏家手里;
2、之前的外销瓷器,比如广州出口的广彩,还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龙泉窑系产品,这部分相对来说价格不是很高,但是也是在上涨,毕竟有一定的存世量
3、解放后出口国外的工艺品或者外国游客买中国的高仿品,这就基本上没什么收藏价值了。
传世瓷是古瓷的,釉面油厚、水灵、滋润,由里向外透出来的光线亮且柔(可以挡住强烈的侧面反光仔细体会)。
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唐朝和尚,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因为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而名流青史。迄今为止,主流意识上,大众认为鉴真是伟大的文化传播者。而非主流小众者却对其起了诽谤,原因如下。
一,鉴真疯狂东渡的动机鉴真东渡,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历经6次,历时12年,并死了无数弟子,终于在第六次时成功登录日本。
正史记载,鉴真55岁时,是应日本在唐留学僧人荣叡、普照的邀请,前往日本弘法传道的。
(鉴真像)
742年,鉴真第一次刚准备渡海时,被高丽僧人如海向告密,说鉴真一行人勾结海盗,准备出海。因此,这次出海未成,被官府收缴所有物资而夭折。
743年12月,第二次准备好干粮、佛经、佛像、经疏、香料、药品,当时还带了玉匠、画师、雕佛、刻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匠共85人。却没想到,船队刚出长江口,就遇到飓风,船被大风刮烂了,要休整。
(鉴真东渡油画)
744年第三次,修好船准备出发,又在舟山海面触礁,只得又回去休整,在休整期间,有佛教徒向官府告密,说有人诱使鉴真出国渡海,官府因此抓了日本留学僧荣叡。又失败了。
744年第四次,鉴真一行30多人瞒着官府,想秘密从福州出发。谁知道鉴真的弟子灵佑,向官府采访使告密,鉴真他们被追回后,遣返扬州。
748年6月27日,被释放的荣叡、普照两人又怂恿鉴真第五次出海。这一次出海,他们瞒过了官府,在海上漂泊了三个月,又遇到飓风。在飓风中,他们的船队被吹了14天,漂到了海南岛的崖县(今三亚市)。
这次的损失巨大,留学僧荣叡被飓风卷走,同时卷走的还有鉴真喜爱的弟子翔彦,鉴真本人也双目失明。
753年,66岁的鉴真被在唐朝当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说动,于10月19日,第六次东渡日本。12月20日,鉴真终于如愿以偿的踏上了日本国土鹿儿岛秋目浦。
鉴真如此疯狂不顾生死的六渡东海,他为的什么阿?传法吗?鬼才会相信是传法这个动机。但是除了传法,中国人找不出鉴真必去日本的原因,因为他去日本带去的是大唐文化之精华,直接促进日本快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
但是各位注意了,鉴真东渡,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毫无好处,毫无意义。渡海活动,只是对日本人有天大的好处。
甚至他的弟子祥彦还深有怨言:“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到,是故众僧咸默无对而已。”——《大和上东征传》这一段是鉴真问他的弟子们,谁愿意跟他去日本阿,他的弟子们全部默然不答,只有他喜爱的弟子祥彦用上文回答。(鉴真和弟子们剧照)
祥彦回答的简单翻译是:日本那么远,海上命运难测,大家都怕死,要去师傅你自己去吧。说的好听一点就是传播中华文化,其实别人根本不需要你鉴真去传播,因为华夏文化的先进性,导致华夏文化圈内的小国家,如高丽、日本等,早就派出一波波的留学生,贪婪地吸取华夏文化。
二,间谍说与逃亡说横空出世其实,鉴真渡海动机,不单是咱们中国人费解,就连日本人也困惑无比,因为鉴真这6次渡海太疯狂了,疯狂得不正常,生死不顾,还死了无数个弟子,甚至都双目失明了。
为了研究鉴真东渡的原因,日本学界还特意提出了5种假说。
1,被日本留学僧邀请说
鉴真如正史上记载的,被日本留学僧荣叡、普照邀请去日本讲学。
2,被日本圣德太子的敬佛崇佛心打动
这个圣德太子,想把日本打造成政教合一的国家,所以想邀请大唐佛学专家鉴真过去帮忙设计设计。理由是,在《大唐和上征东传》里荣叡和鉴真有过关于圣德太子的对话:“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
(剧照)
3,弘法说
日本是佛教律宗的空白之地,继承律宗学说的鉴真,急需传播律宗学说。于是,他不顾生死的6渡东海。
4,逃亡说
日本小野胜年为首的一些学者指出,大唐盛世末期,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将发生剧烈变动——安史之乱。而这种变动提前被鉴真察觉到了,绝望的鉴真才赶赴日本,这个相当于“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避世。
但是,根据我国学者王勇的研究,《大唐鉴真传》中,处处透露出鉴真独有的盛唐气度。所以,这个因绝望而逃亡的说法太过荒谬了。
“鉴真的盛唐气度语调:“而今大唐国家道俗总大兴隆。”——《大唐鉴真传》5,间谍说
日本学者铃木治,写了一本书《白江村》,此书共15章,全部论述一个观点:大唐想颠覆日本。书中以猜测、杜撰、想象的手法,描述了鉴真是大唐派来日本的间谍。
他猜测,大唐派鉴真到日本,是想控制日本的寺院和僧侣,并源源不断给大唐提供情报,以达到颠覆日本的目的。只不过后来被“安史之乱”打乱了计划而已。
这本书作者荒诞不羁,这是有源头的。
原来,在鉴真东渡到日本后,直接被圣武天皇任命为统管全日本的僧纲。本来是混乱无比的新旧教团利益群体,直接有了领导人。
(日本天皇剧照)
旧教团势力自然不甘心,他们多次诽谤、污蔑抹黑鉴真,导致鉴真在圣武天皇死后,顶不住压力而辞掉僧纲一职。笔者猜测,这铃木治就是利用这些污蔑加以艺术修改,写成的《白江村》一书。
“后真和上(鉴真)移住唐寺,被人诽谤。”——《从高僧沙门释思託传》三,鉴真给日本带去了什么东西第六次,他带的东西清单如下:
人员:鉴真,相随弟子:祥彦、法进、坛静、思託、义静、法载、法成等14人。藤县通善寺尼姑智首等3人,扬州信徒潘仙童、胡国人安如宝、昆仑国人军法力、占婆国人(今越南)善聪等共24人。
物品:一是佛、菩萨雕像绣像,其中有绣阿弥陀佛像、雕白旃檀千手观音像、绣千手观音像、救苦观音像、药师像、弥勒像及功德绣普集变一铺,还有如来肉舍利三千粒等。二是佛经,有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八十卷、《大佛名经》十六卷、金字《大品般若经》一部、金字《大集经》一部、南本《大涅槃经》四十卷等。三是戒律《四分律》六十卷及其单行僧尼戒本、律论《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四是律宗三家的律学注疏,其中最多的是南山律宗道宣的著作。五是天台宗的著作,有隋智顗《摩诃止观》十卷、《法华玄义》十卷、《法华文句》十卷、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等。六是珍贵文物和工艺品,其中有东晋王羲之的真迹行书一帖,王献之真迹行书三帖及水晶、金银等制的佛具、阿育王塔样金铜塔一区等等。按照以往东渡准备的物品推测,此次也一定带有香料、药物等。(王羲之书法真迹)
其他非主要物品在第六次渡海时不见详述,不过可以参见第二次渡海时的物资详细:
落脂红绿米100石、甜豉(日本纳豆的祖宗)300石、牛苏180斤、小麦50石、干胡饼2车、干蒸饼1车、干薄饼1万只、番捻头(麻球)一半车、漆盒子盘30副、铜瓶20只、花毡24领、袈裟1000领、裙衫1000对、坐具1000副、大铜盂4个、竹叶盂30个、大铜盘20面、小铜盘44面、一尺铜叠80面、少铜叠300面、白籘簟16领、五色籘簟6领、麝香20剂,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胆、唐香、安息香、棧香、零陵香、青木香、薰陆香等共600余斤,毕波、诃子、胡椒、阿魏、石蜜(冰糖)、蔗糖等500余斤,蜂蜜十斛、甘蔗80捆、青钱10000贯、正炉钱10000贯、紫边钱5000贯、罗补头2000枚、麻靴30双、席帽3个。
(鉴真曾住过的日本唐提诏寺)
可以说,鉴真带去的东西,令当时这个日本社会翻天覆地,从奴隶社会跨进了封建社会,令日本在书法、建筑、美术、美食、佛学、医学、雕塑等领域继承了大唐的风格。
鉴真之所以受到后人诟病,是因为他这次东渡,对我国毫无意义,甚至是传播先进文化技术的“资敌”行为。甚至有令国人心痛的王羲之父子真迹。
但是对日本人却有天大的好处,直接咸鱼翻身,但他因为触犯了旧教团的利益,一样被人诽谤。以至于有日本后人写《白江村》一书来讽刺他。
唉,农夫与蛇的故事上演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有无数国人不长记性。
歪眼小史
文:梁生
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问题。
说到未解之谜,在中国有很多,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个。首先说一下,下落不明的李闯王。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扯起农民起义的大旗,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不久后,清军杀进北京城,李自成节节败退,转战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最后竟莫名其妙的失踪了。李自成究竟去了哪里呢,有史学家认为,李自成在九宫山遇害了,那里也确实发现过一具尸体。但是,没有人能够证明那具尸体就是李自成。还有史学家认为,李自成在湖南石门夹,出家当和尚,法号“奉天王”,乾隆时期,有人写书,文中记载,凤天王,既李自成。
20世纪80年代,在寺西侧发掘到的奉天王和尚墓志铭,使更多史学家肯定了这种说法,但也有人认为,这些文物只能证实有奉天王和尚这样一个人,并不能证实他就是李自成。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李自成也不可能像奉天王和尚这样抛头露面,出去化缘,因此,李自成的最终下落还是没有定论。
诸葛亮到底用没用过空城计。据《三国演义》所记载,诸葛亮二出祁山时,曾被司马懿的15万大军,围攻西城。当时,西城中只有2000多老弱残兵,根本无法应战,诸葛亮便下令敞开城门,独自坐在城楼上抚琴,自信之态吓退了司马懿15万大军,这就是有名的空城计。
但是,近来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在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使用过空城计,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二出祁山是在227年,当时司马懿正担任,荆州豫州,二州都督,镇守宛城。与诸葛亮所率领的大军相距千里。因此,司马懿不可能率领大军与诸葛亮对阵,《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只是艺术加工。实际上三国时期使用空城计的人很多,曹操和赵云都曾经使用过空城计,并在正史中有明确的记载。但正史中始终找不到关于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例子。这似乎更加佐证了这个推断。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用过空城计,直到现在,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韩信谋反之谜。韩信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家,赫赫战绩,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功勋,从而跻身于西汉开国元勋的行列。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对韩信的功劳,曾做过这样的概括,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而韩信最终却以谋反之罪被处死,韩信是否谋反,扑朔迷离,真相难辨。历史学家一直对这件事存有争论,较普遍的看法是,韩信却因谋反被杀,韩信准备与有重兵的边疆将领决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但由于家里一个舍人的弟弟高密,失败被杀。
可有的学者却认为,韩信并没有谋反之心,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他多次援救刘邦与军情危急之时,拒绝自立为王的劝诱,而且,告发韩信的人,是韩信属下一个舍人的弟弟。当时那个舍人触怒了韩信,因此这个舍人的家属才诬陷。如果韩信真的想谋反,又怎么可能将如此重大的秘密泄露给一个舍人的弟弟,至今韩信是否谋反,仍是一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