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三千万德国赢,苏军270号命令有多么残酷

莲辞网

我买三千万德国赢,苏军270号命令有多么残酷?

投降即叛变,直接枪毙,且逮捕家属---未免太过残忍

一、签署

1941年8月16日,斯大林签署了270号命令。

我买三千万德国赢,苏军270号命令有多么残酷

二、内容

总体思想:苏军一步不能退,撤退即是背叛,“没有俄国的战俘,只有俄国的叛徒”

1、关于逃兵的认定和判决:所有师指挥官和政治委员都有权立即免除那些在战斗中设法保全自己、害怕在战场上行使指挥权的营团指挥官的职务,可将他们视为骗子,降为士兵,如果需要,可对他们就地处决,用下级军官或红军战士中勇敢、坚强的人取代他们。

2、关于作战部队:陷入敌人包围的各单位和部队应义无反顾地战斗到底,用生命保护自己的装备,从敌人的后方对敌实施打击,消灭法西斯走狗。如果自己的部队被敌人包围,每个军人,不管职务多大,都有责任听从上级的指挥,战斗到底,突破封锁。如果军官或士兵不组织积极的抵抗,反击敌人,而是选择投降,那么可以从空中或地面采取任何手段除掉他们。向敌人投降的红军成员的家庭将被剥夺所享受的国家权利和救助。

3、关于逃兵结果:在战斗中丢掉、撕掉徽章逃往后方或投降的指挥官和政治工作者将被视为逃兵,他们的家庭成员将作为违背誓言者、叛徒和逃兵的亲属而被逮捕。高一级指挥官和政治委员有权对军官中的这类逃兵就地处决。

三、背景分析

在二战初期,面对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采取了绥靖政策,纵容希特勒的入侵,企图“祸水东引”。面对德国实力不断增强,斯大林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决定放弃核英法等国一起对付纳粹德国。事后,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其实签订条约的时候,双方各存私心,表面上交好,其实内地里都在增强自己的实力。只是苏联万万没有想到,纳粹德国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突然对本国开始袭击。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按照之前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由于苏联的疏忽,再加上苏联刚刚经历了大清洗运动,面对德军的闪电战,苏军措不及防,只能被德军吊打。仅在战争开始后的第一天,苏联一方便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多架还没能起飞,便被摧毁在了跑道上。刚开始苏联不仅丢城失地,而且还损兵折将。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天内,德国北方集团军接连击溃了苏联红军24个师,迫使苏联红军撤退400~450公里,整个波罗的海地区都成了德军的地盘。而中央集团军更是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的合围,全歼苏联30个师,另有70个师损失超过了50%以上。虽然苏联在南方战线占据了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但由于德军的士气和战斗经验,德军依旧顺利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此时上百万苏军被德军围歼,德军一下子向前推进了600公里,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岌岌可危。由于苏联连续惨败,更有几十万的苏军投降,此时的苏联士兵看不到希望,毫无斗志。希特勒狂言道:“三个月灭掉苏联”。面对如此窘境,斯大林采取无奈之举,发布了苏联历史上最严酷的“270号”命令。

四、利害分析:利大于弊

害:让数百万士兵寒心,无路可退,直接叛变

这个命令的签发,使得苏联士兵人心惶惶,各个有朝不保夕之感。二战中苏军被俘人数高达570万,其中有将近130万就是来自与270命令签署之后,这是给军中带来的直接损失。对斯大林等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形象极具抹黑性 。斯大林为了推行270号命令,对于被德军俘虏的长子置之不理,死在敌人的枪下。同时,斯大林还逮捕了大儿媳,并送入劳改营。后来这个命令发展到,所有投敌者的家人将被处决,即使是从战俘营逃脱的俘虏,也将全部被枪决。在苏联统帅眼里,没有战俘,只有变节者。他们认为军人只要被俘虏,就是变节的人。因此这份命令,使得军心涣散,并把士兵、将领推向敌人的怀抱。他们会想,你们既然这么残忍,反正横竖都是死,还要连累家人,还不如投降,还有口饭吃。

利:虽属残忍,但其功不可没

1、规整纪律,严正纲法、重塑铁纪

2、后退是死,被捕是死,唯有向前,才可能有一线生机

残忍是真残忍!这个命令让苏军前线官兵没有退路,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人,只能选择完全战斗,但这在某种意义上坚定了士兵的作战意志,扭转了战局,为士兵断了念想,一改之前的低迷,个个开始奋勇杀敌苏军反击力度越来越大,极大的增加了红军的战斗力,就连德军坦克14军指挥官斯特尔斯盖伊姆向保卢斯报告时都明言苏联人太恐怖了。最终,这个命令成功扭转了时局,为后来苏联击溃德军打下了基础。

270号命令残忍至极,但不可否认其功劳

看似残酷,但也实属无奈,虽让许多士兵寒心,但也成功挽救了苏联,推动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列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最终击退德国法西斯。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死了多少人?

关于抗战期间中国军民的牺牲数量问题,迄今没有特别准确和权威的数字,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和财产损失情况,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单方面统计的,比如1945年10月曾经专门派员去河南调查“大饥荒”的死亡人数。然而由于各级官僚未能尽职尽责,同时在抗战之前国民政府的户籍制度也不够完善(太多军阀割据地区),从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人口普查,没有准确基数,如何计算损失数字?

经过各方面和多种数据的综合分析,大致可以认定,在民国成立的1912年人口总数为41964万(4.1亿),而南京政权覆亡的1949年为54167万人(5.4亿),处于一种缓慢增长的态势,而增长缓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抗日战争期间造成的重大牺牲和人口损失。在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国民政府官方的动员口号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前后的数字来看,战前4.5亿人口的数字大致靠谱,但真心不够精确。

先说军队损失,国民政府的军队自报伤亡331余万人,其中阵亡131万人,该数据来源于国府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然而这个数字明显缩水,一方面,它只计算了从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的伤亡,没有包含东北的前期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等,另外一方面,也不包含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延安领导之抗日武装的伤亡。

按照国民政府的各类官方数字来认真统计推算,王树增在《抗日战争》一书中将抗日军队的总伤亡注明为380余万人,怎么来的呢?首先确定抗战胜利时的军队总数,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的现役军队有180万人,而到了抗战胜利时公认的说法有500余万人(内战爆发时的所谓430万,是经过裁军和整编以后的数字,确实有复员和裁汰)。对此,1944年接任军政部长的陈诚是有发言权的,军政部就是管这个的,他晚年回忆说:

“国军预算员额为五百万员名,而实际上吃军粮者达七百二十万人。据当局推断,如经核实整编,能有三百万可战部队就很不错了”。这段回忆反映出来两个重要数据,第一是预算员额确实是500万人,第二是国军吃空饷的比例相当之大。那么也就是说,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国军总人数从180万增加到500万人,净增长为320万人。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还隐瞒了另外一个重要数字,也就是壮丁的损失(没有预备役制度),这都是可以计入军队伤亡的。

按照国民政府的官方数据,从1937年到1945年全国实征壮丁1392万,要么补入野战部队,要么用于军队夫役,期间冻饿病死以及被虐待致死的数量非常庞大。丁治磐在1943年的日记中说,“民国三十一年,全国计征壮丁100万人,逃者60%,自征兵以来,已征700万人,连年逃亡达半数”。那么以1392万人出现50%的逃亡损失计,真正补入军队的约为700万人左右。

再以实际补充数量减去净增长数量,也就是700万减去320万,则最终体现的伤亡损失数字确为380万人。可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国军“吃空饷”的恶习,也就是说那500万兵力的数字是不靠谱的,把陈诚那“300万可战之兵”的判断综合进去再打个对折,抗战胜利时国军实际员额有400万就算不错了,因此伤亡数字还得加上100万,也就是达到了480万人。如果再加上全面抗战爆发前,从1931年起各次抗日战役战斗的损失,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军(含东北军和其他杂牌军)的伤亡应该在500万人左右。

那么我党领导的军队损失情况如何呢?1945年在“七大”的会议上,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报告指出,八路军牺牲122245人,负伤201381人,合计伤亡313626人。而新四军的官方数据,是伤亡89000余人,最后修正的则是《抗日战争八年敌我兵力损失统计》的记载:我军共负伤29万人,阵亡16万人,被俘4.6万人,失踪8.7万人,合计58.3万人,其中阵亡和失踪两项和约为25万人,被俘后被屠杀的呢?

因此,双方军队的伤亡总数应该不低于530万到540万人,而近年来,民间的数据版本是中国军人在抗日战争中伤亡总数为680万人,笔者认为应当取个中间值,即军队伤亡总数约在600万人左右。其中国军的阵亡率为39%(131万比331万),我军的阵亡率为38%(以八路军的12万比31万为基准),两者基本上是接近的,那么按600万之数和39%的阵亡率计算,抗战期间中国军人的阵亡总数字约为230到240万人左右,以中日军队的战斗力差距和战损比例来看,这个数字是基本靠谱的,因为日军死在中国战场上的数量应在70万左右。

至于平民的伤亡情况,中国老百姓约有900万人直接死于战火,另有800万百姓死于病饿等其他因素,合计有1700万无辜平民丧命。但是要注意,这只是死亡数量,所以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为2062万一说,是指军民两大部分的死亡数字,它包括了壮丁死亡、宝岛和其他地区的平民死亡数量。而如果再计入伤病失踪情况,平民伤亡当在3500万到3800万人之间,还有估计认为,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可能在4100万上。

抗日战争期间,敌人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包括民间损失和军费开支、以及海外华侨所受损失,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以上,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和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亿美元到6500亿美金之间,注意这是按1945年的货币比值折算的,跟今天的美元价值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换算到现在,那更是天文数字。

当年日本人做的恶和欠的债,磬竹难书,不敢忘,也不能忘!

克洛普用了4年买了多少人才成功?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穆里尼奥的话可以辩证着来看,首先克洛普四年买了很多球员这是客观事实;其次,一个落魄豪门想要重塑辉煌,买入符合建队思路的球员也是必要的条件!

穆里尼奥本赛季中期接手热刺的“烂摊子”,球迷并不指望能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没理由甩锅

上赛季中途被曼联解雇之后,穆里尼奥的下一站一直是一个疑问,大家对他未来执教哪支球队充满了期待,不过新赛季开始之后,穆里尼奥依然赋闲家中,偶尔只是客串一下电台的直播评论员。之前一直盛传的回归国米和切尔西三进宫,也随着孔蒂入住国米以及兰帕德执教切尔西之后,谣言不攻自破。不过大家普遍猜测,穆里尼奥仍想继续在英超执教,一方面英超是全欧洲最主流、最受关注的联赛,穆里尼奥不想离开主流舞台;另一方面,穆里尼奥想要留在英超,向曼联和切尔西进行“复仇”。

不过随着新赛季的开始,不论是豪门球队还是其他有竞争力的球队,都无意与穆里尼奥联系,这让这位世界名帅尴尬不已,焦急的心态让他不得不放弃对执教球队的要求。要知道穆里尼奥出道之后执教的所以球队都是豪门,即便是刚出道时执教的本菲卡和波尔图,也都是曾经的欧洲霸主。也是因为穆里尼奥焦虑的心态,让热刺这种非豪门且投入有限的球队也进入了他视线。

本赛季的热刺,在经历上赛季的辉煌之后迅速衰落,这与球队老板引入恩东贝莱之后打破薪资平衡有很大关系,这和穆里尼奥在曼联时期的更衣室崩盘很像。另外球队对于荣誉的追求已经没有之前的那股拼劲,换句话说,球队的军心已经散了。综合上述两点原因,热刺本赛季彻底崩盘,成绩直线下降。面对自己一手打造的铁血之师以及自己一手提拔的弟子们,波切蒂诺无能为力,热刺高层最终只能选择让这位少帅背锅,穆里尼奥便在这种情况下“匆忙”登场,在大家都不理解的情况下接手热刺。

正常来讲,任何一个世界一流名帅都不喜欢在赛季中途接手球队,更何况是一支队内矛盾很难调和的球队,因为没有充足时间演练自己的战术和引进符合自己体系的球员,很难踢出成绩,弄不好就砸了自己的“招牌”。虽然穆里尼奥“争议”不断,很多人都怀疑他的战术过时,但是不可否认他依然是世界顶尖的主教练,在这种状态下接手热刺,可见其魄力。而热刺的球迷和高层也很清楚,球队的问题并非之竞技层面,无论谁来接手都不会有太大的改观;而且在积分榜落后如此之多的状态下,穆里尼奥能率队在竞争激烈的英超仍然保持的欧冠资格的冲击,这已经很不易了,大家没必要把锅扣在穆里尼奥身上,所以穆里尼奥也没有必要甩锅。

克洛普对于利物浦的改造得到了高层很大的支持,包括引援的资金和决策权,这是穆里尼奥最为羡慕的

克洛普在2015年接手“落魄豪门”利物浦,当时的利物浦励志于重建,并把克洛普定义为重建的核心,利物浦高层给予克洛普充足的信任,并给予克洛普足够的权利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重建,无论是转会资金还是人员去留,克洛普都有绝对的决策权,他在利物浦的地位就好比当年弗格森在曼联,这是穆里尼奥一直想要的,却也一直未曾得到的。

在克洛普执教利物浦的首个赛季,利物浦的联赛排名只是第八位,可以说这个成绩无论是对于克洛普这样一位世界名帅,还是对于利物浦这样的一个欧洲豪门来讲,似乎都是不太可以接受的,不过利物浦高层和球迷依然给予渣叔足够的时间和信任,因为人们都知道,想要重建球队并非一朝一夕,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战术的磨练,以及转会市场上合理的操作,最终利物浦球迷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利物浦在渣叔的领导下拿下了队史首座英超,还有更具份量的欧冠奖杯。

坦白来说,穆里尼奥的话并没有错,克洛普在来到利物浦之后高价买入了很多球员。比如6250万引进“世界第一门将”阿利松,8500万引进“世界第一中卫”范迪克,6000万的凯塔,3500万的法比尼奥,4100万的菲尔米诺,4120万的马内以及3750万的萨拉赫,以及从青训提拔上来的阿诺德,可以说克洛普根据自己的战术需求,买来了他所有需要引进的球员,几乎从新打造了一套主力阵容!单从这方面对比,穆里尼奥在热刺几乎没得到任何想要的,而且还失去了埃里克森。

穆里尼奥给热刺高层和球迷传递的信息:想踏入豪门之列,高额投入是必须的

或许是穆里尼奥现在的心境与刚执教的时候不同,最开始他只是迫切的想要找份“工作”,当时的他不敢有过多的要求,而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作为“中层管理者”的穆里尼奥重新开启了自己的思路,他不在停留于执教之处与球队达成的协议,不想陪着热刺这样小本经营的打理球队了,他想要得到更多的支持。

也或者是穆里尼奥在执教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球队现有球员里,很多都是并不符合自己执教理念的球员。穆里尼奥想要踢出自己的战术风格,那就必须要引进自己想要的球员。换句话说,热刺高层想要踢出成绩,就必须要满足主教练的引援需求,并不一定要买入大牌球星,但是要符合主教练的战术思路。

穆里尼奥或许想要传达给列维的一个信息就是,想不掏钱就出成绩是不现实的!而且当今世界足坛任何一家豪门,没有一定的投入都不可能成为豪门,不要想着空手套白狼的美事落在自己头上。

穆里尼奥仍有雄心壮志,想把热刺打造成新的穆氏“豪门”,也是急于想要向他的“敌人”复仇

其实我之前说过,穆里尼奥从曼联下课之后,他最想留在英超执教,除了英超的竞技水平和关注度之外,穆里尼奥最大的心愿就是向曼联复仇!或许还会稍带上切尔西。狂傲的穆里尼奥不想被任何人看扁,他要通过拿下冠军来向质疑他的人证明:“随你怎么说,我穆里尼奥依然能拿下想要的冠军!”

也是因为穆里尼奥急于“复仇”,才在联赛中途接手热刺这个烂摊子,或许在穆帅眼中,热刺的班底还算可以,他有信心通过自己的思路使用这套班底打败曼联和切尔西,然而现实却是让他大失所望。也正是面对曼联和切尔西的糟糕成绩,让狂人失去了平和的心态,他迫切的想要改变球队,再一次的重新证明自己。

另外,穆里尼奥或许也有着一个“弗格森式的梦想”,他或许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亲手将热刺打造成属于自己的王朝,或者像当年的国米一样,让这支球队留下深刻的“穆式豪门”的印记。但是这也许只是穆里尼奥的一厢情愿,要知道热刺在列维的经营下,一直都在奉行“花小钱,办不太小的事”的原则,球队上下都没有豪门魄力和想法,这让穆帅很苦恼。

结语

从穆里尼奥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还是那个狂人,即便他所执教的已经不是曾经所执教的那些欧洲豪门,但是他依然有着一颗冠军的心,而且他还是和曾经一样的性格,想说的话从来都是直接说出口。

尽管穆里尼奥的话充满了争议,但是只要给予他足够的支持,我想他也会给予球队充足的回馈,就好比当年的国米,其实我也很想看到,如果热刺给予穆里尼奥足够的支持,他能够真的打造出一支“热刺王朝”呢?

欧美女性是否不愿嫁给亚洲男性?

一、欧美女性愿嫁给中国男性的。

1、中国男性身体素质并不比欧美男性差。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人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战胜欧美大军,凭的就是高涨的士气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2、中国男性比欧美男性更勤劳、更聪明、更顾家,更温柔体贴。

二、现阶段欧美女性为什么嫁给中国男性少呢?

1、优越性作怪

近代文明是以欧美为中心的,欧美是发达地区的代名字,而亚洲是落后地区的代名字,虽然中国已经崛起,但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欧美人的偏见,尤其是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欧美人士对中国的看法,欧美人总以为高人一等,欧美女性自然有种优越感,对中国男性多多少少有点高高在上。记得有一个笑话,一个德国母亲非常担心自己嫁到中国的女儿受贫穷所累,于是来中国探望。当她走下飞机,她以为自己去错地方了,不断激动地自言自语:这是中国吗?这是中国吗?不是说中国很贫穷吗?当女婿开着宝马车和她女儿来接她上车时,她才相信是来到了中国。

2、媒体负面宣传

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与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不一样,在冷战期间,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立,欧美不断通过宣传妖化社会主义国家,搞挎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冷战结束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但欧美国家妖化中国并没有停止,美国设立美国之音电台,就是专门针对中国进行妖化,污蔑。2006年我到国外学习,一个人问我:″听说你们一个家庭几兄弟同穿一条裤子?”意思是中国民众还很穷,裤子都买不起。欧美许多人由于长期受媒体欺骗,他们又没到过中国,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那个时段上。受媒体的影响,欧美女性对中国男性的看法难免有失偏颇。

3、地域差异

由于地域不同,国度不同,会造成许多方面的差异:文化,语言,宗教,饮食,生活习惯,婚姻态度等差异,这些差异会阻碍欧美女性和中国男性的交往。一个喜欢吃北京烤鸭的欧美女性和一个同样喜欢吃北京烤鸭的中国男性交往,比一个喜欢吃肯德基的欧美女性和一个喜欢吃北京烤鸭的中国男性交往会容易得多。同样,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欧美女性和一个同样信仰基督教的中国男性交往,要比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欧美女性和一个信仰佛教的中国男性交往要容易得多。一个北方小伙娶了一个乌克兰媳妇,婆婆想杀只羊帮正在坐月的乌克兰儿媳补补身子,儿媳却把羊放了。两个国度的人结合,由于文化等差异,容易引发家庭冲突。

4、中国男性的选择

欧美女性愿不愿意嫁给中国男性,也跟中国男性的选择态度有关。在同等条件下,中国男性更喜欢娶中国女性为妻,因为对中国女性更了解。中国女性比欧美女性皮肤更好,更耐看,更勤快,更会持家。欧美女性皮肤比较粗糙,生了小孩后,皮肤容易松驰,身材变样较大。从娶妻成本来说,娶欧美女性为妻,成本较高。路途远,探一次岳父、岳母也许得花费一年的工资。中国男性娶邻国女子为妻,要比娶欧美女子为妻多得多,路途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5、国家实力影响

欧美女性愿不愿嫁中国人,受国家实力影响很大。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贫穷落后,与欧美交往较少,欧美女性了解中国男性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嫁给中国男人了。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交往的增多,中国国力的提升,涉欧美的婚姻是逐年增多的。当中国的实力达到世界第一,与欧美的交流畅通无阻,相信那时欧美女性盼着嫁给中国男人的会很多。中国唐朝时,国力强盛,万国来朝,那时与唐朝交往的国家的女子,那个不希望嫁给中国人为荣,至于中国男人愿不愿娶外国女人为妻却是另一回事。

当中国的复兴大业完成,那时一定非常多的欧美女性想嫁给中国男性,但大部分中国男性不一定愿意娶欧美女性为妻,觉得还是娶一个中国女性为妻会更合适,那时的欧美女性身价已下,中国的女性身价会更高贵。

中国男人加油!

李鸿章为什么打算把东三省送给俄国?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以他手与外国列强签定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最多,多达三十多个。但落后就要挨打,面对腐朽难支的清政府,以他一人之力,又怎能挽回国家的羸弱不堪?在对日本和俄国问题上,他多倾向于俄国,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李鸿章很早就觉察出日本的勃勃野心。日本明治维新后,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都开时学习西方,国力日强,开启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1871年七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这虽是一个双方互惠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中日本人的傲慢姿态,看出了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此事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1879年乘隙吞并了琉璃。本来大清从来不把日本当作一个对手,尤其康乾盛世时,对日本更不屑一顾,就是鸦片战争时,日本也好不到哪里去,仍未纳入大清视野。但日本明治维新后,李鸿章已洞察出日本的勃起之势。一个本不入眼的小弱之国,要强盛起来了,这让李鸿章早早对日本有了警忌之心。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成了李鸿章的锥心之痛。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不仅丧师失地,还让李鸿章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李鸿章心痛啊!接下来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更是让大清颜面扫地。条约最主要的两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及所属各岛屿、彭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追加三千万两赎辽费。在与日本谈判中,尽管行前清政府已经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反复辩论,本要赔偿日本军费三亿两,硬减少了一亿两,关于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彭湖列岛事宜,日方以军事恫吓坚决不再让步,“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弱国无外交啊,李鸿章只好连发电报请示,光绪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马关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加重了中国负担,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国内民愤四起,因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太后倾尽国库一心筹办万寿庆典,贻误军备之责,就将矛头指向李鸿章,使其成了丧权辱国的替罪羊。李鸿章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踏入日本之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坚决不肯上,没办法,最后只好在两艘轮船间架上一块木板,时年75岁的李鸿章,在晃晃悠悠的海面上,蹒跚着慢慢挪到了另一艘轮船上。日本成了最大的威胁。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战争赔款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而当时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福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北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迅速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偿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侵占领土的欲望。以夷制夷,让李鸿章更晴睐俄国。《马关条约》签订六天后,因割让辽东半岛,俄国觉得这严重阻碍了它向中国东北的扩张,危害了俄国在东北的利益,就联合法、德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日本不得不宣布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三千万两“赎回”。说是三国,德国势力在远东不值一提,法国在镇南关中法之战中,还是中国手下败将,俄国才是日本最大威胁。三国干涉,日本趁获胜之机侵占满洲的企图被粉碎,也使俄国增强了它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在朝鲜的扩张。为了实现日本吞并朝鲜,进军满蒙的两步大陆政策,对抗俄国,日本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为以后日俄战争埋下了复仇隐患。满清政府及李鸿章,知道自己难以压制日本的侵略之势,看到俄国很有实力,视俄国为救星,就在无奈中看好了这“以虎驱狼”之计,抛出了所谓的“以夷制夷”之策。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在莫斯科举行,李鸿章也在被邀请之列。俄国需要得到更多在中国的利益,清政府也感激俄国对日本的压制,于是沙皇加冕典礼后,李鸿章就同俄国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个《中俄密约》。《中俄密约》的另一个名字叫《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条约规定了如果日本侵犯两国任何一国或者朝鲜,那么两国要共同出兵并相互接济;清政府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这个密约直接把整个东北都沦为了沙俄的势力范围之内。李鸿章是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海防维护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西北、东北和东南边疆危机重重,满清政府内部在是否进军新疆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的重点就是海防与塞防。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派认为英法进攻北京,日本吞并台彭琉球,法国占领越南,列强的威胁多来自东南沿海,特别是日本的突起,成了心腹大患,因此要加强海防,建立近代化海军才是当务之急,至于陆地边塞,贫瘠荒蛮之地,应停撤塞防之饷,补为海防之用。左宗棠则认为海防与塞防同等重要,不可只重海防而忽视塞防,塞防之款也不能转移为海防。左宗棠驳斥了只重海防的李鸿章等人,也否定了只重塞防的论调,得到清政府的认可,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积极筹建三洋海军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满清中日甲午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了李鸿章及清政府的锥心之痛和奇耻大辱,不惜以以夷制夷之策,来对抗日本的侵略野心。确实为了遏制日本,李鸿章让俄国在东北三省取得了更多的利益,致使东北三省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但面对当时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也不失为一种保家护国之策。俄国与日本最终的角触,东北三省依然为满清国土。就是李鸿章在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时,第四款:“今俄国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李鸿章依然坚持在后边增加上了“惟此项接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利”等语。弱国无外交,在此软弱危难之际,李鸿章为维护大清国的面子,也算尽力了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