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蛙族使节团的遗书,乾隆盛世时对应的美国是什么时期?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古代历史,仅封建社会就长达两千多年;西方国家的封建社会则相对较短。公元前476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才慢慢进入近代社会。公元476年,西欧进入封建社会。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其实早在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前,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向近代社会过渡,比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由于西方国家进入中世纪的时间相对较晚,进入近代史较早;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间相对较早,进入近代史相对较晚,所以有时候同一时期发生的事情,我们可能会感觉不在同一个时代。讲到莎士比亚,我们可能感觉是近现代人;说到汤显祖,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古代人,实际上两个人是同一代的人,两个人去世都在同一年。说道拿破仑我们会毫不犹豫的说是近代人;说道嘉庆皇帝,我们肯定会说古代人,实际上嘉庆皇帝亲政和拿破仑发动政变是同一年。再比如,乾隆皇帝和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人。
乾隆皇帝时期,美国处于什么时期呢?这段时间美国又发生了那些有意义的事件呢?
乾隆时期一共60年,1735年乾隆皇帝登基称帝,1795年乾隆皇帝退位。乾隆皇帝退位之后,又当了三年多太上皇,直到1799年去世。我们可以将乾隆盛世的时间段理解为1735年到1799年,也可以缩短为1735年到1795年。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段时间美国处于什么时期,经历了哪些有意义的事件。
这段时间,美国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735年到1772年,第二部分为1773年到1786年,第三部分为1787年到1799年。
1735年到1772年,这段时间美国还没有产生。当时的美国还叫做英属北美殖民地,这时候的北美一共有13块殖民地。这一时期北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产生了统一的语言。在此期间,英国颁布了“茶叶税”、“印花税”等,同时禁止北美人民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迁移。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增加,开始酝酿独立战争。
1773年到1786年这段时间,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这段时间美国为争取独立,与英国开展独立战争,并且成功地打败了英国,获得了独立的地位。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青年将停靠在港湾内的三艘船的茶叶全部倾倒入大海,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774年9月份,北美13块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大陆会议决定以暴力的方式反抗英国的统治。
1775年4月19日,北美民兵在来克星敦附近与英军遭遇,双方发生了武装冲突。此次事件称来克星敦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正式爆发。同年,北美13块殖民地的代表再一次聚集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第二次大陆会议将北美民兵整编为大陆军,推举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第二次大陆会议之后,大陆会议成为北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最高权力机构。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正式独立,7月4日也成为美国的国庆日。罗杰·谢尔曼、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约翰·亚当斯、罗伯特·R·利文斯顿等人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国独立之初的领土范围局限于最初的13个州,总面积大约为80万平方千米。
1777年9月萨拉托加战役爆发,美国大陆军打死600多名英军,俘虏了5000多名英军,取得了大捷。萨拉托加大捷之后,美国逐渐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了转折。同年,大陆会议颁布了《邦联条例》,美国建立邦联制度。在邦联制度下,各个州的权力非常大,美国中央的权力非常小。新成立的美国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国家联盟。1778年,蒙茅斯战役之后,北方战事基本结束。同年,美国签订了《梧桐树协议》,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诞生。
1781年,美国大陆军将英军主力围困于约克镇。10月份,康华里将军率领8000多名英军向美国投降。美国独立战争基本上结束。从1781年到1783年,美国和英国展开谈判。1783年,美国和英国的代表在法国的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根据《巴黎和约》的相关规定,英国将密西西比河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大约1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划给了美国,美国的国土面积达到了230多万平方千米,国境线扩大密西西比河,包含五大湖区。
美国的邦联制度对内无法稳定政权,对外没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外来威胁,也无法偿还战争期间的外债。1787年,13个州代表再一次齐聚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合众国宪法》,也称之为1878年宪法。
《合众国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度,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制度。各个州让渡一部分权力给联邦政府,同时保持一部分权力。联邦政府掌握征税、征兵、对外、发行货币等权力,各个州可以拥有一定权力,甚至可以制定本州的宪法,但是不能同联邦宪法违背。中央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国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1789年,《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美国举行第一届总统选举。乔治华盛顿全票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1793年华盛顿再一次当选为总统,成为美国历史第一位连任的总统。1797年,约翰亚当斯当选为美国第二任总统。1799年12月14日,“美国之父”、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去世。早在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去世。
虽然乾隆皇帝比华盛顿大了不少,但是两个人在同一年去世。1799年,清朝结束了乾隆时代,美国也彻底结束了华盛顿时代。
铁木真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吗?
答:一般上,可以认为“铁木真”就是“成吉思汗”,二者可以划等号。
但严格来说,又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铁木真”是人名,全称是“孛儿只斤·铁木真”,他是蒙古族乞颜部人,蒙古第一代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而“成吉思汗”中的“汗”,是蒙古人对于他们最高统治者的尊称,“成吉思”是汗位的修饰语。
那么,这个“成吉思”是什么意思呢?
目的可靠的解释有四种,并且都各有道理,莫衷一是。
按照《史集·部族志》的解释,说蒙语中“成”是“坚强”的意思;“成吉思”是其复数,《通史简编》也认为“成”是“刚强”,“吉思”是“多数”。因此“成吉思汗”是坚强的大汗的意思。
然而,在蒙古语里,“成吉思”其实是一个不可再分的词,意思是“天赐”。“成吉思汗”即是上天赐予蒙古人的大汗。
《蒙古源流》和《蒙古世系谱》两书却又认为:泰和元年那年,铁木真已28岁,即位前三天,每天清晨都有一五色鸟鸣,声声如“成吉思”、“成吉思”,似是一种吉祥的征兆。所以,“成吉思汗”的名字便由此而来——即“成吉思”其实没什么意思,就是鸟鸣拟声词。
当然,又有人想当然地说,成吉思汗是蒙古的开国君主,“成吉思”应该是“大海”或者“强大”的意思,“成吉思汗”意思就是颂扬他是一个如同海洋一样伟大且强大的帝王。
不管怎么样,“成吉思汗”既然是一个汗位的尊称,那么,除了铁木真之外,应该还会有人用过这个尊称的。
事实如此。
被称为蒙古最后一代可汗的林丹汗就被尊为成吉思汗。
林丹汗本名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是元顺帝嫡系后裔、达延汗的7世孙,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他的称号是“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和“林丹呼图克图圣武成吉思大明薛禅战无不胜无比伟大恰克剌瓦尔迪太宗上天之天宇宙之玉皇转金轮法王”。
可见,林丹汗的汗名里也含有“成吉思”之语,为了方便表达,他也和铁木真一样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用第二个称号里的前两个字“林丹”来称呼他,是为林丹汗。
铁木真时期,蒙古以12万铁骑干掉了拥有100万精锐之师的前大金国。
林丹汗时期,他手里有四十万蒙古铁骑,而后大金国的皇太极手里只有10万军队,显然,林丹汗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复制当年蒙古灭金的好戏。
事实上,林丹汗在发动统一蒙古战争的时候,也真比其祖上铁木真还顺利,其对蒙古各部每战必胜,并且轻而易举就击败了连明朝都头疼的强大的土默特部。
可是,他偏偏走错了一步棋——在蒙古人已经普遍信奉黄教(格鲁派)的情况下,他却改信宗红教(萨迦派),搞得四处受敌,从而和后金作战屡战屡败,最终魂丧青海大草滩,终年四十三岁。
不用说,蒙古第一代可汗和蒙古最后一代可汗虽然都称成吉思汗,但能力相差却有天地之别。
说到最为震惊世人的暗杀事件?
60年前有一个人被暗杀,手段之残忍,涉及之广泛,影响之巨大,几乎超越了历史上所有的暗杀事件。这个人就是刚果金的第一任总理——卢蒙巴。
1960年1月,刚果金宣布即将摆脱比利时的殖民统治,并在5个月之后正式独立。
帕特里斯·卢蒙巴(Patrice Lumumba)作为改革派的领导人,将出任刚果金的第一任总理。而他的对手,保守派的卡萨武布,则会成为总统。卢蒙巴憎恨比利时,而卡萨武布则是西方的朋友,双方的矛盾自然小不了。
内部的纷争,很快就变成了混乱。在各派谋求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军队也发生了兵变。刚果陷入了危机之中。
面对动荡的局势,比利时向刚果派出了军队,借口是保护侨民,但实际上大部分武装都部署在亲比利时的加单加省,扶持了反卢蒙巴的军事势力。
面对这种情况,卢蒙巴向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求助,希望他们能够介入,但均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下,卢蒙巴把希望寄托给了苏联,希望老大哥能够帮衬帮衬,出钱出力出武器,免得刚果刚独立就陷入灾难。
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
美国在刚果的利益是巨大的。刚果是美国最重要的矿产来源之一,尤其是铀矿。当年扔到日本的2颗原子弹,用的铀都来自加单加。另一方面,如果苏联帮助了卢蒙巴,那么可想而知,刚果必然会成为苏联的朋友,这是美国绝对不能接受的。还有一点就是,比利时是美国的密友,是最早的北约成员国之一,这份交情不言而喻。因此,美国不会继续坐视不管了。
怎么管呢?很简单,除掉卢蒙巴就可以了。
7月10日,CIA驻刚果的新任站长德夫林奉命抵达。
他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让卢蒙巴交出权力,至于用什么手段,那就是CIA特色了——用美元收买异见人士,赞助对卢蒙巴的示威活动,以及准备暗杀行动。
9月5日,刚果金的内斗达到了高潮。总统卡萨武布罢免了总理卢蒙巴,而卢蒙巴反过来也罢免了卡萨武布,双方均有明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起来。
德夫林不得不加快了节奏,迅速拿下了卢蒙巴的助手——时任陆军参谋长的蒙博托。准备通过武力拿下卢蒙巴,控制刚果。
9月14日,蒙博托夺权成功。卢蒙巴被捕,之后被软禁在总统府。
对蒙博托和CIA来说,此时有个严峻的问题,卢蒙巴虽然被捕,但他依然还是总理的身份。只要卢蒙巴还在,蒙博托就名不正言不顺。怎么办?
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杀了他吧。
他们很快就物色好了杀手,准备杀到总统府去。但总统府的守卫已经换成了联合国维和士兵,这显然已经不是打得过打不过的问题,而是不能打。
9月27日,CIA从巴黎派的一位顶尖化学专家(特工)与德夫林见了面。这位化学专家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毒药,无色无味,可以混进食物、饮料甚至是牙膏。它发作很快,一旦食用将全身麻木,活不过24小时,而且事后难以检测。
“谁授权的这个任务?”
“是艾森豪威尔总统本人。”
德夫林得到这个回答后,就放心了。他很快就找到一位能够近距离接触卢蒙巴的线人,准备投毒。
但是,他没料到总统府那边加强了卢蒙巴的安保,这个线人已经无法进入到卢蒙巴的生活区域。投毒行动只好作罢。
卢蒙巴也意识到了危险,总统府已经不再是安全之所,万万不可久留。
11月27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卢蒙巴带着老婆孩子,秘密离开了首都,准备前往他的大本营斯坦利维尔(现在的基桑加尼)躲避。
12月2日晚上,卢蒙巴的车子在桑库鲁河边等轮渡的时候,蒙博托的部队突然出现,将其拘捕,并进行了一顿毒打。
几天之后,蒙博托把卢蒙巴带回了首都。后来担心被营救,又将其关押到了160公里外的一个军营。
卢蒙巴被捕后,他的支持者继续向联合国请求帮助,希望能将他解救出来。但联合国迫于美国的压力,对此充耳不闻。
这个时候,美国发现局势已经变了,卢蒙巴已无力回天,也就无需自己再出手了。于是,开始执行B计划——让刚果人自己解决卢蒙巴。
蒙博托1961年1月13日,关押卢蒙巴的军营爆发了叛乱。CIA得知,因为蒙博托拖欠工资,心怀不满的士兵已经释放了卢蒙巴,并很可能已经接受了他的指挥。
CIA有点慌,蒙博托更慌了。于是,蒙博托立马派了大队人马前去镇压,并亲自督战。
很快,蒙博托重新控制了局面,也再次抓捕到了卢蒙巴。考虑到附近没有合适的关押地点,蒙博托便打算将其送到加单加。
在加单加,有卢蒙巴的死对头——莫伊兹·卡奔达·冲伯。可以说,只要卢蒙巴去了那里,基本上就没有生还的可能。
1月17日,卢蒙巴被押上了飞往加单加的飞机。飞行过程中,蒙博托的手下没有停止对卢蒙巴的毒打,甚至连飞行员都看不下去了。
到达机场后,满脸伤痕的卢蒙巴被比利时和加单加的军队,送到了一个比利时人的别墅中。在那里,他继续遭到毒打。
当天晚上10点,已经失去意识的卢蒙巴,被拖到了灌木丛中。比利时警察组成的行刑队,向其开了枪,然后将他的尸体草草埋在附近一个刚刚挖好的土坑里。
就这样,一位为了刚果人民的独立自主而奋斗的英雄,在即将迎来光明的时刻,被叛党残忍地杀害了。
为了隐瞒罪行,加单加人找了一名比利时高级警察杰拉德·索特(Gerard Soete),命令他将卢蒙巴的尸体毁掉——
“你怎么做我不管,我只要你让它消失,永远消失,永远不会被人发现!”
索特后来回忆说,他和另一个助手挖出了尸体,并将其切成碎片,然后放入硫酸中。由于硫酸不够,他们把剩余的部分点火烧了,最后什么也没留下。(除了一颗牙齿)
他还说:“我们在那里继续待了2天,一直喝酒,这样就可以麻痹自己,因为我们做了连禽兽都不会做的事情。”
按照计划,卢蒙巴的死讯直到2月13日才宣布。
加单加人声称,是卢蒙巴杀死看守警卫后驾车逃跑,之后,被村民认出并被殴打致死。而比利时、美国都坚决否认跟自己有关。但这事儿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只是证据都在他们手上而已。
30年之后,随着美国政府文件的解密,真相终于大白。卢蒙巴的死,美国和比利时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连英国也涉及其中。
2001年6月,英国历史学家卢多·德维特(Ludo De Witte),根据所发现的文件披露说,英国曾希望卢蒙巴“被除掉”,因为他对英国在刚果的采矿设施构成了严重威胁。MI5的官员也曾表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杀死卢蒙巴来确保他不会干涉英国的利益”。而且,当时MI6已经派了专门的特工前往刚果。
2002年2月,比利时政府正式向刚果人民道歉,承认“在导致卢蒙巴死亡的事件中负有不可否认的责任”。
2021年5月,比利时官员宣布会将卢蒙巴的一颗牙齿归还给他的家人。这颗牙齿是索特在处理尸体时,偷偷留下的。交接仪式将于6月21日至22日举行。
卢蒙巴的生命只留下了一颗牙齿,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激励着刚果人民继续追求自己的幸福,永不停歇。
成吉思汗是怎么去世的?
成吉思汗的死因向来是有些争议的,大家也没有什么统一的看法。历史上的多本史书对他的死因记载也很不一致,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市面上传播比较广就是成吉思汗被西夏王妃咬断男根而死,这一点呢!我向大家保证没有一本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即便是成书十六世纪的《蒙古源流》也只有行刺一说。“及夜,寝后,遂伤主上,金体不预”。所以,应当说这种咬断男根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关于《蒙古源流》一书,我看了一下,其书神话色彩非常的浓烈,就说这件事,那位西夏王妃古勒津高娃竟然有骑鸟高飞,死而复生的情节,我觉得这本书的记载是应该有个大大的问号!
而另外两本蒙古族史籍《元朝秘史》和《蒙古黄金史纲》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一点,而且《元朝秘史》是蒙古“三大圣典”之首,被元朝统治者表示“事关外禁,非可令外人传写”当作秘籍,藏于宫禁。元朝被推翻后被明朝人得到,参考价值远远要比其他两种高得多,待会我会提到上面的记载。
我先来看看《蒙古黄金史纲》的说法,上面只说了成吉思汗纳娶西夏王妃的事,根本就没有对成吉思汗死因的记载。所以,《蒙古源流》的说法根本就是孤证难立!
另外,还有马可波罗在他的《行纪》里中毒箭死亡,马可波罗本人是否来过中国都是谜团,他本人的,我认为他本人的《行纪》的这个记载,我觉得应该存疑。
对于这个问题,我看过《新元史》、《元朝秘史》和《元史》、《多桑蒙古史》,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成吉思汗十四年,他当时远征花剌子模的时候已经是将近六十岁了,这在古代的时候活到这把岁数也是不容易的,然后要进行大规模的远征,对他来说,精力和体力都消耗过大,而且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在西征兵临印度河的时候,蒙古军中还爆发了大规模的疫病,“是冬驻冬于申河河源附近不牙客的威儿之山地中,时军中瘟疫流行”。如果成吉思汗当时还感染了,对他老迈的身体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二、果然成吉思汗二十年在他回到蒙古草原后身体大不如前。当年十一月,在他射猎的时候,不幸坠马,“遂不豫”。这在《元朝秘史》也有记载。应当为真。
第三,如果上述两点是生理上病痛的话,对成吉思汗的心理打击也是接踵而至。恰恰就是在成吉思汗的二十年,长子术赤去世。这对成吉思汗打击非常巨大。“无何,术赤凶问至,太祖大恸,欲诛妄言者,而人已逸去”。此前,成吉思汗还错怪术赤抗命不尊而愤怒,又得到术赤的死讯,又悔又恨,想必这一怒一悲对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也有很大的影响。此时又要为讨伐西夏做准备,想必军务上的事也不会少。
所以我认为成吉思汗二十年就是成吉思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一年。
事实上,成吉思汗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二十一年春天就开始安排后事了,他将窝阔台和拖雷叫至身边说道:“我殆将死矣。我为汝等创业,……。我死,奉窝阔台为主。”而据《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行动由于身体状况原因非常勉强,他的从官们都劝成吉思汗不要出征“唐兀是有城池的百姓,不能移动。如今且回去,待皇帝安了时,再来攻取”。成吉思汗流派使者打探西夏的态度,没想到西夏态度强硬。于是乎,成吉思汗决定抱病出征,在征服西夏后终于油尽灯枯而死。
所以我认为生理上的老化、打猎时候的受伤、长期征战的艰辛、丧子之痛的打击,这才是成吉思汗真实的死因。
一些人认为就是因为西夏王妃行刺成吉思汗,才导致了蒙古人对其大屠杀。我并不这么认为,我恰恰认为这是成吉思汗感受到自己时日无多的表现,西夏这个政权对蒙古叛服无常,成吉思汗在临死之前不想把一个刺猬丢给子孙去处理,这是帝王心术的表现,大家都看过《虎啸龙吟》吧!就像电视剧里司马懿说的:“趁活着,把事办了!”
曹操为什么到死也没能统一全国?
首先亮明我的观点——曹操之所以未能统一全国,并非是他能力不强或曰运气不好;实际上,身处他的时代,谁也统一不了中国。
也许有人看到我这个观点会驳斥我——你是在胡说八道,曹操死后六十年司马炎不就统一天下了吗?是的,西晋确实统一了中国,可问题是,这种统一维持了多久呢?自司马炎死后不久,天下就再次大乱,先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乱华,再后来就是南北朝对峙。细细算来,从司马炎去世(290年)到隋朝统一(589年),天下竟分裂了差不多刚好三百年!
实际上,从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到589年隋灭陈这405年里,分裂是主旋律,统一才是小插曲。而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大分裂、大动乱,绝非当时的英雄如曹、刘等才德不够,实在是由于历史的必然所决定。
回到我们的问题——尽管后世把赤壁之战作为三足鼎立的起点,但是曹丞相在余生的十二年里却并没有放弃对南方的企图。实际上,他在江淮之间与孙权数度鏖战,又向西平灭了马超和张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还震服了南匈奴和鲜卑人。
可以说,身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曹操是真正做到了一生戎马的。那么为什么曹操就是没有统一天下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曹操的环境
与孙、刘等人的幕府里一片基本和睦的情况不同,曹操的身后并不是一片安宁,反而暗流汹涌。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军事集团的领导,更是大汉的司空、丞相。朝堂之中,既有忠于他本人的人,也有忠于汉室的人。而且,这两种性质并非不可同时出现于一个人身上,比如早期死心塌地追随曹操、后来又因维护汉室而神秘死去的荀彧。
这样的政治环境就为曹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方面,作为汉朝的丞相,他可以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征辟天下英才而用之;但另一方面,那些来到许昌的贤才,却又未必愿意为他所用。更有甚者,还有一大群人在暗地里等着看曹操的笑话,甚至打算在他出现危机的时候置之于死地,比如著名的衣带诏案。
因此,这样的政治环境就成了限制曹操事业的瓶颈,使他在南征北战的时候总是要提防自己后院起火。后来曹操封公建国甚至称魏王,就有这方面的考虑——毕竟,把能为自己所用的人纳入一个独立的国家体系,架空那些和自己唱对台戏的人,才能尽可能地把屋子打扫干净。
二、曹操的年龄
从个人层面上来看,曹操在打赤壁之战时已经五十三岁了,按当时的标准来说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人的雄心壮志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消磨的。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曹操的志向也许就会被渐渐磨去,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我就做到这一步挺好,剩下的交给儿孙去干”的懈怠感。
例如曹操在征张鲁后,主簿司马懿向其建议应该一鼓作气继续进攻,直捣刘备老巢。曹操却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人苦不足,既以得陇,何复望蜀?”
三、时代的背景
以上两点,都只谈到了曹操的个人问题;而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背景,才是真正掣肘他没能统一天下的底层原因。
中国的社会主导阶级,从东汉开始就已经逐渐从贵族社会过渡到了豪族社会。刘秀联合南阳其他豪族起家定天下,而后又主动将权力与诸豪族之间进行分享。豪族们在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渐渐变成了通过掌握文化从而控制官场的士族。
这些世家大族通过大量的兼并土地,从而成为了帝国农村的主人。在汉末的乱世之中,士族们纷纷建立坞堡以自卫,这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小城市成功地抵御了军阀们的铁蹄,却也成为了三国统治者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士族成功地战胜了军阀们所建立的三国,缔造了属于自己的晋朝。
然而士族阶级的腐化和堕落是极其迅速的,他们马上就在一片纸醉金迷中迷失了自我,并且丢掉了大半国土,只能在南方苟且偷生。这些人不仅阻碍了祖逖的北伐,甚至就连本就是桓温、谢玄的北伐也因士族内部的斗争而虎头蛇尾。就连此后的刘裕,也不得不因为这些士族的牵制而班师回朝,留下了一个永恒的遗憾。
综上所述,曹操统一天下之志的未遂,既有他个人的原因,更有时代的无奈。魏武何尝不英雄?只是时势不我与也!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