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1.54隐藏英雄,中国神话故事一书中有哪些格言?
1: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开天的主角是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在太古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像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2: 女娲造人 女娲 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3: 雷泽华胥 相传,雷泽神刚烈威猛,专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龙身,神通广大,居于昆仑山东南吴国西陲大泽之内,只要以手拍腹,便会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经久不绝,震耳欲聋,雷泽神得知女娲造人,并按女娲自己的模样造了圣女华胥,便怀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华胥一族所在,终于在昆仑东南相见。为试探心意,在华胥圣女行进的前方,用脚踏出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最终华胥走进雷泽神的脚印,有情人终成眷属,诞下天帝伏羲。
4.伏羲画卦 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5.燧人御火 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遂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昼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燧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他教给我们许多道理与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被“有鸟若鴞 ,啄树则灿然火出。”这一自然现象所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
6: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7 :刑天断首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刑天原是一个无名的巨人,因和黄帝争神座,被黄帝砍掉了脑袋。“刑天”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颠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
8.蚕马献丝 黄帝在战胜蚩尤以后非常地高兴,于是命令手下的乐官演奏乐曲,让战士们随着音乐跳起雄壮威武的舞蹈,以此来庆祝自己的胜利。 就在黄帝作乐庆功时,天上下来了一位神仙。她手里拿了两捆细丝。一捆颜色像金子一样灿烂,一捆颜色像白银一样耀眼。女子自称是蚕神,特地把精美的蚕丝献给黄帝。 蚕神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惟一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她身上披着一张马皮。这马皮就好象长在她身上一样,而不是穿在身上,根本不能取下来。如果蚕神把马皮左右收拢一些,那么马皮就整个地将她包围,女子就会变成一条白色的虫,长着马一样的头,人们称为蚕。 黄帝觉得很奇怪,谢过了蚕神的礼物,就询问她的情况。 蚕神说,她住在北方的荒野,那里有三棵高达百丈、并列生长、只有主干没有枝桠的大桑树。她常常半跪着爬在一棵树上,以桑叶为食,不分昼夜地从嘴里吐出闪光的丝。用这些丝就能织成美丽的丝绸。她住的荒野因此叫做欧丝之野。 黄帝听了大为赞赏,就让蚕神教导妇女缫丝纺绸。黄帝的妻子嫘祖也亲自培育蚕宝宝。百姓纷纷效仿,蚕大量孳生繁衍。从此,中华大地上就有了美丽的丝织品。
关于蚕神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上古的时候,有一个男子出门远行,家里只剩下一个女儿和一匹马。女孩每天操持家务,喂马洗衣,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父亲走了很久也没有回来。女孩一个人非常的孤独。她越来越想念自己的父亲,不知道他在外面怎么样。 一天,女孩做完家务,给马喂草。她轻轻抚摩马的脖子,一边自言自语:“马儿,马儿,你能不能把父亲带回来呢?如果真的能,那我愿意给你做妻子。”她好像是开玩笑一样地说出来,可是马儿似乎听懂了她的话。 马奋力挣脱缰绳,从马房里跳了出去,跑出院子。支孩在后面都惊呆了。 马不知跑了多少路,跑了几个日日夜夜,一直来到了女孩父亲住的地方。它不停地蹭着父亲,用蹄踏地,一边向来的方向伸长了脖子,不停地悲鸣。父亲觉得很奇怪,自己家的马怎么跑了出来,还很悲伤地望着家乡。他担心是自己的孩子出了什么事情,于是一刻也没有停留,赶紧骑马回家去。 离家还有段距离时,父亲远远看见家门倚着一个小黑点。走近了一看,是自己的女儿,她好端端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女孩看见父亲回来,欣喜若狂。见父亲担忧的样子,女儿赶忙说明家里一切都好,只是自己非常思念父亲,马通人性,径自去接了父亲回来。 父亲见马这么聪明和重感情,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对马格外地好。让它住温暖的马房,吃精细的饲料。可是马却变得奇怪了。它不吃也不喝,对所有的上好食物看也不看。但是每当女孩从房里出来的时候,它就又跳又叫,神情异常。 父亲觉察出了这情况,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问女儿。女儿就告诉父亲当初自己说过的话。父亲很生气,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自己的女儿怎么能嫁给一个牲畜呢?于是他就用弩箭射死了马,并且把马皮剥下来,放在庭院里暴晒。 一天,父亲出门办事。女孩和伙伴在庭院里玩耍。她们看着干干的马皮,心想着这牲畜真不知轻重,还想娶人为妻,就指着马皮,说着奚落的话。 突然一阵狂风骤起,马皮乘风跃起,把女孩整个地包裹住,随大风飘走了。 女伴们惊慌失措,赶紧找来女孩的父亲。大家四处寻找。 几天后,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上,发现了这个被马皮包裹的女孩。她已经变成了一条蠕动的小虫,慢慢摇摆着马一样的头,吐出一条白而亮的细丝,缠绕在树枝的周围。 好奇的人们都赶来观看。大家就把这个小虫叫做蚕,说它吐出丝来缠绕自己;又把这树叫做桑树,因为女孩在这树上丧失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就这样,女孩做了蚕神,那马皮一直在她身上,和她做了永不分离的亲密伴侣。
9 :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1 0:有巢构木 有巢氏,上古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据《庄子》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树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相传,有巢生于苍梧,因游历四方而具超人智慧,受鸟类启发发明“巢居”,指导人们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既挡风避雨,又可防禽兽攻击,从此不再担惊受怕。
11:炎帝耕播 是刀耕火种的情景,但是从居无定所的游牧,变成农耕,是文明的进步
12:精卫填海 古装神话剧《精卫填海》以精卫、后羿拯救炎帝、帮助人类、化解灾难、消灭邪魔、拯救人间的故事情节为主题,演绎一曲人间真情和天界正义、人神友情和人神魔三界爱情的悲壮之歌。本剧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精卫填海”为原型,取材《山海经》,熔融其他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刑天猛志”“共工怒触不周山”“羿射九日”等进行重新创作,让本不相干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从而展现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传奇,描绘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奇幻世界。
13:黄帝轩辕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14:夸父逐日 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夸父逐日”故事最早出自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夸父逐日"属于神话故事: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的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于是开始逐日。他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他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人类的桃花源;而他的身躯化作夸父山。一般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勇敢光明慈爱的淳朴人格。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大自然的困境、追求光明的美好愿望
15:九黎蚩尤 九黎是上古时一个部落族群,居住在今湖北湖南江西等长江流域,九黎一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又有九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
16:魑魅魍魉 听说魑魅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魑同螭,是一种没有角的龙,其实也不算龙,只是长得像。 魅是“老物精也”,就是老的成精了东西,什么千年树妖之类的应该都算。 魍魉楼主也说不清是什么,《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这个罔两就是通魍魉。
17:北冥鲲鹏 神话传说中飞行速度最快的神禽,一翅伸开一百八十万里、双翅齐展三百六十万里。鲲鹏善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元始天尊澄清寰宇立下不世奇功。元始天尊在大罗天召见诸天众灵时,敕封鲲鹏为“九天鲲鹏”,准其栖息在昆仑山上的建木之顶。鲲鹏之名,最早出现于道家学说《庄子·逍遥游》。书中记载“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Pelagornissandersi:是2014年7月7日美国研究人员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发掘的一个史前海鸟骨骼化石,经分析表明,这种海鸟可能是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最大鸟类,其翼展介于6.1米至7.4米之间,在天空中翱翔数公里不用扇动一下翅膀。这种史前海鸟印证了鲲鹏的存在,只是夸张神话的描述和传承了下来。
18:逐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说距今约50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跟北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19:千年应龙 应龙是一种有翅膀的龙,传说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估计五百岁的龙才有脚,一千龙才有翅膀。 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华氏一族则为应龙氏的化身,华氏乃神将一族,性情温顺慷慨,天生焗灼鬼神,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20:玄女赐书 玄女,道教神仙之一,人头鸟身。玄女又称任女,任通壬,壬在天干中是第九位,所以也称九天玄女 前面说到黄帝和蚩尤大战15年,九战九不胜,回到太山之阿,苦恼不已喟然长叹,感动了王母,就命玄女下凡帮助黄帝。这天山中大雾,黄帝隐约看到一个妇人,人首鸟身,于是黄帝拜伏在地,久久不敢起身,玄女便说:“我是九天玄女,你又什么事情要问我吗?”黄帝回答:“我想要战胜蚩尤,使天下太平”,于是玄女传给黄帝帝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并为制燮牛鼓八十面,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21: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1] 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故事概括?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故事概括如下:
赫拉克勒斯为希腊神话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是宙斯为了生一个强大无比的儿子以保护神、人免于毁灭而生的,他神勇无比,完成了12项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他还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隐藏身份参加了伊阿宋的英雄冒险队并协助他取得金羊毛。
赫拉克勒斯英明一世,却最终遭第二任妻子误会,并在他的衣服上涂了毒,难耐痛苦而自焚身亡,死后升入奥林匹斯圣山,成为大力神,他惩恶扬善,敢于斗争。在西方世界,赫拉克勒斯一词已经成为了大力士和壮汉的同义词。
扩展资料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主要事迹:
1,征服亚马孙人。欧律斯透斯有一个女儿,名叫阿特梅塔。欧律透斯命令赫拉克勒斯前往亚马孙女王希波吕忒处,夺取她的腰带,然后把腰带交给阿特梅塔。亚马孙人居住在本都的特耳莫冬河的两岸,这是一个巨大的女子民族。
2,捏死涅墨亚的狮子。
国王交给赫拉克勒斯的第一件任务是:赫拉克勒斯必须为他剥下涅墨亚巨狮的兽皮。狮子凶悍无比,人间的武器根本不能伤害它。有人说,狮子本是巨人堤丰和半人半蛇的女怪厄喀德那所生的儿子,还有人说,它是从月亮上掉到地上来的。
当国王欧律斯透斯看见赫拉克勒斯披着可怕的狮皮回来时,吓得双腿发颤,他畏惧英雄的神力,从此,再也不让赫拉克勒斯走近自己,各项命令都使者为他转达。
神话故事都是历史的改编吗?
古代神话故事的由来神话故事的由来有多种因素的,当然了,历史加工也是来源方式之一。下面咱们来试着分析神话形成的因由。
一,未知、不可人力的自然力
古人对于未知的自然现象,认为有一种掌握超能力的存在操控这一切,这类存在被称之为神。如行雷闪电,以为有雷电之神。如山火、火山爆发,以为有火神降临。风有风神,山有山神,江海有河神海神。
雷神:
二,动物、图腾的崇拜
古人认为山有山精妖怪,鬼魅魍魉。动物有神兽、凶兽。如龙、虎、麟、龟。这类被称为神兽。如山海经中描述的九尾狐等一众妖兽。对于古代人力不可抗拒动物,就会被他们愚昧的供养起来,甚至用祭祀的方法。比如用牛羊喂大蛇等等。
青龙:
三,历史人物的神化
某些人注定与众不同的,生来就能得到运气眷顾,自小聪敏无比,所以能推动人类社会快步发展。比如上古时的伏羲、女娲。传说伏羲人首蛇身,他的出现给华夏文明带来最初的曙光。功绩有:定人伦,分阴阳,造易经。女娲造人的故事相信就不用多说了吧。还有炎黄二帝,传说黄帝就是一名神人,战魔神蚩尤时得到了雨师雷公电母,还有应龙的辅佐。还留有很多伟大的发明,比如,车轮子,司南,种植五谷,命令仓颉造字等。
伏羲:
四,历史事件的神化
某些伟大的人物或者出色的首领做的事情,总是被人追捧。他们在世时做的事情,虽然可能在他自己看来时很普通平常的,但在部落里人看来就非常了不起了。于是多次称颂,由于信息传递的落后,大姑娘,小媳妇闲唠嗑的时候,甚至会以讹传讹,逐渐夸大化。
女娲补天:
这种夸大化,在各代相传下更是夸张,年代久远些,再来闲聊就已神化了。比如大羿,系上古五帝时期的射师,绝代美女嫦娥的老公,就有传说他曾经射下天上肆虐的九个太阳。后人多把他当作夏朝有穷国的后羿,是两个不同的人来的。
此外,被神化的还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些神化故事有寄托古人精神的象征。后羿射日,象征古人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夸父追日,象征古人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精神。而精卫填海,则表示一种执着、矢志不渝的精神。
后羿射日:
五,统治者、野心家捏造
古代,上层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牧役人民,泡制捏造夸大某些事件,使之成为神化。君权神授就是这么来的。而扶持的教派如道教,佛教等,就可以捏造更多的神化传说了。鸿钧、三清三教、封神之战。如来、西游记等。皆是后世捏造的神话。
老君:
而某些野心家,为了利用愚昧的底层人民,特别建立邪教,泡制了一些所谓的神,以及神所显化的神迹。如白莲教,百莲圣母等。以今人的视觉看来固然可笑,可是在那个文化不高的年代,那是一骗一个准。
综上所述,神话故事大多数都是历史故事的改编,只是夸张化,想象化了,而神话故事可不只是历史改编这一途径,还有上述所说的其他途径。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的?
大禹是人还是神?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神话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几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考古学家在安徽蚌埠的淮河岸边找到了大禹的遗迹。随着“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掘,验证了“禹会诸侯”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让我们知道4100年前的大禹治水,造福万民。
相传四千年前洪水滔天,浩浩无涯,大禹临危受命,平息水患,那么大禹治水的传说是否属实?
四千年来大禹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一直活跃于史书和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而今考古学家找到了大禹的踪迹,在安徽省蚌埠西部淮河岸边,东邻天河北依涂山有一个叫“禹会村”的地方,当地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禹娶涂山,三顾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然而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更独特的传说:大禹曾在这里会盟诸侯。
《左传》,《史记》等古籍中都有这样的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曾经在涂山会聚八方诸侯,各囯诸侯向大禹献玉献帛进行朝贺,淮河岸边的“禹会村”得名于此。
禹会诸侯,也称涂山之会。大禹治水为民造福,这个过程得到百姓拥戴,治水成功后,帝舜也把帝位禅让给他。这个时候禹作为一代新的帝王,在诸侯国林立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大禹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在涂山召集部落的诸侯来此会盟。
各诸侯国的部落成员从四面八方,带着贡品来接受大禹的会盟,大国献玉,小国献帛。这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禹会诸侯于涂,执玉帛者万国”。
大禹会盟诸侯,确立了他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个事件的发生也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大禹治水的故事只是记载在古籍或者在民间流传,由于缺少实物证据,学术界没有把它作为信史,我们一直把禹在人和神之间徘徊。
禹会村的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经常会挖出陶片,但他们也只是随手一扔,根本没去想这些陶片的由来,也没想到他们的脚下埋藏着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
时间到了1980年,当时有个文物大普查,文物工作者把老百姓捡来的陶片进行了时期定位,一看就知道这是原始社会末期,考古学上叫做“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随后把这个遗址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个遗址有多大,遗址下埋藏着什么,谁也不知道。
转眼到了2005年,囯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蚌埠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聊到想找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想从这个时代寻找中华文明的发端。博物馆的同志提供了信息,说蚌埠西部有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大家一听很兴奋。
从2007年至2011年考古研究所连续进行了五年大规模发掘,获得了一系列的证据,和古书记载的“禹会诸侯”事件有关系。
那么考古队在禹会村到底获得了哪些证据呢?①首先是禹会村龙山文化时代与大禹文化时代的吻合:
测算的禹会村遗址的年代是距今4100年,这个时代正是古书里记载的大洪水时代。在这一时期,《史记》与《汉书》都记载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晋代的《太康地理志》中记载:“涂山,古当涂国,夏禹所娶也,山西南有禹会村,盖禹会诸侯之地”。
从上图中能看出涂山和禹会村和淮河的关系,古书上说涂山以南八里有禹会村,是禹会诸侯之地,这个距离刚好是八里。
从时间和地点确定了禹会村遗址和禹会诸侯事件密不可分。
②发掘出神秘的大型礼仪性建筑:
刚开始发现大面积的白土覆盖面呈上宽下窄的甲字型,考古队以为是大墓,因为商周时期的大墓大多是甲字型。可是这个面积有两千多平米,不可能有这么大。底下是灰筑,上面十公分的黄土,然后是十公分的白土。
发现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设施,近九十平方的烧祭面,被烧的平整、光滑、坚硬。烧玉、烧帛、烧三牲,古人认为烟通到天上,可以通天神,得到天神的保护。还有磨刀石和烧焦的兽骨,杀牲祭祀。
还有一处方形的土台一米多高,应该是大禹站的指挥台。
还发现了一排柱坑,在坛的一端。直径22公分的柱洞笔直的呈一条直线排在祭祀面的中间,长达50米,共有35个柱洞。
这就是会盟的诸侯国插万国旗(或者说他们部落的图腾旗)的地方。
另外还有很多简易式的工棚建筑,龙山文化时期的建筑已经很讲究了,那么这么多简易的工棚建筑,无疑是为了接待四方来的诸侯临时搭建的,因为是短时居住,自然简易。
想像一下,当时庄严神秘和壮观的场景,大禹站在指挥台上,指挥众人祭天祭地祭祖先,北面的烧祭面上熊熊燃烧着各种祭品,中间插一排万国旗,还有一条一百米长的通道,各诸侯国的国君捧着玉,捧着帛,抬着三牲,来三拜九叩。
大禹为什么要选择禹会村来举行这样的活动?
淮河中游地区属于大禹治水的主要区域,淮河中游到了原始社会晚期,人口增长很迅速,使涂山氏国的人员增加,势力越来越强大,另外大禹还娶了涂山氏部落酋长的女儿(名叫女娇),大禹选择这个地方会盟诸侯也是为了借助涂山氏国的力量。
③在禹会村遗址还发现了一条大型祭祀沟,里面的陶片全都是低温,明显是供祭祀用的。
烧祭面上烧玉帛三牲,摆供品的陶器摔碎深埋,所谓“燔燎瘗埋”就是祭天祭地的形式。现在农村丧葬习俗还有摔瓦盆的,其实是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
另外还出现了地域特色各异的陶鼎,酒具等,验证了在这个地点很多国家(或者说是部落)在这里聚会,符合万国诸侯的记载。
④在涂山遗址中还发现了城墙。
根据城墙走向知道当时这个城市的面积达到了十八万平方米,印证了《太康地理志》所载“涂山,古当涂国所在地”,这也是目前淮河流域最古老的遗城址。
禹会村考古验证了大禹治水:时代的吻合,地域的吻合,文献记载的吻合,出土遗迹的吻合,出土器物的吻合。加上城址的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测试,为考证这一遗址“禹会诸侯之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几千年来,大家认为夏王朝是大禹儿子启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应该把功劳归在大禹身上。因为大禹治水平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英雄,使天下一统,才被后人称为“立国始祖”。
究竟是细思恐极的伪善还是真情流露的人之本性?
谢谢邀请。
卧冰求鲤是载于史册的典故,而王祥也是正史人物,魏晋名臣,但含金量究竟几何,请听笔者分析。
论演员的自我修养--“卧冰求鲤”新编听说隔壁那个小伙子要去“卧冰求鲤”,我觉得肯定是有病,不然怎么可能嘛。
然后这人又回来了,还带着一尾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吃惊之余笔者追问来历,对方开心地告诉我,我刚刚躺下,这冰就自己化开了,这鱼是自己蹦上来的,想必是有神灵庇佑吧。
我又不甘心地追问,冰化开了您没直接掉窟窿里去啊?对方尴尬的笑了笑,还好我反应快。于是我笑了笑,好吧,你说的都对。
▲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
我想,这人家里穷到连把破冰的锄头都没有,想必也不至于请人现场验证,当时也没有可供自拍的手机,姑且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于是再后来,“卧冰求鲤”的事迹就广为流传了,郡守听说治下有这么孝顺的人,那肯定是我教化有方,于是将他推荐为“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并向京城打报告。
再后来,这个人就成了“廉孝”,可以当官了。皇帝的征召都下来了,我这位傻乎乎的邻居竟然以奉养老母为名不接受。这个傻孩子哟,难道他不会将母亲一起带去享福吗?什么,是母亲不同意?要是我能养出这么个出息的儿子,肯定不能让他这么不顾前途地待在家里。
总之,这事就这么耽误了二十年,邻居小伙并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因为历任郡守的三顾茅庐和皇帝的屡次征召而名声更显,直至老母亲去世,他才不情不愿地接受征召。
小伙子已经成了中年男人,此时出仕起点不光低还很晚,但是这些都没关系,他短短十多年就从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这位就是名利双收的西晋王翔。
“及高贵乡公之弑也,朝臣举哀,祥号哭曰“老臣无状”,涕泪交流,众有愧色。顷之,拜司空。”--《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不小心哭成了司空
原来是这么升上去的,看来当朝的司马氏并不是什么奸臣,还知道推崇忠于“昏君”的老臣,可能是曹髦的不对吧。可是,为啥他还要接受呢?再怎么说君王不是等同父母吗?
作为邻居的我则眼镜碎了一地,原来还可以这么玩,早知道我也可以位列三公啊。
“卧冰求鲤”故事的来历这事听来实封扯淡,如果冰封的河面能够承受住一个成年人的重量,那意味着至少有十厘米左右,温度在零下十度以下,从纯粹的物理学角度而言,想要化开这样的冰面,将人当做生物燃料给焚烧了都不一定做得到,何况呼啸的北风还要吹走绝大部分的热量。
▲本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上天显灵的话,河面上也许会多出一座生动的冰雕而被当做“守株待兔”之类的千年笑柄。从生命去从事一件注定失败的事情,我们不能称之为执着,而只能说愚蠢了。
那么,“卧冰求鲤”故事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东晋.干宝《搜神记》
▲实际上是这样
这是最早的记载,除“卧冰求鲤”之外,还有“黄雀入幕”的神奇。干宝也的确是一位史学家,但《搜神记》却只是一本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从字面上看就可见一斑。作者记录这些只是当做小说杂谈,倒是后来房玄龄郑重其事的将这些记入了《晋书》作为正史流传下来。
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书.列传·第三章》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世说新语》
《晋书》对《搜神记》的记载几乎是一字不差的照搬,还追加了一个“抱树守李”的桥段。
▲看懂了吗?
而《世说新语》又追加了一个“求死事母”的华丽篇章,后母想砍死他,不记仇反而“跪前请死”,于是二人就和好如初了。
事情越来越玄乎,参照“二十四孝”的入围标准,王祥甚至可以连续四届当选。
进一步分析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晋书.列传.第三章》回到事件本身,正史或者其他记载中都没有“卧冰”的行为出现,而是明明白白写着“欲剖冰”,意味着主人公只是准备破开冰面抓鱼而已。但前面“祥解衣”的记载则让真相有点模糊,他要么是准备“卧冰”,要么准备下水抓鱼。然而在完成这些计划动作之前,鲤鱼就自行上岸了。
故而“卧冰”只是后人对的附会罢了,孝顺就是孝顺,在古人描绘的世界有些用力过猛了。
关于这一点,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鲁迅先生曾有过深刻的描述: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鲁迅《二十四孝图》
▲司空王祥
在鲁迅先生看来,想达成哪怕是模仿“二十四孝”的行为无异于痴心妄想,当然这只是表面,他的潜台词是说宣传和表演的意味太重,明显已经超越了合理的孝道,显得不近人情了。
这也跟大家的认同相符:天天吹牛的必然胸无点墨,热衷于充当“戏精”想必心里有鬼。
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鲁迅《二十四孝图》
▲舞台重现“卧冰求鲤”
因而所谓的“卧冰求鲤”有很大的夸大和附会成分。毕竟当时没有证人,更没有可以录制视频的手机,事情想必来自王祥的自述,或者是口口相传后的逐渐放大。
无需求全责备,或者刨根问底
其实不光卧冰求鲤,“二十四孝”都充满了这样经不起推敲的故事,其产生的根源都在于社会的需要--察举制度。
从三代的世卿世禄到两汉的察举制度,国人第一次部分摆脱了“将相王侯确实有种”的束缚。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高帝求贤诏》
汉高祖刘邦设立的察举制,是为了打破任子、赀选等世袭制和军功家族把控朝廷大多数职位的局面,为下层民众打开了为官的道路,因而要求各地推荐“称明德者”(有美德和美名者)入朝为官,不得推辞。这后来演变出一个名为“孝弟力田”的制度,即将孝悌和耕田出众的两类人选任为官,到汉武帝时终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察举制”。
师古曰:“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汉书·武帝纪》
察举制度分为“孝廉”、“茂才”、“勇猛知兵法”和“尤异”等科目,以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孝廉”为例,主要考察民间人士的“孝”和基层官员的“廉”。
可是,做好了这两点真的就是一个合格的官员了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简单点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样的人就不会冒犯上级长辈,而顺从上级和长辈就不会造反。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所谓的“仁”的根本,推广下去,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这就是仁的根本。
因此二者的联系就在于此,自“独尊儒术”以来,各朝是都是以儒家思想治国,也就是传统的“以德治国”。在预先设定的道路上,孝悌代表了对朝廷的的忠诚,能够做到贫寒而不忘孝顺父母、顺从兄长,那么道德修养自然是不差的,自然也就会廉洁。至于能力上的选拔,可以在漫长的升迁之路中慢慢淘汰。
▲魏晋的“名士”
自曹丕篡汉之时,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广泛支持,他们将察举制度“升级”成了“九品官人法”,本质而言并无区别,不过是将察举权利进一步固定在世家手中而已。
这就是当时的高考制度,对比“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和现下的高考并非没有合理性:虽然缺乏对于能力的客观考察,但科举也看不出官员的品性,高考也考不出动手能力,任何制度都有缺陷性和先进性,不能一棍子抡翻。
无需求全责备,或者刨根问底对于王祥本人,没有必要苛责他的表演,因为当时的察举制度需要这样的敲门砖,哪怕生于四世三公之家的子弟也必须经历被推荐这一步,何况他只是世家支系一个不受待见的孩子呢?甚至在父亲去世之后他尚且可以带着后母隐居避世三十年,这就不是纯粹的表演所能达到的境界了。
从王祥的官场经历来看,他始终是一个名望和政绩皆备的正面典范,没有表现出什么道德上的瑕疵或行为上的失态,无非就是没有为曹魏殉葬而已。我们可以尝试理解,毕竟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还有庞大的家族,其人生经历不过是一个世家子弟的标准操作罢了。
我们不能用上帝视角和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古人,作为察举制度下的应考者,王祥的表现已经足够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