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曹洪,三国杀108张sp都是哪些?
三国杀180张sp都有:sp杨修,sp貂蝉,sp公孙瓒,sp庞德,sp袁术,sp孙尚香,sp关羽,sp蔡文姬,sp马超,sp贾诩,sp曹洪,sp关银屏,sp甄姬,sp刘协,sp伏完,sp灵雎,sp陈琳,sp夏侯霸,sp大乔小乔,sp神吕布,sp夏侯氏,sp乐进,sp张宝,sp曹昂,sp诸葛瑾,sp星彩,sp潘凤,sp丁奉,sp祖茂,sp诸葛诞,sp何太后,sp马良,sp甘夫人,sp文聘……………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下,水镜先生是何人?
水镜先生: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此外,司马徽身上还有一个成语典故:司马称好
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乡中曾有人向他问好,他回答说:“好”。有一次,有人告诉司马徽自己儿子的死讯,司马徽便回答说:“很好”。司马徽的妻子知道后便责备他:“人们认为您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诉您。您为什么忽然听说他人的儿子死了,而对他人说好呢!”司马徽回答说:“您的话也很好。”因此在明代时,司马徽被人们称为“好好先生”,成语“好好先生”由来于此。后世“好好先生”多指不坚持原则的人与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接下来言归正传,分析下水镜先生只说卧龙凤雏,而不提司马懿的几个可能原因:
一、地理原因
当时刘备身在荆州,诸葛亮庞统都是荆襄名士,刘备要找起来比较方便。假如刘备问司马徽哪里有人才啊,司马徽说你去许昌吧,那里有谁谁谁,不现实,也不是刘备想要的回答。
二、圈子问题
司马徽、诸葛亮、庞统都是属于荆襄文化圈的,大家经常要互相照顾下,所以,司马徽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
三、罗贯中的历史观
到底谁最牛逼,说到底还是作者说了算。首先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刘备后来的谋士,此处提出这两人名字符合故事发展。其次,司马懿一族后来篡位窃国,罗贯中是非常不屑的,因此在小说后期才提司马懿,且多贬低他。所以,作者不愿提司马懿。
四、同宗避嫌
無月在前面一直不说水镜先生,而说司马徽,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了吧。哈哈,对,都是司马氏,且都是河南人,司马徽是迁居荆州的,所以,他们很可能就是同族亲戚,我们的“好好先生”这也是为了避免人家说他“举贤唯亲”呐!
事实上,司马懿自小聪明大略,并非“无名之辈”,刘备怎会没听过司马懿的大名呢。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
董卓就像袁世凯,他的西凉军团如同“北洋军校”,培养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将领,这些将领在董卓去世后,搅得东汉天下狼烟滚滚。他们彻底葬送了东汉帝国复兴的可能,也间接催生了三国历史的萌芽。
董卓的西凉军“成分”很单一,陇右籍军人占了90%以上,他们以董卓为核心,拒绝接受朝廷命令,形成庞大的割据势力。董卓手下的将领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圈、中坚层和后备组。
核心圈——董卓的“五虎上将”
人们都知道蜀汉政权的“五虎上将”和曹魏阵营的“五子良将”,其实西凉集团也有五大悍将。
1.牛辅
董卓一生子嗣不旺,只有一子一女,且儿子早亡仅留下一个孙女董白,女儿董氏就嫁给了这位牛辅。《三国演义》说李儒是董卓的女婿,这不是事实。
在西凉五虎中,牛辅的战斗力最强,包括后来搅得天翻地覆的李榷、郭汜、张济、贾诩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董卓迁都长安后,在长安至洛阳之间布下几道防线,其中牛辅奉命驻守河东安邑。牛辅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四处分兵,一路渡过黄河在陕县附近打败了东汉末年最牛的将军之一朱儁,一路直接突入颍川,协助徐荣、胡轸痛贬孙坚。
董卓死后,失去主心骨的牛辅立刻智商归零,他居然杀害了前来相助的董越,以自断臂膀的悲壮走向灭亡。面对强大的压力,疑神疑鬼的牛辅害怕被暗算,竟然弃军逃跑,结果刚出城就被自己的奴仆暗算了!
2.董越
董越是牛辅以外对董卓最忠心的一个,他奉命屯驻渑池,将防线布在了洛阳西大门。董卓死后,面对王允的招降他誓死不降,并前往安邑企图联合牛辅反攻长安,替董老大报仇雪恨。
董越做梦也没想到,牛辅竟然鬼迷心窍,听信算命先生的鬼话,认为自己是来抢班夺权的。结果董越连争辩的机会都没有,就做了牛辅的刀下之鬼。
3.段煨
段煨的出身比董卓还要牛,他有一个官至三公的族兄段熲。段熲在东汉末年多次出征西羌,为汉帝国的安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退守关中时,段煨奉命驻防华阴,筑牢长安的东大门。董卓死后,段煨不墨迹,他毫不犹豫地接了王允的绣球,依旧屯驻华阴,远离了长安的军阀混战。
几年后,李榷与郭汜开撕,人们这才想起来段大爷手上有兵。于是段煨奉命护卫汉献帝,出兵斩杀了李榷。
汉献帝东归后,征召段煨入朝为大鸿胪,从此他告别军界,领份工资与世无争,活得优哉游哉,寿终正寝。
4.徐荣
徐荣是西凉集团极少数的非陇右籍人士,他是东北那嘎达的。
曹操对徐荣印象最深,当初在荥阳的汴水之战中,他被徐荣杀得大败,还身负箭伤,若不是曹洪舍身相救,估计就没有三国史了。
第二个对东北汉子胆寒的是孙坚,他在鲁阳与梁县之间被徐荣打得仅剩十余骑。部下祖茂换了孙坚的头巾吸引追兵,才让孙坚逃出生天。
正在杀得兴起时,董老大的死讯传来,徐荣成了无组织的人。于是徐荣“改邪归正”,宣布接受王允的领导,并奉命教训自己的小师弟李榷、郭汜。
哪知道青出蓝胜于蓝,徐荣居然被后起之秀打败,死在了新丰战场。
5.胡轸
胡轸脾气暴躁,又心高气傲,他奉命驻防梁县时放出大话:这一战必须砍几颗“青绶”的人头!
“青绶”即“银印青绶”的缩写,指代九卿级高官,仅次于“金印紫绶”的三公。
胡轸没想到遭到了“奸细”的暗算,一向跟他不对付的吕布在军中散步谣言,导致军心大乱,结果他惨败于孙坚,帐下猛将华雄还成了孙坚的刀下鬼。
董卓的死讯传来,胡轸迫不得已投降了王允。可王允一点也瞧不上这些大老粗,搞得胡轸很失意。所以当李榷等小师弟掀起大浪的时候,胡轸乘机对王允反戈一击,他联合李榷等人反攻长安,打碎了王允的春秋大梦。
搞不清楚胡轸使了什么手段,后来他再次归顺朝廷,当上了司隶校尉。在这个职位上,他公报私仇弄死了一个叫游殷的同乡。
游殷死后一个月,有一天胡轸突然得了怪病,他脱光衣服跪倒,对着空气说:“认罪,认罪,游功曹(游殷)带鬼来找我了。”说完就断气了!
中坚层——董卓的“第三只手”
由于董卓是历史反面人物,所以西凉集团很多人的历史被忽略,其实董卓的中坚层力量很庞大。
1.反正“三驾马车”马腾、韩遂、吕布
很多人将吕布归为董卓的核心圈,其实未必如此,吕布既不是西凉集团的老班底,更不是董卓的心腹,他是拿丁原人头当投名状的“反正者”而已。
在西凉军中,吕布虽然跟五虎一样授“中郎将”,不过他很少领军出征,即便出征也仅仅是给人打下手,而不是主帅。
跟吕布类似,后来搅得曹操寝食难安的马腾、韩遂,都因为败在董卓手下,做了董老大的马仔。
2.第二梯队的李蒙、樊稠、杨定、王方、华雄等
李蒙也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当初与徐荣一起打败了孙坚,李榷、郭汜反攻长安时就有他的份。后来他与李榷反目,被李榷在宴席上袭杀。
樊稠也参与了李榷、郭汜的反攻长安,并一度官居右将军。后来马腾联合韩遂与李榷火并,樊稠有点心猿意马,导致师兄弟反目,结果他与李蒙一起被李榷于宴席上杀害。
杨定在董卓死后官居后将军,是汉献帝东归的主要参与人。可惜那时候董老大的弟子们都杀红了眼,再也不认同门情谊,杨定就与段煨较上了劲,结果被郭汜痛贬,单骑逃跑,成了历史上的“失踪人口”。
《三国演义》对华雄的战斗力描写得足够精彩了,只是斩杀他的不是关二爷,而是孙坚。就这么牛叉的一个人物,在董卓阵营中既没有五虎的威名,也没有后起之秀的笑傲江湖。
后备组——董卓的“西凉军校”
后董卓时代,对历史影响进程最大的是以下几个人:李榷、郭汜、贾诩、张济、张绣等。
李榷、郭汜不用多说,他俩将半身不遂的东汉政权搞得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原本相对安宁的三辅地区,被他们活生生踩成了地狱!
在二人背后有一张看不见的黑手——贾诩!没错,号称三国第一毒士的贾诩。
当初董卓死后,李榷、郭汜等人就像没娘的孩子,可怜巴巴地准备领着残兵败将回到家乡当山大王。假如这样的话,东汉或许真的有还阳的可能性,至少不会那么快断气。
可就是贾诩的一条毒计摧毁了美好的梦想,他劝说李榷郭汜反攻长安,作最后一搏,成了上天堂,输了下地狱也不迟。真是一条舌头搅得天下风云动!
贾诩的命还特别好,他在李榷、郭汜、段煨、张绣、曹操之间横跳,每换一个新主,旧主还不生气。活到曹丕称帝后,他还当了太尉封了侯,最后以77岁高龄病逝。
张济、张绣叔侄原本名气不算大,张济送汉献帝东归后,又遭到董承排挤,一气之下跑到南阳打草谷,不小心被刘表干掉了,张绣接过叔叔的班。
张绣最牛叉的事就是差点要了曹操的老命!在宛城,曹操放肆地强纳张济的遗孀,因此激怒了张绣。一场关门打狗,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命丧黄泉。
后来张绣在贾诩的运作下,居然又神奇地与曹操勾肩搭背,结成了亲家,活得相当滋润。
一个“糙哥”董卓,他为何能打造出强大的西凉军团呢?
其一、西凉地处边陲,养成了彪悍的民风由于地理因素,西凉与西羌、匈奴接壤,长期与这些彪悍的少数民族武装发生冲突,因此当地的豪族势力都有自己的家族武装,民风彪悍得很。
以董卓为例,他就是在与羌人长期的“相爱相杀”中慢慢杀出了名气,进而得到朝廷认可和依赖,组织了一支半官半私的武装。
可以说离开了西凉这种特殊的政治地缘关系,董卓不可能被“养虎为患”,也不可能组织起如此彪悍的一支武装。
其二、西凉集团基于政治诉求所爆发的凝聚力西凉集团的凝聚力相当强,这是他们能走向帝国巅峰的很重要原因。是什么东西让他们获得了如此强的凝聚力呢?集团政治利益诉求!
东汉末年随着军功豪门集团的瓦解,关东豪门集团成了东汉帝国的实际领导者,排在第二位的是关中集团和河东集团。
但从军事战略意义上讲,西凉集团的地位不容忽视,只是政治利益这东西谁也不会谦虚地让渡,尤其是关东集团的袁氏、杨氏、陈氏、荀氏、司马氏等大佬,对西凉集团的崛起表现得忧心忡忡加虎视眈眈。
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让西凉集团如同小妈生的孩子,怎么办?只有团结起来对付嫡子。所以,东汉末年的政治版图,事实上是西凉集团不得不团结的外部力量。
其三、董卓超强的领导能力这一点史书不会去记载,但很显然,如果董卓没有出色的领导力,甚至人格魅力,绝不可能将一帮骄兵悍将,将西凉众多豪族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董卓死后西凉集团立刻分崩离析的原因。
按史书记载,年轻时候的董卓,能让西羌豪酋们俯首帖耳,以结交董卓为荣,心甘情愿地认他做大哥。
客观讲,董卓确实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抛开道德审判透视本质就不难看出,他与袁绍等人的矛盾,其实就是西凉和关东、关中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没有圣人与强盗之分。
正史上的曹操大将徐晃的结局如何?
正史中徐晃病死,赐谥号“壮侯”。曹魏祖孙三代待其不错!
徐晃(?-227年),字公明,出生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和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并称曹操部下“五子良将”。
徐晃年轻时曾做河东郡小吏,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董卓有功,被任命为骑都尉。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吕布诛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破长安城,杀王允等人,后又自相火併,在长安大肆屠杀。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和皇帝回洛阳,杨奉听从了他的建议。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在河内太守张杨、兴义将军杨奉等残余朝官的保护之下,渡过黄河到达安邑,徐晃因保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到洛阳后,韩暹、董承天天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徐晃便劝说杨奉归顺曹操,杨奉听从了他,不久又反悔了。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开封击败杨奉,徐晃便投奔了曹操。从此,他便成为曹操的—名忠实战将,跟随曹操转战于大河上下、江淮之间,为曹魏的立国建立了功勋。
曹操授予徐晃兵权,派他出击卷县、原武的贼寇,大获全胜,升任裨将军。随曹操征伐吕布,徐晃单独率军逼迫吕布的将领赵庶、李邹等人投降。又同史涣在河内郡斩了眭固,建安五年(200年),在徐州之战中,徐晃随曹操击败了投靠袁绍的刘备。又随曹操打败颜良,攻取白马城,进军到延津,大败文丑,徐晃被任命为偏将军。以后又同曹洪攻打贼寇祝臂,大破敌军;同史涣在故市(今河南荥阳东北)攻打袁绍的运粮车队和辎重,因功封为都亭侯。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利用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争立后嗣的矛盾,发兵北上攻打冀州。曹操包围了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攻破了邯郸,易阳县令韩范佯装献城投降实负隅顽抗,曹操想灭掉易阳,命徐晃进攻。徐晃来到以后,把一封信缚在箭尾射入城中,为韩范陈说利害,韩范悔过投降。徐晃劝曹操说:“袁谭、袁尚尚未打败,那些没有攻取的城池都在看风使舵,今天要是灭了易阳,明天各城就要拼死守御,只怕河北就没有平定的日期。希望曹公您允许易阳投降为别的城做个榜样,那么各城就都会望风而降的”。曹操认为很对。徐晃单独率兵讨伐毛城(今河北涉县东南),设伏兵大败袁军,攻破了袁军三个驻地。跟随曹操在南皮击败袁谭,袁谭被曹军所杀。徐晃平定了平原郡的叛军。
建安十二年(207年),徐晃随曹操北征乌桓袁尚,在白狼山之战中,受张辽的指挥,杀了匈奴蹋顿以下10余人。曹操最终讨平乌桓,彻底铲除袁氏残余。徐晃因从征有功,而被为拜横野将军。建安十三年(208年),徐晃跟随曹操讨伐荆州。赤壁之战后,徐晃单率一支军队屯扎樊城,平定中庐、临沮(湖北南漳)、宜城的贼寇。与满宠到汉津(今湖北当阳)征讨关羽,与曹仁在江陵攻击周瑜。
建安十五年(210年),徐晃随夏侯渊统兵讨伐太原郡叛军,包围大陵,拔取了城池,杀死敌将商曜。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曹操发兵进取关中,徐晃奉命屯守汾阴,以镇抚河东。曹操赐他牛酒,让他为祖先上坟。曹操到潼关,担心不能渡过黄河,召徐晃询问。徐晃说:“主公大兵在此地,而敌人不另派兵驻守蒲阪,可见是失策。请给我一支精兵,从蒲阪津渡河,作为大军的先导,截断敌人的后路,就可以抓获敌人”。曹操同意了。徐晃率领骑兵、步兵四千人过河。徐晃领兵挖堑立栅迎接来敌,敌将梁兴率五千多骑、步兵来攻,被徐晃击退,曹操大军得以渡河,于是打败了马超的势力。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隃麋(今陕西千阳县东)、汧县(今陕西千阳西北)的氐族部落。曹操回邺城,派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鄜县(今陕西富县),打败夏阳的贼寇余党,斩了梁兴,迫使三千多户投降。
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徐晃随曹操征讨张鲁,派徐晃去征剿椟、仇夷各处山上的氐族人,他们都投降了。解了曹军张顺之围,攻破了贼寇陈福等人的三十多个屯兵据点,徐晃晋升为平寇将军。曹操回到邺县,留夏侯渊、张郃、徐晃在阳平关防御刘备。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进攻南郑(今陕西汉中)。四月,蜀军进至阳平关,刘备派部将陈式等十余营袭击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遭到徐晃从岔路的攻击,蜀军大败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听说后,非常高兴,让徐晃持节,发布通报说:“这一条阁道是汉中的咽喉险要之地,刘备想断绝内外联系,夺取汉中。将军这一举粉碎了刘备的计划,真是妙计中的妙计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关羽自率主力兴师北上,包围了曹魏的江北重镇樊城和襄阳。当时,徐晃率军驻守宛城(今河南南阳市),为襄、樊之地的后备军。曹操为了解救樊城,襄阳,前后增兵至12营,悉归徐晃指挥。关羽围军层层设垒,封锁严密,阵地十分坚固。徐晃率士卒到达前线,不顾矢石飞流,身先士卒,数次突入重围,与关羽的守将激战于樊城之外,同时,令其士卒掘地道通樊城,与城内曹军取得联系。经过数日苦斗,击破了关羽围军,解除了樊城,襄阳之围。这次战役对于巩固曹操的南部疆土,稳定后方都起了重大作用,敌军烧毁自己的营寨逃跑了。尽管徐晃和关羽是同乡,徐晃年龄稍长,私人关系很好。但各为其主,互不相让。徐晃声东击西,秘密进攻四冢,关羽看到四冢要被攻破,亲率五千步、骑兵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去,徐晃便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冲入敌围,大破敌军,很多人自投沔水(汉水)而死。
徐晃得胜班师,曹操亲自出城七里迎接,宴上亲自举杯向徐晃劝酒,慰劳他说:“襄阳、樊城得以保全,全是将军的功劳啊”!曹操巡视各营,士兵都离开队列观看曹操,只有徐晃的军营整齐,全体将士站在队列中不动。曹操叹息说:“徐将军可以说是有周亚夫的风度了”。 曹操曾在军令中说:“敌人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我用兵三十余年,以及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能够这样长驱直入敌围的。况且樊城、襄阳之围,胜过以前的莒、即墨之围,所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司马穰苴”!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为右将军、逯乡侯。十月曹丕称帝,又晋封徐晃为杨侯。跟随夏侯尚到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打败蜀将刘封。曹丕命徐晃镇守阳平关,转封他为阳平侯。魏明帝曹睿即位,徐晃在襄阳抵御吴将诸葛瑾,徐晃病危,遗嘱用平时穿的衣服收殓他。太和四年(230)去世。朝廷赐谥号“壮侯”。
徐晃为人谨慎小心、作风俭朴。统率军队无准备之仗,作战时穷追不舍,争取实利,经常顾不上吃饭。徐晃一生经历大小数十次战斗,他勇于摧锋陷阵,攻击强敌。徐晃不仅勇猛过人,而且善于用兵,往往能够避敌强大,改其虚弱,以少胜多。徐晃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在任何情况下,他的军容严整,上卒精神振奋。曹操的军队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得饷,属徐晃”。 徐晃常说:“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大意是:“古人忧虑遇不上英明的君主,今生有幸让我遇到了,应该建功效力,何必自己夸耀自己呢”!
三国演义中谁才是称得上真正的战神?
谁才能称得上是战神。能称得上战神的必须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吕布虽猛却短命被擒杀。关羽多次受伤被捉两次。最后被士兵所擒杀。张飞猛的一批却落得被手下砍了头。马超、黄忠、许褚、严良、文丑都没落善终。
能叫战神的只有常山赵子龙!一生无败绩。常胜将军不是白叫的。
长坂坡单人独骑七出七进救少主杀曹将50余名。曹操称赞曰:“世之虎将也!吾若得这员大将,何愁天下不得乎?
穰山之战许褚、于禁、李典。一枪挑了高览,又战退张郃。
汉水之战营救黄忠原文:赵云挺枪骤马 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一见 下,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在赵云撤走时,曹军オ敢尾随追击。赵云大开营门,偃旗息鼓,等待曹军。张徐晃见了不敢前进。在曹操的催促下,虽然曹军前往攻击,最终还是因为疑心而大败。因为此战,赵云被刘备夸赞说,子龙一身都是胆。
七十多岁还征战沙场。最后得善终。
赵云一生出战25次斩杀过上百名将领,其中光有名有姓的将领就有21人。而且身经百战却几乎没受过伤。这是很少见的。个人所见,不同意见的欢迎提问!